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在册人才 > 考功卿
    

基本信息

考功卿

性别:男

年龄: 岁

技术职称:高级工艺美术师

荣誉职称:民间艺人 

从艺品类:潍坊核雕

从艺年限:年

单位及职务:潍坊市工艺美术研究所(1989年退休,时年79岁)

所属地区:潍城区

师承:义父:都兰桂

徒弟:王绪德、裴曰信、邢友弼。

浏览次数:4287

个人简介

  考勤绪,艺名:考功卿,1910年7月1日(农历六月初五)—1999年4月30日(农历三月十五),享年89岁。潍坊核雕第四代传人,在世从艺72年。

  考功卿,出生于潍坊圩河乡考家庄,与都兰桂一个乡镇,小时失去母亲早,一直住为本县杏埠公社南伦村的外祖父家。

  1917年到1925年读私塾8年。学业结束在家务农一年后,17岁就到都洪英家跟随师傅都兰桂学习核雕近三年时间(1927年-1930年9月)。为了避开古代家风“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之习俗,考功卿与都洪英结为把兄弟,拜都兰桂为义父。长年吃住在都氏家中,一边学习技艺,一边学习做人。在都兰桂的教导下,考功卿如鱼得水,技艺突飞猛进,同时,家中活抢着干,包括农活。对此,使得义父都兰桂非常赏识,这样自然就成了师傅身边得力助手和名副其实的孝顺儿子,也就名正言顺地成为都氏核雕继承人。

  1931年到1954年底期间基本情况是:1931-1934年在潍县聚昌赁铺司账,工余时间为各嵌银铺刻核章、篆刻及牙石篆刻,刻少有展品;1935-1937年9月同釦雅斋、田义斋(在青岛即墨路25号)刻核章、牙石篆刻,并刻少数展品;1938年12月—1943年3月参加潍县抗日独立团(考团),在修械所当买办、吃少尉军饷;1943年4月到解放在潍坊与陈玉干、宋佃元织毛巾;解放到1954年在家务农。

  1955年初,随着新中国成立和国家对民间艺术保护发掘的高度重视,潍坊市政府召开老艺人座谈会,嗣后建立起了“嵌银业生产合作社”,将铅印、仿古铜、铸铜印、风筝、核雕等各方面的著名艺人聚到一起,考功卿与师傅都兰桂被吸收为该社的“挂名社员”(翌年则成为了“正式社员”)。时年考功卿39岁,正是年轻力壮,进行创作的黄金时代。也巧刚进入嵌银组,就接到了中央来的任务。

  1955年4月,周恩来总理亲自批示派人到潍坊了解桃核雕刻发展情况,并指示在4个月内完成7件作品,以备总理出国访问时作为礼品赠送外国领导人。考功卿与师徒一起为了提早完成这一光荣的任务,不辞劳苦,昼夜操作,用了四个半月的时间,赶做了核舟、八骏图……等七件礼品。中央收到后来信对其技术给予了高度的赞扬,并指示要带好学员,把技艺传留下去,为祖国民间艺术的发展做出贡献。当年,师傅都兰桂被评为全国老艺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年底市文化馆馆长郭稼生建议,并让考功卿再刻四件礼品送毛主席作纪念品。考功卿自然受宠若惊,勉力为之。

  1956年考功卿为毛泽东主席刻制了(马拉轿车、寿星、松鹤延年、嫦娥奔月)四件礼品,在毛泽东诞辰日前送给了毛泽东主席。中央文化部来信表扬说:“此种艺术在祖国有保留价值”,并寄来人民币80元。考功卿当然十分兴奋,当时80元钱应是一个很大的数了,他就用这些钱买了一头牛、面粉、衣物等,还有剩余。同年,罗马尼亚文化部部长来我国访问,到潍坊参观时,市政府又把考功卿刻好的《十美釆莲船》和《松鹤》两件礼品赠送外宾,外宾回馈考功卿“世界美术册”一部、“纪念章”一枚,并合影留念。尔后又为前苏联国家元首伏罗希洛夫和乌也沃金上将雕刻了《核舟》和《西厢记》等五件礼品,中央则送给他奖金40元。考功卿感到无限光荣了。当年,师傅都兰桂又被评为山东省先进生产者,并当选为山东省政协委员和潍坊市人大代表。考功卿被当选为潍坊市政协委员,并直到七届三次会议。

