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男
年龄:84 岁
技术职称:
荣誉职称: 市级传承人
从艺品类:快书,诸城竹板快书
从艺年限:66年
单位及职务:诸城市曲艺家协会
所属地区:诸城市
师承:
徒弟:
浏览次数:10653
宋新民,男,汉族,1940年9月出生,诸城市大华社区人,潍坊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诸城竹板快书代表性传承人,潍坊民间艺术大师,现工作于诸城市曲艺家协会。
小时候一次偶然的机会,迷上了快板。从13岁开始打快板,18岁凭着出色的竹板功底,从学校跨进军营,开始在军营歌舞团崭露头角,一次演出,遇到了山东快书艺术的一代宗师高元钧老师,并得以肯定,还给命名了一个正式的称谓,就叫“竹板快书”。从此,竹板快书很快在曲艺界独树一帜,自成一派,也赢得了竹板快书第一人的美誉。
1990年回到老家诸城,打着打着竹板又演起了小品,成功地将快板和小品高度融合,而一发不可收,成了家喻户晓的小品明星。1996年开始,连续17年应邀参加诸城春节联欢晚会的演出。
近些年,宋新民创作了近百个如《大年夜》、《捡破烂》、《老村长》等关注农村农民生活为主的好作品,这些作品积极向上,类型多样,总是给人们带来更多欢乐的同时,带来更多的正能量。
1994年,全国电力文艺汇演获一等奖。1995年,全国“重钢杯”小品大赛荣获二等奖,同年又获“晋冀鲁豫津”十大笑星。1995年至今,获山东省文化厅举办的文艺奖一等奖4次,二等奖2次。2010年,《两棵树》获山东省第六届小品曲艺大赛二等奖。
2008年3月,“竹板快书”成为了省非遗项目,他也成为了该项目的传承人,其最大的愿望就是在有生之年能多带几个徒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竹板快书,也让竹板快书给更多的人带去欢笑。为了能更好的将竹板快书传承下去,他在诸城文化馆设立了竹板快书学习班,免费教学生学习竹板快书。
1995年获“晋冀鲁豫津”十大笑星。
2008年6月第一批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2019年9月被中共潍市委宣传部授予第三批“潍坊民间艺术大师”。
1994年全国电力文艺汇演获一等奖。
1995年全国“重钢杯”小品大赛荣获二等奖。
1995年至今获山东省文化厅举办的文艺奖一等奖4次,二等奖2次。
2010年《两棵树》获山东省第六届小品曲艺大赛二等奖。
发布时间:2016-05-25
诸城竹板快书于2006年申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名录。作为一个地方曲种,诸城竹板快书传承一百多年,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和生命力。
诸城竹板快书是山东诸城一种特有的汉族传统曲艺形式。演员在演出时右手拿一副大板,左手拿两页小板,打起来节奏分明、清脆响亮、吸收运用了锣鼓经的花点,分摇板、扣板、马蹄点等多种花样。
诸城竹板快书运用方言,以说故事为主,板式上也不同于山东快书、快板书和数来宝,讲究手、眼、身、法、步融为一体。尤其讲究“跳入跳出”,活龙活现、惟妙惟肖、极力渲染。可一人表演,也可多人表演。以自创为主,也表演一些传统段子。
诸城竹板快书以它特有的表现形式置根于诸城,面向全国,多次在省、市乃至全国的文艺比赛、调演中获奖,这一支绚丽夺目的艺术奇葩越来越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近期,为传承历史经典,保护文化“瑰宝”,密州街道举办了非遗“诸城竹板快书”进校园活动。
