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在册人才 > 徐文忠
    

基本信息

徐文忠

性别:男

年龄:92 岁

技术职称:

荣誉职称:民间传承人 市级传承人

从艺品类:泥塑,潍城黄家庄泥塑

从艺年限:72年

单位及职务:潍坊市潍城区黄家庄

所属地区:潍城区

师承:

徒弟:

浏览次数:9258

个人简介

徐文忠,男,1932年生,山东省潍坊市人,从艺泥塑艺术,为该非遗项目的潍坊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据《潍坊文化志》记载,山东省潍坊潍城区黄家庄泥塑始于明代中叶,至今有四百五十多年历史。自清朝至解放初期黄家庄泥塑甚为繁荣,全村一百户人家有七八十户做泥塑,春节前开始卖一直到二月二结束。

黄家庄泥塑经历代传承创新,由随心所欲的手捏发展到用模制作,形成制模、翻模、晾晒、上彩等完整的工艺流程。黄家庄泥塑造型单纯简练,以白色作底,敷以加入红、黄、绿、蓝各色,色彩强烈而协调,生动有趣。泥塑样式多变,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大阿福娃娃。黄家庄泥塑所表现的题材范围非常宽泛,不仅仅拘限于日常生活的人和事,而且包括了传说、神话、故事、历史、动物等多种题材。泥塑能发声,有哨有“鼓”,如在泥娃娃、叫虎等腰部粘一圈牛皮纸,体腔内装苇哨,拉合身躯的前后部分,就会发出叫声。作品造型简炼夸张,彩绘线条粗犷、稚拙浑厚,配以红、黄、绿、蓝,色彩强烈明快,有的作品达到了色、形、声等综合艺术效果,充满原始的气息和质朴的生命力。

荣誉证书

  2012年12月潍坊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个人图片


主要作品

黄家庄泥塑.jpeg


image.png

媒体报道


想做非遗传承人,得过面试关

2012年11月29日



潍城区花丝首饰老艺人胡以方给专家们展示他带去的精美手工艺品。



潍城黄家庄泥塑艺人徐文忠展示作品。

  2012年11月28日,潍坊市群众艺术馆举行了一场特殊的面试,面试者都是各县市区推选的第三批市级非遗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当日下午,记者赶到潍坊市群众艺术馆采访了解到,为了了解传承人对项目历史渊源、主要特征等核心问题的掌握情况,对履行代表性传承人义务的理解,检验传承人取得的成果和考察传承人的身体状况和传承能力等,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特地举行了此次面试。这是山东省潍坊市首次尝试用这种方式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候选人进行考察,传承人的近况和传承中遇到的问题清晰地反映给了在场专家,更便于专家们为他们支招。专家们根据面试情况进行讨论后,将最终确定第三批市级非遗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名单。

  老艺人展示老手艺

  28日下午1时许,记者来到位于奎文区行政街的市群众艺术馆一楼看到,已有不少人在等待面试了,他们都是从临朐县赶来的。过了一会儿,来自潍城区的面试者也匆匆赶来。下午2时,面试正式开始,第一位面试者是潍城区花丝首饰艺人,68岁的胡以方。

  在仔细看完胡以方带去的戒指、领扣、花丝烤蓝鱼挂件等作品后,专家们请胡以方讲述一下制作花丝手工艺品的过程,还有他学习这门手艺的经历。谈及现在是否有徒弟,传承手艺是否有困难时,胡以方说,他曾招过两次徒弟,不是开首饰店就是转行了,现在没有可以传承全套手艺的徒弟。对此,专家们提出将于近期联系一家本市比较大型的首饰企业,为其提供教习场地,并找几个年轻的员工作为徒弟,胡以方表示会考虑。

  面试者中年龄最大的当属82岁的潍城黄家庄泥塑传承人徐文忠。始于明代中叶的潍城黄家庄泥塑,造型流畅,色彩明快,尤以大取胜,其中的大阿福娃娃曾广为流传。考虑到徐文忠年龄较大,专家们告诉他,他要做的工作很多,首先就是将黄家庄泥塑的制作过程整理成文字材料,否则恐有失传的危险。

