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男
年龄:56 岁
技术职称:
荣誉职称: 市级传承人
从艺品类:孙仓转秋千
从艺年限:36年
单位及职务:诸城市舜王街道孙仓社区孙仓村村支书 山东省诸城市孙仓益民诊所
所属地区:诸城市
师承:
徒弟:
浏览次数:11455
宋建明,男,1968年生,山东省诸城市舜王街道孙仓村村支书,兼孙仓益民诊所医生(子承父业)。“孙仓转秋千”非遗项目申报人和该项目的潍坊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制作转秋千的手艺是从祖上学来的,曾祖父是制作转秋千的高手,从那辈起代代相传。
“现在人们对秋千没那么热衷了。为了使转秋千这门技术流传下去,2008年清明节前,他在村里一个小广场上,自己出资费力架了一个转秋千,如今已坚持了8年。“这8年来,每年清明节前,都会动手制作转秋千。2015年清明节的转秋千,他已提前半个月制作好了。“制作了两个大的转秋千,一个4座的、一个6座的,都做了很多保护措施,十分安全。秋千是传统民俗,满载了人们对童年的回忆,他会继续坚持清明节前制作转秋千的习俗。
他希望让孙仓村的转秋千不断的发展,在娱乐大众的同时,带动村里的消费和经济发展。
2015年12月第四批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诸城孙仓村的转秋千申遗成功 培养青年人传承
来源:潍坊新闻网 2015-04-05 10:45:19
在城区金宝乐园内,市民正在荡秋千。记者 张驰
诸城孙仓村申遗成功,并培养青年人传承制作技艺
潍坊新闻网4月5日讯 清明节除了吃鸡蛋、踏青等习俗外,荡秋千也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活动。在老一辈人心中,架秋千、荡秋千更是承载了无数美好的回忆。4月3日,记者走访了解到,由于现代儿童玩具和游戏多样化,秋千已鲜有人问津。为了保护这一传统民俗,诸城市舜王街道孙仓村的转秋千已成功申请了潍坊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现状
小区秋千受冷落
4月3日,记者来到高新区赋海仁居小区,该小区广场上有两个秋千。记者发现,来荡秋千的人并不多,在上午9时到9时30分的时间段内,只有一个小朋友在秋千上晃了晃,很快便嚷着下来了。
该小区的孙先生告诉记者,平时小区居民很少去荡秋千。“以前还挺喜欢带孩子到秋千上玩耍的,但有一次孩子差点从秋千上摔下来,觉得太危险,就不再玩了。”孙先生告说。
随后,记者来到高新区福海花园小区,该小区广场上也有两个秋千,其中有一个年久失修已无法使用,另一个还能使用的,用手一摸就会留下不少铁锈。记者发现,来这里荡秋千的人也不多。“越是没有人玩就越不想玩了,时间长了有灰尘了,也觉得不安全,就没人愿意碰了。”该小区的张先生说。
家住临朐县东城街道席家洼村的席坤有一个6岁的女儿,他告诉记者,往年清明节,他都会在村附近的小树林里给女儿架一个秋千玩,但他今年不准备再架秋千。“女儿的玩具非常多,秋千已经吸引不了她了。”席坤笑着说。
探因
受场地限制及玩具多样化致秋千受冷落
承载着老一辈人无数美好回忆的秋千如今备受冷落,家住奎文区东方天韵小区的李萍说,因为住在市区,自己架秋千不现实,想荡秋千只能去公共场所,这应该是秋千受冷落的一个原因。“但感觉如今公共场所的秋千挺少的,即便是想玩也没地方可玩。”李萍说。
家住高新区紫瑞园小区的朱女士则告诉记者,她4岁的女儿有一大堆玩具,玩具车、玩具娃娃、各种奇怪的小东西,相比而言,秋千对女儿就没太大吸引力了。“现在孩子玩具都玩不过来。”朱女士说,如今玩具、游戏的多样化,也是秋千受冷落的一个重要原因。
还有一个原因是,相比一些简易秋千,传统的转秋千制作十分麻烦,很少有人会这门技术了。诸城市舜王街道孙仓村村支书宋建明说,制作转秋千是一项十分繁琐的技术,一般人很难掌握。“那个时候是十里八村架一个转秋千,附近的村民都来玩。”宋建明说,原先会制作转秋千的人如今年事已高,年轻人也不愿意学,所以即便是在农村,也很难找到一个转秋千了。
保护
培养十几个青年人传承转秋千手艺和习俗
