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在册人才 > 马兴墀
    

基本信息

马兴墀

性别:男

年龄:75 岁

技术职称:

荣誉职称: 市级传承人

从艺品类:小章竹马

从艺年限:48年

单位及职务:昌邑市围子镇西小章村书记

所属地区:昌邑市

师承:

徒弟:

浏览次数:9749

个人简介

  马兴墀,男,1949年生,昌邑市围子镇西小章村书记,“小章竹马“非遗项目的潍坊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荣誉证书

  2008年6月第一批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主要作品


小章竹马表演

小章竹马表演是山东昌邑市宋庄镇西小章村的一种形式独特、沿袭年代久远的汉族传统歌舞。小章竹马表演与其他汉族民间歌舞不同,有独特的表演艺术特色。

一、四个特点

第一,队伍阵容特别庞大,竹马的马队有100多人。表演时队伍浩浩荡荡,威风凛凛,俨然一副将帅出征的威武阵势。

第二,近似戏剧的表演形式。即有人物、有故事、有对白、有舞蹈、有演唱、还有真刀真枪的武术打斗,并且是用一个中心事件贯串整个内容。它的表演还有一个固定不变的程式:即(1)出马;(2)对白;(3)舞蹈表演;(4)演唱;(5)武术打斗;(6)再舞蹈表演;(7)再演唱;(8)再武术打斗。这些程式先后长短都有固定而严格的要求。

第三,它表现了元代蒙族的历史内容,讲的是元代蒙族武将的故事,人物的名字有鲜明的元代蒙族特点,唱腔唱词与元曲有密切关系。

第四,它是训兵布阵式的舞花和真刀真枪的武术打斗。6个蹈花程式:四门斗;梅花瓣;十字梅;二龙戏珠;别杖了;龙掉尾。12套打斗表演程式:少林拳徒手对打;罗汉拳徒手夺刀;马又对打;单刀对打;双枪对打;枪刀对打;枪棍对打;枪鞭对打;枪叉对打;鞭棍对打;刀又对打;鞭叉对打。

二、祖辈传说

据当地马氏祖辈传说,这种竹马是他们的先人为纪念元代山西提督二世祖马元押送美女事件而创立的,数百年来一直封闭式的家族传承,社会上少有人知晓。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文化等部门多次挖掘整理,使这一鲜艳独特的汉族民间艺术奇葩得以流传,对研究元代历史风貌极具价值。


媒体报道

竹马表演:传承人民选后遗症

2016-5-19 14:53:49 来源:山东商报


昌邑竹马表演


刘铁梁

近几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在吸纳大量农村劳动力的同时,乡村的凋敝不仅成为无法逃避的事实,更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伴随着传统农业、农村衰落的,是植根于其上的文化传承,特别是古老的技艺。事实上,乡村和它们的技艺并非都在衰败,有的依然完好保存着。但是都市人的好心干预有时候却起到了反作用。近日,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儒学高等研究院举行了当代乡村社会发展论坛,与会专家学者围绕着昌邑的竹马表演进行了一系列讨论。或许,乡村传统的保护并非只要有钱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  记者窦昊

选举出来的传承人

根据当地人介绍,昌邑的竹马表演传承已经有数百年历史,其创始者可以追溯到元朝。根据祖上的规矩,竹马表演是一种非常神圣的活动,蕴含着祖先的祝福。不仅如此,竹马表演的技艺传承也是数代单传,并且传内不传外,没有人来邀请是不会上门表演的,拥有着独特的匠人气质。曾几何时,竹马表演的传承者们也如《百鸟朝凤》中的唢呐师傅一样,出尽了风头,羡煞了众人。也正因为恪守着这样的原则,当经济大潮来临时,不仅年轻人纷纷放弃这门技艺的学习,转而奔赴城市打工,更让主动上门的商演模式变得不可能。

在改革开放最初的三十年中,竹马表演的传承一度到了只有一个人单打独斗的地步。2009年,竹马表演被评为山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非遗传承人拥有了政府拨付的相应的款项,用来保护和传承这一技艺。

看起来的好事情,真正落实之后却变了味儿。传承好几百年的东西,除了技艺传承者之外,很多村民都会参与到这一表演项目中来,竹马的马队最多能有100多人。这样的民俗传统,不仅传承绵延不绝,就是文革期间也没有中断过。但是如今有关部门把保护的经费拨付到传承人一个人的手中时,其他的参与者心理就不平衡了:全村参与,搞了那么多年的东西,到头来成了给他一个人打工了。这样一来,很多参与者就不干了,传承反而出现了问题。山东大学人文社科一级教授刘铁梁说。

