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男
年龄:51 岁
技术职称:
荣誉职称: 省级传承人
从艺品类:东镇沂山祭仪,沂山祭祀文化
从艺年限:27年
单位及职务: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
所属地区:临朐县
师承:
徒弟:
浏览次数:10239
张孝友,男,1973年生,潍坊市临朐县人,“东镇沂山祭仪(沂山祭祀文化)”非遗项目省市两级代表性传承人。
2012年12月第三批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2014年6月第四批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陌上花开
东镇沂山祭仪
加入时间:2013年10月19日 王光明
沂山,位于山东临朐县南部,海拔1032米,是泰沂山脉的东主峰,又名“东泰山”,古称“海岳”、“神岳”,被尊为“五镇之首”。
考古发现,古人在沂山及周边的活动年代可追溯到四五十万年前,其中沂源猿人便是代表,从沂山发源的沂河、沭河、弥河流域中,发现了数十处细石器文化遗址,为我国探索农业起源提供了重要依据。以沂山为中心向外辐射的百公里的文化圈内,商周以前遗存数以千计。沂山玉皇顶10公里半径圈的古遗址有东北麓王家庄子,北麓李子行,西麓周家庄、团山子等龙山文化遗址,出土了石镰、石锄、石箭头、骨针、陶轮、磨光黑陶、红陶器物。沂山灿烂的远古文明,为东夷文化、齐文化和莒文化的孕育、发展和壮大奠定了基础。
镇山,是一州之中最有代表性的山。古人认为,它是安邦定国、护佑领地、兴云致雨、除灾御患的一方神灵。对镇山的膜拜意识贯穿古今,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古人对东镇沂山的祭祀活动,可追溯到五帝时期。据《史记·封禅书》载,黄帝最先登封沂山,舜帝定沂山为重镇,大禹时期即祭祀沂山。汉、隋、唐、宋、元、明、清,历代“望秩之礼”一脉相承。凡遇大典,如皇帝登基,或“天时不顺”、“地道欠宁”,皇帝便亲率群臣或派遣重臣祭祀东方神祗。“杨柳共春旗一色,落花与芝盖齐飞”,车马逶迤,浩浩荡荡,对东岳泰山、东镇沂山和东海依次致祭。
历代帝王对沂山屡有敕封。《隋书·礼仪志二》载:“开皇十四年(594年)闰十月,诏东镇沂山、南镇会稽山、北镇医巫闾山、中镇霍山、西镇吴山,并就山立祠”。《旧唐书·礼仪志四》称,唐玄宗时相继对五岳封王、五镇封公:先天二年(713年)封华岳神为金天王;开元十三年(725年)封泰山为天齐王;天宝五载(746年)封中岳神为中天王,南岳神为司天王,北岳神为安天王;天宝十载(751年)封沂山神为东安公、会稽山神为永兴公、吴山神为成德公、霍山神为应圣公、医巫闾山神为广宁公。及至宋代,封五岳为帝,封五镇为王,并封山神夫人为后。据《宋史·礼志五》载,宋真宗于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统一五岳帝号为:“东曰淑明,南曰景明,西曰肃明,北曰靖明,中曰正明。”政和三年(1113年),“西镇吴山封成德王,东镇沂山封东安王,南镇会稽山封永济王、北镇医巫闾山为贞德广宁王、中镇霍山为崇德应灵王。”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去其前封号,以五岳、五镇、四海、四渎山水本名称神,五镇的称谓是“东镇沂山之神、西镇吴山之神、南镇会稽山之神、北镇医巫闾山之神、中镇霍山之神。”清世宗雍正二年四月,诏封沂山佑民捍御之神。
