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在册人才 > 丛乐涛
    

基本信息

丛乐涛

性别:男

年龄:62 岁

技术职称:

荣誉职称: 市级传承人

从艺品类:民间信俗,孙膑崇拜

从艺年限:38年

单位及职务:山东省昌邑市

所属地区:昌邑市

师承:

徒弟:

浏览次数:8655

个人简介

  丛乐涛,男,1962年4月生,山东省昌邑市都昌街道东永安村村民,“孙膑崇拜”非遗项目潍坊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烧大牛”是昌邑市东永安村于每年正月十四隆重举行的仪式表演活动,以村中的丛、吕两大姓为活动主体,以孙膑崇拜为旗号,主要包括“扎大牛”、“游大牛”、“烧大牛”等程序。

  这就是东永安村人为纪念古代军事家孙膑而举行的“孙膑崇拜”仪式。它以扎独角牛的方式,向人们讲述着孙膑的功绩,表达着昌邑人对孙膑的崇拜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荣誉证书

  2010年5月第二批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主要作品



媒体报道


潍坊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久远的记忆与传承”之“孙膑崇拜—烧老牛”

信息来源:昌邑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发表者:普通管理员 发表时间:

  2月21日(正月十四),东永安村在广场上举行了“孙膑崇拜—烧老牛”活动仪式。昌邑古为孙膑封地,正月十四是孙膑的诞辰日,相传孙膑带兵打仗,总是坐着一头凶猛高大、威力无比的独角牛拉的车,指挥若定,大破敌军。为纪念这位民众心目中的英雄,东永安村便将每年的正月十四定为庙会,并年年自发扎制一头独角黄牛来祭祀孙膑。“孙膑崇拜—烧老牛”民俗活动自明朝万历年间由民众自发纪念孙膑习俗沿袭演变而来,迄今已流传四百余年。该民俗活动主要分为扎大牛、游大牛、祭大牛、摸大牛和烧大牛五大步骤。活动期间,全市及周边多达40余支的秧歌队、龙灯队、高跷队汇聚到东永安村集中展演,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民众前来观赏、祈福,场面煞是壮观。


凤凰网山东

昌邑永安村“烧大牛” 以孙膑崇拜为名

 来源:凤凰网山东综合整理

昌邑永安村“烧大牛”

  昌邑永安村“烧大牛”

  “烧大牛”是昌邑市东永安村于每年正月十四隆重举行的仪式表演活动,以村中的丛、吕两大姓为活动主体,以孙膑崇拜为旗号,主要包括“扎大牛”、“游大牛”、“烧大牛”等程序。活动的组织者有吕成英(曾担任村书记)、丛乐海(现任村会计)等。

  “烧大牛”仪式活动,大致包括如下程序:腊月初开始“扎大牛”,分散在各家进行;正月十三大牛扎制竣工,晚上举办本村文艺晚会;正月十四上午,举行“游大牛”、“祭大牛”、“摸大牛”和“烧大牛”等活动,是整个节会的高潮。

  “烧大牛”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与当地同样历史悠久的孙膑崇拜大有关系。据传始修于元代、于1997年重修的孙膑庙,是东永安村最神圣的建筑。整个“烧大牛”仪式,正是以孙膑崇拜为名义、以孙膑庙为空间中心而表演的。据村民说,孙膑是是护佑一方的神灵,法力高强,时常骑着青牛巡视乡里,保护一方平安。据说在清末,有一部分土匪流窜到村里烧杀抢掠,为非作歹,村民只好躲至孙膑庙处,借助庙宇四周的高大围墙以避难。土匪无奈,便趁起东南风时采用火攻,村民见势纷纷向孙膑求告,一场东南风刹那间忽变成西北风,众匪落荒而逃,全村得救。传说正月十四是孙膑的诞辰,东永安村便将正月十四定为庙会日,发愿每年扎制一头独角大牛隆重祭拜。

