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百科
古琴制作师:在古代被称为斫琴师,现在也一般称为斫琴师,是在制作古琴方面有较深造诣的人。
目录:1简介 2名家资料
一、简介
古琴制作师:在古代被称为斫琴师,现在也一般称为斫琴师,是在制作古琴方面有较深造诣的人。
二、名家资料
1、汉代和汉代以前的斫琴名家
古琴是中国出现最早的乐器之一,据传最早的斫琴者、古琴的创始人为神农氏,《新论·琴道》中记载:“昔神农氏继宓义而王天下,亦上观法于天,下取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削桐为琴,绳丝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
据《礼记·乐记》记载:“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夔始制乐,以赏诸候”。可见舜也参与了斫琴的研究。
到了春秋战国时代,斫琴技艺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史传古代四大名琴中的其中两个即产生于这个时期,分别是齐桓公的“号钟”,楚庄公的“绕梁”,可惜斫琴者何人已无从考证。
西汉名琴有司马相如的“绿绮”,为古代四大名琴之一,其斫琴者也无从考证。
东汉斫琴师中著名的有曾任长沙太守、著名医学家、《伤寒杂病论》的作者张仲景,据《古琴疏》记曰:仲景入桐柏山中采药,遇一人求诊,曰:“子之腕有兽脉,何也?”其人实告:“吾乃峄山老猿也。”仲景以囊中丸药与之,一服即愈。明日肩一巨木至,曰:此万年桐也,聊以相报。仲景乃斫为二琴,一曰“古猿”,一曰“万年”。
另外,东汉文学家蔡邕曾斫一琴,名为“焦尾琴”,位列古代四大名琴之一。据《后汉书》记载:“蔡邕泰山行,见焚桐,闻爆声曰:‘此良木也’,取而为琴,是为‘焦尾’。” 后来古琴形制中的“焦尾式”,亦称“宣和式”,即蔡邕所创制
2、唐代至清代的斫琴名家
唐代的斫琴师中名家很多,其中以雷、郭、张、沈四家最为有名。而其中又以雷、张两家最为突出。
四家中“雷”指雷氏。雷氏出于四川,有三代共九位斫琴大家,号称“蜀中九雷”,分别为:雷绍、雷震、雷霄、雷威、雷文、雷俨、雷珏、雷会、雷迅。其中雷绍、雷霄、雷震、雷威、雷俨为第一代,时在唐代开元年间。雷家世代造琴,其中以雷威最为著名,传说他的技艺经世外高人指点、出神入化,《琅寰记》记载:“雷威斫琴不必皆桐,每于大风雪中独往峨嵋,择松杉之优者伐而斫琴,妙过于桐。”说明唐代制琴大师雷威已经开始用杉木制琴了。可见雷氏对于古琴选材已不拘泥于桐木,而喜欢用杉木。桐木琴的缺点是容易变形,杉木则不易变形,能保存千年之久,自雷氏用杉木斫琴之后,至今斫琴师们仍然喜欢用杉木。
据苏轼《杂书琴事》所载雷公琴的特点:“其岳不容指,而弦不〔先加反文〕。其声出于两池间。其背微隆,若薤叶然。声欲出而溢,徘徊不去,乃有余韵,其精妙如此。”《琴雅》云:“贞元中,成都雷生所制之琴,精妙无比,弹之者众。”现故宫博物院藏有唐代雷琴“九霄环佩”、“大圣遗音”等。
四家中“张”即指张越,为吴地斫琴家。《琴苑要录·斫琴记》记载;“唐贤取重惟张、雷之琴。雷琴重实,声温劲而雅。张琴坚清,声激越而润。”四家中“郭”指郭亮,乃蜀中名家,其所斫之琴以清雄厚沉细为特点,《陈氏乐书》记载:“然斫制之妙,蜀称雷霄、郭亮,吴称沈镣、张越,宵、亮清雅沉细,镣、越虚鸣而响亮。”
四家中“沈”指沈镣,是吴地斫琴家。《陈氏乐书》记载:“然斫制之妙,蜀称雷霄、郭亮,吴称沈镣、张越,宵、亮清雅沉细,镣、越虚鸣而响亮。”
唐代另一位皇族斫琴家李勉,字玄卿,其曾祖李元懿是唐高祖李渊的第十三子。史载李勉“好古尚奇”,“妙知音律,能自制琴,又有巧思”。李勉历任开封府尉、监察御史、河南少尹、京兆尹兼河南尹、广州刺史兼岭南节度观察使等职,晚年入朝为相,任吏部上书、平章事。李勉为官清正,为一代良相。李勉善琴,著有《琴徽字议》、《琴记》。其中《琴记》中详细记载了当时的斫琴技艺,是斫琴学方面的重要吏料。百衲琴就是李勉创制的。
宋代的斫琴名家很多,北宋有朱仁济、马希亮、马希仁、僧仁智、石汝历等人,南宋金渊、金公路、陈亨道等,后期有严樽、马大夫、梅四言等人。其中石汝历著有《碧落子斫琴法》一书。《碧落子斫琴法》是宋代重要的斫琴学专著,书中记载了古琴因其斫制作过程中的面板、底板的厚薄的比例不同而产生的不同的音声效果,其书中云:“凡底厚面薄,木浊泛清,大弦顽钝,小弦焦咽。面底俱厚,木泛俱实,韵短声焦。面薄底厚,木虚泛清,利于小弦,不利大弦。面底皆薄,木泛俱虚,其声疾出,声韵飘荡。面底相当,虚实相称,弦木声和。”(注:“木”指的是按音,“泛”指的是泛音,“小弦”即细弦,“大弦”即粗弦)。
