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风筝发展
    

风筝发展

潍坊风筝艺人

发布日期:2019-09-09 浏览次数:14641

潍坊新闻网 2008-03-30 14:01:20


风筝艺人


陈家风筝


陈善庭(1822―1874),俗名陈哑巴,清代同治年间著名风筝艺人。年轻时曾在潍坊“永盛扎彩铺帮工,跟一位姓丁的师傅学花灯、风筝的扎制。丁被召进京城,陈善庭便继承了扎彩铺,制作风筝,并兼绘朝堂壁画,名气很大,人称“陈扎彩”。他把自己擅长的人物风筝改造成家禽走兽风筝,如“十二生肖”等等,很得群众喜爱。至今民间仍存有他创作的“雷震子”和“仙鹤童子”风筝书稿,可惜其原作已无处可寻。

唐家风筝

唐家扎风筝起始于明末(公元1628年左右),其作品曾流传于青州、莱州、沂州三府。到清咸丰年间“唐家风筝铺”正式开张。其第三代传人唐洪飞(1874―1934)、唐洪亮(1872―1938)兄弟,开过竹器店,同时兼制风筝。他们将购进的毛竹先选出适宜的制作风筝的材料,其余的再制作竹器,所以他们的风筝材料很好。其祖上曾传下一部《扎彩图谱》,其中介绍了21种串式、桶式、硬翅风筝和彩灯的扎制方法,可惜现已失传。唐家风筝的第四代传人是唐延寿(1929―),其父唐洪飞、唐洪亮是叔兄弟,父子二人大胆创新,把“唐家板子硬翅风筝”两翅加宽,使之更加吃风、宜飞。唐延寿还创造了像形风筝,他的“双燕”被称为一绝。


张家风筝


张衍禄(1899―1988),潍坊城关人。10岁起跟邻居牟恒邦学扎制风筝,后自立门户,开起了风筝店,经营40余年。他卖风筝有个特点,就是边卖边讲风筝的典故和扎制技术。因张衍禄善于经营,对风筝鉴别有独到之处,所以其他风筝世家均跟他交好。外地客商来潍坊选购风筝,也常先与张家接头,无形中,他这里成了潍坊风筝的集散中心。张衍禄扎制的风筝常由职业画家张国干绘画,画面美观大方。他还根据北方春季风力情况,运用力学原理,发展了拴中线的技术。他设计的拴一根线、两根线和三根中线的技术,使各种风筝放习时易于保持平衡,为各名家所采用,对后世影响很大。


牟家风筝


牟丹(又名牟秀兰)(1854―1914),著名民间艺人牟恒邦之女,因其代表作桶子风筝中的彩绘牡丹是她的绝招,故人们送她美称“牟(牡)丹”。牟恒邦原是济南魏家胡同扎彩作坊的画工兼裱工,空闲时扎制风筝。因作坊倒闭,携女儿流落潍坊,在扎彩店当画工兼扎风筝,因风筝销路好,便自开了店铺。女儿牟丹擅画工。以后父扎女画,曾制作出八百对判官风筝,在潍坊盛行一时,并远销济南等地。牟丹制作的风筝以桶子和板子为主,她独特的“牡丹仙子”风格别具,其骨架是人物和盛满牡丹的花篮,放习时先把人物送上天,然后用“蝴蝶碰”将花篮带到空中。可惜其制作方法已失传。


郭家风筝


郭乃馨,字兰村,年轻时跟潍县名画家丁启吉学国画,擅工笔彩绘人物,尤擅画马。解放后调潍坊工艺美术研究所工作,1957年参加全国第一届手工业艺人大会并获得“老艺人”称号。他的风筝绘画完全采用国画工笔技法,着色重远观效果,喜用大块对比强烈的透明颜色。他制作的风筝可以拆卸、折叠,并非常讲究起飞效能。因而他的风筝在20―40年代名噪一方。


胡家风筝


胡敬珠,字次陶(1893―1964),11岁时即学扎制风筝,后与兄弟胡敬明放风筝时,拾到一只断了线的小龙头蜈蚣风筝的头,引起极大兴趣。他把这只龙头折开,重新组合,反复琢磨,终于模仿着扎制成了一只龙头蜈蚣。从此他便迷上了这种风筝。有时他一次携带四种不同造型和扎制方法的龙头作试验,采节用料也十分讲究,用秤计量,标准统一,并注意竹节对称,蒙面松紧适度。因而他制作的龙头蜈蚣风筝,形态优美,工艺精巧,彩绘鲜明,起飞高稳。他的研究丰富了潍坊串式风筝的制作,其独特制作方法,广为流传。