  1957年以共青团潍坊市委的名义,敬献给毛主席的那只红木手杖,考功卿认为是在整个五十年代,完成的最重要最“神圣”的一次使命。那其实是几位潍坊艺人联袂合作的礼品。按照统一设计,嵌银艺人负责在手杖上嵌上金丝的松鹤图案,考功卿则负责以桃核雕刻九龙,然后再将核雕镶于象牙,最后安装在手杖的顶部。考功卿接受任务后,破天荒地一遍遍画草图、打腹稿,其间还查阅参考了他所能接触到的关于龙的资料。当听说这件心血之作得到了毛主席的赏识时,他激动得热泪盈眶,不能自已。当今,这只多艺人多技艺联合制作红木手杖珍品至今还摆放在毛主席纪念堂。

  1960年11月12日,师傅都兰桂病逝于潍坊都家庄,享年78岁。都兰桂仙逝后,于1961年6月,市政府把考功卿调到新成立的潍坊市工艺美术研究所,时年51岁,随后,考功卿授徒王绪德。王绪德尊师重德,侍奉师傅如其父。那时国家正处饥荒灾害,师徒二人依然坚持核雕创作,对桌而坐,考功卿手把手地教,王绪德亦步亦趋地学,用心专一。桃核圆雕《马拉轿车》制作工艺流程得以流传。饥荒年代,王绪德家境困难,考功卿将单位供应的粗粮接济徒弟,以潍坊核雕艺术家的仁慈宽厚鼓舞着王绪德。

  考功卿在过去几年大部是以雕刻祖国的传统故事为主,进入60年代,随着其技艺更加成熟和升华,开始了与时俱进的由继承走向创新道路,核雕作品上的创新应是考功卿的最大贡献亮点之一。

  1963年,首先创作了《百万雄师过大江》轰动一时。此作品与徒弟王绪德各雕刻两只。其中考功卿的有一只精细地雕有十八名战士,各执武器、弹药、冲锋号,指挥员手拿望远镜,两眼紧盯着大江对岸等,在小小的桃核上颂扬了解放军战士个个斗志昂扬,勇往直前,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英雄形象。当市领导参观时非常满意,时任市委书记郑伟民特指示把它拍成照片放大,在市区显眼的窗口陈列,让全市人民都看到它,这才出现了桃核雕刻《百万雄师过大江》轰动一时的局面。这些核雕精作都是难得的艺术珍品。此作品的创作是徒弟王绪德在新华书店里看到董希文的油画百万雄师过大江时,所产生的创作想法。最终,经师徒二人用了近一年的时间研究、考察和创作才成功完成的首次作品创新。随即又创作了《洪湖赤卫队》、《社员暮归》等展品。歌颂了广大劳动人民在各条战线上建设社会主义的革命精神。这些展品展出后受到了广大人民赞扬。

  接下来的“文化大革命”时期,因政治的原因,考功卿与徒弟还是创作了许多新的作品,主要有《欧阳海》、《刘英俊》、《农业大丰收》、《学毛选》、《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红色娘子军》等等。值得一提的是,在那特殊时期,尽管无意,但稍不留神还是会惹出些麻烦。因桃核特有的无规则纹理,使雕刻成的作品难免会有缺陷。如考功卿雕刻完成的一件《红色娘子军》作品,仔细一看在洪常青的腮上怎么多出一道伤疤?!这并非人工误伤。但在那个年代别有用心的人就会拿来利用,其结果就会犯所谓的“政治错误”!

  1970年国家二轻部来信需要潍坊嵌银厂制作鼻烟壶作为国礼,所雕图案完全要我国的传统故事。考功卿与徒弟经过构思、设计、创作和精心雕刻胜利完成了上级交给的制作鼻烟壶新作任务。其雕刻了两件鼻烟壶,都是以红木为胎,壶的两面用桃核刻有“西厢”、“西游”等故事,顶部刻有山水人物,两侧刻为虎头镶在壶上。任务完成后,师徒二人对此新作十分满意,也受到了上级部门的表扬和肯定。