不仅如此,有了货币补助之后,竹马表演的传承成了有利可图的事情。原来贴钱独自支撑的传承者,也成了受人觊觎的肥缺。于是,有关竹马表演技艺传承的问题,演变成了一场选举老的传承人跟我说,当年竹马表演快要断绝时,他抛家舍业把这一技艺保留了下来。如今有利可图,村里却出来人组织选举,把他选了下去,这让老人很心痛。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王晓葵说。据知情者透露,竹马表演所在村的村干部先是将传承人架空,然后举行选举,选下了原传承人。传承人的认定不是一个民主的过程,搞选举本身就不合适。王晓葵说。

传承并非只靠个人

事实上,虽然最艰难的时候竹马表演看似只有老传承者一人在勉力维持,但真实情况可能并非这样简单。在专家学者看来,像竹马表演这种大型的民俗技艺的传承,单靠一个人的力量根本不够,如果没有共同的民俗文化基础支撑,什么样的东西都会很快被遗忘。

比如,虽然竹马表演一度只剩个别人操演,而且平时已经没有人邀请去演出,但是在过年的时候,当地村民还是会想念这种民俗表演形式。鼎盛时期,竹马表演队伍能超过100人,人人都会觉得表演竹马是一件特别荣耀的事——不仅能出风头,还会有主顾塞或大或小的红包,英俊的表演者还特别容易搞到对象。而前些年,随着外出打工者的日益增多,竹马表演的队伍不仅人数缩减,质量也在下降。过年时,人数勉强能凑够60人,表演者只能模仿出大体的招式,那种数年修炼出来的精气神已经荡然无存。竹马技艺都是口口相传,师傅手把手地教徒弟,练站姿、学武术、跑阵法。从寒露到第二年清明,有大把的农闲时节可供练习,不愁学不会。传承人如是说。但如今,农闲时节人们纷纷进城打工,年轻的、考上大学的,则干脆不再回到村子里。

后来,经过当地新闻媒体的宣传,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昌邑的竹马表演,甚至有外国学者不远万里过来考察。而竹马表演之所以在看似沙漠化的情况下重新焕发生机,是和当地文化基础有关的。像竹马表演这样的文化之所以能够一直生存,在合适的时候重新成长起来,就是因为这些文化依然活在村民的生活中。刘铁梁说。民间文化自有其非均质性,人们总在说如今的民俗不如过去,似乎回到原初的状态就是最好的。但事实上,孔子也这样,他就说周朝好,墨子说夏朝好。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张士闪说。好比三十年前中国人开始在除夕看中央电视台的春晚,这在那之前是不曾有的习俗,经过三十年的积累,除夕晚上看春晚已经成了大部分中国人不是习俗的习俗,如果除夕不再看春晚,会觉得少了点什么。但是随着人们怀念从前看春晚的愉快记忆,到如今逐渐摆脱春晚的影响,那么在不久的将来,除夕看春晚的习俗就又没了——虽然春晚节目的整体质量是在进步的。

在传承的问题上,学者们认为,仅仅把技艺传承指定给某一个人,本身就值得商榷。比如竹马表演本身是一种村民共同参与的、集体性的活动,当人们参与其中,制作竹马、排练、演出时,这一过程本身是给人们最大愉悦的。一旦用行政力量干预,指定了所谓正宗之后,就打破了原有的秩序,势必要产生各种连锁反应。

传承该看其贡献如何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涌向城市工作、生活,乡村人口大量流失。相比较过去的人口数量和密度,乡村的确在衰退,但在很多地方,乡村以及附着在其中的乡村文化并没有凋敝成城市人想象的那种模样。而正是这种来自城市的关怀,却变相地把农村与愚昧、混乱、固守等词联系在一起。乡村就是一个熟人社会,由人与人之间的这种感情羁绊,形成了社会共同体,能够达到内部的和谐与自我调整。刘铁梁说。但如今,进入城市生活的人们从传统的熟人社会中剥离出来,被打散成了一个个原子,看似在一个小区居住,但其实往往连对门邻居姓什么也不知道。有关部门花了不少钱搞什么艺术团下乡、放电影,台上和台下几乎没有任何互动,观众们看完就结束了,收到的效果很少。还不如搞点邻里节之类的活动,让居民们自己成为主体,充分互动,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进而加强居民内部之间的联系。这不仅花钱少,效果也更好。刘铁梁说。当共同体建立之后,行政成本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大幅减轻的,比如共同体内部矛盾的调解、卫生、财物损耗等,都可以自我解决。