(图197)
至今,北京地坛皇祗室中,仍然供奉着以东镇沂山为首的五镇神位。
《礼记·王制》载:“天子五年一巡守。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柴;而望祀于山川。”《尧典》亦载:“岁二月,舜东巡守,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肆觐东后,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可见商周之前的东镇沂山祭祀时间是阴历二月。据东镇庙现存碑林铭文记载,历代祭祀礼仪亦多在春季举行。
(图198)
五帝时代至隋唐,祭祀礼仪秉承于商周时期的封天大典。在山巅玉皇顶高筑土坛,高九尺、广一丈二尺,其中以方五尺、 厚一尺的方石砌成匣,以便瘗埋玉牒圭璋。玉牒,本称石牒,厚五寸,长一尺三寸,广五寸;帝王祭天,为示庄重,以玉为牒,丹漆书之,玉人琢之,再以金绳编辑成简。祭天之时,将玉牒书以帛包裹,安置石匣之中。用长三尺,广一尺,厚七寸的石检十枚列于其侧:东、西各三,南、北各二。再以金粉、金镂、水银、玉玺等物封护。其四角各长有一丈,厚一尺,广二尺的巨石矗立坛上。圆坛周围三步之处,环立高三尺,厚一尺,广二尺的碑状巨石十八枚,此石下端有石跗入地面四尺,状似碑座。祭坛三丈之外立一巨石,高九尺,广三尺五寸,厚一尺二寸,名曰:“立石”。祭享之时,祭坛两侧积柴而燔,青腾烈焰,炙食以献。天子及其随员则在司仪礼官的安排下请神、迎神、献爵、读祝、奠酒,并集参拜;司仪鸣赞则高声朗诵祭文,大颂帝功;同时鼓乐齐鸣,和之乐之。帝王瘗埋玉册圭璋,随员回避。
隋唐之后,佛教传入我国。祭祀地点移至半山的法云寺,礼仪不再是祭祀天帝、自颂代天理民之功德,而是祈祷神佛保佑天下太平、风调雨顺、物阜民丰。庄严的拜佛仪式取代了神秘的祭天大典。
宋太祖赵匡胤行遥参礼,创草山亭,建东镇庙,内祀神主则成了东镇山神。牺牲贡品超乎从前。昔日祭天用骍犊,属“少牢”,且无俎豆之具;而后来不仅用“太牢”——全猪、全羊、全牛(或用全鹿),剖腹烤熟而为供品,并且还陈放笾、豆各十,簋各二,俎三盛贡以献。
(图200)
《金史·礼志》记载颇详,其制为:每逢祭祀岳镇,朝廷遣使奉御署、祝版、奁芗,乘驿至东镇庙,率郡邑官吏祭祀,从府、县司吏中选一名为读祝官,选两名捧祝官,两名盥洗官,两名爵洗官,一名奉爵官,再选一人司尊彝和四名礼直官。奉祀前三日,所有参与祭祀的官员须斋戒两日。前一日有司牵牲至东镇庙宰牲房。祭享日丑前五刻(相当于现在的北京时间23点45分),执事者设祝版于神位之右,然后置摆祭器。掌馔者充置贡品。左十笾,分列三行,供放干橑(lao)、干枣、形盐、鱼鳙、鹿脯、榛实、桃、菱、芡、粟;右十豆,分列三行,贡放芹菹、笋菹、韭菹、葵菹、菁菹、鱼醢、兔醢、豚拍、鹿胬(ni)、醯醢;左置二簋,内盛梁稻;右置二簋,内盛稷黍;俎二,置放牲体。复设牲樽两个,由初献官斟酌法酒;象樽两个,由亚献官和终献官斟酌法酒。另有太樽、山樽各一,置于神位之前设而不酌。除此之外,还有烛、洗、罍、勺、篚、巾等物。祭案之前,初献官在西,东向;亚献官及大祝在东,南向;内廷之壬地开置瘗坎。祭享之日,自丑时前五刻,执事官各就各位,各穿职服,在赞引安排之下进退升降。首先引导初献官以下执事到东镇庙山门外揖位立定,赞礼者赞揖;次引、祝官升堂就位,爵洗官播笏,盥手,悦手,执笏,诣爵洗位置,北向立,摺笏,洗爵,将爵授予执事;由执事执笏升堂,西向立,授爵予初献官。