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男
年龄:69 岁
技术职称:
荣誉职称: 市级传承人
从艺品类:撅灯官
从艺年限:47年
单位及职务:山东省高密市
所属地区:高密市
师承:
徒弟:
浏览次数:8586
徐兆福,男,1955年3月生,山东省高密市夏庄镇官庄社区人,2012年12月被确定为第三批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撅灯官”是高密夏庄镇张家官庄一带的民间表演形式。是由社会底层的劳动者在生活中不断创造出来,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一代代相传下来的,据说起源于宋朝末年。“撅灯官”的演出队伍庞大,角色齐全,表演形式灵活,艺术个性鲜明,就如同将一台戏由室内搬到了街头,边走边演,既有舞台戏,也有民间杂耍,表演可随意,群众可参与,使其更具观赏性和吸引力。它的特别之处在于没有固定台词,走到哪里,说到哪里,这就要求主演者必须具有较好的口才和现场表演能力。另一个特别之处在于它的主要道具———官轿和撅架子。“撅灯官”戏中所唱的是老百姓身边的事,或褒或贬,风趣幽默,历代以来深受老百姓的喜爱。
近年来,通过多方积极挖掘,将几近消亡的土戏“撅灯官”重现社会舞台。
2012年12月第三批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密撅灯官亮相潍坊周
2009-09-30 11:24:32 来源:潍坊晚报
,2009(青岛)潍坊周开幕式在青岛国际会展中心东广场隆重举行。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密撅灯官亮相潍坊周。(记者李东杰)
土戏“撅灯官”重放光彩
潍坊新闻网 2009-05-04 09:03:44
潍坊新闻网5月4日讯 不久前,在高密市举行的民间文艺大展演上,几近消亡的土戏“撅灯官”重新亮相街头,那土味十足的表演唤起了很多人尘封已久的记忆。日前,记者来到高密,探访这被列入我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密土戏——“撅灯官”。
●大街上走来表演队
不久前,在高密市举行的民间文艺大展演上,夏庄镇文艺展演方队里,走来了“撅灯官”表演队(如右图)。
只听号角声声、锣鼓喧天,只见官轿起驾、前呼后拥,浩浩荡荡的队伍,撅架上抢着头彩的角儿,几十名画着脸谱的农民,身着多姿多彩的服饰,驾起旱船、扭着秧歌,在大街上尽兴地闹将起来……
空前的喜庆热闹、土味儿十足和诙谐幽默,引得人们翘首引颈,笑逐颜开。
“多少年没有见到‘撅灯官’表演了,今儿可算是饱了眼福。”大街上,不少上了年纪的老人这样说。
那么,“撅灯官”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民间土戏?惹得这么多的老人就像怀念久未谋面的老友。
●“撅灯官”表演很幽默
“其实,‘撅灯官’就是俺高密夏庄镇张家官庄一带的民间表演形式。”高密市文化局一位同志说,“‘撅灯官’还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扮登官’。”
原来,“撅灯官”这一表演形式,是由社会底层的劳动者在生活中不断创造出来,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一代代相传下来的,据说起源于宋朝末年。“撅灯官”的演出队伍庞大,角色齐全,表演形式灵活,艺术个性鲜明,就如同将一台戏由室内搬到了街头,边走边演,既有舞台戏,也有民间杂耍,表演可随意,群众可参与,使其更具观赏性和吸引力。它的特别之处在于没有固定台词,走到哪里,说到哪里,这就要求主演者必须具有较好的口才和现场表演能力。另一个特别之处在于它的主要道具———官轿和撅架子。“撅灯官”戏中所唱的是老百姓身边的事,或褒或贬,风趣幽默,历代以来深受老百姓的喜爱。
“撅灯官”的演员很多,主要角色有十几个。首先是灯官,这是表演队伍中的核心人物。他看上去是坐在官轿里,下去体察民情。每走到一地,他都要向地方询问这里的社情民意,该褒的褒,该贬的贬,一本正经,煞有介事。他要风趣幽默,灵活应变,指挥整个演出活动的前进或停留。二是在撅架上表演的撅官,他是仅次于灯官的角色。在整个演出过程中,他配合灯官表演各种幽默滑稽动作,以吸引人们观看,以逗趣引人发笑为能事。队伍行走时,他就坐在翘板上表演,队伍停下来时,他可下来掺和灯官的表演,插科打诨,挑起人们的情绪。其他演员还有当头号、地方、茶挑、回避和肃静衙役等。
●光芒重现有待光大