有鉴于此,学者们为竹马表演的传承问题开了“药方”。“评传承人,可否也考虑到传承人本人对整个共同体的贡献,而不单纯只看技艺。”刘铁梁说。例如,像竹马表演这种技艺,可能参与者和传承人有很多,虽然技艺有高低,人缘有好坏,但完全不在乎共同体的集体感受指定某一个人为传承者,或者只照顾公平而不顾技艺好坏,怎样的选择可能都不会尽如人意。但如果把传承者对共同体的贡献考虑在内,那么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都会更加满意。“本来经过自然选择的秩序已经建立,但如果行政力量干预介入,进行非遗技艺的保护,加上文化价值的货币化、群体性财富的私有化,必然要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在文化保护上,从中央到地方全算钱的账,这样并不能一劳永逸。”从这个角度上说,乡村的技艺并非都在衰败,但怕钱来搅和。非遗技艺这类文化项目的保护与传承,并不是有了钱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或许应该加强调研,制定出更多更有针对性的方法去处理。

2009_003.gif

【潍坊】:小章村竹马行空闹新年

来源:新华网山东频道



【潍坊】:小章村竹马行空闹新年

时间:春节期间

地点:潍坊昌邑市围子街道小章村

民俗活动:这是一种集出征列阵、戏剧表演、民间舞蹈和武术打斗于一体,近似于戏剧的特殊民间歌舞形式。表演内容是一位元朝武将奉命押送美女去南方进贡,遇山游山、遇水玩水的行进过程,有人物、有故事、有对白、有舞蹈、有演唱,还有真刀真枪的武术打斗,共由8个环节组成。

交通指南:潍坊汽车站→206国道→昌邑市区西环→221省道

编辑:张建波

201610181436283822_看图王.jpg

小章竹马

时间:20140301日联合日报政协山东省委员会机关报

西小章村位于山东昌邑市围子镇的西部,潍河东畔。跑竹马是西小章村从元代沿袭至今的一种独特的传统民间歌舞。每年的新春佳节、元宵灯会期间,全村上下都要积极筹备,精心组织,认真表演,演者乐此不疲,观者忘情其间,人们将这一特殊的民间歌舞形式称为“小章竹马”。

跑竹马最早起源于古代的儿童游戏,早在东汉时期的《小儿诗》中就有“嫩竹乘为马,新蒲折做鞭”的描述。唐代李白也有“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的诗句。大约到了宋代,跑竹马逐渐成为民间社火的一种表演形式。

小章竹马表演的是元末明初元朝武将奉命押送美女去南方进贡,遇山游山,遇水玩水的故事。队伍的最前面是“马”字大旗,接着便是武术队的化装武士,其中4人抛马叉,2人滚马叉,2人耍单刀,2人舞动双刀,2人耍拐子枪,2人耍梢子棍,20人肩扛红缨扎枪,另有挥舞钢鞭和绳鞭者若干人。武术队之后便是马队。马队最前面是一马童打扮、手提马鞭的队列指挥,称作“马牌子”。马队共由9匹竹马组成。44女各驭1匹,分列两队,另有一人驭黄膘马,着元朝官员服装,扮督军押后,称为“老座马”。男骑手为古代兵卒打扮,头系扎巾,身穿兵服,后心背有一“兵”字或“勇”字;面部画粉面小生脸谱,手提马缰,腰佩刀剑,俨然一派骑士护卫风度。女骑手则头戴珠宝玉翠,面搽脂粉,身穿红绿缎袄,系古代闺秀打扮。再后是18名扛腊杆子的护马武术队员。整个队伍,最少60余人,多时100多人,阵容强大,步伐整齐,彩旗飘扬,十分壮观。

竹马表演需要较为宽敞的场地,马队进入场地之后,七八十人首先围成一个圆圈,4对竹马分开站在4个角上,马牌子引老座马在正面安营,把督军“龙”字大旗高高竖起。锣鼓家什紧敲一阵“急急风”之后,4匹男马陆续入场,每人一句相继唱道:“朝暮受风霜”,“离家弃爷娘”,“今日寒食节”,“明晨到湖广”。之后,老座马出场,立于中央,面向4男马唱道:“腰悬宝剑放光毫,座下走阵马黄膘,到处沿城声名到,万马营中逞英豪。”尔后绕场一周,停下,老座马念道:“俺,阿尔不匝匝是也。今奉丞相将令,押送美女120名,前往湖广之地,看今日天气晴和,正好赶路。马夫——”马牌子答:“有!”老座马道:“请众家美女动身。”于是4匹女马依次上场,每人一句唱道:“出闺离家乡”,“端端整衣装”,“同奔红尘路”,“不知去何方”。