初献官播笏,执爵,执樽者举幂,执事酌酒,初献官以爵授执事,执笏,诣神位前,北向立,摺笏,跪。执事将爵酒授初献官。初献官执爵三祭酒,奠酒酹爵完毕,执笏,俯伏,起立。再引祝官诣神位前,东向立,摺笏、跪读《祝文》;读毕,起立,执笏,复位。初献官再拜,赞礼者引初献官归位。然后再分别引导亚献官、终献官奠酒祭拜,仪如初献。三献完毕,赞引领初献官诣神位前,北向立;执事以爵酌清酒,初献官跪祭酹酒,啐酒,奠爵;执事以俎进减神座前胙肉而授初献官。初献官取爵遂饮。执事进受爵复于坫。初献官再拜,复位。赞引曰:“已饮福”。受胙者不拜。亚献官以下皆再拜。然后引导初献官以下执事就望瘗位,以馔物置放坎中。东西厢各二人,赞引曰:“可瘗”。置土半坎。又曰:“礼毕”,众人遂出。大祝与执樽、莹、篚、幂者俱复位立定。赞引曰:“再拜”。拜毕同出。祝版燔于斋所。
元朝,朝廷祭祀东镇不仅派员亲祀,而且赐赠一个二十五两重的银香盒及两个销金幡,二百五十贯钞币。如遇皇帝初登大宝,遣官祭山不仅赐礼如前,而且加赠白银五十两,中统钞二百五十贯。
明朝,朝廷先后遣官二十七次东祭沂山,皇帝则“皮弁御奉天殿,躬署御名,以香祝授使者。百官公服送至中书省。使者奉以行黄金合贮香,黄绮幡二,白金二十五两市祭物”(《明史·礼志》)。使者至沂山奉祀,仪如前朝。
清朝,朝廷先后遣官二十六次东祭沂山。据清光绪《临朐县志·坛庙》记载:“国家重臣致祭,用帛一、牛一、羊一、豕一、登一、铡二、簋簋各二、笾豆各十,尊一、爵三、炉一、镫二”。“每岁春秋仲月,又有所在专祭,守土官主之,牲用羊一、豕一;余仪与遣官致祭同”。
祭仪之中,朝廷特使(钦差)任主祭官,省、州、县主要官员担任初献官、亚献官、终献官等角色,其他府县官吏则站立于祭台之下正南方。当主祭官跪拜时,所有陪祭官员都要下跪,叩首。
《宋史》载,祭祀东镇沂山的乐章是:
东望迎神凝安
盛德惟木,勾芒御神,沂岱淮海,厥功在民,爰熙坛炊,褒对庶神,于以歆格,灵贻具臻。
升降同安
绅韡襜兮,玉佩蕊兮,于我将事,神燕喜兮,帝命望祀,敢有不共?往返于位,肃肃雍雍。
奠玉币明安
祀以崇德,币则有仪,肃我将事,登降孔时,精明纯洁,罔有弗祗,史辞无愧,神用来娭。
酌献成安
肇兹东土,含润无疆,维时发春,嘉荐令芳,祭用礼沉,顺性含藏,不涸不童,诞降祺祥。
送神宁安
神之至止,熙坛为春,神之将归,旂服振振,欻兮回飚,窅兮旋云,祐于东方,永施厥仁。
东方迎神凝安
帝奠九重,孰匪我疆,繄我东土,山川相望,祀事孔时,肃雍不忘,业峩濛鸿,郁哉洋洋。
初献盥洗同安
青阳肇开,祀事孔饬,鬻人赞溉,其磬苾苾,敬尔威仪,亦孔之则,神之格思,无我有敦。
奠玉币明安
司历告时,惟孟之春,爰举时祀,旅于有神,鼓钟既设,珪帛具陈,阜蕃庶物,以福我民。
东镇位
惟山有镇,雄於其方,东孰争雄,于沂之疆,祀事有时,爰举旧章,我望匪遗,庶几燕飨。
亚终献酌献(四位并同)
我祀孔肃,神其安留?容与裴回,若止若浮,洽此重觞,申以百羞,无我敦遗,万邦之休。
送神凝安
蹇兮纷纷,神实戾止,以饮以食,以享以祀,呦兮冥冥,神亦归正,以醉以饱,以锡尔祗。
坐镇沂山九龙口东镇庙,遗有历代皇帝御碑16幢,各朝代重臣、名士碑碣300余幢。庞大的东镇碑林,展现着历代对东镇沂山登封祭祀的辉煌历史。
沂山祭祀礼仪,经历了图腾崇拜、山形祭祀、山镇祭祀、封禅行典和岳镇海渎祭祀五个阶段。图腾崇拜和山形祭祀,是原始社会的原始宗教;从山形祭祀转变为山镇祭祀,便有了强烈的政治色彩;从山镇祭祀到封禅行典,融汇了丰富的儒家哲学思想;而由封禅大典到岳镇海渎祭祀,则体现出古人对镇山的崇拜走向了理性化和制度化。
