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在册人才 > 阎小平
    

基本信息

阎小平

性别:男

年龄:66 岁

技术职称:

荣誉职称:潍坊市工艺美术大师 市级传承人

从艺品类:潍坊仿古铜及铜印,铜器铸刻.仿古铜

从艺年限:56年

单位及职务:阎氏铜器铸刻工作室

所属地区:昌乐县

师承:

徒弟:闫丞尧、田新峰、张秀军。

浏览次数:10197

个人简介

  阎小平,男,1958年11月生,潍坊市昌乐县人。现为潍坊市工艺美术大师和名人,潍坊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阎氏铜器铸刻技艺”代表性传人。

阎氏铸刻技艺起源于康熙皇太子讲师阎世绳创立,昌乐阎氏五代七进士皆为篆刻名家,代代相传形成独特的家族艺术风格,现在正逐级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阎小平(阎通闫)独创的落款字口深峻,象棋中空,印泥盒密封绝佳,是此三件作品的亮点。

阎小平为阎光崇的独子,13岁时已熟练掌握铜印的所有制作流程。在黄铜落款和篆刻深度和抛光方面取得突破。在铸造方式上,改进以前的沙模铸造法为失蜡法,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成功率。2014年10月发明国家专利《中空铜象棋》制造方法,专利号201410552890.7,发明人:闫小平、闫丞尧,专利权人:闫丞尧。发明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中空铜象棋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铸造圆柱形铜棍;步骤二:将铜棍切割成多个圆柱形坯件和圆片形坯件;步骤三:在圆柱形坯件的上表面和侧表面之间进行倒角,在圆柱形坯件的下表面和侧表面之间也进行倒角;步骤四:在圆柱形坯件的下表面上加工凹腔;步骤五:对圆片形坯件进行直径加工;步骤六:将圆片形坯件焊接在圆柱形坯件上;步骤七:在圆柱形坯件的上表面雕刻棋子单字,制得象棋毛坯;步骤八:打磨;步骤九:抛光;步骤十:清洗;步骤十一:上色,制得象棋成品。制得的象棋不易变型,手感较好,而且外形美观大方,不易腐烂表型;制得的象棋内部设有空腔,凹腔内放入钢珠,手感较好。

主要简历:

1976年11月——1979 年11月,昌乐五中任教;

1979年12月——1990年,昌乐县五金厂刻字工人

1990年——1991年,昌乐县建材局装潢公司创作设计;

1992年——1994年,昌乐县机械电子局仿古铜工艺品厂厂长;

1994年至今从事个体经营。


昌乐阎氏铜器雕刻技艺--昌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昌乐阎氏铜器雕刻技艺是以铜器雕刻为主,铜器铸造为辅的一门手工技艺。作品主要有铜质印章及镇纸、墨盒、摆件等。

  我国铜器雕刻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的錾铜艺术,用于记录当时的社会历史、人文景观、重大事件、人物传记等。如铜印章起源于商末,兴盛于战国时期,距今已有3000余年,年代久远,而且使用范围广、数量大,被历代统治者作为官印或私印。铜印的印面以方形为主,也可见到极少数的棱形和圆形铜印,印纽的形状变化较多,有瓦纽、兔纽、兽纽、柄纽、片纽等等。古代铜印从印文内容上又可分为官印、人名印、闲章、吉祥语、图案印、斋室印、收藏印等。