  民间文学也备受关注

  除了老手艺,一些民间文学类的非遗传承也引起专家们的高度关注。比如临朐的《庄农日用杂字》一书,是临朐县原七贤乡胡梅涧村人马益著于清朝乾隆年间写成的。这本书为五言体杂字,共474句,2370字,其最大特点既是杂字又组字成句,句句都有较完整的意思。它除对指导农业生产、农民习文识字和儿童启蒙教育具有重要价值外,还总结了人们对理家处世、待人接物的正确观点。

  作为《庄农日用杂字》作者的第十代长孙,67岁的传承人马立国向专家们介绍道,《庄农日用杂字》的句子以前在民间广为流传,男女老少都能背上几句,但是现在随着农村生活方式的转变,一些指导农业生产的句子有些过时,但仍有不少内容拿到现在依然适用。他考虑用实物展示的方法,就是找一间房子,陈列以前的农具、婚丧嫁娶穿戴等实物,再加一些展板等,将旧时农村的生活和民俗全面展示给大家。专家们非常赞同他的想法,并鼓励他把该书讲给后人听。

  根据面试情况定名单

  潍坊市群众艺术馆副馆长范新建介绍说,前段时间,根据《关于申报推荐第三批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通知》的要求,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组织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对各县市区申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进行了认真评审,57人进入认定名单,另有3人尚有异议,6人申请复议。“这些传承人都是各县市区报上来的,我们需要了解他们的个人近况和传承状况,因此有必要跟他们面对面谈一谈。这是首次在确定传承人名单前增加面试环节。”范新建说。

  据悉,为期两天的考察工作于28日下午全部结束,66人全部参加了面试,并在承诺认真履行传承义务的承诺书上郑重签下了自己的名字。活动结束后,专家们将根据面试情况进行讨论,最终确定第三批市级非遗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名单。


潍坊黄家庄泥塑失传50年"复活"期盼传承人

2010-08-05 10:45

徐文忠老人和他的黄家庄泥塑作品。

相信上了年纪的老人都应该知道潍坊市潍城区黄家庄泥塑,这是山东省潍坊市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过去的50多年中,受各种原因影响,黄家庄泥塑渐渐消失,远离人们的日常生活。但是今年年初,家住潍城区福安花园的79岁老人徐文忠又让这项艺术品“复活”,老人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这项艺术品,从而让它得以继承和发扬。

大泥娃娃人见人爱

8月4日上午,记者几经辗转在福安花园9号楼找到了徐文忠老人的家,老人热情地接待了记者一行人。当记者提出想看看他的泥塑时,老人喜笑颜开,赶忙领记者来到自己的房间,迫不及待地掀开床尾的棉被,只见下面整齐地摆放着他做好的许多泥塑。

记者注意到,这些泥塑造型单纯简练,以白色作底,敷以加入红、黄、绿、蓝各色,色彩强烈而协调,生动有趣。泥塑样式多变,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大泥娃娃。娃娃大小各异,大的高约20厘米、碗口粗,小的有一掌长,杯口粗。白胖的脸庞,弯弯的细眉,桃红的小嘴,怀抱锦鲤,寓意深长,格外惹人喜爱。

七岁开始学做泥塑

“我7岁就开始做泥塑,一做就是10多年,然而从事这一行却是偶然,不是自愿要学的!”望着这些可爱的泥塑徐老打开了话匣子,他至今清晰记得,7岁那年,他在原来黄家庄村的一个大水湾玩,当地有位做泥塑的老人找到了他,说要教做泥塑。但他认为这项工作又脏又累,很不愿意学,但老师傅非要教;他那时什么也不懂,就跟着做了,没想到越做越有兴趣。至于师傅为什么要选择他,他却不得而知。