沂山祭祀礼仪,是世代传承的皇家祭祀盛典。它声势浩大,影响波及全国,对统一当时的社会信仰和价值观念、稳定全国的政治、经济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对继往开来的新朝祭祀提供了形式基础。同时,祭祀神主的多元化和演变过程,可为我国宗教发展史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举行祭祀礼仪的帝王,不但有代表农耕文明的汉族人,也有代表游牧文明的(元朝)蒙古族人和代表狩猎文明的(清朝)满族人。不同的祭祀者和不同的祭祀阶段,透露出不同的文化信息。因而对传承、丰富和发展我国的民族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祭祀礼仪遗留的贯穿古今的东镇碑林,对汉族、蒙族、契丹族、满族的古文字探源、历代书法艺术研究都有重要价值。祭祀礼仪派生的民间故事、民间传说丰富多彩,广为流传,为我国的民间文学增添了瑰丽的篇章。
及时发掘沂山祭祀文化,对保护国家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人类学、民俗学研究,对民族文化寻根及当代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世间事物在矛盾和运动中不断变化着,人类文明沿着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轨迹向前发展着。
1912年民国建立,帝制同时被取消,帝王的沂山祭祀礼仪随之停止。皇家祭祀从此以民间祭祀的方式得以传承。每年的四月初八,由东镇庙方丈主持祭祀,参加者仅限于青州、临朐、昌乐、沂源等邻近县的部分民众,形态和氛围类似大型的山集庙会。历经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文革”后,文化环境和祭祀场所均遭到严重破坏,祭祀活动全面停止。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民族文化的复兴,沂山祭祀文化亦开始复兴。1979年,当地政府初步修复了玉皇顶、法云寺、东镇庙等3处祭祀圣地,每年四月初八,由沂山风景区管委会主持祭祀活动。参加者都是来自各地的香客和游客,虽人数众多,似香火旺盛,但在规格、规模和影响力等方面,都无法与皇家祭祀礼仪相比,祭祀礼仪的形式和内容也有待进一步探讨和匡正。2010年,临朐县政府把“东镇沂山祭祀文化”公布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保护项目,根据国办发(2005年)18号文件精神,制定了地方保护条列,决定继续拨付专款对玉皇帝、法云寺、东镇庙3个祭祀圣地进行总体修复。通过召开专题研讨会、举办专题展览等形式,建立资料库,使祭祀活动趋于规范化;通过扩大宣传,进一步提高祭祀活动的影响力。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镇沂山祭仪
2014第二届沂山文化节·甲午年东镇沂山祀山大典现场。
东镇庙外景。
由群众扮演的十六位帝王在祀山大典上表演。
沂山东大门夜景。
民俗表演。
演员在祀山大典上表演。
由群众扮演的十六位帝王以朝代为序依次登台进行祭祀表演。
由群众扮演的十六位帝王以朝代为序依次登台进行祭祀表演。
