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男
年龄:59 岁
技术职称:
荣誉职称:民间传承人 省级传承人
从艺品类:聂家庄泥塑
从艺年限:38年
单位及职务:聂鹏泥塑作坊
所属地区:高密市
师承:父亲:聂发金
徒弟:儿子:聂鹏
浏览次数:8761
聂臣希,是聂家庄第21代泥塑传人。现为山东省级非遗传承人,潍坊民间艺术大师。
从小时候简单的捏土开始,他慢慢精通了泥塑制作复杂精深的工艺流程。2007年聂家庄泥塑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来,诸多海内外高校的师生利用寒暑假时间前来参观、学习,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对泥塑产生了兴趣。
聂臣希的儿子聂鹏,是个潇洒帅气的“90后”小伙。由于从小耳濡目染,他一直对泥塑有着发自内心的喜欢。2007年,他创办了聂鹏泥塑作坊,开始以泥塑为职业的生活。
在学习制作泥塑的初期,聂鹏在如何着色、如何令动物表情更传神等关键技艺上遇到很多困难。经过不断钻研、练习,他渐渐熟悉了整个制作过程,并在祖辈的传统方法中加入了很多创新元素。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建立起专门的泥塑产业园,把泥塑事业产业化,在继承原有传统的同时不断创新,开拓更多的海外市场,让更多海外朋友认识中国泥塑。
2012年12月潍坊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2014年6月山东省第四批省级非遗(高密聂家庄泥塑)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2016年4月由潍坊市轻工行业办公室、潍坊市工艺美术协会等部门授予“潍坊工艺美术核雕界领军人物”称号。
2019年9月被中共潍市委宣传部授予第三批“潍坊民间艺术大师”。
2016年4月作品《叫虎》在第九届中国(潍坊)风筝产品博览会暨第四届潍坊工艺美术节获金奖。
额头上不带“王”字,是只“母叫虎” “公叫虎”
“条子人” 王昭君
生肖泥塑节前热销
来源:潍坊新闻网 2017-01-16 08:32:21
潍坊新闻网1月16日讯 1月11日,高密泥塑艺人在为鸡年生肖泥塑作品上色。春节临近,高密市的泥塑进入销售旺季,尤其是泥塑艺人专门为鸡年创作的“金鸡报财”等作品,造型夸张古朴、色彩艳丽喜庆,受到各地客商的青睐。 记者 王晓光摄
传统年 中国味 剪纸泥塑:传统民俗年味浓
视频来源:山东卫视《山东新闻联播》
齐鲁网2月7日讯 据山东卫视《山东新闻联播》报道,蛇年春节,以"蛇"为题材的剪纸、泥塑也颇受欢迎。各地民俗艺人用灵巧的双手制作出一件件造型别致的作品,透出浓浓的年味。
金蛇送福、双鱼送喜,在滨州民间艺人们的巧手下,红红火火的剪纸,从原先农家小院的窗花,变成了一幅幅精美的艺术品。这两天,滨州无棣县荣德堂的赵师傅特别忙碌,不仅搞设计,还得忙销售,这里的剪纸作品已经卖到了全国二十多个省市和国外。
滨州市无棣县荣德堂文化产业园设计师赵玉华告诉记者,我这是刻的蛇年吉祥,因为是蛇年嘛,人们比较喜欢这个图案,我们设计的图案比较多,也卖得比较快。
蛇年春节,卖得火的还是金蛇剪纸。在高密,花开富贵蛇、吉祥如意蛇,各种以蛇为题材的剪纸作品,让人看了爱不释手。
高密剪纸艺人齐秀花介绍说,你像这个蛇吧,叫蛇缠元宝蛇,中间缠着一个元宝,口里叼着一串线,数不尽的金钱,这一个蛇是莲年有余蛇,就是蛇在一个荷花上,荷花下面有一个荷花叶子,你像蛇盘兔,就是老百姓说的,蛇盘兔越过越富。