唱罢之后,马牌子挥动马鞭,引男头马、女头马开始串花跑场,先跑四边形,名曰“四门斗” 。然后上“五花”,跑梅花瓣,即老座马、马牌子、打旗兵3人在中间跑小圆圈,4对竹马分别绕老座马一周跑4个角,呈“梅花瓣”状;尔后换跑“十字梅”,男女竹马对头跑斜角十字花,再后变“双沟”、“二龙戏珠”和“别杖子”等。最后变为“龙掉尾”,男马女马各排一队,分列两侧,老座马从中间穿过,至龙旗前停下,做勒马状。锣鼓声煞住,男马中嗓音好的来到中间,演唱一段“啷当调”《观山》:“长官命俺观山景,只得勒马慢慢行。山空虎啸惊人胆,枯树蛇盘野鸟鸣。斗宫下面朝阳殿,钟楼檐下悬风铃。蜂蝶采花争双蕊,桃杏花开满山红。”

唱过以后,竹马在一边休息,武术队表演一阵武术,之后锣鼓起,竹马队仍按上述花样跑一遍,煞住。老座马唱“乱弹调”《过江》。然后又是武术表演,如此轮番上场,直到尽兴为止。整个竹马表演程式复杂,表演精彩,花样繁多。

小章竹马这种竹马众多、队伍庞大的马队在俗称“杂耍”的民间歌舞中是很少见的。它是从元代原貌不变地传承沿袭下来的,集出征列阵、戏剧表演、民间舞蹈和武术打斗于一体,对研究元代的民间艺术、社会风情等具有极大的价值和意义。

(山东省艺术研究所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供稿)


昌邑市小章竹马表演



昌邑市小章竹马表演

基本信息

昌邑市欢迎您!

活动开始日期:

活动结束日期:

活动时间:主办城市: 潍坊市

网址:http://www.sdta.cn/dtss/menu/charmCityDetail.action?unitId=ff8080812c63d97b012c7bb2c30e2c6f

电话:

活动景区:

详细信息

地点:昌邑市围子街道西小章村

时间:农历正月初八(201427日)

民俗活动:正月初八是正式跑竹马的日子,一般是上午去宋庄为本家族的另一家支表演,下午再返回到西小章村表演,仪式具体包括试马、备马、出马、跑马等;

推荐理由:作为一项村民自发的乡土仪式表演活动,小章竹马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以及多种多样的文化资源类型,如真刀真枪的武术表演,马家祠堂,马氏族谱、祖碑,新老墓田,新修龙王庙等。此外,小章竹马的定场演出,集地方小戏、舞蹈、武术、杂耍于一体,热闹非凡。

一、历史源流

“小章竹马山东昌邑地区西小章村在每年正月初八举行的一种仪式性表演活动,集出征列阵、戏剧表演、民间舞蹈和武术打斗于一体。该村村民98%的人姓马,马氏家族有自己的家谱、祠堂,祠堂里有供奉历代先祖的老影。活动组织者主要为马镇华(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马兴墀(西小章村书记)等。

在西小章村,关于竹马的起源主要有马亮创制竹马说马青山移植竹马说。持第一种观点的人并不多,以村民马炳辉为代表。按照村民马炳辉的说法,在元朝的初年的初年”——也就是元朝没建国的时候——那是忽必烈以前,还没统一元朝,它想统一南宋,但又一时难以征服,便采取了一个隔离战术,先把南宋包围起来。公元1252年蒙哥当皇帝时,元朝先将世居云南的大理国消灭。元人征战,一开始喜欢杀戮,往往是征伐之处尽行屠戮,所以山东这一带人烟稀少。征战大理时,他已经开始重视人口,便将保留下来的人口迁送到无人之地。马氏家族的一世祖、二世祖便于此时从云南迁居到莱西双山。30年后,元军平定东南之后,又开始征伐西南缅甸一带。此时,双山马家的三世祖马合被推举当兵,参加了此次征战。最终元朝大获全胜,并将劫掠来的财物、美女选送北京,也就是向元大都运送,马合自然参与其中。小章竹马表演的就是这段历史。双山马家发展到了五世,出了一个杰出人物,就是马亮元帅。马亮一生仕途顺利,最后官拜管军总把都督大元帅。然而,他一直苦于家族人丁不旺,代代单传,这在当时可是个大事。对他正为此事忧闷时,手下一个军师近前献计,说只要你们把竹马跑起来,马家人就一定能兴旺起来。据说这个军师就是汉中人,他们那里流行竹马。马亮一听大喜过望,遂命以军师为首编制了一套竹马戏,并以马亮之祖父马合征伐缅甸一事为该戏的背景。马亮是武将出身,不通文艺,但却喜论兵法战策,遂在竹马表演中融进古代行兵布阵之法——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小章竹马的编创有马亮元帅的一大部分功劳。