“后来我才知道,教我做泥塑的老人是当时的泥塑大师!”徐老说,据他了解,黄家庄泥塑始于明代,经过历代人的研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品牌,解放前达到高峰,与高密、安丘泥塑并列成为潍坊市的代表。

徐老自豪地说,解放前后,黄家庄泥塑达到鼎盛时期,村里约有30多户人家做泥塑。黄家庄泥塑很受欢迎,春节家里要能摆个黄家庄泥塑是非常了不起的事!因此,每年春节或节假日,他就会做百多个泥塑,到当时的南门市场去卖,然后换回粮食、肉类和酒。

失传50多年损失大

“但由于当时的历史环境,黄家庄泥塑大受影响!”徐老说,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受人民公社、“大跃进”等运动冲击,做泥塑的人越来越少。徐老说,也就是从那时起,他也被迫改了行,彻底放弃了自己的爱好,“在这期间,黄家庄泥塑渐渐消失了!”

徐老说,这些年都过去了,说实在的,他也几乎忘记自己有这门手艺了。重新做起黄家庄泥塑也是偶然,2009年底,黄家庄村拆迁,盖起了大楼。盖楼挖地基挖出来的土有山那么高,看到这些泥土他突然想起了自己的这门手艺,于是把土拉到家里,重新做起了泥塑。徐老说,他凭借着印象,第一次做了20多个泥塑,拉到集市上一卖,很快就卖光了,“真没想到人们还没有忘记黄家庄泥塑”,这也激起了他重振黄家庄泥塑的信心。

重振泥塑任重道远

徐老告诉记者,现在条件好了,自己也有时间了,就应该好好把这项艺术品做好。“要想重振黄家庄泥塑,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徐老说,他面临着很多困难,技术方面的,他倒可以研究;但是接班人的问题比较难办,他已经79岁了,儿女们又不愿意学,再找不到传承人,黄家庄泥塑可就真消失了。

潍坊市著名文史作家先生说,关于黄家庄泥塑,《潍坊文化志》都有记载:“始于明代中叶的潍城黄家庄泥塑,造型流畅,色彩明快,尤以大取胜,其中的大阿福娃娃曾是广为流传的泥塑玩具。”潍坊市艺术馆研究员鲁鸿恩也告诉记者,黄家庄泥塑是潍坊市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潍坊市泥塑艺术中占有重要位置。鲁鸿恩说,他最担忧的是,现在的年轻人研究民间工艺、民俗文化的越来越少了,一些工艺确实很难找到合格的传承人。因此,他呼吁政府部门加大对民间艺术研究的支持力度,同时年轻人也应该加入到民间艺术研究的队伍中来。

09szb_tou_03[1].gif


耄耋老人“复活”黄家庄泥塑

2010.08.12

记者 宋学宝 通讯员 曾庆建 报道

本报潍坊讯 已经消失50多年的潍城黄家庄泥塑在一位79岁的老人手中“复活”。

今年79岁的徐文忠是土生土长的黄家庄人。7岁那年,有次他到村子的一个水湾里玩,当地有位做泥塑的老人教他做泥塑,他就跟着学,没想到越做越有兴趣。

徐老说,那时黄家庄泥塑很有名气,村子里多数人家从事泥塑制作,但到了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村里做泥塑的人越来越少,最后,黄家庄泥塑销声匿迹。去年底,黄家庄村拆迁改造,挖出来的土堆得像小山一样高。徐文忠老人就拉一些土回家,重新做起了泥塑。第一次做了 20多个,没想到在集市上很抢手。之后,他坚持每天都要做几个。

黄家庄泥塑是潍坊市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据《潍坊文化志》记载:“始于明代中叶的潍城黄家庄泥塑,造型流畅,色彩明快,尤以大取胜,其中的大阿福娃娃曾是广为流传的泥塑玩具。”

徐文忠也对记者表达了他的忧虑:“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学做泥塑,再过几年,黄家庄泥塑可真得要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