面对台下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诸城竹板快书第一传承人--老艺术家宋新民老师讲解了诸城竹板快书的起源、传承,打快板的要领。他的竹板快书《大郎上学》,活灵活现,引人入胜,掌声经久不息。让听者体验了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特色鲜明的竹板快书文化,尽享竹板快书这一文化瑰宝的迷人魅力。
快书第一人的竹板人生
2013年07月06日
一位古稀老人,两副四页竹板。他用快书演绎百姓生活,他的节目走进实话实说,崔永元称他为农民艺术家,老百姓叫他“诸城的赵本山”,而他自己却喜欢别人叫他老宋,他就是诸城市竹板快书第一人宋新民。
6月30日上午,记者如约来到宋新民老师的家中,宋老师精神矍铄,神采奕奕,不说绝对看不出已经74岁的高龄了。作为一名诸城人,记者从小就在电视上看宋新民老师的表演,今天见到本人感觉有些拘谨,但宋新民老师的和蔼可亲、风趣幽默很快让记者轻松下来,他端出自家院子种植的杏子和桃,开始与记者边吃边聊,记者也开始逐渐了解这位为竹板快书奉献了一生的老人的魅力艺术人生。
孩提时代与竹板结缘
掐指一算,宋新民作为竹板艺术的创始人,竹板已经打了55年,时间可谓绵长,但是要说起他的第一副竹板,其实里面还蕴含着一个十分有趣的故事,说着,宋新民就开始带着记者一起回忆起来。
宋新民很小的时候,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迷上了快板,于是就想自己做一副快板。当时,宋新民的爷爷有一张竹子床,据说那个竹子床最起码得是民国时期或者清朝末年的,算是件有价值的文物。
孩提时代的宋新民,就瞅着那床的腿能做副竹板,于是趁爷爷不在家的时候,偷偷把最靠墙旮旯的那条腿给锯了,然后在底下垫上了两块砖。
快板书一般是用两大五小七页板,可宋新民爷爷的床腿太短,宋新民只好将就着做了两大两小的四页板,教宋新民打竹板的师傅看了这副竹板直摇头。
令师傅惊讶的是,宋新民用四页板打出了七页板的点,还打出了新花样,比七页板的声音更清脆、震撼。
四页板跟七页板在拿法上不一样。“四页板不仅能颠出点来还能甩也能摇,用什么音乐都能打出点来。打架子鼓的点也行,京剧的四击头也行,心里想打什么就打什么。”宋新民说着说着就兴奋起来。就这样,在阴差阳错之下,他有了一种新的快书形式雏形。
18岁那年,凭着出色的竹板功夫,宋新民从学校跨进军营,开始在军营歌舞团崭露头角,很快进北京演出,这次演出是他和竹板命运的转折。
成为竹板快书第一人
宋新民在北京的一次演出中正说着一段子,台下一位老者以欣赏的眼光看着他,这位老人就是山东快书艺术的一代宗师高元钧。
当时,高元钧说:“山东快书是用鸳鸯板打的,你用竹板打,说的还是山东话,这个东西好,就叫竹板快书吧。”自此开始,宋新民所追求的竹板快书艺术,终于在一位大师的指点下有了一个正式的称谓。
得到高元钧的肯定,宋新民的竹板快书很快在曲艺界独树一帜。他的竹板快书既有山东快书的风趣幽默,也有快板书的节奏明快,还有四页板灵活多变的打法,在快书表演上自成一派。宋新民赢得竹板快书第一人的美誉。
而后,他身边的徒弟也越来越多,在军队办了四十天的学习班,相声演员唐爱国、李建华等都在此学习,到现在都将宋新民作为启蒙老师。
现在的宋新民早已是桃李满天下,“看到竹板快书能够走得更宽、更深,我很欣慰。”宋新民说。
老宋的段子是诸城春晚最大的看点
退伍后转业到地方,从事文艺宣传,为了生计,宋新民闯过关东。1990年,落叶归根,宋新民回到老家诸城。后来,他打着打着竹板演起了小品。说起灵感,宋新民说,这要归功于当时流行的陈佩斯的小品。
“我寻思着,山东快书就叫一人多角戏,不管男女老少,演什么像什么。既然观众都喜欢小品,咱也试着可以改装一下,将快板和小品融合融合。”宋新民说。