在西小章村,赞成马青山移植竹马说观点的人数相对较多,小章竹马的组织者、在村内颇有威望的马镇华便是其中之一。而他是从活到99岁、逝于1958年或1959年的马思京那里听说的。其主要情节为:洪武二年,马原带着老婆,挑着两个孩子逃荒来到了小章。因为双山地界土地稀薄,凹涝薄碱,为了找个好地方,从莱西来到小章。按直线算这一路就要110多里,那时候小章这一带土地极为肥沃。当时住在这里的,主要是后来划分为东小章村的住家户,而属于后来西小章村的只有一家土著居民——马青山。明朝时兴同姓联字,所以同姓的马原与马青山联成一字,定居于此,马原算是马青山的义子。马青山是御木匠,年年清明时节要到北京去送交他在家里做好的秋千,再在北京干一段时间的木工活,就可以回来。竹马就是马青山在明朝永乐年间从北京移植过来的,据说当时他同时还从北京拉回来一大车绒线,那本是供京城妇女打秋千时防护磨手用的。还有与此相似的另外一种说法是,马青山因为年年去北京,见多识广,脑筋很聪明。他发现家里孩子们都喜欢玩竹马游戏,拿着个秫秸,当马骑着跑,就琢磨着自己做出了竹马。

二、民俗活动

一般在大年初六左右,村民走亲访友基本结束。竹马器具以及各种器械的整理、试马排练等活动便开始了,遂成为全村人关注的焦点。正式跑竹马的日子则是正月初八,一般是上午去宋庄为本家族的另一家支表演,下午再返回到本村表演。

1.器具整修

竹马器具整理一般在每年的正月初七下午,器具存放于马家祠堂这一全村最神圣的地方。这天大清早,以马镇华为主的村民们来到祠堂,从距离屋顶棚1米左右之处的檩木隔层上小心翼翼的取下9匹竹马。而后每人手拿一柄小刷子,熟练地清扫着竹马身上的积尘,同时检查竹马的各个部件是否松动,想办法把它弄牢靠些,以免明天场上表演时有所遗失。

竹马器具整理完后,马镇华开始指挥着清点武术器械。小章竹马表演队中现有武术器械20多件,据说在20世纪60年代时曾有100余件。西小章人对这套祖传兵器有着特殊情感,几乎视为镇村之宝。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土法上马大炼钢铁的口号喊得震耳欲聋,村里几乎所有的铁器都已经贡献出来,但惟有这套兵器却留存下来。

随后,开始整理男马女马妆饰用的头饰、头花、官帽及系带等细碎物件,这一工作比较麻烦,需要特别的细心。演出服装与竹马队旗的整理就简单多了。在一个长120公分、宽60公分、高度为80公分的木质箱柜里,存放着都督旗、字大旗和竹马演员所用的各色袍褂、战裙共9套,另有9根鞭杆。长度约有五六米的两根旗杆搁置在堂屋的檩棒之间。高个子村民会用一杆扎枪将旗杆一点一点地蹭下来,几个人相帮着先把字大旗套上,再用细白线绳在旗杆顶端将三角旗拴牢。然后是西小章人称为都督旗的一面红色龙旗。这面龙旗用的是双面绣,做工非常精细。据马镇华介绍,这是乾隆十二年制作的旗,更早的一面龙旗在文革期间烧掉了。据有的村民回忆说,原先竹马表演的气势比起现在还要大得多,其中原因之一就是从前用的是五色旗,红黄蓝白黑。后来有的用旧了,有的丢失了,就只剩下这面红色都督旗。若是离了都督旗,竹马就跑不成了。

2.试马

西小章人的试马仪式有两个:祠堂试马;村委大院里的集体试马。两个仪式都在每年的大年初七这天完成。

祠堂试马。正月初七下午五点左右,是村民祠堂试马的时候。试马的村民先把竹马前半身的襻带挂在自己的脖子上,显得不慌不忙,驾轻就熟;紧接着,大家一起忙活,把竹马后半身的襻带替他套进前半身的孔眼中拴牢,整个竹马便紧衬利落地套在他身上;然后,把两块上面绣有龙身云纹的红布围在竹马的前后半身之下,骑手的腿脚也被遮住;再后,为骑手穿上绣有黄龙图案的黄袍马褂,袖口有蓝色护手,因为竹马表演一般是在每年正月初八的寒冬里举行,这个护手便极有实用意义;长袍马褂下面两边各有一幅绛紫色的字巾垂下,象征着马鞍;最后,大家为骑手戴上带有簪缨的官帽,递上马鞭,骑手便可左手勒缰、右手挥鞭地试马了。村民庄重威严地在祠堂正屋里表演出马、圈马、住马、走马等,然后沿着墙根左转三圈、右转三圈,努力走出气宇轩昂的古代贵族气派。

