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传承发展
    

传承发展

乡绣手艺代代传,潍坊这个村飞针走线传承指尖艺术

发布日期:2019-08-23 浏览次数:10787

乡绣手艺代代传,潍坊这个村飞针走线传承指尖艺术

信息来源:潍坊市文化和旅游局   发表时间:2019-03-15


寿光市台头镇三座楼村,是一个拥有近三千人口的村庄,在这里,许多村民沿袭传承着村中代代相传的乡绣手艺,她们用灵巧的双手,一针一线绣出虎头鞋帽、枕套、遮巾、挂件等用品。近年来,三座楼村的乡绣制品已远销到广东、江苏、新疆等地,为村民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乡绣手艺代代相传,年龄最大传承者已80多岁

来到三座楼村村民张桂蓉的家中,此时她正在认真地绣着作品《年年有余》。

“我现在做的挂件主要有4个部分,从下往上依次绣上莲藕、一对金鱼、荷叶,再做出荷花,最后把它们组合起来。这个作品的寓意是‘年年有余’。”82岁的张桂蓉戴着老花镜,一边介绍作品,一边拿着针线、布料,仔仔细细地绣着,手上的作品五颜六色,深浅相宜,颇具立体感。

张桂蓉是三座楼村年龄最大的乡绣传承者,从记事时起就知道乡绣了。在三座楼村,这门手艺代代相传,至少有着上百年的历史。“我今年82岁了,现在没事就喜欢在家里拿起针线、做做乡绣来打发时间。做乡绣能锻炼手和大脑,拿起绣花针来,什么烦恼都没有了。”张桂蓉说,去年,她做了大大小小100多件乡绣作品,不光摆在家里自己欣赏,她还会拿出一些送给邻里乡亲。


△张桂蓉是村里年龄最大的乡绣传承人


“最早,乡绣是三座楼村妇女人人都会的‘基本功',勤劳手巧的她们根据劳动和生活的需要,在缝制衣服和钉线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乡绣'这一刺绣形式,她们拿起针线为家人制做枕套、鞋垫、遮巾、毡帽等生活用品。后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除了制作生活用品,她们更多的是制作挂件、布老虎等装饰品。”三座楼村党支部书记刘瑞祥说,乡绣作品的特点是以针代笔,用精致的走线在织物上绣制图案,这些图案大多色彩艳丽,寓意喜庆祥和,具有浓郁的地方乡土气息,因此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欢,在当地被称为“遗落乡间的‘明珠'”。

●乡绣作品销往全国各地 为村民带来可观收入

今年70岁的张秀香,是三座楼村的另一位乡绣传承人,她17岁时就学会了绣制各种图案。“17岁那年,我跟着我大姑学做乡绣,一直做到现在。”张秀香说,她的乡绣图案和小样大多数都出自自己的创作。花、鸟、鱼、虫……每次她看到感兴趣的内容,都能用手上的一针一线做成精美的乡绣作品。

和以乡绣为乐的张桂蓉不同,张秀香做乡绣不光是为了解闷,乡绣还为她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收入。


W020190628513964162690.png


△村民刘雪梅和张秀香展示自己的乡绣作品


“乡绣看起来简单,但是制作工序还是比较复杂的。首先要在纸板上画出图案,再剪出小样,然后用花色布料包起来绣好、用各种颜色的线锁边,最后点缀上彩色亮片、串珠……小件一天能做五六个,大件至少得用10天的时间做完。”张秀香说,她最得意的乡绣作品有《麒麟送子》《年年有余》《鸳鸯戏水》等。她的一对金鱼挂件,售价是100 元,一幅装裱好的大件乡绣挂件作品价格则在500元至600元不等……

张秀香的“客户”除了周边村镇的村民,一些广东、江苏、新疆甚至连国外的乡绣爱好者也时常来联系订购。

在三座楼村,还有不少像张秀香这样的乡绣艺人,她们在农闲时通过售卖自己制作的乡绣,获得了可观的收入。

●要为乡绣申报“非遗”,将这门指尖上的手艺继续传承

2018年夏天,张桂蓉、张秀香、郑连芳、花兰英、刘雪梅等乡绣艺人的名字被写人三座楼村村志。据介绍,像她们这样的乡绣艺人,目前在三座楼村有近百人,她们的年龄大多都在60岁以上。

“有了乡绣,就有了对三座楼村乡愁的寄托。”刘瑞祥说,乡绣是个需要耐着性子去做的技术活,它制作精美,其较高观赏和收藏价值,是机器生产制品所不能具备的。刘瑞祥说,传统的乡绣艺人大多是单纯将乡绣作为自用,组织较为松散,没有将这一地方色彩浓厚的传统手工制品推向市场,这是个遗憾。想让乡绣艺术后继有人,就需要跟随时代的发展去改变,让精巧的手工制品体现出更高的市场价值。近年来,村里通过一些活动倡导年轻人多去关注乡绣艺术,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目前已经有不少年轻人开始师从老艺人学习、传承这门手艺。

“下一步,我们想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村民因乡绣而自豪。此外,我们还将策划乡绣艺人的作品系列展览,并开展乡绣制作培训。”刘瑞祥说,为了鼓励更多人热爱乡绣,村里也将会组织制作队伍,对乡绣进行二次创作,让作品更加符合现代审美,以提升乡绣的社会认可度,让这一传统手艺焕发新的生机,助力三座楼村的乡村振兴建设。

记者:焦凯

《潍坊广播电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