据介绍,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时代的变迁,“撅灯官”这种表演形式渐渐被人遗忘,渐渐萎缩衰退,特别是在“文革”后,再也没有演出,那热闹也销声匿迹了。
1990年,老艺人徐明清自发组织了四十多人的表演队伍,根据回忆重新进行了排练。“撅灯官”的再度亮相,得到了有关部门和附近群众的大力支持,经过多方挖掘和保护,已被认定为潍坊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过,据有关人士称,目前剧目的表演技巧等仍有进一步挖掘的潜力,发扬光大还需要做更多的工作。
郭保礼通讯员荆兆强文/图
高密“撅灯官”引赞叹
潍坊新闻网 2009-04-23 12:55:17
潍坊新闻网4月23日电 在昨晚浩浩荡荡的狂欢巡游队伍中,高密民俗“撅灯官”所过之处,立即引来市民赞叹声一片。
据现场指挥人员徐兆福介绍,他们来自高密市夏庄镇官庄社区,高密民俗“撅灯官”从宋朝一直流传至今。相传,当时高密有一乡人,他为了代表民众对当时官员的勤政为民表示感激,就组成了一支百人的队伍,中间花轿坐着县官(乡人自饰),身旁从役、妻妾近百人,身后为自己的爱女,爱女坐于一长木上,长木另一端连在一架双轮车中间车轴上,另有一根长木从双轮车车轴处向后延伸,这样,由两人下压,则爱女就像被压跷跷板一样,被高高撅起,由此命名为“撅灯官”,当时,主要是向官员拜年及表示民众自发拥护之意。
从那以后,“撅灯官”在高密逐渐流传下来。每年农历6月13日,以及正月初八等重要民间节日,都要在社区20多个村庄巡回演出。目前,这一新颖别致的民俗,已经由当地上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在当地民众心中,这已经成为社区居民们不可缺少而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臧岳 付晓杰
山东高密土戏“撅灯官”重放光彩
2009-02-10 09:56:07 来源:潍坊晚报
上午,山东潍坊市高密市在人民大街举行春节街头民间文艺大展演,几近消亡的土戏“撅灯官”重新亮相街头,它那土味十足的表演唤起了很多人尘封已久的记忆。
上午10时许,在高密市夏庄镇文艺展演方队里,走来了撅灯官表演队(如图)。只听号角声声、锣鼓喧天,只见官轿起驾、前呼后拥,浩浩荡荡的队伍,撅架上抢着头彩的角儿,几十名画着脸谱的农民,身着多姿多彩的服饰,驾起旱船、扭着秧歌,在大街上尽兴地闹将起来。它空前的喜庆热闹、土味儿十足和诙谐幽默,引得人们翘首引颈,笑逐颜开。
撅灯官也称扮登官,是流传在高密市夏庄镇张家官庄一带的民间表演形式。它是由社会底层的劳动者在生活中不断创造出来,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一代代相传下来的,据说起源于宋朝末年。撅灯官的演出队伍庞大,角色齐全,表演形式灵活,艺术个性鲜明,就如同将一台戏由室内搬到了街头,边走边演,既有舞台戏,也有民间杂耍,表演可随意,群众可参与,使其更具观赏性和吸引力。它的特别之处在于没有固定台词,走到哪里,说到哪里,这就要求主演者必须具有较好的口才和现场表演能力。另一个特别之处在于它的主要道具―――官轿和撅架子。撅灯官戏中所唱的是老百姓身边的事,或褒或贬,风趣幽默,历代以来深受老百姓的喜爱。
撅灯官的演员很多,主要角色有十几个。首先是灯官,这是表演队伍中的核心人物。他看上去是坐在官轿里,下去体察民情。每走到一地,他都要向地方询问这里的社情民意,该褒的褒,该贬的贬,一本正经,煞有介事。他要风趣幽默,灵活应变,指挥整个演出活动的前进或停留。二是在撅架上表演的撅官,他是仅次于灯官的角色。在整个演出过程中,他配合灯官表演各种幽默滑稽动作,以吸引人们观看,以逗趣引人发笑为能事。队伍行走时,他就坐在翘板上表演,队伍停下来时,他可下来掺和灯官的表演,插科打诨,挑起人们的情绪。其他演员还有当头号、地方、茶挑、回避和肃静衙役等。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表演形式渐渐被人遗忘,渐渐萎缩衰退,特别是在“文革”后,再也没有演出,那热闹也销声匿迹了。1990年,老艺人徐明清自发组织了四十多人的表演队伍,根据回忆重新进行了排练。撅灯官的再度亮相,得到了高密市文化局、夏庄镇党委政府和张家庄四个自然村的大力支持,经过多方挖掘和保护,近日被认定为潍坊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记者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