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传承发展
    

传承发展

让木版年画别样流行——访民间工艺美术家张殿英父子

发布日期:2017-01-27 浏览次数:12831

网易

2007-06-18 10:08:32 来源: 新华社(北京)

新华网北京6月18日电(记者 廖翊)《连年有余》《衔钱进宝》《天官赐福》《立刀门神》……远离民间年俗的木版年画现身于中华世纪坛“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展”,给人久违的亲切感。

“年画要有戏,百看才不腻。年画一直和中国百姓生活连在一起,贴在门口、炕头,不仅增加喜气,也是传授故事、启蒙教育的一种方式。所以,流传了下来。”著名民间工艺美术家张殿英说。

张殿英年过七旬,他和儿子张运祥来自中国三大木版年画产地之一的山东潍坊。和其他两大木版年画产地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一样,上世纪70年代开始,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日渐衰微。

“老百姓过年不兴贴那个了,在民间不流行了,衰败是必然的了。20多年前,杨家埠尚有200多家做年画作坊,现在只剩下十几家。”

张殿英从上个世纪50年代起开始木版年画的研究,对故乡年画感情甚深。面对衰颓的年画艺术,他没有被动兴叹。80年代初,他毅然辞去昌潍师专艺术系主任的职务,组建年画研究所。

“社会生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要让木版年画完全回到过去的盛景是不可能的。我考虑在原汁原味保护这项民间艺术的同时,让更多人知道和接受它。”张殿英说。

他收藏了清乾隆以来具有代表性的年画画版70余套,并与儿子自创年画馆。在机器制版、假画充斥工艺品市场的今天,父子俩用最地道的方式制作最正宗的杨家埠木版年画。

这些原始制造家什如今一一展示在众人面前。张运祥在一块梨木上表演着精湛刻技,一边给观众介绍:“梨木很硬,不易碎裂。瞧,这是我们用草浆、木浆自制的原色纸,可以长期保存;颜料是用矿物和植物等调制而成,不易褪色……”

张氏父子表示,只要版本、工具、原料等“活化石”还在,木版年画这一传统工艺的留存没有问题。但是,要让古老年画被今天的人接受,并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必须革新和发展。

“说到底,过去年画繁盛是因为它是当时人们的流行文化。我想让年画也能够在今天人们生活中流行。”张殿英说。

要做到流行,就要结合时尚。上世纪80年代,张殿英率先将木版年画制作成流行挂历,市场反响热烈;基于“年画从诞生起就是乡村式绘画”的精神,张殿英将收藏年画制作成精致画册,成为深受欢迎的旅游纪念品和礼品,有效传播了杨家埠木版年画艺术;“文化衫”流行街头时,张氏父子适时印制“木版年画”T恤,杨家埠木版年画一时成为城乡流动风景……

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张殿英“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表彰张殿英对民间文化的有效保护和传承。

在现场,张殿英父子给记者展示了他们新发明的“年画工具百宝箱”。这是一个可以随身携带的考究小箱,里面既有精美的杨家埠年画画册,还有刻刀、木版、拓纸、颜料等整套木版年画制作工具。

“只要一打开它,就可以用自制贺年卡、生日卡、请柬、红包、名片、藏书票……可以自己享用,也可以馈赠友人。这是古老文化与现代时尚的结合,符合个性化时代文化消费趋向……”

张殿英说:“只有让木版年画成为现代流行文化的一部分,才能实现这种民间艺术真正意义上的传承。”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