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信息交流
    

信息交流

浅谈剪纸的艺术价值(王广成)

发布日期:2017-01-19 浏览次数:3383

作者:潍坊市工艺美术大师 王广成  201092  发表于《收藏参考》2010年第11

image003.jpg image005.jpg

image007.jpg image009.jpg image011.jpg

剪纸作为中华民族艺术宝库的一枝奇葩,源远流长。因形象生动活泼,表现手法简洁,构图单纯明快,风格淳朴豪放,内容健康向上,深深植根于人民大众这块沃土之中。随着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剪纸正在以应用性强、表现力丰富、流行最为广泛的独特艺术形式,独树一帜,绽放出无穷的魅力和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笔者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基于以下看法。

一、研究价值

剪纸艺术同其它艺术一样,都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剪纸艺术的形成和传播,与纸的发明和应用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国纸的发明是在公元前6世纪的西汉时代。在此之前,虽已流行以雕、镂、剔、刻、剪的技法在金箔、皮革、绢帛,甚至在树叶上剪刻纹样,但真正意义上的剪纸,应该从纸的出现开始。到了唐代,剪纸在民间已十分流行,杜甫《彭衙行》诗写道:延客已熏黑,张灯启重门,暖汤濯我足,剪纸招我魂。宋代由于造纸业的成熟,纸品名目繁多,对剪纸普及创造了条件,开始有剪纸艺人出现的记载。明清剪纸艺术走向成熟,拓展到窗花、门笺、灯花、礼花、喜花、刺绣花样诸多方面,成为女红的必修技巧。由于传统剪纸依附于民俗,寄托了劳动人民的美好情感,表达了对自然、对生命、对生活的热望和追求,在中国的大地上应和着民众的心理需要,如鱼得水,发展成长。在这一漫长的过程中,农家妇女担当着剪纸艺术创作的主力军。

传统剪纸,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被艺术界所拒纳,认为是雕虫小技难登大雅之堂。随着社会变革和时代变迁,剪纸艺术逐渐有了正经名分。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一批知识分子艺术家和延安革命艺术家开剪纸艺术创作之新风。建国后,剪纸艺术的发展虽然起伏跌宕,但总的趋势是走向了一条探索之路、创新之路,人才辈出,理论研究生机勃勃,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大好局面。

在创作活动方面,剪纸动画片《人参娃娃》、《金色的海螺》连获国际电影艺术节奖项,滕凤谦的《红旗漫天飘》剪纸插图获莱比锡国际博览会银质奖,齐秀花的《金牛奋蹄》被中国邮政部选为1997年生肖纪念邮票,蔡雅新、黄泰伯首创了剪纸藏书票等;创办《剪纸艺术》报,举办全国性展览,一批地域被国家授予中国民间剪纸之乡称号,剪纸艺术先后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在理论研究方面,《人物剪纸》、《谈剪纸创作》、《中国剪纸艺术》、《中国民间剪纸技法》、《中外剪纸艺术》、《中国现代剪纸》等上百部著作相继问世,与难以胜数的学术论文交相辉映,对剪纸艺术的历史渊源、发展成长、存在问题,深入的、系统的做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丰硕成果,对促进剪纸艺术提高和中外文化交流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队伍建设方面,一改农家妇女担当剪纸艺术创作主力军的状态,从上世纪30年代青年美术家陈志农创作一批剪纸作品引起艺术界注意以来,专业的、非专业的美术工作者、爱好者一批又一批加入到这一艺术门类中来,创作队伍蓬勃壮大。各级剪纸学会相继成立,老一代剪纸艺术家再度焕发艺术青春,年轻的剪纸作者层出不穷,民家剪纸大师陆续被推介出来,有的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一支现代型剪纸队伍活跃在祖国的大江南北。

鉴于剪纸艺术的大众性、实用性、普及性、广泛性、独特性,应厘清脉络,沿着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前、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建国到改革开放、改革开放至今的思路,文化部门和有识之士开展深入的、系统的理论研究,将当下的研究成果整合起来,编撰《中国剪纸艺术大系》,实现理论源于实践、理论指导实践的要求,不断反思自身不足,弥补创新过程中的诸多缺陷,让剪纸艺术与其它艺术表现形式一样,并驾齐驱,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二、应用价值

