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项目介绍
    

项目介绍

山东地方戏曲茂腔--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发布日期:2017-01-13 浏览次数:3956

搜狐媒体平台-搜狐网站

 基层瞭望 2016-03-22 23:21:31

前言:

1987年,诸城撤县建市,“诸城县茂腔剧团”衍变成了“诸城市艺术团”,当年这批县剧团的演员们,现在都已年过古稀,最大的84岁,最小的也超过了70岁,是他们创造和见证了那个年代诸城茂腔的辉煌。

岁月如梭,还记得活跃在诸城城乡戏台上的他们吗?能认出几位?不防拿手机给家里年长的看看,试试能否勾起他们心底最深的回忆??



315日,诸城市茂腔老演员座谈会在市艺术团举行。老演员们齐聚一堂,一起回忆过往的经历。

1955年以后茂腔剧团又先后招收了胡玉兰、李华东、祁艳君、曹日华等茂腔演员,孙日明也是最早进团的茂腔学员之一,他说“茂腔剧团刚成立时,条件非常的艰苦,可以说是李玉堂为首的茂腔前辈用扁担挑到诸城来的。和其他地方的专业茂腔剧团相比,诸城茂腔剧团的成立比高密茂腔剧团早两年,五莲县的茂腔剧团也是由诸城茂腔剧团分离出来的”。

徐艳芳出生于茂腔世家,她也是诸城县茂腔剧团创始人之一尹翠云的女儿,“最初,茂腔叫肘鼓子戏,方圆百里没有不知道我们家,我的父母、哥哥、嫂子都是茂腔演员,当时是他们在诸城、胶州、高密等地巡回演出,一天一个地方。”

诸城茂腔剧团最红火的时候是五十年代,每当七月七演出《天河配》时,从白天到晚上,一天连演七场,看戏的群众非常多,有些老太太把鞋都挤掉了。


老演员们宝刀未老,纷纷亮相,表演当年最拿手的唱段,举手投足之间仍能感觉他们年轻的影子。


通过接触,年轻一代感受到他们身上文化传承的精神,老人也纷纷表示,愿意将自己毕生积累的茂腔演出经验和技巧无私传的授给年轻的茂腔演员,也希望诸城茂腔能够再续当年的辉煌。(通讯员:刘旭旭)

茂 腔

茂腔是诸胶高地区百姓喜闻乐见的曲艺形式,看茂腔,听茂腔在诸城更是一种割舍不断的传统。虽然,在时代的大环境下,年轻人也逐渐失去了观戏的兴趣,但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茂腔仍然有传承和弘扬的必要性。


诸城茂腔的起源和形成 诸城茂腔形成离不开一位外号“老满洲”的女性。“老满洲”姓丁,清光绪末年,唱“拉魂腔”老满洲带着四个女儿,三个儿子来诸城落户,她将自己的二女儿嫁给诸城姓王的唱本肘鼓的艺人,使‘拉魂腔’和诸城地区‘本肘鼓’结合。后来,老满洲的二女儿生了王福举,王福举就是茂腔名角王仙梅的父亲,做为诸城茂腔的代表性传承人,七十多岁的李树梅查阅了很多资料,希望能够论证“茂腔的根在诸城”这一观点。在群力茂腔剧团成立后,王仙梅、陈艳琴、尹翠云等成为这个剧团的台柱子,红遍诸胶高地区


诸城茂腔的发展历史 诸城茂腔发展的历史和诸城茂腔剧团的变革有着很密切的关联。现在家住胶州市里岔镇甘沟村的马文洲,是艺术团请来的重要客人,他是诸城县茂腔剧团的创始人之一。他说“诸城县茂剧团的前身是在高密成立的群力茂腔剧团,1952年,以李玉堂为首,包括我、徐玉义、崔玉凤、石宗奇、尹翠云、刘衍奎等在内的十几个人成立这个茂腔剧团。”1954年,为响应国家号召,群力茂腔剧团正式登记为国家专业茂腔表演团体,19559月,茂腔剧团划归诸城县。19574月改称诸城县茂腔剧团,文革前夕,茂腔剧团解散。文革之后,在诸城县京剧团内设立了茂腔演出队。现为诸城市艺术团团长的韩鹏对这段历史如数家珍,对诸城茂腔有这一段历史非常自豪,他说“197811月,诸城京剧团改名为诸城县剧团,到1981年又恢复诸城县茂腔剧团的名字,直到1986年诸城县茂腔剧团又改名为艺术团,一直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