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项目介绍
    

项目介绍

临朐周姑戏(基本信息、历史沿革)

发布日期:2017-01-13 浏览次数:2228

360百科


临朐周姑戏是山东省潍坊市的汉族传统戏剧,有周姑子、肘鼓子、肘骨子、扭骨子、诌鼓子、郑国戏等多种称呼,以其旺盛的生命力,在齐鲁大地广为流传,形成了一个声腔系统--肘鼓子系统。关于"肘鼓子"及其系统内的各个剧种--五音戏、茂腔、柳腔、灯()腔、柳琴戏等,许多专家已做过专门的研究和著述。但在潍坊市临朐县流传的临朐周姑戏却几乎无人问津。

临朐周姑戏临朐周姑戏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临朐周姑戏

所属地区:山东·潍坊·临朐县

申报日期:2006

申报单位:临朐县

目录1基本信息2历史沿革

一、基本信息

文化遗产名称:临朐周姑戏

所属地区: 山东·潍坊·临朐县

遗产编号:-43

遗产类别:传统戏剧

申报日期:2006

申报人/申报单位:临朐县

遗产级别: 市

二、历史沿革

说到五音戏,知者甚多,要说她是怎么发展起来的,也就是她的前身如何。恐怕知者甚少,特别是当今年青一代。这就有必要简略介绍一下。

谈起五音戏,还与周村有一段不解之缘。周村,这个地方说大不大,说小不小。说她不大,是她地域不大,人口不多,世界地图上找不到,国内地图上不显眼。说她不小,是她的名气不小,素有天下第一村旱码头丝绸之乡之美称。早在很多年前,就已是鲁中著名商埠。鲜为人知的是,周村是五音戏的温床。

五音戏,原名周姑戏。距今大约一百多年前。在章丘、长山(当时的县名)交界处,有一座庙,庙内有一个尼姑,姓周)人们不知其名,只知叫周姑子。此人善唱小曲小调,经常口哼小曲四处化缘。周村是她常到之处(此时周村已是鲁中商业重镇,属长山县)。时值清末,朝廷腐败,丧权辱国,民不聊生。乞讨者甚多。有一对年青要饭的,两口子特别喜欢周姑子的小曲调。每天要饭归来,晚上就在周姑子的庙门下住宿,偷听她唱小曲。此时,周姑子回到庙中就爱唱尼姑思凡时间长了,就学会了很多。从此,再上门要饭,就经常唱段小曲给人家听听,以讨得主人欢喜,多打发一点干粮。后来,别的要饭的,见他(她)二人唱小曲要饭要得特别多,也跟着到庙门下住宿,学唱。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很多要饭的便学会了唱周姑子小曲。周姑子的小曲小调广泛传开了。越来越多的人爱听这个调调了。乞讨者们有了更多的生存机遇了。于是,要饭的自动组织起来,打场子、赶庙会、唱堂会、庆宴会、忙红白公事……由原来的干口清唱,到加上锣鼓动静。这就形成了周姑戏的雏形。

章丘有个叫李德兴的艺人,原来是唱章丘梆子的。因为该戏占人多,往往是挣不出吃来。后来,听说一帮要饭的串庄赶会,唱周姑子小曲,唱得很红火,占人不多,挣钱不少。就领着几个人跟踪他们,一边看,一边听,把这帮要饭的玩意儿学到手,重打锣鼓另开戏,大见成效。由于该曲调易唱易学,内容大都是反映百姓乡里的民间凡事,因而深受农村大众欢迎。特别是戏文中的男婚女爱、打情骂俏,事非恩怨、家长理短,逢场作戏、捧场逗眼,乡上气息、通俗易懂。倍受农村妇女青睐,称为拴老婆撅子。李德兴的儿子唱周姑戏唱红了!人们送给他一个艺名叫根柱子(意为舞台上一根台柱子。或许是他的乳名。未详。作者注)。当时,当地流传着这样的口头禅:摸摸根柱子大辫子,三天不用想汉子(清朝男人都留辫子)听见根柱子锣鼓响,烀饼子糊到门框上(指妇女慌着去看戏,忙中出错)。周姑子唱腔流传开了,影响很大,当地一些戏班纷纷移植、改唱。据周村老艺人张金霞口忆,他的师父原来也是唱梆子和大秧歌的,早在根柱子之前就已偷学了周姑子唱腔。

五音泰斗鲜樱桃(邓洪山)的父亲,原来也是唱章丘梆子的。后来,领着邓洪山、王化奎、王化元等人都改唱周姑戏了。

周村,是周姑戏的演出地、根据地、发祥地。以鲜樱桃为代表的周姑戏班,在周村唱响了,唱红了。全国京剧四大名旦之一的程砚秋来周村演出时,看了鲜樱桃的表演,大加赞扬。据说还向他学了一招(水袖功)。后又赞助戏箱,扶持他到上海灌唱片,周姑戏正式改名为五音戏”……这些自然就是后话了。

