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行业新闻
    

行业新闻

潍坊市推动文化大发展 实现文化大繁荣

发布日期:2017-02-24 浏览次数:1560

来源:潍坊文明网2017-02-23

在潍坊市决胜全面小康、加速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时期,市第十二次党代会胜利召开,提出了“一三四七”的目标任务和战略重点。这一目标任务和战略重点,是在对发展形势科学分析,对潍坊发展新阶段、历史新方位、跨越新机遇准确把握基础上提出来的,既符合践行新理念的要求,又切合潍坊发展实际。报告指出要着力打造“四个城市”,其中对着力打造“文化名市”提出明确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城市文明程度位居全国前列,丰富的文化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开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文化产业和文化旅游业成为重要支柱性产业,文化品牌在国内外的影响力、知名度显著增强,文化潍坊、文明潍坊美誉更加声名远播。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提升城市文明程度

报告指出: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利用已有文化资源,规划建设革命传统、改革开放、廉政勤政教育阵地,培育新时期潍坊精神,形成全市人民共同精神家园。深化文明城市创建活动,深入推进公民道德建设,扎实推进“诚信潍坊”建设。选树潍坊好人、道德模范、各类典型,大力弘扬先模精神,聚积向上向善力量,持续提升全社会文明程度。

近年来,全市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成果丰硕。以重要节日、重大主题活动为契机,积极开展志愿服务工作,志愿服务队伍不断壮大,管理更加规范。去年全市有10名个人、9个项目、9个组织、10个社区入选全省最美志愿服务组织项目。2016年,有6人获评中国文明网《好人365》封面人物,23人入选“中国好人榜”,4人获评“山东好人之星”,48人入选“山东好人榜”,160人入选“潍坊好人榜”。加强好人学习宣传,通过组织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巡讲团、在十笏园建设好人一条街以及组织名家画好人等活动形式,提高了身边好人的知晓度和影响力,形成身边好人有荣誉、受尊重的社会认同感和良好舆论氛围。

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蓬勃开展。文明单位动态管理方面,改变“重创建轻管理”的状态,去年全市新增省级文明单位(包括村镇、社区)110个。文明行业创建方面,联合开展“诚信交通”“文明诚信市场”等一系列创建创评活动,有效提升了行业服务水平。文明家庭创建活动方面,开展文明家庭评选推荐,全市24个家庭被评为山东省文明家庭,数量居全省第二,高密市单美华家庭获得全国文明家庭荣誉称号。

乡村文明行动成效明显。开展新农村新生活培训和农村诚信创建活动,29个村入选“百镇千村”建设示范工程文明家园示范村,32个镇村新入选省级文明村镇。精神文明建设宣传平台不断拓宽。公益广告宣传全面铺开。城区主要交通路口、沿街门店等电子屏增加了公益广告的滚动播放频次,公益广告播出占比超过20%。城区建筑工地、道路施工围挡刊载公益广告面积均达到30%以上,公交车车体公益广告占比20%以上。积极开展网络文明传播,影响力不断增大,为全市网上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整合开发公共文化资源

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报告指出:丰富的文化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开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

报告指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弘扬创新、开放、孝德、包容文化,打造文艺精品,开展全民阅读,打造“书香潍坊”。

近年来,全市加大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力度,截至目前,全市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达标率达到85%,省定贫困村文化大院和综合文化活动室达标率达到73%,均超过省里任务要求。市博物馆成功创建国家一级馆。市美术馆开馆运行,填补我市市级美术场馆空白。安丘市青云山文体中心、寿光市艺术中心、昌乐县博物馆等一批高标准县级文化设施启动建设。顺利完成第四次全国文化馆评估定级,全市13个文化馆全部达到国家二级馆标准,其中一级馆数量达到10个。

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市图书馆、博物馆实现了“中午不休、全天开放”,全市新增免费开放空间220个,潍水讲坛、精品展览、公益培训等品牌服务活动有声有色,深受群众欢迎。开展“百千万”公共文化人才培训150余期,培训2万余人次。公共文化场馆“总分馆制”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市图书馆在社区、学校等设立分馆20余个,青州市建成24小时自助图书馆,诸城市设立18处社区图书流动站,县域公共图书馆“一卡通”服务网络基本实现通借通还。