集体试马。该仪式在正月初七晚上的村委会大院里举行。晚上7点多,竹马队的人陆续向村委办公室聚集。整个集体试马仪式由马镇华主持。大约到了7点半,参与明天竹马表演的男人们以及乐队都会在村委办公室凑齐。马镇华总是细致周到的将明天演出的细节一一落实清楚,如车辆、人员等。最后,由书记讲几句鼓劲的话,大家便一起来到院子里试马。村里的电工会在村委会二楼上拴上两个电灯,以方便竹马排练。先是乐队演奏起竹马表演开场时急急风,身着便装的竹马演员循序上场,在这欢快的乐调声中认真地走台跑场,口中念念有词,然后是武术队员上场表演。这是一个具有彩排性质的走场预演,大家除了不穿戴行头、不拿兵器家伙外,一切跟正式演出一样。一班人马将明天上演的节目大致演练了三四遍以后,集体试马宣告结束。

3.备马

初八早晨6点半左右是包括化妆在内的祠堂备马的时候。如今,化妆事务主要由村民孙桂莲负责。具体化妆程序是,化妆师先将一条黑布带在演员的头上缠绕数圈,系好,以此将化妆者的头发拢住,再将一管一管的颜色挤到调色板上,这就算完成了准备工作。然后,化妆师先用粉红颜色在女马的脸上、手上抹上一层底色;再在调色板上调好大红颜色,在自己手上试过色,开始往女马的两眼边际涂抹;再用眉笔勾出眼线;往女马头上戴上珠翠花冠,试试松紧是否合适,太松容易掉下来,太紧演员又不舒服;最后再检查一遍,在需要补色的地方补上色。
  武术队员是不用化妆的。人们把武术器械搬到院子中,三四柄马叉在土地上架起一个很漂亮的造型,武术队员们摸挲着大刀、马叉,不时地往空中做着抛接动作。这时候,村民都会来院中观看、品评他们的练习动作。祠堂外的锣鼓声骤然响起来,村民马镇华招呼着准备出马,再一次嘱咐着谁跟着谁,不要乱了次序。

4.出马

天光渐渐放亮,祠堂内外热闹起来。这边风风火火地整顺着竹马、兵器,马铃乱响,大人小孩兴奋起来。常常有一些七八岁的小孩在祠堂门口挤来挤去,趁大人不注意的时候伸手去摸靠墙而立的刀枪棍叉。按照规矩,整个马队要在鞭炮声、鼓乐声中从祠堂门楼下庄严肃穆地走出,演员手中的兵器还要不停歇地耍弄着,就这样一直表演到村口,然后上车,奔向宋庄。9点整,村书记马兴池在祠堂的院子里亲自点燃鞭炮,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响起,武术队、竹马队分列两排,人人神色肃穆。村民的围观为这一仪式活动增添了一些神圣意味。

祠堂外的锣鼓声一直响个不停,马镇华挥着手势将竹马队伍稳在祠堂大门里,单等着第二阵鞭炮响起。有人已在祠堂大门外用长棍挑起一挂更长的红鞭炮,这次还是需要由马书记点放。在骤然炸响的鞭炮声中,村民马炳辉手擎字大旗第一个在祠堂门楼下出现,穿过硝烟走到大街上;随后是四把大刀,四杆长枪,四柄马叉,一挂梢子棍,一把单刀,马镇华手提绳鞭,引领着竹马男左女右地出场,女马是清一色的红马,男马则是2匹黑马(乌豹)、2匹黄骠马;最后,象征着整个竹马队伍中心的老座马出现了,他骑着一匹黄骠马,前有马牌子带路,后有都督旗举旗簇拥,行走起来一副四平八稳的样子。头前的马牌子则头戴金黄头巾,一身黑色短靠被一根宽宽的红腰带扎束得紧衬利落;都督旗却是一身富贵金黄,也是红腰带束身。当这支队伍从马家祠堂走到大街上,霎那间,观看者却似乎看到了一支马队,刚从枪林弹雨、硝烟弥漫的战场中走出来的情形。

整个竹马队来到大街上。在从祠堂到汽车等候的村口这段路上,武术队员们不断地往上抛接着大刀、马叉,红缨枪,有的能扔到二三十米高;马镇华老人将一副绳鞭耍得让人眼花缭乱,男马女马紧随其后在交叉换位中行进。然后是行进中的乐队,有1面大鼓,1面堂鼓,2面锣,2副钹。靠前面的大鼓放在一个木框里,由两位中年妇女在两边拎着,掌鼓佬马炳亭用双槌击打出鼓点。这时候,部分村民也搀和进这长长的竹马队伍中来。走到村口,男马女马杂坐于一辆大卡车后面车厢的长条凳上,武术队员坐在后面的一辆福田牌货车上,很快就到了宋庄村。于是,一年一度热热闹闹的跑竹马活动即将开始了。