根据当时的形式,宋新民和大徒弟王立坤一商量,不脱离快板,用快板的形式改成小品就叫曲艺小品。这一试不要紧,师徒二人的小品《老两口编节目》在台上一亮相就是掌声不断,此后更是一发不可收,连续打了90多场。打那以后,宋新民就成了家喻户晓的小品明星了。
说到这里,宋新民带记者看了很多他演曲艺小品得的奖项。其中,全国百优小品大赛二等奖就是和著名笑星黄宏一起领的。
其实宋新民得过什么奖,老百姓并不在乎,老百姓在乎的是“今年诸城的春节晚会,老宋又有什么新段子”。从1996年开始,连续17年每一届诸城春节联欢晚会的舞台上都能看到宋新民的身影,他的节目成了春晚最大的看点,时间长了,他就有了新名字“诸城赵本山”。对此,宋新民非常谦虚地表示,赵本山是全国人民的明星,他就在本市打个快板,不能跟赵本山相比,“虽然是个玩笑,但对我来说,是个很大的鼓励,这更使我鼓起干劲将竹板艺术做得更好”。
老百姓爱看啥就编啥
宋新民说,艺术源于生活,只有贴近和体验不同的生活,才能创作出更高的艺术作品,所以,他的业余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
70多年来,宋新民的家一直安在离县城十多公里的郊区,2亩多地的农家小院。没有演出的时候,把竹板一放,宋新民的角色就成了农民,精心侍弄着他的瓜果蔬菜。
宋新民最大的爱好是捕鱼,闲暇时间,他便拿着渔网去河边,往河里一甩,一会便能捞出不少鱼。赶大集是宋新民的另一爱好,别人赶集去买菜,他赶集为了看人、看事,卖耗子药的,钉鞋掌的,杀猪的,卖肉的,几乎每一个都是他的观察对象。宋新民在舞台上表演时,那些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就是靠他平时观察模仿得来的。
宋新民还有个习惯,每次写出新段子,都会邀请圈里的朋友来家里,过过筛、挑挑刺,反复斟酌,再去人多热闹的地方来上段,接受大众“审判”,直到大伙叫好,自己也觉得满意了才敢上台。
近些年,宋新民创作了近百个如《大年夜》、《捡破烂》、《老村长》等好作品,这些作品积极向上,类型多样,多体现和关注农村农民的生活,如老年人相亲的黄昏恋、相信科学反对迷信的活动等等。“来自农村说农村,老百姓爱听什么我就学什么,老百姓爱看什么我就编什么”,宋新民如是说。
最想把手艺传承下去
宋新民说,因为喜爱,他开始打竹板,因为热爱,他研究和发扬竹板快书。他打竹板快书就是为了能给更多人带来幸福和欢乐。
1999年,诸城发生了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宋新民鱼塘里价值20万元的鱼苗一夜间跑了个精光,老伴急的直跺脚,可宋新民却撇下家里的灾情,连夜创作了《卖菜》、《护书宝》两个段子去参加市里的赈灾义演,连续20多场下来,筹到了捐款500多万。
2008年3月,宋新民的竹板快书被评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这一项目的传承人,他最大的愿望就是有生之年能多带几个徒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竹板快书,也让竹板快书给更多的人带去笑声,带去欢乐。宋新民告诉记者,为了能更好的将竹板快书传承下去,他在诸城文化馆设立了竹板快书学习班,每周六、周日下午,他免费教学生学习竹板快书。
最后,宋新民做了个总结,张口来了一段快板:俺姓宋,叫新民,是竹板快书的传承人,俺从十三打快板,呱唧呱、呱唧呱、呱唧呱唧老了人,一副竹板俺是随身带,走遍了城市和农村,上过中央电视台,下到喇叭头子土播音,竹板连着你和我,观众的掌声暖心窝,常言道,人到七十古来稀,俺觉着,我是越老越精神。
文/图 本报见习记者 隋炜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