东镇沂山祭仪,是历代帝王对东镇沂山的“望秩之礼”。商周之前,祭祀时间为阴历二月,隋唐以后为阴历的“立春”。民国以后,帝王的“望秩之礼”,演变为大型的民间沂山祭祀典仪表演,时间为阴历四月初八。
沂山又名东泰山,古称“海岳”(见《明史》)、“神岳”(见《齐都赋》),素享“五镇之首”之美誉。它是泰沂山脉的东主峰,位于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南部,是沂河、汶河、沭河、弥河的发源地,也是“龙山文化”的发源地。
据《史记·封禅书》载,黄帝最先登封东泰山(即沂山)。舜肇州封山,定沂山为重镇,禹时即祭祀沂山。汉、隋、唐、宋、元、明、清,历代对沂山屡有增封,祀典不废。凡遇大典,如皇帝登基,或“天时不顺”、“地道欠宁”,皇帝或亲率众臣,或派遣重臣祭祀东方神祗,对东岳泰山、东镇沂山、东海依次致祭。沂山遗历代御碑共16幢,代祀碑共200幢。
民国建立,帝制取消后,沂山祭仪继续举行,转由沂山东镇庙的道人主持祭祀。1966年至1978年,因政治原因一度中断。1979年以来,由沂山风景区管委会主持祭祀,主要仪程有:击鼓鸣钟、献供三牲、祭酒、敬献花篮、敬香、宣读祭文、行三叩礼、乐舞告祭。
沂山祭仪,经历了图腾崇拜、山形祭祀、山镇祭祀、封禅行典、岳镇海渎祭祀五个阶段。每个发展阶段都透露出不同的文化信息,对传承、丰富和发展我国民族文化具有重要作用。镇山文化一脉相承,与时俱进,对当时的社会信仰、价值观念、生产生活乃至凝聚人心、稳定社会都具有重要作用。发掘、传承沂山祭祀文化,对人类学、民俗学研究、民族文化寻根以及当代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记者 甄士光 王晓光 孙树宝 通讯员 陈广军 张孝友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东镇沂山祭仪入选国家级“非遗”
2014年12月23日
在第二届沂山祀山大典上,主祭人、山东省政协原副主席王久祜宣读祭文。
五大镇山代表敬献花篮。
著名影星徐少华主持第二届沂山祀山大典。
乐舞告祭
祀山大典现场
气势恢宏的乐舞告祭场面。
祀山大典现场
祀山大典现场
乐舞告祭
12月4日,文化部公布了第4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临朐县东镇沂山祭仪项目入选,成为该县唯一一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据了解,东镇沂山祭仪是历代帝王对东镇沂山的“望秩之礼”。商周之前,祭祀时间为阴历二月,隋唐以后为阴历的“立春”。民国以后,过去帝王的“望秩之礼”演变为大型的民间沂山祭祀典仪,时间为阴历四月初八。
沂山,又名东泰山,素有“五镇之首”美誉。据《史记·封禅书》载,黄帝最先登封东泰山(即沂山)。舜肇州封山,定沂山为重镇,禹时即祭祀沂山。汉、隋、唐、宋、元、明、清,历代对沂山屡有增封,祀典不废。祭祀过程包括击鼓鸣钟、祭酒、敬香、宣读祭文、乐舞告祭等环节,目前已经历图腾崇拜、山形祭祀、山镇祭祀、封禅行典、岳镇海渎祭祀五个阶段。沂山祭仪在每个历史阶段都透露出不同的文化信息,是传承、丰富和发展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张孝友 图/甄士光 王晓光 孙树宝 陈广军 曹亮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