创新实施重大文化惠民工程。全面完成农村公益电影放映、“一村一年一场戏”、农家书屋出版物更新和数字化升级等年度任务目标,全国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全省农家书屋现场会分别在安丘、诸城召开,工作经验在全国全省推广。市文广局被评为全国广播影视基层统计先进集体,青州和寿光被评为山东省首届阅读示范县(市)。各地积极创新开展了一大批各具特色的文化活动,增强了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

大力推动文艺创作演出。对大型茂腔《红高粱》《非常妈妈》两部大戏进一步加工修改,艺术水准有了较大提升,小品《招聘婆婆》荣获华东六省一市戏剧大赛银奖,《风筝谣》等一批作品在第三届山东省原创网络视听节目大赛中获奖,诸城茂腔《失却的银婚》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16年度资助项目。山东戏曲编剧人才培养基地和山东小戏创作基地成功落户临朐。成功举办全市首届民办文艺团体大赛,170余个团体参加比赛,引起社会强烈反响。

加强传承保护

产业转型升级

报告指出:扎实推进潍水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保护好革命文化纪念地及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等。深度挖掘潍坊文化历史价值,编好讲好潍坊故事,传播好潍坊声音。统筹推进文化交流、文化传播和文化贸易,推动潍坊文化走出国门。

报告指出:大力培育领军企业,抓好文化产业重大项目,规划建设特色文化产业聚集区,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加快发展。

全市大力构建潍水文化保护传承创新体系,加强对优秀文化遗产的研究开发、传承保护、普及推广,不断创新工作机制模式,进一步扩大潍水文化影响力。截至目前,可移动文物普查全面完成,共普查文物51.9万件/套,数量居全省第二位。去年争取上级资金6000余万元,一大批文物和乡村记忆项目得到有效保护。昌邑华裕茧绸文化博物馆等10家民办博物馆建成开放。采取多种方式“让馆藏文物活起来”,全市31个博物馆常设展览达到160个,举办临时展览180多个,观众突破280万人次。高质量完成《潍坊市文物保护条例》立法工作。

扎实推进潍水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进一步完善非遗名录体系。15个项目入选第四批省级非遗名录,潍坊鸢都嵌银厂和董家骨科诊所被评为山东省第二批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九千绣花女培训工程被评为山东省非遗保护十大亮点工作,聂家庄泥塑代表性传承人聂臣希被评为山东省非遗保护十大模范传承人。组织举办中国古琴艺术展、“乡音乡韵”方言展演大赛等系列潍水文化主题展示展演活动,产生广泛影响。创新举办中国(潍坊)传统工艺创意设计大赛及获奖作品展,有力推动了传统工艺创新发展。建成30处县及县以下历史文化展示示范点。大力推进非遗进校园,在潍坊商校和聋哑学校建立了两个非遗传承培训基地。

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新发展。完成省级以上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巡检清理,潍坊十笏园文化运营有限公司成功创建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山东泰岳兄弟影视有限公司获2016年度全国版权示范单位,潍坊翰林轩文化有限公司入选2016年国家新闻出版改革发展项目库,潍坊北大青鸟华光照排有限公司入选国家新闻出版总局软件技术服务商名录,25个项目进入国家软件系统需求框架,入选数量居山东省第一位。国家文化金融合作试验区创建工作持续推进,初步建成文化艺术金融融合发展服务平台。青州安排财政资金1060万元,加大文化产业资金扶持力度,推动中国中晨(青州)国际文化艺术小镇项目创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高密总投资4.8亿元的月亮湾文化园区项目获批全国第三批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示范项目。全市电影票房实现1.4亿元,居全省第四位。积极开展文化招商引智,市本级引进1个招商项目和3个总部经济项目。

