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男
年龄:78 岁
技术职称:
荣誉职称: 市级传承人
从艺品类:锣鼓艺术,潍县锣鼓
从艺年限:58年
单位及职务:潍坊锣鼓运动协会副会长、秘书长
所属地区:奎文区
师承:
徒弟:
浏览次数:9098
何忠信,男,1946年生人,退休前是巨力集团的常委书记,现为“潍县锣鼓”非遗项目的潍坊市级传承人,潍坊锣鼓运动协会副会长、秘书长,负责其日常工作,视传承潍县锣鼓为其第二事业。
潍坊锣鼓,距今有200多年历史。具有节奏严谨、层次分明、强弱结合,遥相呼应的特点,其打法在山东乃至全国绝无仅有。其音乐风格具有山东朴实纯真、粗犷豪放,催人奋进特点。
2015年12月第四批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精湛绝美的潍坊传统锣鼓【图】
2010-09-02 14:37:42
八月河边乘凉,三次走近潍坊锣鼓;听演奏,好!话传承,愁!
潍坊传统锣鼓时如行云流水,时如惊涛骇浪;时如婀娜多姿的少女舞步翩翩,时如排山倒海雷霆万钧。潍坊锣鼓经过百余年的发展演变,已经嬗变为潍坊独特文化的一种载体。潍坊锣鼓承载着潍坊人民深厚文化积淀,承载着潍坊人民善良、勇敢、勤劳、忠诚、睿智的一切特点,表达出了既有喜怒哀乐的丰富情感世界又有永不言弃、敢作敢当的山东大汉所具备的一切豪情壮志。
潍坊传统锣鼓是一项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如何传承上显得非常微妙。实践证明,一些点儿已经濒临灭绝。保护这种传统技艺已经迫在眉睫。
暑夜,白浪河边活跃着一支鼓乐队,他们都是六十岁以上的老人
曲牌名叫“点儿”,有急急风、三番一、站上、秧歌调、龙虎斗、高跷点等等
这是在郭味蕖纪念馆门前演奏。市民在乘凉的同时,陶醉于民间文化的优美旋律之中
他们已经成立起了锣鼓协会,参加过很多节庆活动。
这是领军人物何忠信,他在指挥鼓乐队演奏
中间老人是鼓乐队队长马英超,他的鼓,节奏感强,极具喧染力!
这位是“佘太君”吗?老太太两鬓白发,但打起鼓来却激情四射!
陈宗正与谭绪国二位老人是一对老组合。潍坊俗话说:“丑不丑,一伙手!”配合很重要。
谭绪国老先生已经有五十年的鼓龄了,人老心不老,不减当年的热情!
鼓老韩先生参加过各地的汇演,他说:潍坊锣鼓变化莫测,威震八方!旁边老人在打小鼓!
威风八面,女士是这支队伍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潍坊非遗“传统锣鼓”再现大舞台
来源:潍坊日报 编辑:文三 2016-02-24
图为传统锣鼓表演现场。
记者 薛静文/图
身穿大红对襟马褂、头戴一顶枣红呢料小帽的演奏者,加上鼓、锣、钹、镲、小锣五件看似简单的打击乐器,不需要什么复杂的设备,不需要多大的地方,锣鼓声一响,便是一出热闹的人间戏。
从正月初一到十五元宵节,潍县传统锣鼓在十笏园文化街区屡次登台表演,独特的艺术魅力不仅引来了观众的阵阵喝彩与掌声,也让这项沉寂已久的潍坊民间文化遗产再次进入人们的视线。
“锣、鼓”是中国传统的打击乐器,由此演化而来的锣鼓乐也是颇具特色的曲种。十九世纪末,潍县锣鼓在吸收众家之长后,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套路,可由五人持鼓、锣、钹、镲、小锣一组,也可由多组组成一个整体,听起来旋律高低错落、变化多端。时而如行云流水,舒缓流畅;时而如战鼓轰鸣,排山倒海。近两年的表演中,更是加入了“丑婆”这一诙谐元素,增添了更多的幽默趣味。目前,潍县锣鼓已经正式成为潍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据潍坊锣鼓运动协会会长赵培基介绍,潍县锣鼓因为历史久远,而且演出富有观赏性,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山东半岛地区就有很高的知名度。那时以原潍坊巨力集团锣鼓队为首的潍县锣鼓,经常到外地演出,受此影响,很多地方企事业单位也都有自己的锣鼓乐器。
遗憾的是,近些年,受制于传承困难等因素,潍县锣鼓逐渐寂寥,不仅外地人对这项潍坊传统艺术不甚了解,很多潍坊人也几乎是全无认识。幸运的是,很多锣鼓爱好者并没有放弃对潍县锣鼓的传承和发扬。2009年11月,潍县锣鼓的部分传承人和爱好者们组织到一起,成立了潍坊锣鼓运动协会,整理各类历史材料,并在原先“五小件”基础上加入了大鼓、中鼓等其他乐器,还增加了如“丑婆”这样的“丑角”,时时与观众互动,不仅丰富了演奏形式,使之与时代更加紧密地结合,也吸引着很多年轻人加入到了表演队伍当中。
如今,潍坊锣鼓协会每年都会组织多场表演,包括进社区、进学校、去乡镇以及各类文化大舞台等等。赵培基向记者表示,“潍县锣鼓是潍坊的地方特色,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们要将这种艺术形式不断的传承下去,让我们的后代子孙都能听到这锣鼓声声!”