元代斫琴名家有严古清、施溪云、施谷云、朱致远等,其中以朱致远最为著名。朱琴的仿制品很多,其拙劣者款识有刻为“朱智远”或“朱制远”者,收藏家应仔细鉴别。
明代制琴高手也很多,如万隆、惠祥、南昌涂氏、钱塘汪氏、张氏五修。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张氏五修(即张敬修、张季修、张顺修、张睿修、张敏修)。张岱《陶庵梦忆》极赞张敬修之斫琴技艺,称其“可上下百年,保无敌手”。
南昌涂氏中名家有涂明河、涂嘉彦、涂嘉宾等,其中涂明河最为著名。涂氏之琴,音声洪透,漆灰多用生漆调无名异,有异于别家。
钱塘汪氏,有汪舜卿、汪舜臣等人,其中以汪舜卿最为著名。汪氏之琴,其形厚朴、方整,音色清亮。
清代的文人墨客也有雅爱斫琴者,比如有清一代洋务派重臣张之洞(1837-1909 ,字孝达,号香涛、香岩,又号壹公、无竞居士,晚自号抱冰)。张之洞的母亲朱碧筠老夫人擅长抚琴,张之洞也从小受到影响,他不仅会弹琴,而且能够斫琴,在当时的琴界是很有名的。
3、民国时期的斫琴名家
民国时期斫琴方面的大家有杨宗稷、管平湖、徐元白等。
民国年间的古琴大师杨宗稷(1863-1932,字时百)先生是一位斫琴大师,对斫琴之道造诣颇深,著有《琴粹》四卷、《琴话》四卷、琴谱三卷、琴学随笔二卷、《琴余漫录》二卷、《琴镜》九卷、《琴镜补》二卷、《琴瑟合谱》三卷,《琴学问答》等一卷、《藏琴录》一卷。其后又整理《琴瑟新语》四卷、《琴镜续问》一卷、《琴镜释疑》一卷、《幽兰和声》一卷、及《声律通考详解》一卷,后人合刊为《琴学丛书》。
民国时期至建国初期的另一位古琴大师、斫琴名家是管平湖先生。管平湖(1897-1967,名平,字吉庵,仲康,号平湖,清代名画家管念慈之子),中国著名古琴演奏家、斫琴大师、画家。管平湖先生从小随父学习古琴、绘画,幼年丧父后,琴学师从杨宗稷,绘画师从金绍城。解放前任教于北平京华美术专科学校,解放后受骋于中国民族音乐研究所任副研究员,专门从事于古琴研究整理工作。已成绝响的古谱《广陵散》、《幽兰》经他打谱后,又重放异彩,此外《大胡茄》、《小胡茄》、《获麟操》、《乌夜啼》、《长清》、《短清》、《离骚》、《白雪》等琴曲也是经过管平湖先生打谱整理的。他还撰有《古指法考》一书。关平湖先生最初是在琉璃厂的一元斋学斫琴,后来进一步摸索、研究斫琴技法,其“大扁儿”琴即为管平湖先生自制。
4、解放后及当代斫琴名家
解放后涌现出很多斫琴家,其中徐匡华、孙毓芹、王燕喜、孙于涵、叶庭桂等人皆在斫琴领域有极深的造诣。
在斫琴理念方面,当代出现了倾向于创新、改变、改良的“革新派”,这一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山西的叶庭桂先生等,提倡积极效仿西方乐器的长处,大胆进行斫琴技术层面的创新,但总的来说进展并不顺利,基本还是以遵守古制为主,大多只是在形制上做一些改动罢了,在技术层面做明显改动的成功先例还不多。
另外当代还有倾向于崇尚、继承并遵循古代先贤历代相传下来的传统斫琴之道的“复古派”,复古派斫琴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唐山的王燕喜先生,他提倡古琴制作要严格遵守古制,反对在古琴结构和材料组成上刻意标新立异、无故创新。这从继承古人经验的角度讲,是有一定道理的。
革新派和复古派都各有所长,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讲,斫琴家们对古琴在材料组成和结构、形制等方面进行合理的创新或改良的尝试未尝不可,但应慎重,不要轻易丢弃古人的成熟的经验,否则就得不偿失了。
另外,孙于涵是一位既女斫琴家,也是一位古琴大家,这在斫琴史上是难能可贵的。
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古琴及斫琴文化渐渐传到世界各地,相信斫琴界的未来会涌现出更多的新秀,斫琴之道会得到进一步的继承、弘扬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