  1979年4月经多年苦想、长期琢磨、反复构思、精心设计、全面布局的再现明代核雕艺人王叔远所雕刻的“核舟”形象,终于开始下刀。经过五十多天的努力《赤壁夜游》最终雕刻完成。这一再现历史的重大创新成果,当时各大报纸、电视台都进行了宣传报道。这件珍品《赤壁夜游》和当年雕刻的《九美龙舟》,由潍坊市政协送交国务院。1980年8月21日轻工业部工艺美术公司回信说,你给国务院的信和送的两枚核雕作品,因国务院领导不能接受任何礼物,这两枚核雕作品已转来我公司陈列展览,并责成我公司向你致以深切的谢意,并指示“把高超的技艺传授给青年一代,让核雕艺术放出更加灿烂的光辉”。考功卿于1982年又重新雕刻了一只《赤壁夜游》。王绪德到目前共刻核舟四只,最后一只是1994年刻的,也是最满意的一件,现作为珍品仍保留在他自己的手中。这件作品主要是人、物、字构件要素特别多,布局极为复杂,要求雕刻技艺特别高,特别费时费力费神,就说其中的一条锚链就有三十七个环,环环相扣且都能自由转动。可想雕刻的精细和难度。

  1982年接省委高启云书记指示,为宋庆龄纪念堂雕刻了“嘉兴南湖革命纪念船”一只,核章篆刻两方,一方是上端图案是“松鹤延年”、下面印底是“国之瑰宝”,另一方上端刻宋庆龄遗像及各族儿童九人喜笑地围在宋庆龄主席周围,下面印底刻有“中国杰出的妇女”。此三件作品现存放于上海宋庆龄纪念馆。

  1986年对越南反击战为保卫祖国边疆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雕刻了“岳母刺字”、“木兰从军”及石刻两方,寄往老山前线,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此进行了报道。

  1989年退休。至后,主要刻制“核章”、书法,特别致力于带好徒弟为祖国文化艺术的发展贡献全部力量。

  考功卿先生,除致力于核雕,还爱好石刻、篆刻和书法。他为省市级领导和亲朋好友雕刻核章300余枚,石章篆刻千余方。他还精于微雕,通常在7-8平方厘米的石头上,可刻出字体清晰、布局整齐、有160多字的诗赋。

  1964年6月,山东省手工业管理局授予考功卿“山东省手工业老艺人”称号(全省共12位),1989年1月被任命为高级工艺师,1990年3月由国家轻工业部颁发荣誉证书,予以表彰“考功卿同志从事工艺美术行业工作三十年,为我国工艺美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山东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1956年在潍坊市政协二届一次会议上被选为政协委员,直到七届三次会议。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潍坊日报、大众日报、山东画报、羊城晚报、文汇报、新民晚报、四川晚报、文摘日报、潍坊市电视台,山东广播电视台、中央电视台、中央国际电视台等都先后介绍了我祖父的作品和事迹。

  考功卿先生于1999年4月30日(农历三月十五)去世,享年89岁。

  考功卿一生授徒情况,主要是长年跟随在身边的弟子王绪德一人,1986年先后经人介绍又授徒或学生裴曰信、邢友弼。王绪德、裴曰信、邢友弼,再加上都氏传人都传恭,可称为当今潍坊核雕“四元老”。他们都没有辜负前辈的重托,在继承的同时注重传承,为实现潍坊核雕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多年来,他们不辞辛苦,一心铺在潍坊核雕艺术的传承发展上,他们都授徒10人以上,且都成为了潍坊核雕发展的中坚力量,有的已成为了省大师。目前,潍坊核雕在册人才210余人,民间艺人200余人,其专业人才队伍近年来发展迅猛,使潍坊核雕已步入了集群式发展的快车道,其发展前途无量。这四位元老王绪德、都传恭、裴曰信、邢友弼为潍坊核雕也都得到了很高的荣誉,有的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有的是国家级文化杰出传承人,有的是省市级工艺美术大师和名人等等,值得肯定,值得尊重。

  在这里向年青的核雕艺人发出号召,要牢记潍坊核雕老一辈艺术家们在艰苦岁月里,顽强拼搏,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相比之下,我们晚辈们拥有现代化的信息手段、优越的物质条件和学习途径,取得一点成绩,不应沾沾自喜,要戒骄戒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把国家和人民给予的荣誉化作进取的动力,协同全国业内艺术工作者为人类创造更多的精神财富和更大的成就,这是我们年青一代应负的责任和使命吧!

