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浅谈红丝石(砚)开发与利用(笮连明)

发布日期:2016-12-12 浏览次数:3644

百度文库_文档分享平台上传于2012-10-01

笮连明 2011年7月8日

行西北感华夏传统文化精髓,读江南得天下工艺美术真谛。转眼为期一个月的国家培训已匆匆走过,在这些日子里所见所感可谓良多。不仅见识到祖国山河的粗犷、秀美,传统工艺的精湛,还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到工艺美术对人类进步所起的作用,更结下了浓浓师生及同窗之友情。培训之所学已化为些许想法萦绕在心头,让人不吐不快。

过去传统工艺基本都是靠师承,红丝石的加工亦是如此,师傅传徒弟,代代相传,都以做红丝砚为主,而砚的形式、内容也基本大同小异,所以要出新作品不太容易。虽然也不乏一些上品红丝砚出现,但总的来说够品味或有个性的太少。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发展,传统工艺的传承也有了新的渠道。学校开办的工艺美术课,它就不受师承的束缚,一些公司引入竞争机制,打破师承关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残酷的市场逼着你开发新产品,作品卖出好价格才是硬道里。对于红丝砚的样式、内容要有新的突破,又怎样开发红丝石新产品,这些挥不去的迷茫存于很多人的心中。本次培训中,大师及教授的讲课,同学们之间交流的经验,都使我心中的想法慢慢清晰,盘踞在我心中的迷茫也悄然散去。正是这次培训让我豁然开朗,使我明白复兴红丝石(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想要复兴红丝石(砚)关键在于它的开发与利用。

讲到红丝石的开发与利用,首先要了解它的形态、质地、品性等一些基本情况。红丝石生成于约四亿五千万年前的奥陶系马家沟组地层,呈微晶结构,夹层理构造。其形成原因是受沉积环境不断变化的影响,沉积物发生频繁交替,然后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形成,属泥质灰岩。其矿物成分主要为方解石及云母、石英铁质等,一般硬度为摩氏3度至4度,软硬适中,光泽度高,颜色鲜艳,纹理变化无穷,红黄对比十分明显,极具观赏价值。

现根据红丝石的分布状态、特性等分析怎样合理开发与利用。红丝石基本有以下几种状态、特性:一是上面有较厚的土层及岩石覆盖,下有大理石为依托,中间一层约10多厘米厚的红丝石。这种分布的红丝石,在地下5-10几米处,密封程度很高,润泽程度好,光泽度高,颜色鲜艳,红黄对比十分明显,是制砚的上品石料。但有一些会有砂眼,不宜制砚,可以做手把物及深浮雕或圆雕的艺术摆件。二是上面有土层及岩石覆盖,在地下3-10米处,有一层约5-10厘米(又分几层)左右厚的红丝石,下面依托着几十厘米厚的观赏性红丝石或是大理石,这种分布的红丝石,润泽程度也很好,颜色鲜艳,花纹变化丰富,红黄对比也十分明显,是制砚的上好石料。但它有筋、杂质,有些分层的硬度不一样,遇上不适合做砚的石料,可以做浅浮雕艺术摆件和茶台等。三是石料或埋于地下泥土中,或散落于地表,独立成块,大小不一,分布无规律,但大部分埋于泥土中。由于当地独特的地理环境,周围泥土细而粘,似用油汁所混合,经长期浸润,石质细腻,软硬适中,但颜色和对比度稍差,也不凡制砚佳料。由于它也是分层,亦可做浅浮雕或深浮雕的艺术摆件。四是在泥土中的观赏性红丝石,它可做天然观赏石,亦可做茶台等,有部分可做成有特色的红丝砚。五是一般在岩石上面有100厘米左右厚的石层,其石色有深有浅,质地粗糙,干燥吸水,其硬度较小。此石不宜制砚。可做大型的艺术摆件及茶台等。我的观点是用上品石料(适应制砚的石料)制砚,以维护红丝砚的声誉。余料开发其它产品,以开拓新的市场。