高密剪纸艺人齐秀花的作品《金牛奋蹄》,曾经作为生肖邮票在全国发行。今年,一张张红纸在她的剪刀下,又变成了一百种活灵活现的小蛇。
而在做泥塑出名的姜庄镇聂家庄,泥塑艺人聂臣希也把卡通金蛇这种流行元素融入造型中,赋予他们可爱的形象。
高密泥塑艺人聂臣希告诉记者,头顶福字,浑身金黄色,所以我给创作这个蛇起了个名字叫金龙贺岁送福来,寓意全国人民在蛇年,吉祥安康、四季平安。
记忆乡愁传承:山东高密聂家庄泥塑传承人聂臣希
中国乡村之声 2016-01-19 18:57
山歌首首,山水千里
曲艺幕幕,人间百态
画卷幅幅,天地万物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乡村之声从去年6月起,面向社会征集:有地域特色或群体记忆的文化遗产故事。
现在,中国乡村之声精心选取部分作品,向您展示我国民间文化和其传承人,望与您一同分享中华文化的美好记忆。
山东高密聂家庄泥塑
聂家庄泥塑被称为山东高密民间艺术四绝之一。
这些年,随着作家莫言的作品走红,有着浓郁高密特色的聂家庄泥塑也走进了更多人的视线,聂臣希是聂家庄第21代泥塑传人,和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一样,他同样也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尴尬。
聂臣希
泥塑21代传人
竖眉瞪眼的“叫虎”、古怪灵巧的“摇猴”、威武喜气的“座狮”,还有仕女、罗汉、“牧童”、“花姑”等等,在聂臣希院子和房间里,到处是已经完工和还没做好的泥塑作品。
聂臣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聂家庄泥塑的第21代传人,一块块看似普通的泥巴在他的手中,经过一道道工序,渐渐蜕变成一件件栩栩如生的泥塑艺术品。
他的泥塑中能看到民间传说、神话故事、鸟兽虫鱼,他们或静或动,能斗趣、能发声,雅拙中透精巧,憨朴中显灵秀。
起源与发展
泥塑艺术源远流传
聂家庄泥塑相传起源于明朝万历年间,最早的泥塑本来是礼花焰火的泥巴外衣,做成泥娃娃的形状,焰火放完后被当作玩具或者摆设。
到了清康熙后期,聂家庄几乎家家户户都捏泥塑,民间流传着“孩子哭,找他妈,他妈买个泥娃娃,逗得孩子乐哈哈”的民谣,可见当时聂家庄泥塑的辉煌。
申遗与创新
抢救失传文化
2012年,聂家庄泥塑入选了第四批国家级非遗项目,聂臣希感觉到自己的手艺越来越受欢迎,工作越来越忙碌。
很多泥人儿的造型已经频临失传,聂臣希边继承边创新。他走访民间老艺人,对流传了几百年的泥塑挖掘、抢救、整理,还开始尝试在传统技艺里加入新元素,给泥人儿调制新颜料、加上吉祥语,让鸟兽鱼虫的样子更萌更可爱,为古老的泥塑注入现代元素。
不过,自己做了40多年泥塑,聂臣希深知这门手艺学艺苦、见效慢、枯燥无味,他最担忧的还是后继无人,如今,聂家庄的年轻人宁愿出去打工也不愿从事这个行当。
工匠老龄化
担忧后继无人
“从我们村做这个工艺品的整体年龄来看,我算是最年轻的一位,总得平均来说,制作这个工艺品的就得60多岁。”
不仅泥人儿工匠老龄化,从事泥塑制作的人数也在减少,在顶峰时候,聂家庄从业人员多达300多户,而如今还不到30户。泥塑手艺的传承还受“家庭单传”观念的影响,聂臣希担心,民间艺人一旦后继无人,很多宝贵的泥塑工艺品也会从我们身边消失。
“现在我这个年龄还能干,以后年龄大了不能干了,假设没有年轻人把这个事继承下去,这个艺术就可能失传了。”
聂家庄西村看泥塑
2013-01-25 22:37:07