为了对转秋千加以保护,2013年,诸城市舜王街道孙仓村的转秋千已成功申请了潍坊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孙仓村村支书宋建明表示,如今他们还培养了十几个关心转秋千项目的青年人,力求将转秋千的习俗和手艺传承下去。
宋建明告诉记者,他制作转秋千的手艺是从祖上学来的,“我曾祖父是制作转秋千的高手,从曾祖父那一辈起,制作转秋千的技术就在我们家代代相传。”
“现在人们对秋千没那么热衷了。”宋建明说,为了使转秋千这门技术流传下去,2008年清明节前,他在村里一个小广场上,费力架了一个转秋千,如今已坚持了8年。“这8年来,每年清明节前,我都会动手制作转秋千。”宋建明告诉记者,今年清明节的转秋千,他已提前半个月制作好了。“今年我制作了两个大的转秋千,一个4座的、一个6座的,都做了很多保护措施,十分安全。”宋建明说,秋千是传统民俗,满载了人们对童年的回忆,他会继续坚持清明节前制作转秋千的习俗。
故事
满载童年回忆
家住临朐县柳山镇解家庄村的王桂梅告诉记者,小时候清明节荡秋千,是她与姐妹们最美好的回忆。“小时候离清明节还有一个星期,我们几个孩子就眼巴巴地等着父亲给我们架秋千。”王桂梅说,那个年代可以玩的玩具很少,荡秋千就是他们心心念念的游戏。一般父亲都会找两棵挨得较近的粗壮大树,系上一根绳子,在绳子上放上一个软垫子,秋千就做好了。
“那个时候家里穷,尽管架的秋千很小很普通,但却有一群孩子都抢着玩。”王桂梅告诉记者,“我们坐在秋千上,玩一天都不愿意下来。”
排队玩转秋千
除了王桂梅说的“简易秋千”外,过去还有一种大型复杂的“转秋千”。家住诸城市石桥子镇西王院村的高女士告诉记者,她小时候玩的转秋千是一根粗壮的钢管立在地上,钢管上安上旋转装置,小孩子坐在秋千上,大人用力推,转秋千就会越转越快。“一旦扎起转秋千来,村里的孩子都会排队等着玩。”高女士说。
家住青州市谭坊镇南孙家村的刘女士告诉记者,每到清明的时候,村里的小广场上都会制作一个大型转秋千。“清明那一天,我的任务就是玩一天的秋千,小伙伴们排长队等着玩,场面那叫一个火爆。”刘女士表示,为了节约时间多玩会儿秋千,她中午都不愿意回家吃饭,而是直接捎着清早煮好的鸡蛋当午饭。
单饼卷鸡蛋,旋起转秋千
——清明节踏青祭祖不忘老习俗
2015-04-02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孙仓村的转秋千已成功申请潍坊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清明节吃单饼卷鸡蛋是老习俗。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在清明节到来之际,一个传统的民俗节日也随之而来—— 寒食。因为两个节日日期相近,人们逐渐把寒食的习俗移到清明之中,扫墓祭祖、踏青春游、荡秋千、吃单饼卷鸡蛋、折柳枝都成了清明节的传统习俗。3月31日,记者来到诸城市舜王街道孙仓社区,看到那里的居民已经架起了转秋千,烙好了单饼,迎接清明节的到来。在现代人习惯了以踏青旅游的方式度过清明假期的时候,这些传统习俗很容易唤起许多过去的回忆。
鸡蛋配单饼,越吃越聪明
上午9点多,记者来到孙仓社区孙仓村孙大姐家,她约了几名要好的朋友到家里烙单饼。只见面板前和鏊子前各坐了一人,王大姐负责擀饼,杨大姐负责掌控火候烙饼,孙大姐忙着另起炉灶生火煮鸡蛋,还不时地帮着打打下手、跑跑腿,三人分工明确,说笑间,一个个面团在王大姐滚动着的擀面杖下变薄变圆,成了一个个饼胚,转到杨大姐手上,经过一番折叠翻转,单薄的面皮上鼓了一个个如同小“花”的金黄色包,“开的花越多,饼烙得越好,烙饼的时候火候和翻的技巧都很重要,火要不急不慢,火太急容易糊,火太慢饼会太干,饼在鏊子上烙到一定火候,就要对折起来,把正面烙开了花就可以了。”杨大姐一边介绍着烙单饼的技巧,一边灵巧地将单饼在鏊子上翻上翻下,很快就烙出了一张开满“黄花”的单饼。
“过寒食吃单饼卷鸡蛋是老传统了,再配上几棵小嫩葱,撒上点盐,味道美极了。就跟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一样,也是这个节日的特色美食,不吃这个就没有过节味儿了。”爽朗的王大姐笑着说。
孙大姐的婆婆正坐在堂屋前晒太阳,看到几个晚辈说笑着准备清明节的单饼,已经88岁高龄的老人不禁想起了自己年轻时的苦日子:“我们老人凑一块都说,没想到还能吃上白面,还能过上现在的好日子,真是没想到啊!”