文化旅游产业

实现融合发展

报告指出:文化产业和文化旅游业成为重要支柱性产业。

全市有丰富的人文景观和数不胜数的名胜古迹,发展文化旅游市场前景广阔。近年来,依托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我市不断加大投入,提升档次,大力开拓旅游市场,积极加强与国内外旅行团体的横向纵向联系,使得我市文化旅游品牌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得到显著提高。

为抢抓大众旅游时代到来的机遇,加快推进全市旅游业改革发展,把全市建设成“文化创意旅游基地”和“区域性旅游集散中心”,我市以全域旅游发展为统领,把旅游业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统筹谋划,做好“旅游+”文章,构建大旅游发展格局。以改革创新为突破口,进一步激发各类旅游要素的活力,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发展壮大现代旅游业。

加快发展乡村旅游。充分挖掘资源优势,建设一批特色鲜明、个性突出的乡村旅游产品,培育一批旅游品牌,打造全国知名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建设高端乡村旅游综合体,引领乡村旅游发展转型升级。加快农家乐乡村旅游的串珠成链、扩面成片,打造一批精品农家乐集聚区。

深度挖掘包装全市各类文化资源,打造一批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提升十笏园文化街区、青州古城、诸城恐龙国家地质公园、安丘齐鲁酒地、高密东北乡、临朐宋香园等重点项目的文化内涵,增强旅游产品内在吸引力。对以市区乐道院、潍柴老厂房、坊茨小镇、大英烟厂、坊子煤矿等为代表的文化遗产进行规划整理,研究推出中心城区文化旅游线路。在景区、酒店设立非遗产品演示展销体验区,把潍坊风筝、杨家埠年画、青州府花边大套和仿古铜、核雕等传统工艺品展销、制作体验作为非物质文化传承、保护和发展的有效途径。推广青州市将40余个非遗项目在古城旅游区免费展演的经验,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

提升文化品牌价值

增强知名度美誉度影响力

报告指出:打造潍坊地域文化品牌和历史文化、民间艺术品、名人文化、民俗文化及自然遗存等系列特色品牌。挖掘提升世界风筝都、中国画都等品牌价值。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工作,作出了一系列深刻论述,系统回答了一系列方向性、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将文化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境界。习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座谈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以及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和十八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等会议上多次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强调要依靠文化自信坚定理想信念。

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文化名市”的战略重点,正是自觉服从、服务于这一大局,充分发挥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推动作用,提高文化对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下步工作中,我市将进一步强化品牌理念,以品牌打造促进工作全面提升。一是突出特色。坚持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按照人无我有的思路,对当地特色优势文化资源进行挖掘梳理研究,紧密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策划设计一批创新性项目,通过坚持不懈打造提升和总结提炼,推出一批内涵丰富、能够充分彰显区域文化特色的文化品牌。二是用心打造公共文化服务品牌。要发扬工匠精神,强化精品意识,围绕群众需求,突出文化惠民,着眼提升服务效能,在文化内涵建设上下功夫,用心打造文化精品项目,努力在繁荣城乡文艺舞台、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服务、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等方面推出更多优质文化服务品牌。三是加强品牌宣传。加大宣传力度,多渠道、多方式开展宣传推广工作,放大品牌效应,为全市文化改革发展营造最佳发展环境。

坚持开放理念,牢固树立国际视野和开放思维,全方位推动合作共赢,努力实现全市文化更高层次新发展。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和中韩、中澳自贸区建设等国家战略,广泛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文化招商与文化贸易,讲好潍坊故事,搭建好文化平台,打造国际历史文化名城。推动融合发展。树立“文化+”理念,打破传统思维模式,运用大融合思维、一体化思维、艺术化思维,加大资源挖掘、要素整合、产业耦合力度,在各种业态之间架起桥梁,推动文化与科技、金融、旅游、制造业、现代农业等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实现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与相关业态的合作共赢。推动社会力量办文化。推动社会力量进入文化领域,对文化事业发展而言,在资源配置、服务供给、资金投入等方面更趋多元,有利于推出更多群众喜爱、参与度高、惠及百姓的文化服务和产品。(潍坊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