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泥塑
    

泥塑

高密聂家庄泥塑的造型与色彩(作者单位:山东英才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发布日期:2016-12-14 浏览次数:14115

中国艺术教育网

2013-07-31 14:24:57

【内容摘要】文章追溯了山东高密聂家庄泥塑的历史渊源,分析其艺术特色,重点阐述其造型与色彩的独特魅力,以及其与高密年画、剪纸等民间艺术相互影响的内在联系。聂家庄泥塑有着朴素的、直接的民间文化诉求,既是老百姓传达民俗生活情感的载体,又是劳动人民原生态的精神家园,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民俗和审美层面的内容。

【关键词】聂家庄泥塑  造型  色彩

一、聂家庄泥塑发展探源

山东高密,古称夷维,高密人创造了以泥塑、剪纸、扑灰年画为代表的民间艺术,这些艺术形式成为高密人尚文习艺、热爱生活的见证,也是中国民间美术的奇葩。

高密泥塑,主要指地处山东高密西北姜庄镇的聂家庄产的“泥玩艺儿”。历史上,聂家庄人曾经有家家户户捏泥玩儿的繁荣景象。聂家庄泥塑包含了丰富的民俗精神层面的内容,同时又具有较强的实用功能,在特定的民间文化土壤中生长、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聂家庄泥塑的产生约在明朝万历年间,最早的雏形非常简单、粗糙,是用泥巴做外壳,中间装上火药制成的一种简易烟花,主要供人们在春节或正月十五燃放观赏,被称为“锅子花”。“锅子花”没有任何颜色装饰,造型也不讲究,制售的目的只是体现制造节日气氛的功能性,这就是聂家庄泥塑的前身。

考察高密的民间艺术可以知道,聂家庄所处的姜庄镇周边是高密年画、剪纸等民间艺术的发源兴盛之地,而年画的产生、发展、成熟都要早于泥塑,所以,聂家庄泥塑从产生到发展的过程中深受高密年画尤其是扑灰年画的影响。清康熙年间,聂家庄泥塑开始向专门供观赏和泥玩具两个方面发展,并开始使用颜色装饰,但此时的泥塑还是不动、不响、不逗趣的“呆玩艺儿”。至清嘉庆年间,聂家庄泥塑才真正进入成熟期,发展到会动、会叫、会逗趣的“活玩艺儿”,聂家庄泥塑才真正发展成为声色并茂、造型精美的民间艺术品。

二、生动传神的造型

经过长期的实践,聂家庄泥塑的艺术风格和制作工艺渐臻成熟,其造型特点与制作工艺密不可分。制作一件精美的泥塑需要大大小小十多道工序,大致有如下特点:

1.造型大胆夸张,注重表神写意

任何民间美术的造型都有其形成的特定文化土壤,聂家庄泥塑在发展过程中,经历由粗糙实用的“锅子花”,到形、色、声、动兼备的艺术品,扑灰年画对它的影响最为深刻,直接证据就是聂家庄泥塑的许多术语和扑灰年画是一样的,如“粉脸”“开眉眼”“勾线”“描金”等。扑灰年画最大的特色就是“纯手绘”“大刷狂涂,描子勾拉”等年画艺人的艺诀反映出扑灰年画的写意性和绘制速度。聂家庄泥塑很大程度上吸收了这些技法和造型特点,大胆夸张,注重表神写意。人物的五官刻画精致传神,而四肢和衣饰及道具等只是塑出大致结构和形状,代表作是儿童玩具——“摇啦猴”,其基本造型简化成圆柱形,分上下两部分,中间由皮革相连,设色及描绘极尽写意性,如在图像头部画一鲜红的倒桃形,再点上两个黑点做眼睛,口鼻略去,就成猴子脸儿了……身上再点几笔花卉图案进行装饰,轻轻摇晃即可发出“唧唧呀呀”的声音,像婴儿咿呀学语,成为孩子最喜爱的玩具之一。

2.造型形象多样,善于吸收姊妹艺术

民间艺术往往反映了百姓朴素的民俗观念,高密泥塑的题材离不开“喜庆、吉祥、有趣”,这与扑灰年画、剪纸是同源的。高密泥塑的很多造型来源于年画、剪纸、寺观壁画,这种把二维的艺术形象进行三维立体化的创作方法,是高密民间艺人考察老百姓精神需求的共同反映,如武财神关公的塑像是高密家家户户过年要供奉的财神爷,在泥塑作品里,直接取材做成塑像,人物造型及衣饰与年画中的形象如出一辙。

高密剪纸艺术蜚声海内外,聂家庄泥塑同样吸收了许多剪纸的形象,如泥老虎、摇猴、叫鸡、对狮等作品的造型及装饰,稚拙简约,几近于剪纸。还有一些造型形象来源于当地的民风民俗的需要,如“拴娃娃”,旧时谁家有求子的愿望,就到“娘娘庙”里去“拴娃娃”,即烧香、跪拜祷告,花钱从庙里的主持那里“请”回一个泥娃娃,回家虔诚地供奉起来。这种泥娃娃高约20厘米,借鉴年画中的娃娃造型,红袄绿裤,身上满饰意笔花卉,怀抱鲤鱼,面部除了鼻子呈现立体的凸出,眉眼以及嘴巴无须塑出,均是勾线染色,而这种泥娃娃也正是以“好福相”在高密民间广为流传。