孙大姐端出来煮好的鸡蛋,挑了一张软和的单饼,给婆婆卷了一个鸡蛋,“这个软和好咬,您尝尝。”老人咬了一口单饼说:“我们小时候过清明,烙单饼用一点白面掺上地瓜面,家里养鸡的才能一人吃上一个鸡蛋,那就是最美味的食物了,现在这些白面鸡蛋天天吃,还换着花样吃,真是想不到的好日子啊!”
对于清明节吃单饼卷鸡蛋的来历已无从考究,孙仓村的宋书记说:“吃单饼卷鸡蛋是老习俗了,可能与寒食这天不能动烟火有关,提前烙好单饼煮好鸡蛋,等寒食这天就不用生火做饭了,虽然现在人们已经不那么讲究老习俗,不过鸡蛋配单饼,越吃越聪明,也是过节的时候图个吉利。”
旋起转秋千,越转越开心
孙大姐的婆婆说起自己年轻时候都盼着过节,到了清明节听说哪里有秋千,大姑娘小媳妇就成群结队地去了,一群人围着秋千,排着队鼓着劲等着,轮到自己的时候,要把秋千荡得超过前面的人。谁荡得最高,花样最多,就会得到最多的夸赞,那是如同被夸赞是种庄稼好手一样高的荣誉。
现在人们常见的是公园、游乐场里的电动旋转秋千,或者是供孩子玩耍的小型秋千,孙大姐婆婆年轻时荡的那种,建在村庄空旷处,用粗壮的木棍支撑,悬挂着如小孩胳膊般粗的绳子的秋千已不多见,到清明时建秋千转秋千的习俗也逐渐被淡忘。不过在孙仓村,从7年前村书记宋建明自己出资在空地上建起一个转秋千开始,孙仓村每年清明节旋转秋千的习俗又被重新记起,到现在已经是第7年。
中午时分正是学生放学的时间,接学生的家长和学生不着急回家,先来到秋千上转几圈。只见有几个人正坐在秋千上玩,秋千下面的支柱边,几个小伙正拿着推棍转动,转动得越快,秋千就甩得越高越远,孩子的惊呼声、大人爽朗的笑声响彻在这片蔚蓝的天空下。
代代传承,转秋千已申遗
“建起了转秋千,每天都有人来转,到了清明节那天,走亲戚的、回娘家的,不管大人小孩、男女老少都来,坐在上面的人玩得开心,站在下面看的人也觉得热闹。”宋建明说起村里建转秋千的历史颇有一番自豪,“我太爷爷是孙仓转秋千第一代传承人,传到我父亲时,因为‘文革’中止了,前几年村民都要求我重新建转秋千,就建了一个四座的,今年又增加了一个六座的。”宋建明表示,他制作秋千的手艺也是从父辈们那里一代代传承下来。
然而,随着人们文化生活的丰富和提高,众多的娱乐项目冲击着青年一代的精神生活,转秋千的制作因为耗时费工,又存在着潜在的危险因素,于是便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文化生活,以至于转秋千现在在农村也成了罕见的娱乐项目。“现在很多初中生都不知道转秋千,只知道清明节要扫墓的习俗,我希望能将这一优秀的民间技艺发展传承下去,让它呈现出新的社会价值。”宋建明表示。
宋建明告诉记者,为了保护孙仓村转秋千这一民间娱乐的历史文物价值,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已经立项纳入重点保护项目之一。2013年,孙仓村的转秋千已经成功申请了潍坊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宋建明表示,今年,他们将培养10到20名关心转秋千项目的青年人,将转秋千的习俗和工艺传承发展下去。
文/图 本报见习记者 丁丛丛
架起“王”秋千,都来乐呵乐呵
2014年04月11日