  昌乐阎氏铜器雕刻技法始于昌乐阎氏祖上阎世绳(康熙十五年进士、皇太子讲官)。阎世绳与王士祯等文化名流共同研究刻铜艺术,其作品令君臣爱不释手。昌乐阎氏五代七进士皆为篆刻名家。代代相传,形成了家族艺术风格和体系。清朝康熙年间。康熙十五年进士、皇太子讲官阎世绳(1633——1706)与王士祯等文化名流共同研究刻铜艺术。阎世绳精心刻制的铜制品倍受康熙皇帝珍爱。康熙皇帝曾多次将阎世绳刻制的文玩作为奖品赏赐给大臣。许多高官学者也以得到阎世绳刻制的文玩为荣。阎世绳之子阎愉(康熙三十九年年羹尧同榜进士、工部主事)之孙阎廷佶(雍正二年进士,广西宾州知州)曾孙阎循琦(乾隆七年进士,太子太保工部尚书)玄孙阎学淳(1760——1834乾隆四十九年进士,宁国府徐州府等六府知府)五代进士皆为篆刻名家(阎氏五代七进士)。之后近百年刻铜工艺曾一度失传。直至清末,阎志超整理阎氏遗著,重新发现了阎氏刻铜艺术的文献资料,阎氏刻铜工艺方幸续传承。阎志超(后改名阎少璞1903—1941)昌乐县城西门里人,清末民初篆刻家、书画家,中共地下党员。他出生在文化艺术经商的世家,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和创新思想启蒙,所创作的仿古铜工艺作品独树一帜,别有风味。后不幸被日寇逮捕入狱,在狱中有幸结识了北京前门外著名刻章老字号七县馆的老艺人,两人共研篆学,相见恨晚。阎少璞因祸得福,篆技大增,在狱中将毕生制印技术整理成书,秘传给长子阎光崇。阎光崇继承父业,70年如一日深入研究,改进了传统的砂模铸造工艺,将北京篆艺与古代阎氏铸刻铜艺的方法结合起来取得成功并将其毕生技艺全部授之后人。

  第三代掌门传人阎小平(1958年生人)自年幼便跟随其父习文练字,十一岁时已熟练掌握铜印的所有制作流程。承祖艺之基,习名师精华,得国外专家指点而悟得黄铜落款绝技。落款之字,清晰明朗,简约淡雅,流畅自如且灵动奔越。铜印落款之技,古今未之有也,此为胜人处之一;新技法之于印底篆刻,使得字口深峻可及2毫米,字迹整齐规范,此胜人处之二;经其三十余年反复试验,将失蜡真空铸铜技术发挥至极,所铸刻各种金、银、铜印玺表面处理无坑无疵光滑细腻,此为胜人处之三;又其将铜印印纽多样化,有各类生灵、仙灵亦有抽象、象形等类,一改前人铜印清一色呆板无味的外态风格,并精雕细刻加以抛光,所成之印皆灵气萦绕栩栩如生;此四技一改旧法,铜印亦焕然一新,可誉铜印制作史之大手笔。刻篆字于印底,行落款于印侧,铸雕兽钮于印上,黄铜全身,金光闪耀,甚为大气亦不失精美。

  昌乐阎氏铜器雕刻包含前期铸造和后期雕刻两部分。

  前期铸造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泥范法,就是将金属液浇注到特制的泥模里铸造出来。二是融模法,就是是将金属液浇注到特制的蜡模里铸造出来,也叫精铸。 后期雕刻主要有阴刻、阳刻、线刻、漏刻几种类别形式。其主要工艺流程为成形、剔角、清底、修正、清脏。

  主要特征:

  1、工艺性强。铜器雕刻技艺是以铸造出的铜器为载体,在铜器上雕刻为体现的技艺,是刀刻艺术与冶铸技术有机结合。坚固耐用,不易仿制,实用和欣赏并重。包括策划设计到蜡模制作到铸铜为形,再到打磨、雕刻、落款、抛光、水洗等共八十多道工序。

  2、坚久耐用、传世性强。铜材质坚硬不易被损伤,氧化过程缓慢不易腐烂,千年传世仍可使用。

  3、取材方便、适宜加工。铜材铜印材较之其他印材,如石、木、牛角、象牙、有机玻璃等,不仅取材更方便,而且软硬程度更适宜加工。

  4、艺术展现力强。铜材质类别多,颜色不一,加之创作手法多样,如镂空、错金、错银、鎏金、錾制等,铜器雕刻可以高层次地表现永恒、持久、庄重、高贵等艺术气派。

  5、值得收藏。全系手工,无法复制仿制。铜质印章形式制式各异,延续时间亦最长,惟独日久受到侵蚀后,印泥和铜色皆易变黑。一般说来,保存尚好的铜印的皮壳与色泽会越久越美。