潍坊民间艺术——潍县的民间锣鼓
时间:2010-10-09 08:31:13
我们的祖先早在远古时代就发明了鼓。在《礼记·明堂位》中就记载着先人在乐舞活动中使用陶制的土鼓。东汉潍坊人郑玄在文献中载:“杜子春云,土鼓,以瓦为框,以革为两面,可击之。”这是我国“鼓”的最早的记载。鼓作为“群音之长”,于神祀社祭、征战役事中无不使用。在祭祀典礼中,鼓声酷似春雷,激励万物生长;在军事征伐中,鼓声用以振奋将士精神,催人奋进,所向披靡。
先人在学会了金属冶炼后,用铜加上少量锡,冶炼出的铜合金可制作敲击乐——锣等。最早用于军事与礼仪,故有“鸣金收兵”与“鸣锣开道”之说。随着朝廷歌舞的盛行以及民间广场文艺活动的增加,逐步产生了韵律,形成为锣鼓乐。潍坊民间流传“唐玄宗司鼓,国舅爷打锣”的民谣,说明唐宋时期,潍坊的民间锣鼓就非常盛行了。
源头 吸收了京剧元素逐渐形成
据文献记载,明朝嘉靖年间潍县就建有戏楼。清朝中叶,杂剧、昆曲、徽调、梆子、肘鼓子等剧种在潍县盛行,戏班众多。每逢城乡重大节日以及大的庙会,各种杂耍,在锣鼓的伴奏下载歌载舞。清道光年间京剧传入潍县,使潍县锣鼓融入了更多的京剧元素。潍县在京城做官的人以及他们的后人,返回故里后,积极参入到民间社团中来。如清光绪十二年进士陈恒庆(1844~1920),曾任巡城御史等职,做京官多年。次子陈佩珩、孙陈筱珩嗜好京剧与司鼓。1904年他们回到了原籍,即与潍县的士绅子弟中爱好戏剧者在城里南巷子郭寿甫宅内成立了“乐聚轩”戏班。一时,潍县京剧氛围渐浓,潍县锣鼓吸收了京剧的成份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套路。
潍县锣鼓分为伴奏与清奏。为戏剧、民间杂耍服务称为伴奏。单独的演奏称为清奏。清奏,多受乡绅、商号之邀,在其门前演奏,表达自己所要的一种情趣。艺人们高兴了,也可凑起来,街头巷尾,演奏一番,自娱自乐,甚为兴也。清奏,潍坊艺人喜欢加上京剧的皮鼓一起演奏,堂鼓与皮鼓,响声各异,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潍坊锣鼓的一种旋律被称作为一种“点儿”。据文献记载,潍县锣鼓的点儿有:《龙虎斗》、《牌子》、《穗子》、《九龙翻身》、《玉狮子》、《八仙过海》、《双鞭鼓》、《大一仓》、《小一仓》、《三翻一》、《秧歌点》、《高跷点》、《水斗点》、《老三点》、《急急风》等枚不胜举。
据调查,目前潍坊锣鼓队的老人们所常打的点儿有《急急风》、《龙虎斗》、《高跷点》、《三翻一》、《站上》、《秧歌调》。其他那些点儿,大部分老艺人说不清楚。据鼓乐团长马英超先生说:“在解放初期,这些点还有人打,后来逐渐不用了。”
传承 全靠“耳学”
潍坊传统锣鼓是纯男人的活动,无异性参加。问他们的**是谁?他们说不清楚,因为他们是听会的,是听了若干年,听了若干长辈的演奏,在日积月累、潜移默化中学会的。奇怪地是,潍坊传统锣鼓没有“锣鼓经”,即没有曲谱,全部是“耳学”,这可谓潍坊锣鼓的一奇。在大家朦胧的回忆中,解放初期传统锣鼓高手有南关的丁培云、撞钟院的陈大爪子、信丰京剧团的张贤亮、东关的谭资生、王玉秀、潍坊一小的老师孙冠卿等等。
潍坊传统锣鼓由五人持五种乐器于一组,由鼓、锣、钹、镲、小锣组成。也可由多组组成一个整体,效果更具震撼力。乐曲的进行,快与慢,曲与曲的衔接,全由一个鼓老(司鼓者被称作鼓老)领衔指挥。锣鼓队内有一句行话叫:“丑不丑,一伙手!”意思是打得好坏,不但要有好的鼓老,还要依靠集体的默契配合。鼓老的一个小动作,一个眼神,即代表着曲调的突变,五个人全部要心领神会,动作一致。这种团队精神乃是潍坊锣鼓的一绝。