杨家埠风筝


杨同科。杨家埠风筝杨家埠是中国三大年画的产地之一,也是潍坊风筝的重要产地。杨家埠风筝将木版年画的特点融合到彩绘上,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其代表人物是杨同科(1902―)。他9岁便随伯父杨振盛和杨振甲学扎风筝,同时学木版年画。11岁进本村一家风筝店学徒,不到三年就基本掌握了各种传统题材100多种风筝和10多种扎制方法。后来,他总结老式木版三色风筝的传统技法,并多次去苏州、北京、天津学习观摩,大胆创新,终于树立了崭新的杨家埠风筝风格。为解决杨家埠风筝起飞难的问题,他改变了双翅的比例,减轻了骨架的重量,使其能够“一级风起,五级风不折”他制作的风筝,大的有300多米长的龙头蜈蚣,小的有火柴盒那么小的蝴蝶,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杨家风筝


杨万善(1911―1979),曾用名华南、达善,潍坊城里人。初中毕业后,便以扎制风筝为业。当时人们称杨家埠风筝为“婆婆鞋”,称他的风筝为“万善风筝”。他的风筝多是像形类,以板子、桶子为主,很受群众欢迎。他的贡献主要在于创新和发展了“潍坊风筝碰”。他家收集了南北方风筝碰20多种,在多方借鉴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他制作的风筝碰能上天散花,还能返回地面。他首次扎制鹰风筝出口的老艺人之一。曾长时间与郭兰村合作,专制出口风筝,在扎制方面有许多独到之处。1963年,他的风筝曾在天津和北京放飞表演,受到好评。他去世后,次子杨汝柏继承了他的事业。


韩家风筝


韩连溪,潍城人,曾在首饰作坊学铜匠和牟恒邦风筝铺帮工,后独自开了风筝铺。他将首饰制作技术与牟家风筝相结合,另辟蹊径。他制作的硬翅风筝,构图奇特,代表作有“苏武牧羊”、“钟馗捉鬼”等。他的飞机风筝亦有独到之处,平面造型、绘画用大色块,很受孩子们的欢迎。1933年春,潍坊首届风筝大赛,韩溪连的硬翅风筝轰动全场,从此名声大震。


孙家风筝


孙永春(1924―),出身于民间手工艺家庭,祖父孙文彩是扎制艺人,父亲孙道绍则是有名的风筝艺人。1928年孙家开了“庆春风筝社”,在社会上渐渐有了影响,有好几家商店在北京、济南销售他们的风筝。以后孙永春继父业,技艺大进,16岁时,就有不少作品远销外地。他的风筝,以串式为主,取材广泛,造型成功,色彩绚丽,很讲究画工,能采用中国写意画的“以意得之”的方法,不拘泥于现实生活,而注重神韵。他扎制的龙头蜈蚣风筝尤为出色,起初为平板式,后改为平板加立体,如今是立体的。1961年他与北京画家马晋一起设计了两只巨龙风筝,龙头由他扎制,腰节由北京人扎制,在天安门广场放飞,获得了极大的成功。1978年在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会上,他的龙头蜈蚣风筝又一次得到了好评。他的次子孙锡起,继承父业,已崭露头角。


王福斋(~―~)清代同治年间一位有相当造诣的民间画家,擅长绘画人物,专扎人物风筝。他把国画的传统技法,运用到风筝的绘制上,画工特别精细,风筝造型也美观,使潍坊风筝的水平大大提高了一步。听老人讲,王福斋扎制出“雷震子背文王”风筝,雷震子展示两个大红翅膀,格外耀眼,整个画面色彩鲜艳,构图饱满,十分醒目。他的风筝因为做工精细,构图别致,挂在居室内也是一种观赏价值很高的艺术品,从此潍坊的风筝登堂入室,身份倍增。


裴沁泉(1843―1890),是当地一位声誉很高的民间艺人、画家、工艺美术家。因其乳名叫“罗”,都叫他“裴罗”,很少有人知道他叫“裴沁泉”。裴沁泉以画人物为主,有《招财进宝》、《二十四孝》、《竹林七贤》等。还有花鸟画《事事如意》、《宝贵满堂》、《喜上眉梢》等,多是喜庆吉祥的内容。他的风筝画也是以人物为主。他的人物画功底深厚,线条古朴大方,潇洒自如,近似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汪士慎。


张国干(1885―1959),是当地一位能扎善画的世间艺术家,张国干不仅风筝扎得好,画得也好。他的画浑厚古朴,用墨多、用色少,半工笔半写意的画法,擅画走兽花卉,尤擅长画猫和虎,落款多题“乐轩”二字。