蜡烛台是传统节庆日供桌上必不可少的祭祀用具,而对狮烛台,就是兼具实用和装饰双重功能的代表性作品,其造型渊源来自镇宅辟邪的石雕对狮,逢节日或喜庆场合燃烛之时,狮子头顶大放光明,以示吉庆。这类兼具多种功能的作品总是有广泛的民间市场,这也是聂家庄泥塑的一大特色。

3.造型构思巧妙,声、动、趣并茂

清代中期,聂家庄泥塑的造型和装饰已经非常成熟。今天我们看到的代表性作品,如叫虎、吉娃、对狮、叫鸡等均已大量流行于市。在风格上形成了“形”“色”“声”“动”四大特点。形,是形象多样、造型唯美;色,色彩鲜亮、艳而不俗;声,有叫有鼓、能响能听;动,是设计巧妙、动作有趣。很多作品既具有浓厚的民间艺术特色,又是老百姓传承百年的“绿色”玩具。

为何聂家庄泥塑在发展过程中融入更多的“声”“动”元素?究其原因,不外乎是泥塑艺人所倾向的玩具功能。在玩具功能的开发中,艺人们匠心独具,甚至有很多“高”科技含量,充分利用空气动力、弹簧、皮革、哨音等手段吸引儿童的兴趣,成为数代人童年的美好记忆。

三、喜庆热烈的色彩

在民间美术里,色彩的使用与传统的乡土观念、宗教观念、伦理观念、道德观念等相互交融渗透,使民艺朴素的审美内涵变得异常丰富。民间艺术的色彩设置都是以表达吉利祥瑞的观念为主,红火热烈的色彩效果是聂家庄泥塑设色的重要特征。

1.重视色彩的象征性

聂家庄泥塑用色既讲求对比、协调为原则的视觉效果,又重视色彩的象征性、寓意性。节日喜庆气氛都与象征吉祥的大红、大绿分不开,在聂家庄泥塑中,这两种颜色是代表喜庆吉祥的最佳配色,而其他常用的色彩主要有黑、橘黄、天蓝、桃红、深紫、浅粉(用于肤色)等。黄色是富贵用色,艺人有“红配黄,喜煞娘”的顺口溜;另外还有利用金银色装饰人物的衣饰、器具等,以显示豪华与富贵。重视色彩的象征性和寓意性,使聂家庄泥塑作品增加了其社会性和文化性内涵,体现出泥塑艺人朴素的生活态度和对艺术价值取向的理解和表达。

2.善于吸收年画用色

聂家庄泥塑还可以被看作立体的“高密扑灰年画”,两者比较,它们都有追求鲜艳醒目而又柔和动人艺术效果的特点。无论年画还是泥塑人物的面部,都是决定作品成败的重点,它们有共同的绘制名称——“开眉眼”,都是先刷一个洁白的粉脸,然后扑腮红、点胭脂、画嘴唇……其造型和设色顺序均一致。聂家庄泥塑还吸收了扑灰年画涂“明油”和“刷画”的技法,加强泥塑作品色彩的亮度和颜色过渡效果,如聂家庄泥塑的代表作——叫虎,在全部的色彩完成后,在重点部位涂明油,使作品显得光亮、新鲜,大大提高了对老百姓眼球的吸引力。

聂家庄泥塑的设色具有“写意性”的特点,一方面与吸收扑灰年画的技法有密切关系,另一方面也是制作玩具需要较高的生产效率决定的。

3.设色考究,艳而不俗

在聂家庄泥塑制作过程中,首先在泥胚上涂白色作为底色,称为涂粉,并特意将泥塑的面部及正面的部分涂厚,彩绘时各种颜色先后排序流水作业,前一种颜色晾干后再绘后一种颜色;调色时,加入骨胶,调成适宜浓度,使颜色深浅恰如其分;加入骨胶的作用一是增加透明度,二是易于着色。

聂家庄泥塑大量使用主观色彩和对比色配置,如红绿、蓝橙、黄紫等强烈的补色对比。“红要红得鲜,绿要绿得娇,白要白得净”,色彩饱满、艳丽,形成喜庆热闹的装饰氛围。

聂家庄泥塑既注重艺术性又注重精神性,造型于雅拙中透精巧,憨朴中显灵秀,这种极具特色的造型和色彩既是观念的、历史的,又是现实的、审美的,不仅诉之于视觉,同时包含了丰富的社会内容和浓郁的民俗气息。聂家庄泥塑在发展过程中,不仅仅是艺人谋生的手段,也是广大老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家园。它见证了民间艺术的艺术价值及生命力,在更加注重民族文化传统的今天,聂家庄泥塑作为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必会继续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引起更多世人的瞩目。

参考文献:

[1]高密县志编纂委员会.高密县志[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

[2]政协山东省高密县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文史资料选辑(第九辑)[C].1991.

[3]孔新苗.齐鲁民间造型艺术[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

[4]潘鲁生,唐家路.民艺学概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

[5]吕品田.中国民间美术观念[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7.

[6]左汉中.中国民间美术造型[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山东英才学院艺术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