 艺术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无论那一个艺术门类,那一个画种,那一幅作品,都承载着作者的创作理念和美好希冀,但为什么有的流芳百世、百看不厌,有的却昙花一现,被人唾弃?这个问题历来存在至今仍没有引起艺术界足够的重视。剪纸艺术之所以传承不衰,蓬勃发展,重要因素是它来源于生活,与大众的心理渴求和精神寄托息息相关。较少受低俗化和金钱至上的感染,堂堂正正的迎来一个又一个万紫千红、绚丽多姿的春天。

剪纸艺术是大众的。在应用方面古已有之,是任何一种艺术表现形式都无法比拟的。这门源于古代远古时期诸种艺术,脱胎于陶器、铜器、织绣、雕镂等具民族特点的纹饰,而演变成的中国特色剪纸艺术,早就被广泛的应用到木刻版画、剪丝帛、剪楸叶、皮影、印染、陶瓷、装饰等各个领域。如始于唐代的招魂、喜庆、围饰发髻、漏版印染等。段成式《酉阳杂俎》中记有:立春日,士大夫之家剪纸为小幡,或悬于佳人之首,或缀于花下,又剪为春蝶,春胜以戏之。李远《剪彩》诗写道:剪彩赠相亲,银钗缀凤真,双双御绶鸟,两两度桥人,叶逐金刀出,花随玉指新,愿君千万岁,无处不逢春。五代历史虽短,但绘画和民间剪纸却有突出的地位。《武林梵志》载:吴越王于行吉日……城外百户,不张悬锦缎,皆用纸剪人马以代。这在当时,是应用剪纸来代替锦缎悬挂,迎接君王的到来。

宋代的剪纸应用范围逐渐扩大,如礼花、灯彩,茶盏装饰,陶瓷制品,皮影戏等。陈元靓《岁时广记》载:元旦以鸦青纸或青绢剪四十九幡,围一大幡,或以家长年龄载之,或贴于门楣。元初,由于黄道婆纺织技术的推广,产生了丝织物印染术,剪纸艺术随之被普遍应用画缋夹缬蜡染漏版刮浆等多种染印办法之中。明、清应用范围更为广泛,扩展到扇面纹饰、刺绣花样、瓷器制品、金银铜锡各种金属用品等。明代将剪纸应用到纱灯中制成夹纱灯,据《苏州府志》记:嘉靖中制夹纱灯,剡纸刻成花竹禽鸟状。随清浓罩色,溶蜡涂染,用轻绡夹之,映日则光明莹彻,芳菲翔舞,恍在轻烟之中,与真者莫辨。清康熙年间,宫廷画家邹元斗,画有一幅祝福新年的风俗画《岁朝图轴》,在画的上方绘有垂挂的五枚彩色剪纸门笺。门笺是由春幡演变而来的。

现代剪纸有了更广阔的用武之地,应用领域和规模越来越大。包装设计、商标广告、建筑装修、室内装潢、邮票设计、环境美化、服装设计、印染染织、陶瓷制品、书籍装帧、报刊题图、舞台美术、文学插图、挂历幻灯、连环画、檀香扇、动画、影视和馈赠品等诸多方面屡见不鲜。世界风筝都潍坊市北海路一段,应用剪纸艺术装饰的公交站亭,整齐利落的伫立在街道两边,造型典雅,个性鲜明,单纯大方,明快醒目,公众在候车的同时,感受到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人文关怀,成为潍坊城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潍坊真味真坊酒店,将剪纸艺术应用到饮食文化之中,突出了坊间淳朴民艺,地域本色美食的特点,当食客踏入酒店的门槛后,满目是朴实自然、细腻秀美的剪纸作品,给人以怡情悦性的感觉,在自然、轻松、愉快的氛围里,得到饮食文化和剪纸艺术相得益彰、美轮美奂的享受。可谓一举双赢,不能不说业主颇具匠心的现代经营意识。