康万香(1899―1964)。潍坊市东关后门街人,一直以扎彩铺为生,是一位有名的扎彩艺人。他能创作出各种造型不同、色彩不同的龙头,不少民间艺人赞扬他创作设计的龙头“构思独到,色彩相宜”。他制作的风筝大多是龙串。从他扎制的龙头蜈蚣风筝造型和色彩上,似乎可见民间风筝大色块、重彩的工夫,又有潍坊风筝高手们的写实风格,被人们称为“康派”。


张鹏云(1927―),幼时住潍坊市后门街,与老风筝艺人胡敬珠、康万香相邻,受到不少影响。他的串式龙头蜈蚣,既吸取了胡敬珠扎工细的长处,又接受了康万香注重神韵的特点,并参照北京九龙壁的龙的造型,龙眼突出,腰节挂鳞,背脊隆起,独具一格。他还擅长扎制鸟类、昆虫类题材的软翅风筝,其代表作“凤凰”曾获得全国工艺品优秀创作百花奖荣誉证书。现为潍坊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工艺师,市风筝协会理事。


康宝忠(1940―)。10岁时在白浪河放风筝时被“康派”风筝老艺人康万香收为徒弟,学艺了年,深得其真传。其代表作为“龙头蜈蚣”,以扎制简练、造型粗犷、色彩强烈、有浓厚的乡土气息、起飞角度高、平稳为主要特点。他在“康派”传统风格的基础上,大胆创新,设计制作了“龙飞凤舞”风筝,俯首翘尾的世龙前挂展翼绽尾的凤凰,世龙还能喷吐烟火,龙凤在烟雾之中隐现,远远看去如同活的一般。他的作品在潍坊国际风筝会上五次获奖,两次夺金牌,一次获铜牌,还有两次获“世界风筝十绝”奖。他现在国际风联风筝研究室工作,是市风筝协会理事。


韩福龄(1934―)年幼时失去父母,10多岁便自谋生计,摆摊艺烟,恰与著名“龙头蜈蚣”风筝艺人胡敬珠的烟摊相邻。胡老一边卖烟一边扎风筝,韩福龄便细看默记,晚间冯记忆仿之,竟慢慢摸出门道。15岁时,扎制成功36节的“龙头蜈蚣”。以后年年扎放,功力渐深,人们称之为“胡派蜈蚣传人”。除蜈蚣外,还擅扎制飞机和鹰。他的作品在全国比赛中三次夺魁。他的“龙头蜈蚣”风筝,曾赴美国、英国、荷兰、日本、新加坡等地参赛或放飞表演,在荷兰国际风筝会上获最高奖。他现在潍坊化工厂工作,市风筝协会理事。


姚志兴(1934年――)潍坊市人。他的风筝富有创新精神,代表作为“鹊桥相会”。他将板子与串式、软翅风筝相结合,牛郎织女为板子,40只喜鹊,每只喜鹊均为软翅,再用线串在一起,牵在牛郎织女前后。风筝放飞在空中后,40只喜鹊上下翻飞,牛郎织女恍如站在传说里的鹊桥上,十分逼真。他的主要作品还有“刘海戏金蟾”、“二龙戏珠”等。他现在潍坊无线电厂工作,市风筝协会理事。


解汇泉(1953―)擅长立体式巨型风筝。1985年,他设计的“鲤鱼跳龙门”,高、宽各8米,厚15米,龙门由两座盘绕着立体龙的华表组成,龙门中间挂有两盏彩灯,三条金鲤鱼跃跃欲试。这庞然大物需24人才能放飞。1986年,他又推出新作“大闹天空”,前牌坊后宫殿,中间有云桥相连。将孙悟空设计为风筝碰,天宫起飞后,再将孙悟空顺线送上去,簋有直捣天宫的意味。他的巨型立体风筝,能放飞平稳,实属难得。他现在潍坊钢厂工作,市风筝协会理事。


孙友桥(1948-)。自幼爱好风筝和绘画,主要靠自学,他的作品以龙头蜈蚣为主,大小均有,小的可装在火柴盒内,大的700节,420米长,可称为龙头蜈蚣之最。他的龙头蜈蚣也是自成一格。还有九头蜈蚣等。他的作品曾三次获潍坊国际风筝会及全国风筝邀请赛第一名、金牌。获奖作品均为龙头蜈蚣。除蜈蚣外,他还喜欢扎制软翅飞禽昆虫。曾携风筝去新加坡、美国访问。现在国际风筝研究室工作,代表作:龙头蜈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