  重要价值:

  1、历史价值:铜印历史久远,是当时政治、经济、事件、人物的承载物。一枚铜印,就是一段历史。

  2、文化价值:铜印是当时文化、科技、故事的重要记载物证,寓意深刻,也是人们理念、价值观的体现,它永恒的价值和特殊魅力,成为民族文化内涵的重要体现。

  3、艺术价值:铜器雕刻技艺是在完美表现纸上书画的韵味的基础上附加更多的金石元素和突出的立体感的一种独特的雕刻艺术。因铜质坚硬,其雕刻的层次、表现的张力,是其他门类艺术品无法体现的。尤其是刻工,虽刻胜写,是刻铜艺术的灵魂,最能体现他的艺术价值。、

  4、收藏价值:铜艺品保质时间长,所以作品可以经久流传。

  5、纪念价值:可以作为旅游、赠与亲友的纪念品等。

  铜器雕刻工序特别复杂,涉及方方面面,如雕塑、制模、精密铸造、熔铜、雕刻、书法篆刻、模型设计等等,不易掌握,加之没有直接经济效益,所以很少有人愿意学习和传承这项技艺。随着经济的发展不少厂家已采用现代机械技术进行加工,手工制作技艺受到严峻挑战,所以如不重视,面临着日渐消失的危险。


荣誉证书

  2014年6月被潍坊市轻工行业办公室、潍坊市工艺美术协会等部门评为潍坊市第二届工艺美术名人。

  2015年12月被潍坊市轻工行业办公室、潍坊市工艺美术协会等部门评为潍坊市第五届工艺美术大师。

  2015年12月荣获潍坊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人。

2016年4月由潍坊市轻工行业办公室、潍坊市工艺美术协会等部门授予“潍坊工艺美术铜器铸刻界领军人物”称号。



奖励证书

  2014年氏铸刻受山东电视台农科频道《乡村季风》栏目采访,制作成专题《昌乐老手艺——阎氏铸刻》。

2014年10月国家发明专利《中空铜象棋》制造方法,专利号201410552890.7,发明人:闫小平 闫丞尧  专利权人:闫丞尧

  2015年阎氏铸刻工作室获批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闫小平荣获潍坊市工艺美术大师,其子闫丞尧荣获潍坊市工艺美术名人。

  2015年在元宵节期间参加昌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会,昌乐电视台予以报道。

  2015年11月在昌乐举办昌乐台湾两岸书法交流展,中央电视台《发现之旅》在官方网站予以报道。

2016年4月创作的作品《心经》在第九届中国(潍坊)风筝产品博览会暨第四届潍坊工艺美术节获金奖。

2016年11月中国潍坊首届传统工艺创意设计大赛入围奖。



主要代表作

《心经》、《孙子兵法》、《阎氏文房》、《铸刻把玩》、《转运球》、《中空铜象棋残局》、《铸刻铜镇纸》、《印泥盒》等。

个人图片


父子兵    儿子:阎丞尧(闫丞尧)

主要作品

铸刻铜印2016.4

手工铸刻《铜印三件套》。中间的为八角底座铜印,母子戏珠,珠为蓝宝石。规格为R53.05*H95.44

体内中空。蓝宝石直径10.28mm。图右为26.36*26.36*75.24mm,图左为17.47*17.47*80.2mm

铸刻铜印泥盒2016.4



image001.jpg

image003_看图王.jpg

《中空铜象棋》:为手工铸造篆刻。材质:黄铜,尺寸:R53.12*H19.36 mm/枚,字深2mm。共32枚棋子。全套4KG重,每枚约125g平时所见象棋基本都是木材质,而铜质罕见,中空的没有。既然象棋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就让金属记录下来,传承下去。

image005.jpg

《孙子兵法》九变篇:作品手工铸造雕刻而成。每块尺寸为100*200*10mm,共7块,总重10KG。每字规格为23.83*19.00mm,,字深2mm。《孙子兵法》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这只是其中的《九变篇》。以后会逐渐将其他篇目篆刻出来。

