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行业新闻
    

行业新闻

潍坊:非遗职业教育走在前列

发布日期:2017-10-31 浏览次数:2365

  非遗项目传承如何突破传统师徒制的口传心授,以便扩大传承人群?山东省潍坊市近年来进行了探索。当地通过职业学校、特殊教育学校、企业的深度合作与教师、师傅的联合传授,探索形成了以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职业教育模式。

  融合发展 互利共赢

  潍坊市聋哑学校相关负责人介绍,职业学校与特殊教育学校有着共同的教育目的,即为在校学生提供一系列文化、思想与职业技术教育,最终使学生获得自食其力的技能与素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地最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文化资源,其中的传统技艺与本地的职业教育、特殊教育具有相应的地域特质契合性,可以有效插接在特种学校与职业学校的教学体系之中,形成特色的非遗职业教育,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学徒制体系。

  在以上背景之下,为加强非遗项目与职业教育的融合对接,促进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实现引领文化传承、振兴传统工艺的目的,潍坊市文广新局、市非遗保护中心联合潍坊聋哑学校、潍坊商业学校共同探索了非遗职业教育模式以及传统工艺的现代学徒制体系。

  非遗职业教育与现代学徒制创新探索项目是由潍坊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导。项目对不同的传统工艺项目在课程设置、师资培训、资源配置、教学方式、就业安排方面进行相应的制度设计,以期建立起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特点的项目化教学,培养具有非遗技艺与创新意识,能掌握本专业技能的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非遗传承现代学徒制体系。

  截至今年9月,潍坊聋哑学校开设了以部分非遗项目为教学内容的工艺美术专业。首批设置了包括风筝扎制、红木嵌银、烙画等非遗课程。潍坊商业学校也已开展民间文学、潍坊布玩具、潍坊面塑等非遗课程。

  专家入校 联合授课

  记者采访发现,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问题,潍坊市聋哑学校、潍坊商业学校实施了走班选课制与学徒制教学。同时,为了解决师资不足的问题,两所学校进行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联合授课模式的探索,为每位非遗传承人配备两名助教,其中一名教师为非遗项目负责人,另一名教师配合相关教学工作。

  合作过程中,两所学校还根据本校各相关专业的特色与优势,结合当地丰富的非遗项目,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建设了校内、校外非遗实践训练基地,包括非遗传承教学研发基地、名师工作室、展示展厅等。同时,他们还组织一线教师编撰相关非遗项目的校本教材,目前已编写了剪纸、编织、刺绣等校本教材。

  为拓展学生就业渠道,两所学校先后与潍坊市工艺美术协会联合建设非遗传承基地,与齐鲁非遗文化产业孵化器、潍坊市轻工行业办公室、潍坊传媒网、山东华谊雕塑公司等9家单位成立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联盟。通过联盟建设提高师资水平,开拓产品销售渠道,提升学生就业水平。

  同时,学校还积极组织教师、学生进入企业实践,参加各类技艺比赛评比,提高自信。两所学校组织师生参加全国残疾人技能大赛等,取得了系列奖项与成绩。这些活动增加了学生的实践创作能力与阅历,为日后的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创新实践 解决难题

  有教育界人士表示,长期以来,大部分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上,仅仅对学科体系专业分类进行简单复制,使职业教育失去了其应有的针对性。在课程内容安排上,许多职业院校只重视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操作技能、职业能力的培养,难以达到职业岗位行为能力的要求,缺乏职业特色。非遗传统工艺进入特殊教育学校与职业学校,丰富了学校的教学内容,使学校教育更注重实践能力培养与教学,对学生的就业发展有积极意义。

  山东省非遗保护中心有关专家指出,非遗传承教育面临师资、管理、引导、资金等多个方面的发展瓶颈,仅仅依靠单一机构或者个人无法完成非遗传承教育的各项工作。

  潍坊市文广新局局长孙俐君认为,非遗职业教育通过平台建立、课程开发、教材编制、专业融合、课堂教学、活动开展、成果推介形成完善的非遗传承体系,实现了学校和社会力量合作。同时,通过打破行业界限,实现了开放办学、联合办学的办学创新。最终的目标是依托政府部门的引领和行业协会的专业力量支持,以学校作为非遗传承的主阵地,提高特殊学生、职业学生的就业能力。

  通过非遗传承项目教学的开展,上述两所学校的学生就业面变宽,收入也有了提高。比如,近几年潍坊聋哑学校的多名毕业生被当地知名企业录用,从事工艺美术行业的学生占就业学生的20%。

来源: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