高6.2米的单秋千,同样引人注目。
小男孩玩得开心都不想下来了。
孙仓村自制了号称诸城市最大的转秋千,并于去年成功申遗
“我们村自制的转秋千安全牢固又好玩,不比城里游乐场的转秋千差!”说起舜王街道孙仓村最大的自制转秋千,村民王佩娟乐呵呵地说。在清明节,市民除了扫墓祭祖、踏青、放风筝外,还有一项传统的习俗——荡秋千。在城市里,很多市民随时都可以在游乐场里玩旋转秋千,而在娱乐设施相对匮乏的农村,村民们只能开动脑筋,运用智慧寻找自己的娱乐形式。舜王街道孙仓村的村民们就延续了村里每年清明荡秋千的传统,自制了号称“诸城市最大”的转秋千。常言道,秋千荡得越高,生活过得越好,村民们希望通过转秋千,转出欢乐,也转来收入。
孙仓村民 欢声笑语响不停
4月5日是清明节,记者慕名来到舜王街道孙仓村,地处汉王山西三华里,见到了我市最大的自制转秋千。秋千在一个大院子里,还没进院门,记者就听到了村民们阵阵爽朗的笑声。
在孙仓村村支书宋建明的引领下,进入院里,记者着实吃了一惊,宋书记告诉记者,村里的转秋千高7米8,秋千上面有4个座位。只见有几个村民正坐在秋千上玩,秋千下面的支柱边,两个村民正拿着推棍转动,转动地越快,秋千就甩得越高越远,村民爽朗的笑声响彻在这片蔚蓝的天空下。而在转秋千的另一边,孙仓村也制作了一个高6米2的单秋千,同样也吸引了不少村民。
清明节当天恰逢当地集市,来往的人们比以往更多,这吸引了不少外村人驻足,不管大人小孩,都排队等候抢着玩秋千。
宋建明告诉记者,每年清明节前后,他们村都为村民架起转秋千和单秋千,为期一个月,供村民休闲玩乐。“尤其是转秋千,架起来后,来玩的人就一直络绎不绝,到了清明节当天甚至会多到上万人。有本村的、有其他村的,有城里的,还有安丘的市民都来玩,我们都很欢迎。”宋建明表示。“非常开心,好像回到了小时候,感觉自己也年轻了!”刚玩了几圈转秋千下来的本村人郑地英一脸开心地告诉记者,她今年53岁了,掐指一算有40年没有荡过秋千了,村里的秋千架起来的时候,她觉得自己应该不敢玩了,但是没想到一上去就上瘾了。
为制秋千 苦心研究三个月
孙仓社区书记石颜刚表示,荡秋千历来是清明节的传统娱乐习俗,孙仓村既将荡秋千的习俗保留下来,也传承发展了秋千的制作工艺。孙仓村已经连续七年在村头为村民架起制作精良的转秋千。
记者发现,转秋千上的四个座位是由厚实的钢铁丝焊接成的,底座固定着木板,有趣的是,每个座椅上都有一根坚固的安全带,牢牢地绑在村民身上。据了解,这些都是村支书宋建明自己制作的。“我们的转秋千既结识又牢靠,比游乐场的转秋千还好玩,这些都是宋建明自掏腰包买材料,自己制作完成的。他真为我们老百姓办实事!”村民王培娟表示。
说起制作转秋千的过程,宋建明一下就打开了话匣子:“我们村以前是用牛锁头做座位,制作简陋,安全性不高。村民坐在牛锁头座位上容易甩出去,有的甩到草垛上,有的甩到猪圈里,很多市民就渐渐不敢玩了。”宋建明表示,为了提高安全系数,他不断探索和创新。“底座和转轴研究了三个月,将木头换成了铁支架,底座安装上四个珠子,使用压力轴,方便轻快。”今年的座椅,他还从汽车座椅的安全带获得灵感,将每一个座椅上都固定上了三角式的安全带。
从底座到绳子,从座椅到支架,所有的工作和材料都是宋建明自掏腰包花费上万元,耗时几个月才制作出来的,就是为了让村民享受到转秋千的乐趣。“农村的娱乐设施和活动比较少,我们制作的秋千,既能得到村民的认同,玩起来又是老少皆宜。”宋建明表示。