媒体报道


铜刻嫡系传人阎小平

来源:昌乐传媒网 时间:2013-6-12 14:45:52 作者:吴瑞萍 王瑞华



昌乐传媒网讯(记者 吴瑞萍 王瑞华)自清康熙十五年进士、皇太子讲学官阎世绳(1633—1706),受皇命率众文化名流共同创立皇家刻铜艺术300多年以来,其间的传承几经断弦,但终于流传至今。值得庆幸的是,目前,嫡系传人阎小平的独门技艺正在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精摄影,通经络,爱厨艺……有着无与伦比的创意和博采众长的宽广,隐居乡村十几年,专研祖袭铜刻艺术,殚精竭虑,深谙个中之道,成绩斐然,佳作频出。他就是属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阎氏铜刻嫡系传人、昌乐铜刻艺术家阎小平。

  因阎小平白天铸铜不便接受采访,我们晚上到了他的家中。初次见面,阎小平一件白色汗衫,一头略显花白的头发,非常朴实。握手竟有温软之感,应是民间所称的“朱砂手”,据说具备绘画天赋的人大都具备此特质。

  铜刻艺术在中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但因铜材质坚硬,不易刊刻,故传人不多。自民国时期张樾丞、姚茫父等人之后的几十年中,基本沉寂了。时至今日,更为罕见。铜刻艺术,几至失传。在这样的情境下,阎小平的祖传铜刻技艺更是分外珍贵。

  “这是我们祖传的家宝”

  阎氏家族在昌乐是名门望族,素有“昌乐的县志,阎氏的家乘”一说。

  “这是我们阎家祖传的家宝。”阎小平谈起自己家族的铜刻十分自豪。

  300多年前,康熙十五年进士、皇太子讲学官阎世绳(1633—1706)受皇命率众文化名流共同创立皇家刻铜艺术。阎世绳精心刻制的铜制品备受康熙皇帝珍爱。康熙皇帝曾多次将阎世绳刻制的文玩作为奖品赏赐给大臣。许多高官学者也以得到阎世绳刻制的文玩为荣。阎世绳之子阎愉(康熙三十九年与年羹尧同榜进士、工部主事)、孙阎廷佶(雍正二年进士,广西宾州知州)、曾孙阎循琦(乾隆七年进士,太子太保、工部尚书)、玄孙阎学淳(乾隆四十九年进士,宁国府徐州府等六府知府)等五代进士皆为篆刻名家(阎氏五代七进士)。

  其后近百年间,战乱频仍,民不聊生,阎氏刻铜工艺一度失传。清末民初,篆刻家、书画家阎志超(后改名为阎少璞,阎小平的祖父)整理阎氏遗著,重新发现阎氏刻铜艺术文献资料,阎氏刻铜工艺得以延续传承。后阎少璞不幸被日寇逮捕入狱,在狱中有幸结识了北京前门外著名刻章老字号七县馆的老艺人,两人共研篆学,相见恨晚。阎少璞因祸得福,篆技大增,在狱中将毕生制印技术整理成书,秘传给了长子阎光崇。

  阎小平的父亲阎光崇继承父业,70年如一日深入研究,改进了传统的砂模铸造工艺,将北京篆艺与古代阎氏铸刻铜艺的方法结合起来取得成功,并将其毕生技艺全部授之后人。

  阎小平即是在这样的铜刻世家成长,耳濡目染,十一岁时已熟练掌握铜印的所有制作流程。在父亲传授之下,继承和发扬了这项渐次消匿的铜刻工艺,将铜刻工艺转换为集质地、做工、造型、刻工、诗文、书法、绘画、印章、篆刻、装饰花纹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于一身的技艺,实现了“方寸间的气象万千”。

  “我那时候和叔叔关系很好,他专门让我挑带有印章的家谱让我研习,当年我爷爷亲自刻的方印也送给我临摹。”承祖艺之基,习名师精华,其刀法遒劲,圆润纯熟,一刀一刻真乃入铜三分,一笔一画犹胜纸上书法,鬼斧神工,削铜为泥,每每令人感叹不已。

  “我享受的是这个过程”

