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铜印是刀刻艺术与冶炼技术有机结合的一种实用和欣赏并重的工艺美术品。
铜印,始于商周,盛于秦汉,自隋唐以后,日趋微衰,元代所押的印章,还有一点儿古印遗风。从明朝开始,石印兴起,更由于木质便于刻制,于是石印木章逐渐取代了铜印。到清代,铜印技艺即宣告失传。
潍坊仿古铜印制作分为制作泥模、泥模烧结、铸造铜印和精修打磨四个步骤,包括几十道工序,整个过程非常复杂,算下来制作一方铜印需要一个月时间。因为铜印工艺水平要求很高,基本上是靠手工制作,加之每个人的名字不同,所以只能实行订单式制作,一个人一个月只做五六方印。
潍坊仿古铜印的独特之处,可以概括为“壁陡、底平、中空”。“壁陡”指的是印章内的刻字直上直下;“底平”指的是刻字底面的深度完全一致;“中空”指的是章体内部为空心。“这三个特点,表明了潍坊仿古铜印制作工艺是全国独门,其他地方掌握不了其中诀窍。”
潍坊铜印工艺的产生、继承和发展,清代著名金石学家、文学家、收藏家陈介祺做出了巨大贡献。
时值清朝光绪初年,陈介祺发现了城南大胥家胥伦精于仿古铜印,对其十分器重,并将自己所收藏的秦汉古印,供胥伦研究观赏,并教其书法,使胥伦逐渐成为了一位能雕、善刻、会铸的全才,并由此创造了独具风格的潍坊铜印艺术。
随后,陈介祺将胥伦推荐到北京为著名金石学家王懿荣等人治印,时值皇宫孝钦后六十大寿,一大臣将胥伦铸成的“六十甲子”奉上,因该印皆钟鼎文字,古意盎然,宝光焕发,孝钦后览之欣奖。胥伦之名因此誉满京城,潍坊铸铜印工艺由此走向全国。
至解放前夕,铸铜印则由于树千、王端、郭纯熙、丁焕文等人继承。解放后,潍坊仅有于树千继续从事铜印铸制,铸印字体以隶篆体为主,印钮造型多为动物。随后,潍坊市工艺美术研究所成立,铜印作为一项特艺,所里将其定为重点发展项目,于是将于树千调到所里工作,带徒传艺,并收为王昌年、庞希文等人为徒。后来,由于该项工艺工序特别复杂,最终坚持专业从事这一工艺研究的只有王昌年和庞希文俩人。
为传承有着70多道复杂工序的潍坊铸铜印技艺,两人专门成立文年斋潍坊铸铜印研究室,制作出了款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艺术铸铜印,同时挖掘整理相关历史文献资料,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刻苦钻研,所铸铜印手法淳厚苍雄,意格甚高,不足方寸却意趣万千。
由于他们年势已高,而铸铜印工艺由于工序复杂,效益慢,一直没有年轻的后备力量前来继承,因此而面临再度失传的危险。
庞希文,1938年出生,奎文区人。现为首届潍坊市民间艺术大师、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潍坊仿古铜印铸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潍坊市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市工艺美术研究所退休,现在成立的潍坊文年斋潍坊铸铜印研究室继续坚守仿古铜印铸造技艺的传承。
王昌年,1944年出生,奎文区人。现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潍坊仿古铜印铸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潍坊市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潍坊市工艺美术研究所退休,现在成立的潍坊文年斋潍坊铸铜印研究室继续坚守仿古铜印铸造技艺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