核雕大师考功卿简介

考铭俊 考明杰 考名扬整理

2018116

功卿,名勤绪,以字行。1910711日出生于潍县大考家村的一户贫农家中,1999430日去世,潍坊核雕第四代传承人。他1925年从南伦村私塾学堂下学后,即回家务农一年,1927年至1930年在都家村,随师父都兰桂学艺。他“出徒”后离开都家,到潍县一家叫做“聚昌”的赁铺找了份司账的差事。1935年,我祖父经人介绍,来到青岛市即墨路25号,在“扣雅斋”“刻核章、牙石篆刻,并刻少数展品”,在青岛他待了不到三年。1937年发生了‘七七事变”,家乡潍县抗日英雄考斌之奋起抗敌,成为了抗日名将于学忠属下的“潍县独立团”团长。惯称考团,1938年我祖父毫不犹豫回到家乡参加了抗日队伍,在考团修械所里当了一名吃少尉军饷的“买办”。考团后来改编为苏鲁战区第二纵队第四支队,厉文礼为第二纵队司令,考斌之任第四支队队长,1941年秋考斌之在荆科村被日伪军重兵包围,不幸中弹英勇牺牲,1943年3月厉文礼率部投降日伪军,我祖父愤而离开部队,悄悄潜回了老家。随之而来的日伪军追捕清剿了我家,我祖父拿枪奋起抗敌,敌人不敢靠近祖父才抽身从后窗逃走,隐居在潍县城与陈玉干、宋佃元织毛巾,潍县解放后,我祖父回家务农。听我父亲讲团部有时驻扎在我家,祖父还秘密为潍北八路军第七支队送武器和弹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5年春天,潍坊市政府召开老艺人座谈会,嗣后建立起了“嵌银业生产合作社”,将嵌银、仿古铜、铸铜印、风筝、核雕等各方面的著名艺人聚到一起,我祖父被吸收为该社的“挂名社员”,1956年则成为了“正式社员”。1962年6月潍坊市成立工艺美术研究所,我祖父即被调入研究所内,直到1989年退休。

我祖父的核雕创作大体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上世纪的五十年代。这一阶段中,有文字可查的材料证明,我祖父的第一批核雕作品,应是1955至1957年的核雕作品。我祖父的《简历》中这样写道:1955年5月山东省手工业管理局魏云科长及潍坊市文化馆郭稼生馆长派人找到都兰桂和我,说周恩来总理来信要桃核雕刻、仿古铜、嵌银三样礼品带着出国,作为外交礼品用,并指示在四个月内完成七件核雕作品,并把我安排到潍坊市嵌银厂【当时是嵌银合作社】挂名社员,1956年为正式社员,我当时就刻了《西厢》《红楼》《许仙游湖》《八骏图》《鹿鹤同春》《寿星》《嫦娥奔月》七件礼品送中央。为了提早完成这一光荣的任务,我不辞劳苦,昼夜操作,用了四个半月的时间,赶做了核雕7枚。周总理看了很满意,随后有关部门寄来人民币80元,以资鼓励。我祖父用这些钱买了一头牛、面粉,增添了一些衣物,而且还有剩余。年底市文化馆馆长郭稼生的提议下又要我雕刻四样礼品,送给毛主席作纪念品。我随后刻了《马拉轿车》《松鹤延年》《嫦娥奔月》《寿星》四件核雕作品,后中央文化部来表扬信和40元奖金,并指示:此种艺术在祖国有保留价值,要带好学员把核雕技艺代代传下去,为祖国民间艺术的发展做出贡献。把核雕艺术传授给青年一代,1956年潍坊市政府把都兰桂的孙子都传恭安排在潍坊市嵌银合作社,1957年我祖父的二儿子考振勤也安排在嵌银合作社学习桃核雕刻,1960年因生活困难二人下发回家务农。

1956年罗马尼亚文化部长来华访问,到潍坊参观,当地政府将我祖父雕刻的两件作品《十美采莲船》和《松鹤延年》赠送外宾,外宾则回馈他纪念章一枚、书籍一部,并同他合影留念。尔后又为前苏联国家元首伏罗希洛夫和乌也沃金上将雕刻了核舟和西厢等五件礼品,对当时中苏友好做出了贡献。