  艺术需要定心、静心,这点阎小平有着最直观的解释。他直接跑去乡村隐居,于寂寞之道而自得其乐,十几年的时间他专心钻研铜刻艺术。

  隐居的院子屋后四百多棵杨树,屋前则是一片杏树、桃树……一派田园风光。

  “夏天的晚上,十点来钟,蝉就出来了,从脱壳到展翅,我就拿着相机在边上等着拍,整个过程非常静,整个心思也完全专注在这上面。”阎小平说起摄影也是滔滔不绝。解放前县城最早的照相馆就是阎小平家的,十来岁他就自制相机,把两块老花镜片一合,厚被一蒙给妹妹照相,“从小我就愿意捣鼓。”

  隐居生活给了他梦一般的体验和绝妙的艺术创作源泉,“我享受的是这个过程,只有过程才能体味中国艺术的奥妙。”阎小平的铜刻艺术因此没有流俗于工匠气,正所谓“功夫在诗外”,一点一划都富有生命和艺术感染力。

  “绝招是能添光添彩,但艺术不是靠绝招来生产,他是一种专注的体验,是身临其境后的感触。”阎小平对儿子丞尧如此解释。



儿时拿着老花镜片捣鼓,夜晚抱着相机等蝉脱壳,没事按照经络走势观病,休息时脑中创造美食……多变的阎小平,不变的永远是创意和专注。

  对于精细铸造中的分体焊接,如何才能连接后不露痕迹,完全融为一体,阎小平为此去请教了城内最有焊接经验的师傅,“不可能,你不用琢磨了,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如此干脆的回答没有泯灭阎小平的决心。

  6年,阎小平用过的铸模已经数不清是多少,光是一个外范模具的干湿度问题就伤透脑筋:湿度大,浇筑时“啪”地一声模具就被炸裂了;若按传统方法将范模反复烘干,铸出的铜玺又往往在光滑度、亮洁度上达不到要求。

  后来,他从护肤品上得到启发,自己配置出一种油性溶液,浇筑前涂在范模内,浇筑后既不炸裂,又很平整光滑。以至于一些焊接高手会拿着放大镜来回端详,“焊接的缝隙在哪呢?”

  前人断言不可能的事情,阎小平用6年的“专注享受过程”解决了。

  “乐一,危险啊”

  阎小平抱出自己的作品,除了沿袭古制所做的梅竹等作品,还有一大批跟进时代节点的作品,“中国梦、奥林匹克、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中华魂……”

  “我还算是比较时髦,来了灵感,我就抓紧画草图,我就是爱琢磨。”

  “我模仿力也不错。”阎小平很谦虚,把一种深刻的领悟功夫说成模仿。

  山东大学著名教授、书法家刘乐一是阎小平的长期合作对象,两人是昌乐一中师兄弟。1999年春节,刘乐一给阎小平写了一副春联,连续几天有不少街坊邻居围在阎家门前,欣赏这副精美的古篆春联。甚至刘乐一本人也没有发现有什么异样。殊不知,真迹已经被阎小平收藏,大门上贴的是阎小平临摹的作品。得知事实,刘乐一直惊呼不可思议,连刘乐一的太太也开玩笑说,“乐一,危险啊。”

  鲁迅先生在《北平笺谱序》中说:“……盖至是而画师梓人,神志暗合,同力合作,遂越前修矣。”可见画师和梓人能够心神相通,是合作刻铜成功的关键。阎小平熟谙画理,自身也有笔墨功夫,绝不是简单地对书画进行追摹,操刀之先,必反复审视画意、笔势,立意于施刀之前,做到既要体现笔意,又要表现出刀意。然后,才以刀代笔,以铜面作纸绢,镌刻出与书画原作不爽毫厘、神完意足的作品,故颇能传达书画家的笔墨意趣,且具有淳厚金石味道。