周姑戏演唱形式简单,演唱题材多是民间传说,表现了风俗民情、伦理道德、反映劳动人民的愿望,道出了劳苦大众的心声,群众喜闻乐见。周姑戏最兴盛时期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那时仅临朐境内就有专业班社十多个,业余子弟班更是遍布全县,演出范围也从当地扩展到青州、安丘、沂水、沂南、沂源、莒县等地。

女儿:春光明媚照大地,俺爹他心里多欢喜

:老汉我今天心里好欢喜

女儿:俺一人找了俩女婿

:多一个女婿就多一壶酒

女儿:一瓶子酒就灌得你够够滴……

2008年临朐县首届群众文化艺术节闭幕式上,由县文化馆排练的《考女婿》一出场便引得台下观众连连叫好。这就是临朐独具特色的地方戏曲———周姑戏。

周姑戏的前身是肘鼓戏,一人肘部挎鼓自弹自唱。它虽然与淄博的五音戏和青岛地区的茂腔同属于一个母体,但其唱腔和曲牌与五音戏、茂腔又截然不同。相比之下,临朐周姑戏的演出形式原始古朴,唱腔民歌风味浓厚,唱词乡土气息浓郁。初期,是由一人或二人唱门子开始的,逐步变以三人或五人扒地滩”,再后来便形成了周姑戏的雏形。

现代改良的周姑戏与过去最大的区别在于伴奏,早期的曲目唱腔原始古朴、优美动听、抑扬顿挫、激昂宛转,无弦乐伴奏,全部使用打击乐器伴奏,过门用锣鼓、行腔用板、鼓和小钹伴奏,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淳朴的民歌风味,极具特色。伴奏主要有长板、短板两种锣鼓伴奏鼓点,一般四人伴奏;改良后在伴奏中加入了弦乐,伴奏成员也壮大到了数十人。

周姑戏的伴奏乐器周姑戏的伴奏乐器

周姑戏的主要唱腔是周姑正调。该唱腔清新优美,婉转跳跃,既能叙事,又善抒情,是以四句腔开头,然后以三腔、四腔作为上、下句反复使用的板腔体,另外根据剧情和塑造人物形象的需要还有呀油调过仙桥梆腔穗子流水以及快三眼等近二十种曲牌。

周姑戏在临朐农村相当流行,剧目也多是演员较少的农村小戏。有时也唱大戏,即便是唱大戏,也是在不影响剧情的前提下尽量少用演员,因此,民间就有周姑戏一个兵的说法。

《中国戏曲曲艺辞典》记载,“周姑戏也叫肘鼓子戏,清代中叶流行于山东南部1875(清光绪元年)编修的《临朐县志》记载,“在前清盛世,每年元宵节,一班青年涂朱抹粉,挈具盘旋,并演唱杂剧以助兴。按几代人相传的情况,结合临朐县志和《工作戏曲曲艺辞典》所记载的前清盛世”(指清朝光绪前的某一段兴盛时期,不一定指清初)清代中叶推算可以看出临朐一带周姑戏至少有200年的演唱历史。

临朐周姑戏兴盛时期,涌现出了贺世学、李明友、周世英等一大批有影响的演唱艺人,唱腔版式亦日臻完善,形成了20多种板头和曲牌的剧目。比较流行的有《双生赶船》、《梁祝下山》、《王二卖草》、《闹学》、《崔寡妇上坟》、《思春》等四十余出。

辉煌不再只留今日沧桑

二百多年来,周姑戏一直是活跃当地农村群众文化生活的主要剧种,并以优美动听的唱腔、浓郁的乡土气息、独特的艺术风格、简单而独特的演出形式深受当地人民群众的喜爱,足以证明它具有极高的艺术魅力。然而,20世纪三四十年代,由于战乱和灾荒,临朐成了无人区,周姑戏班解体,周姑戏唱腔消声匿迹。解放后,虽有部分村庄的艺人开始活动,但由于大部分老艺人相继故去,班社难以组成,许多想学的青年人也因一无剧本二无曲谱而失去信心。再由于受过去文化水平的限制,周姑戏是以身传口授为传承方式,又因婚后女子受旧社会封建陋习的约束,不能抛头露面,即便闺中女子学成之后,也可能外嫁他乡,学而不能为其长久所用等原因,造成了周姑戏传授途径狭窄。如今老艺人越来越少,有的也因年事已高不能登台演唱。如今,全县能演唱周姑戏的人已不多,周姑戏正处在一个青黄不接,后继乏人,濒临绝迹的境地。

有时间可以关心一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