三、欣赏价值

欣赏是培植艺术发展的沃土。剪纸艺术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文化传统的结晶,集传统哲学、美学、民俗学于一身,与大众生活结下不解之缘,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即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欣赏与作品的创作,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构图。剪纸的材料是纸张,基本单元是线条和块面,其语言符号是装饰化的点、线、面。一张普通的纸,几经刀剪就能变成魅力四射的剪纸世界,构图是重要的一步。因受到材料的限制,多层次复杂的画面内容、光影效果和物象的体积是难以表现出来的。作者大都采用平视构图,扬长避短,将物体和景象由三维空间立体形象变为二维空间平面形象,对素材大胆取舍、删繁就简,用简练的线条统一概括,突出画面重点,黑白虚实相衬,构成美的动律和节奏,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表现力,以不受体积、空间、透视、比例的束缚,达到独具特点的审美辨识和欣赏效果。

造型。对自然形态加工整理、变形夸张,改变成有秩序、有规则的具欣赏性的形象,是剪纸艺术的一个重要步骤。以象寓意、以意构象是人类创造性的劳动成果和智慧的结晶,无论是仰韶文化的彩陶纹饰,殷商青铜器的图形纹样,还是秦汉的石刻艺术,都有着艺术夸张的踪迹。剪纸画面尺把见方,造型手段简单,采取写实的手法是远远不够的。作者避短扬长,抓住典型特征,去粗取精,对物象最特殊的部分作扩大、缩小、伸长、加粗、变形处理,进行化复杂为简单的艺术再创造,将作者的意象、心象融入其中,使原来的典型特征变得更加生动、鲜明、饱满,如同戏剧亮相一样,牢牢抓住观众的眼球,在欣赏中得到美感享受。

剪刻。剪刻是剪纸艺术的一道关键工序。构图、造型效果都需要在这道工序中来完成。剪刻好了事半功倍,否则将会严重影响美感效果。在剪刻过程中,应本着充分体现刀味、纸感、单纯、洗练、明快、富于欣赏性的特点,恰到好处的运用程序化了的锯齿纹、月牙纹、朵花、云纹、水纹、涡纹等造型,下刀利落,不拖泥带水,边剪边做一些必要的局部修改,将平衡、参差、疏密以及不规则的线条有机结合在一起,千刻不落,万剪不断,形成特征明显、变形夸张、繁简适当、注重个性、表现独特的画面,使创作出来的作品生动、有味、耐看,达到提高欣赏价值的目的。

类型。现代剪纸的表现形式大致有,黑白剪纸、套色剪纸、染色剪纸、分色剪纸、填色剪纸、衬色剪纸、勾绘剪纸、印刷剪纸、折叠剪纸、剪影、撕纸和立体剪纸等十二种类型。无论哪种类型,都是为了增强欣赏效果和艺术感染力。如常见的黑白剪纸,有阴刻、阳刻、阴阳刻三种方法。阴刻即刻去表示物象结构的线,在黑色块面中展现线条来保留大的体面,效果厚重、结实,稚拙感、对比感强烈。阳刻即刻去空白的面,留下稀疏块面来保留各种变化的线条,效果清雅简洁、玲珑剔透。阴阳刻即在同一幅作品中,运用阴阳刻两种方法,使构图变化多样,黑白对比鲜明,大大增强了艺术表现力。

郭沫若在《剪纸选胜》中写道:曾见北国之窗花,其味天真而浑厚,今见南方之剪纸,玲珑剔透得未有,一剪之趣夺神功,美在民间永不朽。在我国,剪纸艺术由于受地理环境、生活方式、社会形态的影响,形成了许多流派和独特风格。如高密剪纸,融南糅北,兼收并蓄,以稚拙精巧、金石味浓而著称于世,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欣赏、倾慕者,饮誉海内外。