5.跑马

正月初八这天,作为拜年形式的宋庄巡演和本村演出是小章竹马表演的主场。早上八点左右,当竹马队来到宋庄村口时,还未等全部人马下得车来,乐队已经奏起了锣鼓。宋庄早就有人前来接应,竹马队又开始了串街表演,宋庄的一群人也在村头不远不近向这边观望。将要行至村头,一串长长的红鞭炮燃放起来,立时热闹起来。竹马队伍来到村中的几棵老槐树下,在一位马氏家族长辈的家门前开始转圈打场子,马镇华在街心耍起绳鞭,武术队员在圈边扎住阵脚,随即将大刀、马叉在土地上架起几个漂亮的图案。观演者都纷纷跑到墙根一棵老槐树边一个凸起的土台子上。鞭炮声不断响起,昭示着宋庄村民对于竹马对的欢迎与感谢。西小章来的表演者与宋庄的观演者都是平日里相识甚至是相熟的人,表演一结束就各找个人叙话,递上烟酒糖茶,整个场面呈现出大家庭其乐融融的氛围。



昌邑:失落的"小章竹马",非遗文化陷传承困境

来源:齐鲁晚报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这个古老的儿童游戏,演化为—种乡间社戏之后,“跑竹马”便—直被山东省昌邑市西小章村马氏宗族奉为传世之宝。马镇华愁的是传人,作为小章竹马表演的组织和领导者,该村现任村党支部书记马兴墀当前最大的困扰就是资金。

当乡间民艺逐渐脱离生养她的生存土壤,宿命便不难预料,随着在乡村生活中逐渐地被弱势化、边缘化,其最终有可能沦为历史墙壁下的文化碎片。而对所有喜爱它们的人来说,除去曾经辉煌的泛黄回忆,便只剩有心无力的无奈叹息。

早上6点,73岁的马镇华都准时带着自己的十几只羊出门吃草,因为这些羊每年会给他带来数千元的收入。

放羊只是为了谋生,马镇华的另一种责任更加沉重。在这个从13岁起就跟在村里大人屁股后面学武术、跑阵法的老头儿胸中,包罗着跑竹马的全套技艺,如今的他,已是村里公认的第29代传承人。

不过,他自豪又不开心,因为在这个拥有着1530人,马氏族群占据98%的村子里,他是唯一的选择。当年和他一块学艺的几个老人,有的已经去世,有的去了市区谋生,难得回来一趟,剩下的几个也因为长年不练,身体已不听使唤。马镇华成为竹马技艺的“活化石”。

这活化石越来越寂寞,在大部分时间里,他没事可干,每天除去放羊,就是待在家里喝茶、看书看电视。

以前村里用来跑马练拳的祠堂,如今大部分时间都闲置着,在他的眼里,现在族人们对这套技艺虽然还有着深厚的感情,但真正把精力放在这上面的人少了。

当年是一种什么样的盛况啊?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村里的竹马队伍到昌邑市区表演,160多人的队伍装满了四个大卡车。演出之后的几天,新闻联播中的三分钟,让全村一阵沸腾。

而现在,大概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能真正耍上一把。作为这项技艺的权威,他眼里的竹马队比以前是差得远了,人数勉强能凑够60人,表演者大体能模仿上招式,那种几十年修炼出来的气质却是模仿不出不来的。看着年轻一辈出了错误,压阵的他在外面跳着喊话,大声纠正。

按照宗族传统,竹马技艺都是口口相传,师傅手把手地教徒弟,练站姿、学武术、跑阵法。从寒露到第二年清明,有大把的农闲时节可供练习,不愁学不会。但是马镇华近年来已经开始陆续把拳法记在书上,传给下一代的族人。他担忧的是,现在的年轻人连基本的架势都没快没时间学了,一旦自己去世,纯正的竹马技艺可能失传。

这个大概只有中学水平的老人,用毛笔的小楷一笔一划的开始在泛黄的书纸上复制着自己的记忆,但五年的时间,只写了大约百十页纸。

当市场化的浪潮从这个小村落席卷而过,小章竹马这项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始和众多的传统技艺—样,陷入到快节奏谋生与慢节奏传承的矛盾之中。

马镇华最终没有在儿子一辈人中培养出一个徒弟。于是,他把目光投向了更年轻的一辈人,为了达到自己“儿子不行,孙子行”的设想。两年前,他在村里的祠堂开设了武术培训班,武术班不收钱,学艺者是村里的十几个10多岁的少年。

这批少年倾注了马镇华的大量心血,但事情的结局却不是他能左右。如今,上高中,读大学几乎已成为每一个年轻人的必经之路,将来这些孩子究竟能留在村里几个,他说不准,也说了不算。