  先天极好,锦上添花,阎小平的铜刻更加斐然。其铜刻并不都是刚强大力之作。既有大江东去,也有小桥流水;既有笔力雄健、挥之即去的古风,也有婉约细腻、柔情如水的抒情。

  其镇尺作品竹,“虽刻犹写”,线条流畅,圆润饱满,刻画入微,尽显挺拔之姿,可见其娴熟、高超的画艺和刻艺。

  清末篆刻家徐三庚说过:“看款能知印。”印旁刻款始见于明代的石质印章,此前在坚硬的铜印边旁题款极为少见。阎小平实验了多种刀具和机械,屡次改进,终于找到了一种得心应手的“利器”,可以在坚硬的铜合金表面上直接刻制题款。阎小平刻铜边款或篆或隶、或章草或行楷、或简帛或凿款变化多端。他是使刀如使笔,镌铜如镌泥。精美刻款如锦上添花,使新铸铜印更加完美。

  刀中见笔,笔中有刀,刀笔相融,自成一体。阎小平的镌刻成就,三分借助于画稿,七分得力于刻刀。刀在手下游刃有余,千姿百态,如今独步海内。许多国内外的收藏家,竞相收藏他的作品。


image001.jpg


山东“铜痴父子”传承刻铜手艺:用三吨铜新刻《孙子兵法》

2013年10月14日16:54

image004.jpg

image006.jpg

image008.jpg

image010.jpg

image012.jpg

image014.jpg

image016.jpg

image018.jpg

image020.jpg

image022.jpg

image024.jpg

image026.jpg

image028.jpg


image030.jpg

程符书屋

程符书屋的博客

昌乐阎氏铸刻铜印绝活

2012年08月03日 16:23:25

image031.jpg

今年春天,我主编的人文遗产专著《潍坊工艺美术大观》杀青前,曾听到昌乐朋友传闻:当地有一位既能铸铜印,又能刻铜印的高手,希望我在书中编录这位能工巧匠。但当时我已将原市工艺美术研究所的铸印名家庞希文和王昌年先生收入书内,偏认为难有超过其铸印水平的人,再加上出书时间紧迫,因而忽略了昌乐这位艺师。

最近应朋友邀请,专程拜访了家住昌乐县朱留镇侯家庄小区的阎小平艺师,真切领教了他铸刻铜印的高超技艺,颇有相见恨晚之感!

经与阎小平艺师深谈,得知他的刻铜技艺渊源流长,得自家传。爷爷阎少普清末民初人士,本是一位心灵手巧且刻苦能干的人,但不幸入狱,在狱中结识了北京前门外著名刻章老字号七县馆的老艺人,这位老艺人见他刻苦好学,便将看家手艺传给了他。阎少普因祸得福,出狱后便以刻铜印技艺为生,渐渐有了名气。

阎小平的父亲阎光崇,现今已86岁高龄,他14岁从父亲阎少普学艺,解放后在昌乐县五金厂刻字门市部勤勤恳恳工作了一生,直到60岁退休,儿子阎小平接了班。今年近知天命之年的阎小平,曾在学校做过三年老师,铸刻铜印是从十三、四岁学起,到五金厂刻字部接了父亲的班后,一气做了十一年;1991年调县机械电子局仿古铜工艺品厂任厂长。阎小平是位不甘平庸的艺师,他博采众长,把北京的铸印方法与潍坊翻砂铸铜印的方法结合起来,并用现代科技将铜印表面处理的金光闪亮,将铜印雕刻成一位高超的艺术品。他不仅能铸造底部印文,更拿手的是手工铸刻印文,刀工精湛,字口深峻,字迹整齐规范,深度能达1.5毫米,与铸造的深度相同。他不仅能铸造各种铜质动物印钮,还能铸造各种形状的金、银印钮,他铸造过的两枚金印,价值高达十六万元。

阎小平与山东大学艺术系著名教授、书法家刘乐一长期合作,由教授篆写印文,阎小平铸造,并以行云流水的笔记刻上边款,制造出一枚枚精美的艺术品。他们共同为中国领导人多次铸刻铜印,俩人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地工作了十几年。

