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发展源流
    

发展源流

曲阜师范大学调研团关注非遗:走进潍坊核雕

发布日期:2018-02-05 浏览次数:13600

 来源:大众网   作者:陈鹏飞 刘晓颖   2017-09-04 11:05:00



王照烽细心讲解,成员们认真听取。

王照烽细心讲解,成员们认真听取 

王明水邀请队员尝试核雕

王明水邀请队员尝试核雕 

潍坊核雕匠人王明水的作品:《八仙过海》,曾获第五届潍坊工艺美术节暨风筝博览会银奖。

潍坊核雕匠人王明水的作品:《八仙过海》,曾获第五届潍坊工艺美术节暨风筝博览会银奖 

中国汶川地震,凝聚八方力量。

中国汶川地震,凝聚八方力量

大众网日照94日讯(记者 陈鹏飞 通讯员 刘晓颖)小小桃核百日雕,代代匠人千年传。核雕,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变迁,经过了几代手艺人的传承,从开创核雕的张大眼,到首位传承核雕的都渭南,每一位核雕艺人身上承载着传承和创新的两大使命。而随着核雕市场逐步扩大,核雕越来越为人熟知和喜爱。党中央作出鼓励发展文艺事业指示,将核雕列为潍坊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并支持成立核雕协会,这使得核雕的传承迈向了新时代。

为进一步探寻核雕的魅力,811日,曲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极峰队调研团来到潍坊市高密县,一睹这小小桃核传递出的精妙文化。

历史悠久,取材精良

核雕自清末传入潍坊,其间经过了张大眼、都渭南、都兰桂、考功卿、王绪德五代传承。核雕的神奇之处,在于其工艺。在小小桃核上,刻刀一笔一画,雕出万千景致,诸如山水人物、花鸟鱼虫、车船瓶罐等。核雕的特点之一是易于携带。因此经过作为挂链、首饰之类的小挂件,多是祈福之物。踏着清晨的阳光,队员们来到核雕的发源地——潍坊高密。

经过走访调查,队员们找到了核雕匠人王明水。在其的工作室内,随处可见大大小小的桃核原料,雕刻工具随意摆放,桌边有一处深深凹陷下去。窗边有竹帘遮光,桌前有木椅为伴,四周静谧幽静,可谓是一处世外桃源。

核雕之精,重在选材。并非所有的桃核都能被雕刻成作品,桃核的材料对其成型有重要的作用。王明水告诉队员们,桃核的选材上有着非常高的要求,只有八月十五以后成熟的桃子的核方可用来雕刻。此时的桃核饱和度好,密度高,需经过一年至两年的阴干过程方可制作核雕。

随后,王明水邀请队员参与雕刻,并亲自执刀教学。队员不禁感慨道:“核雕真的是博大精深,操作起来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呀。”

独具匠心,传承创新

在高密,提起核雕,每一个人脸上都是满满的骄傲与自豪。最为出名的便是王照烽雕刻艺术研究中心。一进门,队员们便被工作室内的作品吸引住了,大大小小的核雕象征着这位手艺人对核雕、对艺术的执著和热爱。

时代在发展,核雕要创新。王照烽是中国核雕创新派第一人,从事桃核雕刻已有三十年,作品约有三千件,绝大多数被全国及世界各地的爱好者收藏。他擅长桃核圆雕、人物雕刻,目前已成功申请桃核圆雕等两项发明专利,发表论文及其科研成果十几项。桃核圆雕的发明,不仅是核雕发展的一小步,更是传承非遗的一大步。

在采访王照烽先生的过程中,队员了解到,随着时代的发展,核雕市场逐步扩大,从业人员和手艺人都在为了发展核雕而努力。

“核雕的创作要贴近实际,贴近现代题材,以时代发展为主题。”王照烽先生说道。

紧随时代步伐,弘扬中华力量

在当今社会,任何一种文化的发展都离不开时代的力量。核雕的发展亦是如此。

为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中央文艺座谈会的号召,王照烽先生创作了核雕组雕《力量》,作品以5.12汶川大地震为背景。以汶川县示意地形版图作支撑,借助多种果核材料的天然纹理通过圆雕、高浮雕、镂雕、阴刻,堆雕、拼接等艺术造型技法,表现了遭受地震蹂躏的建筑残骸的凄凉景象。

王照烽先生向队员们介绍道,这件作品包含三层含义,分别是:大自然不可抗拒的破坏力;人类与自然抗争及奋起自救的力量;世界各国之间的友好合作、团结互助。三层不同的涵义集中体现了作品主题——力量,即:中华民族及世界各国集体团结的力量。同时也有要爱护大自然的警示教化力。

这件作品在北京仅亮相过一次,此次队员们有幸得以参观,感叹作品非常震撼。

“我第一眼看到的时候,竟然想哭。”“作品真的太震撼了,感觉真的像有一股力量。”队员们你一言我一语地交流着,纷纷发表自己的感受。

一枚小小的桃核,承载着几年的历史与文化,承载着几代人的汗水与心血。2008年,潍坊核雕被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所收录。核雕历史从此改写。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在党的指导下,文艺工作得到越来越多的支持,文艺市场不断扩大,文艺工作者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核雕在这种浪潮中,同样取得了发展。潍坊十笏园古玩店的商家告诉队员们,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像核雕一样的文玩,有的买回家收藏,有的送朋友,有的自己拿来把玩,如今的市场前景非常好。

习近平总书记在此前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实现中国梦,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因此,发展文艺的脚步不能停歇,传承文化的使命人人有责。

一个小小的桃核,传承的不仅是一种文化,更多的是一种民族力量。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身上承载的不仅是传承使命,更多的是创新使命。

传承在路上,创新在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