马镇华愁的是传人,作为小章竹马表演的组织和领导者,该村现任村党支部书记马兴墀当前最大的困扰就是资金。

纯商业演出这一步,马兴墀的前任马炳盛没敢迈,他也不敢。按照祖上的规矩,竹马是一种非常圣神的艺术活动,附带着来自祖先的祝福,族人们都听说并一直坚信,创立这门技艺之前,马氏的祖先数代单传,而竹马出现之后,一直多子多孙,因此村子里一直流传着“一年不跑马,一年不旺相”之说。

数百年的积淀让竹马的传人形成了一种高贵的气质,这门技艺向来“传内不传外”,“没人邀请不上门”。

在成为山东省非遗之后,马兴墀接待的访客越来越多,其中甚至包括远涉重洋而来的外宾,但是令他头痛的资金问题仍无法解决。有专家告诉他,山东省的非遗最少有5万元的政府财政支持,政府官员也当场表态,为了竹马艺术他们将积极向上面申请资金。然而,早在2008年就已经是省非遗的竹马,至今也没有拿到一分钱。

如今,竹马的传承人们又将竹马申报了国家非遗,并紧张的等待结果。马兴墀又听说,成为国家非遗,竹马能获得不低于20万元的财政支持。(庄文石 片/吴凡)

logo (1).gif

竹马被民俗专家誉为“村落家族式竹马艺术的活化石”

来源:潍坊新闻网 2010-05-24 09:24:48

潍坊新闻网5月24日上午讯 在昌邑市围子镇西小章村有一门独有的家族仪式性表演活动——跑竹马。因该项活动仅有西小章村的马氏家族会表演,因此也称小章竹马。小章竹马以其传承历史悠久、演员阵容庞大、表演形式独特、服饰行头精致、唱念动作流畅等鲜明地域特点和传统韵味,被国内民俗研究专家誉为“村落家族式竹马艺术的活化石”,成为昌邑市文化的一个亮点和品牌。5月23日,记者从昌邑市获悉,昌邑市已经向国家有关部门为小章竹马申请“非遗”。

创自元末概不外传

跑竹马最早起源于古代的儿童游戏,早在东汉时期的五言古诗《小儿诗》中,就有嫩竹乘为马,新蒲折做鞭的描述。唐代李白也有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的诗句。到了宋代,跑竹马逐渐成为民间艺术的一种表演形式。据小章竹马传人马镇华介绍,小章竹马是由其二世祖马亮在元朝末年以其祖父马合征伐缅甸一事为背景,从元朝行军作战的四门阵五花阵等和马氏家传武术演化而来,是集出征列阵、戏剧表演、民间舞蹈和武术演练于一体的民间竹马戏。

据了解,小章竹马不单纯是一种民间舞蹈表演,还是一个祈福仪式。

马亮死后,马亮之孙马原举家由莱西迁入昌邑,繁衍生息,发展为现在的西小章村。小章竹马也就此在西小章村安家落户,并代代相传,延续至今。为防止别人偷学,小章竹马一向是传内不传外,所有的表演内容都是由氏族长者口述传授,没有文字记载。因此,即使传承到现在,也只有马氏家族的人会表演。

表演形式威武壮观

小章竹马的竹马是用竹片和藤条扎成的,架子上用纸粘糊,涂上红、黄、黑等颜色。马身分为两部分,前半身连着马头,后半身连着马尾。马脖子用牛皮制成,拽动马鬃,马头可随意摆动。表演时,演员穿上道具,各自手持马鞭,分别把马的前半身和后半身绑在自己的前身和后身,按照演练的步法,做出各种动作。

小章竹马的表演与武术相结合,表演形式威武壮观。小章竹马的马队由九人九马组成,两侧是四男四女、八匹马,中间一匹黄膘马,由一个身穿元朝官员服装的督军押后,称作老座马。男骑手古代兵卒打扮,扎手巾,穿兵服,后心有字,面部画粉面小生脸谱,手提马缰,身佩刀剑;女骑手头戴珠翠,身穿红绿缎袄,腰扎彩裙,古代闺秀装束,队前有一挑字旗的旗手,俗称马牌子,队后跟随一名挑绣有字大旗的兵卒。此外还有化妆为武士的抛、滚马叉者;耍单、双刀者;耍拐子枪、梢子棍者;耍钢鞭、绳鞭者;耍红缨枪者。整个演出队伍大致需要4080人,阵容非常庞大。

将传授给愿学的人

小章竹马经历了从繁荣到衰落,甚至一度濒临失传,昌邑市有关部门多次组织挖掘整理,使这一民间瑰宝得以延续。作为小章竹马传承人的代表,马镇华表示将打破原来的口述传授办法,准备首次在小章竹马的传承历史上把表演内容、步法、技巧和马氏拳法等用文字整理下来,传授给愿意学的非马氏家族人,让小章竹马走出西小章村,让小章竹马永远地传承下去。

据了解,小章竹马已于2006年申报为潍坊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进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李生涛 李洪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