红丝砚被越来越多爱好者所青睐,加工红丝砚者渐多,其雕刻工艺也不断提高。还成立了中国红丝砚研究会,也有红丝砚研究所,我们又创办了山东省工艺美术行业红丝石(砚)研发基地等,都对红丝砚进行系统的开发和研究制作,也有不少相关人员在为红丝砚的崛起到处奔劳。目前市场前景虽有所好转,但红丝砚和它鼎盛时期还不能相提并论。

红丝砚历史悠久,早在晋代就用红丝石制砚,唐宋达到鼎盛。在1700多年前西晋张华所撰的《博物志》上记载:“天下名砚四十余品,以青州红丝砚为第一。”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喜用红丝砚,在《论砚》中说:“蓄砚经青州为第一,绛州次之,后重端歙临洮”。宋代的唐询任青州知府时,亲自参与过红丝石的开采和红丝砚的加工,在所作的《砚录》中,列红丝砚为诸砚之首;杜绾所著的《云林石谱》为迄今最全面、最具参考价值和权威性的石谱,也列红丝石于其中;苏东坡、陆游、张邦基、蔡襄等也都对红丝砚有过品评。这些历史名人对红丝砚的品评和推崇,奠定了红丝砚的历史地位。

对于明后红丝砚的知名度不及端、歙等砚,与唐宋相比红丝砚的知名度相差甚远,我有几点自己的看法。有人归其储藏量少、开采困难,但我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在红丝砚鼎盛时期,也正是青州经济文化鼎盛时期。后汉至明初青州都是山东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此时的青州有不少文人骚客集聚于此,不少文化在文章中赞扬红丝砚,也造成红丝砚极一时的场面。随着青州的政治地位逐渐削弱,红丝砚也消失在人们视野中。这不得不说也是红丝砚走向没落的重要因素之一。

红丝砚是历史名砚,历史上曾经有过辉煌的时期,也曾经名列“四大名砚”之首。然而红丝砚的发展却没有像其它历史名砚一样繁荣,甚至还落后于一些发展较晚、名不见经传的新砚种。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由于红丝砚的宣传不够、专业系统介绍得不多,致使许多砚爱好者对它缺乏认识、了解。不管是古籍还是新著,端、歙等砚的专业书籍出版良多,而系统介绍红丝砚的专业书籍至今甚少。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科技的发展,传统文房四宝的书写工具已不能满足今天人们日益快捷的生活和工作的需要,电脑、键盘、鼠标已成为今天书桌上无可争辩的“霸主”。书写方式的改变,致使这些传统方房工具的使用几率越来越小,我们今天姑且不论毛笔是否还有人会使用,而事实上,那些80后,甚至是70后的人都未必能将砚台的名称、功能和使用方法讲述清楚,甚至连“四大名砚”都说不全,就连钢笔类的硬笔,使用者也是越来越少,更不用说能写一手漂亮的毛笔字!这似乎有些悲哀。可是,这一点对其它砚种的影响是相同的(对于此类问题南方比北方做的要好,一方面积极开发新产品,提高制作水平,在内容和雕刻技艺上狠下功夫,另一方面加大宣传力度,使产品质量和知名度都大幅提高)。

若要红丝石(砚)重现往日辉煌,现在正是契机。随着地方政府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的发展,对红丝石(砚)的宣传、开发和利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为了合理利用矿产资源而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我们从业人员要做的就是提高自己综合素质,因制作有品位的红丝砚和红丝石工艺品,需要多方面的知识及高超的技艺。首先要了解传统文化,掌握美术知识,集诗书画于一身。其次,要有深厚的雕刻功底,同时能熟练应用先进的技巧。要做到这一点就需不断学习,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的思想,和同行们之间多进行交流。还应经常参加各种展览及培训,以提高知识面及制作水平。大胆开发红丝石工艺品和种类,积极开拓市场。希望在不远的将来红丝石(砚)走入新的辉煌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