聂家庄泥塑被称为高密“三绝”之一,以泥塑玩具、泥塑工艺品为主。相传始于明代万历年间。聂家庄分东村、西村,都属高密市姜庄镇。在这两个村里,聂姓都是大姓。1月11日,红男绿女诸多同仁,与高密同道一起切磋交流的同时,主人热情陪同我们来到聂家庄西村,零距离接触聂家庄泥塑这一绽放异彩的高密民俗瑰宝。
聂福来制作、销售“锅子花”,是聂家庄泥塑的鼻祖
据聂氏家谱记载,明代万历初年,聂福来开始以制作和销售“锅子花”焰火作为谋生手段。“锅子花”是一种以泥巴做外衣,中间装火药,顶部留空,外形极似反扣锅底的器具。聂福来别出心裁地将装火药的泥墩做成娃娃形状。这样,放完焰火后的泥墩便可以当作玩具或摆设品,一举两得。“锅子花”受到附近四村八乡民众的认可和喜爱,人们便纷纷仿效。
清代康熙后期,聂家庄东、西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捏开了泥巴,并由做“锅子花”向做泥娃娃、鸟、兽、虫、鱼等家庭观赏品和儿童玩耍的泥玩具发展。后来又有了专供欣赏的“条子人”如仕女、戏文人物等。 嘉庆年间,聂家庄泥塑进入全盛期。不会动、不会叫、不会斗趣的“呆”玩具,这时已经会动、会叫、会斗趣,“活”了!声形并茂的泥塑叫虎、叫狮、叫猴、叫鸡等也是在这时候出现的。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聂家庄泥塑发展到50多个品种,行销全国,受到民众特别是少年儿童的广泛喜爱。近年来,聂家庄泥塑在一批老艺人的努力下,大胆改进创新,努力增加品种,其中新创作的狮子滚绣球、猪八戒背媳妇、麻姑献寿、鲁智深倒拔垂杨柳、梁祝、万福女等,造型美观大方,色彩对比协调,在艺术风格上达到了新的高度。
聂家庄泥塑的艺术特色
现在,聂家庄泥塑作品有梁祝、牛郎织女、白蛇传、悟空与八戒;还有“躺躺孩”、“坐孩”(坐在莲花上抱鱼、抱桃、抱石榴)、“响孩”(带哨音的)、“叭哒孩”(手摇啪啪响);以及老虎、对狮、鸣鸡、摇猴、金鱼、青蛙、秋蝉、骑马人,武松打虎、麒麟送子、水果、桃、杏、柿等。彩绘多用大红、桃红、绿、黄、紫等点染,再以墨、金勾点,鲜艳响亮。
聂家庄泥塑无论是创作题材的选择,还是泥玩的造型、色彩的运用,都受到高密扑灰年画(另发博文介绍)和剪纸艺术的深刻影响,扑灰年画和剪纸表现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鸟兽虫鱼等,都可以在聂家庄泥塑中找到。在艺术造型上,聂家庄泥塑向剪纸靠拢,大胆夸张,注重写意神似,力求简约概括,似于不似。在色彩运用上,聂家庄泥塑追求鲜明醒目而又柔和动人,用色少而精,以桃红和大绿两种基本颜色为主,却能把动物和人的神情衬托得恰到好处,又不失浓郁的民间情调,在这一点上,聂家庄泥塑与扑灰年画是一致的。聂家庄泥塑还吸收了扑灰年画上“明油”和“涮画”的技法,加强了泥塑作品色彩的亮度和晕化效果。
聂臣希口中、手中的聂家庄泥塑
聂家庄西村村北的东西大道上,临街坐落着一排普通的平房。平房东头的几间,便是当地有些名气的聂鹏泥塑作坊。这家作坊泥塑品的制作、出售都由聂鹏和他父亲聂臣希经营打点着。聂鹏是九零后“新锐”,外出奔忙去了。聂臣希陪同我们参观浏览了店铺里林林总总的泥塑作品之后,又特意与我们一起来到他们设在村内自己家里的泥塑制作间,并向我们介绍了聂家庄泥塑的工艺制作流程。
聂臣希的介绍让我们大致了解了聂家庄泥塑的工艺制作过程。