代代传承 秋千申遗已成功
宋建明对于秋千似乎有着格外的感情,他致力于改造完善秋千工艺并自豪于自己的劳动成果,但眉宇间也流露出了一丝隐忧。
宋建明告诉记者,相传清末民初,汉王山会有转秋千十几架之多,只有宋建明曾祖父扎制的转秋千既牢固坐人又多,最受人们欢迎,他制作秋千的工艺是从他的曾祖父那里学来的。
“在清末民初是秋千最鼎盛的时候,后来农村每年清明都吊转秋千,并且还举办比赛项目,比比谁的好,谁的糙,谁的大,谁的小。我们家老爷子做得那可是数一数二的,南来北往的,安丘的五连的都有来看的。”宋建明表示,他制作秋千的手艺也是从父辈们那里一代代传承下来。
然而,随着人们文化生活的丰富和提高,众多的娱乐项目冲击着青年一代的精神生活,转秋千的制作因为耗时费工,又存在着潜在的危险因素,于是便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文化生活,以至于转秋千现在在农村也成了罕见的娱乐项目。“现在很多初中生都不认识转秋千,甚至只知道清明节要扫墓而不知道也有转秋千、踏青等习俗,我希望能将这一优秀的民间技艺发展传承下去,让它呈现出新的社会价值。”宋建明表示。
宋建明告诉记者,为了保护孙仓村转秋千这一民间娱乐的历史文物价值,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已经立项纳入重点保护项目之一。2013年,孙仓村的转秋千已经成功申请了潍坊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宋建明表示,今年,他们将培养10到20名关心转秋千项目的青年人,将转秋千的习俗和工艺传承发展下去。
转动秋千 也希望转火经济
转秋千相比于立柱单秋千,参与的人更多,互动性更强,气氛更加热烈,这个可供多人同时参与的群体娱乐项目,不但独具观赏性和娱乐性,还增进了人们团结协作的集体意识,促进了人们之间的相互交流。宋建明表示,除了丰富村民生活外,他也希望能通过转秋千这个项目,带动本村经济的发展。
“作为诸城市最大的转秋千,清明时候,吸引了很多人不远千里来到孙仓村参观玩耍。尤其清明这一天是人数最多的时候,能达到八九千到上万人左右,外面的车辆排了大概有二里地,有的还组团开着大客车来玩。”这让作为村支书的宋建明喜出望外。
在清明节当天,他们村一位卖糖葫芦的大爷一天能卖3箱糖葫芦,是平时的四五倍,而卖糖饼的大姐当天做糖饼,光白糖就用了100斤。看着他们乐呵呵地样子,作为村支书的宋建明也来了灵感,他希望让孙仓村的转秋千不断的发展,在娱乐大众的同时,带动村里的消费和经济发展。
宋建明告诉记者,他们村发展农业和工业都不占优势,他们只能通过第三产业来带动本村经济的发展。“今年我去参观潍坊风筝会得到了启示,我们可以将孙仓转秋千做成像潍坊风筝会一样的文化旅游产业。”宋建明表示,希望每年人们都会想到来孙仓的转秋千参观游玩,从而拉动我们孙仓的消费和发展。
宋建明表示,从明年起,他们将举办为期十天的秋千节,把这一孙仓转秋千的文化品牌打造成文化产业。
文/图 本报记者 隋炜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