四、收藏价值

剪纸收藏古已有之,只是与现代收藏方式有别而已。唐代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写道:燕赵之收藏, 韩魏之经营……”据考证,从商代始就有人用金银箔、皮革或丝织品镂空刻花制作装饰品。西汉时,汉武帝有个宠妃李氏,不幸早夭,帝思念不已,降旨术士为其招魂。术士用纸剪了李氏影像,夜晚在一帐中点起灯烛,映出与李氏真人一样的影像,汉武帝远远看见,更加悲切,遂赋诗曰:是耶非耶,立而望之,翩何姗姗来迟?这便是中国剪纸最早的雏形。

1959年到1966年期间,在新疆古丝绸之路阿斯塔那古墓群中陆续出土了对马团花、对猴团花、八角形团花、忍冬纹团花、菊花形团花五幅剪纸,将我国剪纸历史追溯到一个可靠的年代,提前了好几百年,缩短了纸的发明与剪纸出现的时间距离。在日本的正仓院,保藏有两枚唐代华胜,据日本齐衡三年(公元856年)《杂财物实录》载:人胜二枚……天平宝字元年八月二十四日献物。其中一枚为罗地金箔字,上剪祝颂吉语,另一枚则用金箔刻了复杂的边饰。

闻名遐迩的山东昌邑龙池剪纸,糅合鲁西剪纸天真质朴、稚拙浑厚和胶东剪纸细腻精巧、玲珑剔透于一身,形成了表现形式丰富、装饰趣味浓厚、造型概括朴实的鲜明地域特色,曾在潍坊国际风筝会上成为收藏热点。龙池剪纸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仅见诸于文字记载的就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小章村藏存的重修于明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马氏族谱》记载:进元姜氏……善剪铰花卉、翎毛、人物,有巧名。可见,在四百六十年前,昌邑就有剪纸巧妇了。

无数事实证明,历代剪纸的收集保藏,对研究中国剪纸的起源、发展脉络、艺术成就、流派风格等,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尽管这些收集保藏凤毛麟角、寥寥无几,如若无此,欲厘清中国剪纸的发展脉络是不可想象的。正因如此,这些典籍和藏品就显得更为珍贵了。

上世纪80年代末,首届中国剪纸藏书票展览在日本名古屋展出,一千多枚藏书票以精美小巧、文图并茂、浓厚的中国剪纸传统情调和优美意境,引起日本文化界人士和当地居民震动,深为求索者迷恋和收藏家所喜爱,打破了历来藏书票以版画为主的传统地位。

2003年,湖南美术出版社左汉中先生,在《中国现代剪纸》一书《为现代剪纸说几句》中写道:去年,仉凤皋先生以毛遂自荐的方式寄给我一大包书稿,说是出不出版你看了再说。仉先生曾当过十多年的中国剪纸学会会长,又是天津美术学院教授,在我社出版过《外国剪纸集》,对他的学识水平我不存疑义。打开书稿一看,我很快就心悦诚服了。这是仉先生四十多年来精心收集的现代剪纸原作,齐齐崭崭、精精致致的四百余幅……”就这样,一部被称之新中国剪纸图史现代剪纸艺术大全的《中国剪纸艺术》一书面世了。入集作品在题材上,几乎涉及到新中国五十年来人民政治、生活的各个领域;在风格上五彩纷呈、昂扬向上,承载的文化容量已远远超出了剪纸艺术的范畴,足见收藏所起到的作用了。

剪纸艺术源于大众,既直接抒发和表达了劳动人民的心理、愿望、信仰和道德观念,又以昂扬、乐观、向上的艺术形式直接服务于大众,犹如一波又一波的海浪花,给人们带来绚丽多彩、永不止息的精神享受,彰显出浩瀚、深邃、辉煌的生命力!由此可见,随着现代剪纸艺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这块集传统哲学、美学、民俗学于一身的活化石,将以豪放、鲜明、浪漫的青春脚步,继续实践和提升着自身的艺术收藏价值。

参考文献

1、《人物剪纸》仉凤皋编 河北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2、《中国剪纸艺术》柴京津 柴京海编著 人民美术出版社1996年版

3、《中国民俗吉祥剪纸》郭宪著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4、《中国现代剪纸》仉凤皋 仉坤编著 湖北美术出版社2003年版

5、《守望精神家园》单继瑜主编 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