发展 嬗变为潍坊独特的文化载体
潍坊民间杂耍甚是出名。后门街、郭家巷、撞钟院、西南关四条龙灯,北关的高跷,南关的车子灯,鱼店街的蛤喇仙等都是出名的杂耍,都有一支精湛的锣鼓队。只要有锣鼓队绝妙的配合,龙灯等杂耍才会达到炉火纯青。据鼓老谭绪国先生说:“潍坊锣鼓设计了一整套与杂耍完全相匹配的点儿,无论大龙、狮子、高跷、蛤喇仙、旱船,它们演得好,锣鼓配的好,才使潍坊的广场文艺如火如荼!”难怪外乡人感叹:“潍县的灯,压山东!”
潍坊传统锣鼓的旋律高低错落、变化多端。时如行云流水,舒缓流畅;时如战鼓轰鸣,排山倒海;时如婀娜多姿的少女舞步翩翩,时如猛虎下山威风八面。潍坊锣鼓经过百余年的发展演变,已经嬗变为潍坊独特文化的一种载体。潍坊锣鼓承载着潍坊人民深厚文化积淀,承载着潍坊人民团结、勇敢、勤劳、忠诚、睿智的一切特点;用这种艺术形式表达出了潍坊人民既有喜怒哀乐的丰富情感世界又有永不言弃、敢作敢当的山东大汉所具备的一切豪情壮志。
鼎盛 锣鼓一打,济南人民为之一震
1969年4月1日党的“十九大”开幕的消息传来,全国人民敲锣打鼓上街庆祝。这时出差住在济南普利门旅馆的谭一伟等十多位潍坊人与济南人一起参加了庆祝**。他们发现济南人锣鼓的打法简单,就主动“请缨”。结果,潍坊人的锣鼓一打,使济南市民为之一震,随着铿锵有力的演奏,围观的人趋之若鹜,掌声、欢呼声交织在一起,久久荡漾在泉城上空。原潍坊巨力集团锣鼓队的韩建林先生说,他们单位的锣鼓队经常到外地演出,在省内外普遍受到了好评。实践证明,潍坊传统锣鼓的演奏技艺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可谓独树一帜。潍坊传统锣鼓,与红木嵌银、风筝、木版年画、青铜器等都属于潍坊古城灿烂文明史所结出的艺术奇葩。
潍坊的传统锣鼓,深深植根于广大民众之中。在二十年前,任何一个企事业单位、乡镇村委、政府机关以及居民委员会,都备有一套或多套锣鼓乐器,只要有庆祝活动,随时随地都可组建起一支锣鼓队。然而今天,城区的若干单位内竟无人会打,有了庆祝活动,只好花钱从外地雇佣锣鼓队。
发扬光大 准备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
潍坊传统锣鼓是一项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民间艺术没有物质的模式,没有传承的师长,完全依靠多年在民间活动中的心领神会、口口相传,完全依靠自己的耳朵去听、去记、去传承。由于民间锣鼓不是谋生的手段,不能养家糊口,完全依靠的是兴趣与爱好。所以在如何传承上显得非常微妙。在调查中发现,一些点儿已经濒临灭绝。潍坊锣鼓运动协会副会长、秘书长何忠信先生说:“年轻人不愿学习锣鼓,后继无人、前途堪忧,成为老艺人的心病!保护潍坊锣鼓的传统技艺成为迫在眉睫的事情。我们现在开始整理材料,准备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9年11月,潍坊传统锣鼓的部分传承人组织起来,成立了潍坊锣鼓运动协会。同时吸收了部分女性参加。在堂鼓的基础上增加了大鼓、中鼓、西洋鼓,在大锣的基础上加上了大钹。在演奏形式上趋于现代锣鼓,在演奏的旋律上完全是潍坊传统锣鼓改编而成,其演奏效果更加浑厚、更具震撼,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