取当地黄粘土,晾干、砸碎过筛,按粘土二、沙性土一的比例进行调土;将调好的土加水泡一到两天,俗称“焖土”,两天后将“焖”好的土用脚反复踩细,泥的软硬根据制作泥玩具的大小和种类而定;制模首先要创作坯胎,再将坯胎修好晾干,用备好的泥制模,然后修好、晾干、烧熟;磕坯,先将薄土均匀地撒在模具内,再将备好的泥塞入模具中,修好、磕出晾晒;修坯,待泥坯晾至四五成干时进行。将磕坯形成的毛翅修去、抠出哨子眼儿等;装哨时首先选取芦苇杆,截成四五公分的哨体,用笛膜作哨舌制成哨子,然后将哨子装在泥坯的哨子眼儿中;粘接是将装好哨子的泥坯,用皮革(以前是用一种特制的牛皮纸)首尾粘接起来,粘接时先粘尾部,后粘头部;涂粉,用化石粉加十分之一的胶,再加适量的水调均涂在泥坯上;着色,一般先涮红色、依次再涮蓝色、绿色、黄色、紫色,最后抹黑色。
经过这些大大小小的十多道工序,一件聂家庄泥塑作品就算完成了。
山东“泥塑父子兵”的艺术情怀
竖眉瞪眼的“叫虎”、古怪灵巧的“摇猴”、威武喜气的“座狮”....。.这些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聂家庄泥塑,亮相此间举办的“萝卜会・元宵山会”展台。
记者1日专访了山东高密聂家庄聂鹏泥塑作坊的泥塑“达人”――聂臣希、聂鹏父子。聂家父子的泥塑作品,获得过中国首届农民艺术节金奖,被中国农业博物馆和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收藏,并于2010年上海世博会展出,获得海内外游客的赞赏。
今年48岁的聂臣希,是聂家庄第21代泥塑传人。从小时候简单的捏土开始,他慢慢精通了泥塑制作复杂精深的工艺流程。
聂臣希说,2007年聂家庄泥塑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诸多海内外高校的师生利用寒暑假时间前来参观、学习,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对泥塑产生了兴趣。
聂臣希骄傲地说,他的徒弟遍布世界各地,有的来自中国香港、澳门,有的来自美国、日本等国家,由于对泥塑的热爱,让他们完全没有了地域的界限,相处得十分愉快。
聂臣希的儿子聂鹏,是个潇洒帅气的“90后”小伙。由于从小耳濡目染,他一直对泥塑有着发自内心的喜欢。2007年,他创办了聂鹏泥塑作坊,开始以泥塑为职业的生活。
在学习制作泥塑的初期,聂鹏在如何着色、如何令动物表情更传神等关键技艺上遇到很多困难。经过不断钻研、练习,他渐渐熟悉了整个制作过程,并在祖辈的传统方法中加入了很多创新元素。聂鹏说:“我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建立起专门的泥塑产业园,把泥塑事业产业化,在继承原有传统的同时不断创新,开拓更多的海外市场,让更多海外朋友认识中国泥塑”。
“2007年泥塑被列为国家级‘非遗’,是对我最大的鼓励。”聂臣希说,“国家越来越重视民间文化,对我们民间艺人是极大的鼓励,为民间艺人对泥塑事业的发展增加了信心”。
“我有决心和信心把泥塑事业干好并传承下去,这也是我的责任。”聂臣希说。他希望通过开办这个家庭式作坊,来带动泥塑民间艺术的传承,让更多人了解并喜欢这项民间艺术,从而推动中国泥塑艺术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和发展。
据悉,聂家庄泥塑起源于明代万历初年,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原由山东高密聂家庄一户穷苦艺人从捏锅子花开始,经过民间艺人世代相传,发展成为现在的形、色、声、动俱佳的民间工艺品,在中国泥塑艺术中别具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