阎小平只有高中文化程度,为了研究雕钮、铸钮工艺,他从工艺美术基础学起,土豆、地瓜、萝卜、肥皂都成了他练习雕钮的材料,刘乐一也经常在钮形、钮制材料方面提供帮助和指导。就这样集腋成裘,滴水石穿,他们现在雕铸的辟邪兽钮形象生动,刻画精细,嘴与四肢镂空扩展,仅在米粒大的兽目中就设计了三道工序,这种活灵活现的兽钮与汉代王墓中出土的同类兽钮印玺相比毫不逊色。

自古就有“半为雕铸半为文”之说,在铜玺底面铸出印文是最关键的技术。古代常用的文字,对刘乐一来说尽管是轻车熟路、但要将其刻在外膜上再用浇铸,稍有不慎便会在高温下面目全非。而且,具体负责铸造的阎小平对刘乐一所书印文的理解和把握也是一个关键。刘乐一对阎小平的悟性、灵气常常赞不绝口:“我们是:心有灵犀一点通'配合默契啊!”

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在多年的劳动中,他们一直没停下创新的脚步。七年前的一个春节,两人分工攻关,刘乐一研究浅模图雕,阎小平研究化学腐蚀的新配方,双双成功。新的技术将传统铸铜工艺与现代腐蚀成像技术结合起来,在铜合金的浅雕上加上腐蚀工艺,就能不失真地再现任何指定的书法形体、山水图案更至人物肖像。铸成的铜玺印钮生动精致,表面亮洁防锈,文字刚柔相济、给人以醇厚的艺术享受。比如作为旅游及工艺品标识屡见报端的“解放者”肖形铜章,就是刘乐一设计,阎小平亲手制作的,它采用了一种庄重稳定中寓有动势的构图,印面疏密相间,立体感强,方寸之间浓缩着厚重的历史感,堪称艺术精品。

总之,阎氏铸刻铜印从历史传承中走来,经过阎小平艺师和教授刻苦创新,出于蓝而胜于蓝,成为工艺美术之苑的一朵奇葩,是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昌乐阎氏刻铜艺术,源于清朝康熙年间。康熙十五年进士、皇太子讲官阎世绳(1633——1706)与王士祯等文化名流共同研究刻铜艺术。阎世绳精心刻制的铜制品倍受康熙皇帝珍爱。康熙皇帝曾多次将阎世绳刻制的文玩作为奖品赏赐给大臣。许多高官学者也以得到阎世绳刻制的文玩为荣。阎世绳之子阎愉(康熙三十九年年羹尧同榜进士、工部主事)之孙阎廷佶(雍正二年进士,广西宾州知州)曾孙阎循琦(乾隆七年进士,太子太保工部尚书)玄孙阎学淳(1760——1834乾隆四十九年进士,宁国府徐州府等六府知府)五代进士皆为篆刻名家(阎氏五代七进士)。之后近百年刻铜工艺曾一度失传。直至清末,阎志超整理阎氏遗著,重新发现了阎氏刻铜艺术的文献资料,阎氏刻铜工艺方幸续传承。

阎志超(后改名阎少璞1903—1941)昌乐县城西门里人,清末民初篆刻家、书画家,中共地下党员。他出生在文化艺术经商的世家,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和创新思想启蒙,所创作的仿古铜工艺作品独树一帜,别有风味。后不幸被日寇逮捕入狱,在狱中有幸结识了北京前门外著名刻章老字号七县馆的老艺人,两人共研篆学,相见恨晚。阎少璞因祸得福,篆技大增,在狱中将毕生制印技术整理成书,秘传给长子阎光崇。阎光崇继承父业,70年如一日深入研究,改进了传统的砂模铸造工艺,将北京篆艺与古代阎氏铸刻铜艺的方法结合起来取得成功并将其毕生技艺全部授之后人。