  作为东永安村年节期间的一种悠久的仪式传统,“烧大牛”活动蕴含着多种村落知识,如传说、扎制技艺、艺术表演、信仰等,并由此连带起村落日常生活,包括亲邻关系、家族关系以及周边的村际关系等。对于村落知识的积累、传承与创造而言,这种在年节时段集中举行的仪式活动,既具有信仰的仪式规定性,又具有艺术表达的自由发挥,在村落知识的运作、筛选和磋商中呈现出村落社会的活力。

  这一节会活动寄托着民众的真诚愿望,也是年节时段人们除旧布新意义的彰显。首先,在村民看来,只有烧掉“圣物”,才能将自己所许愿望传达给神灵。再者,村民在这一活动中寄寓了“辞旧迎新”之意,随着“圣物”的烧灭,过去一年的烦恼似乎也随之而去。同时,年节至此宣告结束,新的一年里的美好愿望也借“圣物”传至神灵,人们带着强烈的自信和满足感步入新的一年。同时,在面对外来者在场的开放性乡土语境中,乡民通过“烧大牛”仪式展现村落的悠久传统,以及“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的宏大叙事,实现其情感的宣泄与升华。

09szb_tou_03[1].gif

民俗

昌邑东永安村扎独角牛,讲孙膑功绩

日期:20110310 来源:农村大众

在昌邑市都昌街道东永安村,每年的农历正月十四,全村老少都要敲锣打鼓放鞭炮,抬着一身高5米,身长10米,独角角长1.8米的巨型独角牛来到村西的土丘上,举行纪念孙膑的仪式。扎好的独角牛先供众人触摸至当天上午11时左右,接下来,将被点燃。

这就是东永安村人为纪念古代军事家孙膑而举行的“孙膑崇拜”仪式。它以扎独角牛的方式,向人们讲述着孙膑的功绩,表达着昌邑人对孙膑的崇拜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东永安村今年82岁的吕佃义老人对笔者说,每年的正月初六,东永安村的人们便怀着无比虔诚的心情,用当地产的竹子、棉槐条、葵花杆、高粱秸等材料扎制独角牛轮廓。正月十二,框架扎好后,一些心灵手巧的妇女们便开始用黄色纸剪制牛毛,用其他各色彩纸剪制花、牛鞍、大刀铃铛等饰品,粘到独角牛身上。扎好的独角牛威武壮观,神气十足,俨然是一件精致的巨型艺术品。活动由村里老人自发组织,村民自愿捐资捐物,艺人们义务出工出力。

说起扎独角牛的来历,该村84岁老人吕述增说:“从俺记事起村里就扎独角牛了。”独角牛和孙膑有什么联系呢?相传孙膑总是坐着由一头凶猛高大、威力无比的独角牛拉的车指挥大军破敌,后来东永安村这一带成了孙膑的封地,他经常骑着独角牛巡视乡里,将此地治理得井井有条。而正月十四是孙膑的诞辰日,为纪念这位英雄,东永安村自明朝万历年间起便将每年的正月十四定为庙会,每年扎制一头独角牛献之。

据“孙膑崇拜”的传承人现年50岁的丛乐涛介绍,村民扎制独角牛之所以虔诚,其背后还有一个神奇的故事。清咸丰年间,有流寇至昌邑都昌街道东永安村,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全村人聚集到庙宇(当时有围墙)奋起反抗,流寇久攻不下。后来,流寇用火攻之,火烧烟呛,老幼垂危。危急关头,天起大风,烟火反向之,敌大败,民众一致认为是孙膑保佑了一方平安。此后,民众对孙膑更加崇拜。昌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徐中立认为,“东永安村扎独角牛习俗在历史上曾经起到连结周边村落、凝聚人心的作用,是一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介绍,扎独角牛习俗已经在2008年入选第二批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下一步昌邑市准备将它申报省级“非遗”名录。  (李生涛 李洪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