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理论研究
    

理论研究

保护木版年画知行录(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张殿英)

发布日期:2016-12-12 浏览次数:3325

张殿英a张殿英a的博客

2010-11-15 09:23:32

6cba0aa7t75503fc036a5&690.jpg

345435.jpg

今天是除夕,大街上静悄悄的,吃完团圆饭,三个儿子和三个媳妇围着桌子打扑克,两个孙子打开电脑玩游戏。如此平静过大年,回忆往昔,心中若有所失。忙忙碌碌又一年,看着老领导、老朋友刘恪山先生送给我的“行易知难”四大个字,浮想联翩。一时心血来潮,无法控制,狠心阻断孙子的游戏……把个人半个世纪保护木版年画的所学、所思、所作、所为以及其他相关的问题录后。

木版年画及其存亡

从王树村、薄松年等先生的论著中得知:木版年画唐代已露端倪,宋代业已成熟,并定型为手工雕版,水色套印,兼用手绘的传统木版年画制作工艺。由于木版年画作品的内容吉祥如意、除凶趋吉,催人上进,迎合世俗生活期盼祥瑞的心理;在表现手法上,长于利用寓意、象征、谐音及文图结合表现主题,通俗易懂。在色彩上,大胆使用黑、白,红、绿,黄、紫三组对比色,形成鲜丽明快的调子;在形式上,构图饱满,对人物施以美的夸张,用有限的画面表现丰富多彩的内容,给人心理上极大的满足;而且每个画面,都和张贴方位相适应,形成门画,炕头画,屏风,灯画,神轴等固定而实用的形式。张挂起来,把民居的各个角落,打扮得焕然一新,形成浓烈的新年气氛,从而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

一个事物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有它自己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木版年画传承千年依然存活到今天,其中的奥妙应当引起今人的注意。固然,过去的千年,“以农为本”的经济基础没有变化。它的上层建筑,根深蒂固的农耕文化,创造了木版年画长寿的条件。但是,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特别是其中的艺术形式,是否在它的经济基础崩溃后,一定要灭亡,似乎不能一刀切。作为社会底层的民间文化,诸如生产、生活用具,家具,文具,儿童玩具,礼仪专用器具,交通工具,道路、桥梁、房屋、村落、建筑,首饰、衣着等等,随着社会的进步,逐日更新,旧的形式被淘汰,新的形式又诞生。在新旧交替的关键时刻,选其精华采录、存档、列入国家、省、市保护行列,十分必要。但是,在“保护”中,不能不加分析,一视同仁:对于那些必然要为社会淘汰的陈腐不堪的文化形式,应该任其去留,让他自生自灭;但是,对于一些能够跨越时代,继续传承的文化形式,能保留的,也要尽力把它保留下来。以免重蹈西方工业革命,把许多古代文化荡涤而尽的覆辙。埃及、罗马和巴比仑等古代文化的断流,造成了人类无法挽回的遗憾。中国文化是世界上唯一没有断流的文化,我们有义务、他责任为人类原原本本地,真心实意地保护和传承它。

木版年画传承千秋的内在条件

我在上个世纪八、九年代,发表了专著《杨家埠木版年画》(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和《杨家埠木版年画的源流》、《潍坊市杨家埠木版年画的艺术特色》、《杨家埠木版年画的文化价值》、《随俗而进 源远流长——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发展道路》、《句号引发的思考》和去年发表的《民间年画  往哉生生》等专著和文章,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木版年画传承千秋的内在条件。在国家启动《抢救民间文化遗产工程》的今天,为了引起人们对保护木版年画“活态”的重视,将个人在这方面的基本观点简述于后:

1、木版年画是民间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植根于民间,是老百自己创作、自己生产、自己享用的版画艺术。在历史上,虽然它地位卑微,不登大雅之堂。但是,它是世界上产量最高、读者最多的绘画艺术。

2、木版年画从画稿创作、雕刻木版、水色套印出创作的年画作品而论,这是一种绘画领域的版画形式。但有了木版就可大量印刷年画的事实,也可以证明,它是一种“复制年画”的印刷手段。

3、木版年画产生的前提条件,是中国人“过新年的习俗”。所以,它的发展,总是按照中国人民群众生活需要、思想要求、民风、民俗的发展“与时惧进”开辟了我国美术史上“随俗而进”的发展道路。如:明朝以前,中国人迷信思想严重,求神拜佛之风盛行。那时的年画以神像为主,绘刻工丽缜密。清代初期,由于明、清鼎革,战乱之后人口稀少。统治阶级和平民百姓,急切需要增加人口。多子多福的美女、娃娃年画激增,绘刻趋向简括,增强了观赏效果。乾隆以后,随着生产的发展,生活的提高,人们对文化生活有了更高的要求,过年过节、重大活动,说书唱戏成风,从而“戏出故事年画”应运而生,一跃成为品种最多、产量最大的木版年画,绘刻注重线条和色彩的韵律……这就是说,木版年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习俗和人民群众思想要求的变更而变更。它的内容如此,形式也是这样。