第三代掌门传人阎小平(1958年生人)自年幼便跟随其父习文练字,十一岁时已熟练掌握铜印的所有制作流程。承祖艺之基,习名师精华,得国外专家指点而悟得黄铜落款绝技。落款之字,清晰明朗,简约淡雅,流畅自如且灵动奔越。铜印落款之技,古今未之有也,此为胜人处之一;新技法之于印底篆刻,使得字口深峻可及2毫米,字迹整齐规范,此胜人处之二;又经其三十余年反复试验,将失蜡真空铸铜技术发挥至极,所铸刻各种金、银、铜印玺表面处理无坑无疵光滑细腻,此为胜人处之三;此三技一改旧法,铜印亦焕然一新。刻篆字于印底,行落款于印侧,铸雕兽钮于印上,黄铜全身,金光闪耀,甚为大气亦不失精美。曾与著名的山东大学教授联手公关,多次为中国领导人铸刻铜印玺,并为韩国总统金泳三,孔子嫡传后裔,台湾著名学者孔德成等诸多港澳台及大陆名流铸刻过铜印。其作品之于各界名流中收藏几千方,世人皆称其作品非凡。

清后期社会皆用石质印章,铜印制法从此失传。阎氏刻铜艺术的续传为之家幸,更亦为国幸。自此中国金属印制法在“石章时代”得以幸存并发展开来。


昌乐阎

昌乐阎的博客

阎氏铸刻铜印

2011年05月13日 16:10:40

昌乐阎氏刻铜艺术,源于清朝康熙年间。康熙十五年进士、皇太子讲官阎世绳(1633——1706)与王士祯等文化名流共同研究刻铜艺术。阎世绳精心刻制的铜制品倍受康熙皇帝珍爱。康熙皇帝曾多次将阎世绳刻制的文玩作为奖品赏赐给大臣。许多高官学者也以得到阎世绳刻制的文玩为荣。阎世绳之子阎愉(康熙三十九年年羹尧同榜进士、工部主事)之孙阎廷佶(雍正二年进士,广西宾州知州)曾孙阎循琦(乾隆七年进士,太子太保工部尚书)玄孙阎学淳(1760——1834乾隆四十九年进士,宁国府徐州府等六府知府)五代进士皆为篆刻名家(阎氏五代七进士)。之后近百年刻铜工艺曾一度失传。直至清末,阎志超整理阎氏遗着,重新发现了阎氏刻铜艺术的文献资料,阎氏刻铜工艺方幸续传承。
  阎志超(后改名阎少璞1903—1941)昌乐县城西门里人,清末民初篆刻家、书画家,中共地下党员。他出生在文化艺术经商的世家,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和创新思想启蒙,所创作的仿古铜工艺作品独树一帜,别有风味。后不幸被日寇逮捕入狱,在狱中有幸结识了北京前门外着名刻章老字号七县馆的老艺人,两人共研篆学,相见恨晚。阎少璞因祸得福,篆技大增,在狱中将毕生制印技术整理成书,秘传给长子阎光崇。阎光崇继承父业,70年如一日深入研究,改进了传统的砂模铸造工艺,将北京篆艺与古代阎氏铸刻铜艺的方法结合起来取得成功并将其毕生技艺全部授之后人。
  第三代掌门传人阎小平(1958年生人)自年幼便跟随其父习文练字,十一岁时已熟练掌握铜印的所有制作流程。承祖艺之基,习名师精华,得国外专家指点而悟得黄铜落款绝技。落款之字,清晰明朗,简约淡雅,流畅自如且灵动奔越。铜印落款之技,古今未之有也,此为胜人处之一;新技法之于印底篆刻,使得字口深峻可及2毫米,字迹整齐规范,此胜人处之二;又经其三十余年反复试验,将失蜡真空铸铜技术发挥至极,所铸刻各种金、银、铜印玺表面处理无坑无疵光滑细腻,此为胜人处之三;此三技一改旧法,铜印亦焕然一新。刻篆字于印底,行落款于印侧,铸雕兽钮于印上,黄铜全身,金光闪耀,甚为大气亦不失精美。曾与着名的山东大学刘乐一教授联手公关,多次为中国领导人铸刻铜印玺,并为韩国总统金泳三,孔子嫡传后裔,台湾着名学者孔德成等诸多港澳台及大陆名流铸刻过铜印。其作品之于各界名流中收藏几千方,世人皆称其作品非凡。
  清后期社会皆用石质印章,铜印制法从此失传。阎氏刻铜艺术的续传为之家幸,更亦为国幸。自此中国金属印制法在“石章时代”得以幸存并发展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