4、木版年画的创作方法,往往利用人民大众的美好愿望和理想中,约定俗成的:寓意、象征、谐音、文字等吉祥、如意的符号表现主题,通俗易懂。这样的创作手法,便捷迅速,产出快。形成的作品,价格低廉,且又投合世俗的喜好,容易得到人民大众的欢迎。或许,这是千百年来,它既没吃过皇粮,也没得到重视,存活至今的基因。

5、木版年画的制作工艺,主要包括:创作画稿、雕刻木版、套色水印、手绘加工等。创作画稿前已说明,便捷迅速;

雕刻木版:主要包括立线、剃空两种手法,容易掌握;

套色水印:采用无标记手工摸版的方法,工具简单、对版方便。只要有印画案子、纸、颜料、刷子、压纸趟子、盘子、盛色容器这些工具和材料,就可印画;

手绘包括:粉脸、做头、钩道子、打项子、描眉、开眼、圈脸等,多为一挥而就的程式之法,易教易学。

所以,在明、清两代,人们“有钱没钱、买画过年”的时刻,年画作坊与画店,迅速普及,遍布长城内外、大江南北。

保护木版年画矢志不移 

从上个世纪50年代,做了一名中学美术教师的我,业余时间,投入《潍县年画》的改革。渐渐产生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解决木版年画在现代传承问题的想法。坎坎坷坷半个世纪,读了不知多少书,画了不知多少年画,也不知走访了多少年画艺人。1981年决心辞去昌潍师专艺术系优越的工作条件,到了一没房屋、二没编制、三没资金的三无“潍县年画研究所”。后因“潍县年画”与“潍坊年画”之争,研究所更名为“潍坊市杨家埠木版年画研究所”。此后,我以“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为主题,在《人民日报》、香港《新晚报》、《中国民间美术全集》、《民间工艺》等书刊、报纸上,发表文章20余篇。1990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了拙作《杨家埠木版年画》专著。杨家埠列入“山东千里民俗旅游线”后,各种媒体纷至沓来宣传报道,“杨家埠年画”名声大振。目前,久名远扬的《潍县年画》很少有人问津,“杨家埠年画”似乎成为《潍县年画》的替身。

我到年画研究所,开始由于自己说了算数,工作十分顺利,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很显著。到1987年,在年画艺人杨连元等先生协助下,从杨家埠、齐家埠、寒亭等村,收购年画画版500多套。为木版年画的深入研究和开发经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遗憾的是,新班子上任,不为年画事业着想。13盘案子印画,有时还加夜班的研究所,没有几年,变得不死不活。我的命运更为糟糕,无端的责难,导致两次心肌梗塞,幸好“人绝,天不绝”。万般无耐,1990年底,借老朋友潍坊市管文化的副市长李惠信先生之助,调到“潍坊市工艺美术研究所”。

这个研究所,吸纳了建国之初的 “昌潍地区潍坊年画社”,本来年画画版相当多,随着单位工作重点的转移,年画画版长期无人管理,损毁严重。我看到这种现象后,十分心疼,暗想“天不绝我,必为用”,便不顾家人反对,与工艺美术研究所签定合同,自负盈亏搞年画。在张善同先生协助下,我把残存的年画画版收集起来,历时五年,配上丢失的色版。1995年身体大有好转,便到“杨家埠风筝厂”联合开发年画的生产和经营。为了增强年画宣传的力度,我创作完成了《杨家埠民艺图志》。落叶归根的心理,1998年我又回到故乡 “青云山民俗游乐园”`,以“木版年画靠我们传承而发展,我们靠木版年画出新而生存”为宗旨,创办了个“年画馆”。

新办的“年画馆”,讲年画是一张白纸。为了有利年画工作的开展,我按自己的判断,首先抓了三项工作:

1、开馆后,立即把在《杨家埠民艺图志》基础上,创作的“中国民艺图志”付梓雕版。一种急于为木版年画说句话:“请看,我能健康的活着”的心理,促使我忘了自己的病。买了两方梨木,教着两个徒弟和我一起,夜以继日的雕刻木版,2001年终于完成了木版年画的长篇巨制。这件作品长32米,高56公分,用531面画版,印在一张没有接缝的纸上,就现代印刷术而言,也是难以胜任的。但是,我们老祖宗一千年前,创造的木版年画工艺技术闯过了这个难关,把它印制成功了。这是现代年画史上的大事。“中央工艺美院”老院长张仃先生过目,欣然命笔题写画名《农家乐》。“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王树村先生,“中国美术馆”研究员李寸松先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李绵璐先生,“清华大学”研究员王连海先生,闻讯赶赴“青云山民俗游乐园”,举行了《张殿英先生年画长卷问世典礼》。同年,《农家乐》荣获《山东省庆祝建党80周年农民书画展览》一等奖。齐鲁艺博会《泉城杯》金奖。成为全国众多媒体关注、宣传“年画馆”的主要材料,和“年画馆”开展工作的主要经济来源。

2、组织、培养年轻人学习木版年画制作技术。现已形成了能够独立工作的雕版、印刷、手绘、裱褙、装订班子。他们不但熟练掌握了一般木版年画制作工艺技术,并对一些特殊制作工艺进行探讨。试印成功失传已久的 “印金”、“粉印”和 “拱花”,全面恢复了古代木版年画制作工艺。同时,解决了现代木版年画“裱褙跑色”的难题,印成“泡在水里不跑色的年画”。目前,“年画馆”依靠自身制作木版年画技术全面的优势,成批生产木版年画系列产品:单幅年画、画册、册页、轴画、纪念卡、藏书票等,借以扩大木版年画的影响。其中《山东潍县年画》在图版说明中,详细介绍了画面的内容、形式、张贴方位等。一方面,是让读者对年画有个比较明确的了解,提高关注、研究、传承木版年画的自觉性。另一方面,是想吸引有志如此的读者,创作新年画。从真正意义上,解决木版年画,在现代文明时期的传承。

3、我办“年画馆”的目的,是想给木版年画传统制作工艺建造一个“避风港”。在现代文化逐渐取代农耕文化的文化转型期,把木版年画传统制作工艺技术,保护起来,传承下去。为增加木版年画传统制作工艺传承的保险系数,我又微缩年画制作工具,设计制作了《年画工具百宝箱》。传统的印画工具,一旦生产停止,很快就会废弃;《年画工具百宝箱》的主人,自然不会轻易把这件小巧玲珑,十分精美的“工艺品”丢弃,而且还能用它雕版、印刷小画,有意无意进行木版年画制作工艺的传承。《年画工具百宝箱》刚刚面世,立即得到有识之士的认同,在“首届山东省旅游商品创新设计大赛”中,荣获“银奖”。说不定,这个附有木版年画制作说明的《年画工具百宝箱》,还会激起某些人士的兴趣,投入木版年画传统制作工艺的传承行列中。

在今天木版年画应该到何处去?

木版年画在今天,是存是亡,众说纷纭。个人认为:作为复制年画的印刷手段,现代印刷术诞生后,费工费力又难保证印刷质量的木版水印方法,已经失去存在的价值;历史上传承下来的无数年画作品,也因事过境迁,要让今天的老百姓像从前的人那样光顾它,也不可能。目前对于这些年画的生产,主要用于收藏、研究,和社交礼品,它能存活多久,恐怕风潮过去,也就少人问津。这是人们要给木版年画划个“句号”的所在。但是,从木版年画的创作而言,它既有自己独特的创作指导思想;又有自己独特的创作方法和众多的表现形式。无论创作画稿、雕刻木版还是套色水印,作者都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这样说来,它与其他绘画艺术,特别是版画艺术,没有什么不同。既然如此,木版年画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展,不是没有可能。

过去年画的功能,主要是美化一年一度的新年环境。老百姓在看年画时,还有“成教化、助人伦”的作用。它在维系中华民族不忘故土,爱家爱国,礼仪兴邦;凝聚中华民族万众一心,团结奋进,弃旧迎新的中国年俗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在轰轰烈烈的现代工业化发展进程中,人们头脑冷静的时候,或许意识到,中国的新年在今天,带有西化倾向变更不妥时,重新追寻中国古老的年味。真若如此,过新年、挂年画,未必没有可能。当然,那时的年画,木版年画占有其中多少份额,尚未可知。如果反璞归真,国家提倡启用木版年画,自然还会促进木版年画的繁荣。目前,这仅仅是痴迷年画之人的梦想。能够使它继续存活,传承发展的希望在于,把它作为木版画的艺术形式,进行深入的探讨。

这几年,我总是天真地想:随着现代化、数字化的发展,人类的经济与文化,已经不再受到国界的制约。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小,相互交往的机会越来越多。互相沟通、理解、诚信,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也越来越显得重要。生产力空前的发展,现代化的机器替代了人类笨重、麻烦和危险的工作,人们的休闲时间越来越长,我想民间艺术的自由天地必然降临人间。真要到达如同科学幻想小说说的那样,人们带上电脑戒指“芝麻开门”变成现实;或者,人身加上芯片变成“神”的时候,劳动生产时间必然少得不可想象,人们在艺术上发挥个人的才能,也越来越有了时间的保证。所以,创作快捷,易教易学,便于普及,又能利于人们表达思想,传递祝福的木版年画,这种“古代流行文化”的制作工艺技术,不一定不会按照现代人的思想要求和审美趋向,吸收现代绘画和现代印刷术中,能够为它消化吸收的营养,发展成为“现代流行文化”:成为人们表现自我,制作富有个性的藏书票、邮件、贺年片、生日卡、请柬、名片、红包……的工具,风靡世界。

作者:张殿英 

山东省潍坊市安丘青云山民俗游乐园年画馆   

2004刊载于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民间文艺家之友》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