1957年以潍坊市共青团委的名义,敬献给毛主席的的那只红木手杖。那其实是几位潍坊艺人联合制作的礼品。按照统一设计,嵌银艺人负责在手杖上嵌上金丝的松鹤图案,我祖父则负责以桃核雕刻九条龙,然后再将核雕镶于象牙上,最后安装在手杖的顶部。他接受任务后,破天荒地一遍遍画草图、打腹稿,其间还查阅参考了他所能接触到的关于龙的资料。当听说这件心血之作得到了毛主席的赏识时,他激动得热泪盈眶,不能自已。此作品至今摆放在毛主席纪念堂。

进入到六十年代,潍坊市为了发展工艺美术事业,于1962年6月成立了潍坊市工艺美术研究所,著名画家徐培基先生任所长,我祖父随即从嵌银生产合作社调入研究所。1963年与徒弟王绪德合作创作了《百万雄师过大江》。当时王绪德在新华书店里看到董希文的油画【百万雄师过大江】当时心中一振这题材雕刻核舟再好不过了,便和师傅考功卿商议雕刻了【百万雄师过大江】,在所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用了近一年的时间,师徒二人各雕刻了两只【百万雄师过大江】核雕作品,雕刻好后请市领导观看,市领导看后非常满意,当时的市委书记郑伟民指示把它拍成照片放大,在市区显眼的窗口陈列,让全市人民都看到它,这才出现了桃核雕刻【百万雄师过大江】轰动一时的局面。随即又雕刻了《洪湖赤卫队》、《社员暮归》等展品。歌颂了广大劳动人民在各条战线上建设社会主义的革命精神。这些展品展出后,受到了广大人民赞扬。

如果把这一阶段视为第二阶段的话,那么接下来的“文化大革命”时期,则是他核雕艺术的第三阶段。这时期也是政治的原因吧,我祖父别无选择地用其雕刀去执行“宣传”任务,题材则重点转向了时代英雄、新事物以及“样板戏”的舞台。于是他刻出了《欧阳海》、《刘英俊》、《农业大丰收》、《学毛选》、《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红色娘子军》等核雕作品。

1970年二轻部来信要潍坊嵌银厂鼻烟壶,所雕刻图案完全要我国的传统故事,我祖父雕刻了两件鼻烟壶,都是以红木为胎,壶的两面用桃核刻有“西厢”“西游”等故事,顶部刻有山水人物,两侧刻虎头,刻好后镶在壶上,送交国家做礼品,圆满完成了任务,受到了上级的表扬和肯定。

我祖父创作道路的第四阶段,是指“文革”基本结束之后的七、八十年代直至1999年逝世。1979年我祖父在中学语文课本上看到了《核舟记》一文,经过五十多天的努力才雕刻完成《赤壁夜游》,再现了明代核雕艺人王叔远所雕刻的“核舟”形象。1982年又重新雕刻了一只《赤壁夜游》。1979年雕刻的《赤壁夜游》和《九美龙舟》,经潍坊市政协送交国务院,1980821日轻工业部工艺美术公司回信说,你给国务院的信和送的两枚核雕作品,因国务院领导不能接受任何礼物,这两枚核雕作品已转来我公司陈列展览,并责成我公司向你致以深切的谢意,并指示“把高超的技艺传授给青年一代,让核雕艺术放出更加灿烂的光辉”。1982年,山东省工艺美术界负责人、著名篆刻家石可来信,转达省委副书记高启云意思,要我祖父为宋庆龄纪念堂雕刻纪念品,他便立即刻了《嘉兴南湖革命纪念船》一只,另有核章两方:一方的上端是“松鹤延年”,下端印底是“国之瑰宝”;另一方上端刻有宋庆龄遗像及各族儿童九人,印底则刻着“中国杰出的妇女”字样。他的这些核雕作品,一直存放在宋庆龄纪念馆里,时时供人瞻仰。难能可贵的是,1986年当我国南疆发生战事的时候,我祖父为慰劳前方浴血奋战的解放军战士,昼夜苦干雕刻了《岳母刺字》和《木兰从军》,连同石刻两方寄往老山前线。此事影响极大,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当即报道,表扬了这位老艺人的爱国情怀。

我祖父从1956年起在潍坊市政协二届一次会议上被选为政协委员,一直到七届三次会议。1964年山东省手工业局授予他“山东省老艺人”称号;1989年1月被任命为高级工艺师;1990年3月国家轻工业部颁发荣誉证书,评价他为我国工艺美术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而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潍坊日报》《大众日报》《羊城晚报》《文汇报》《新民晚报》《当地四川晚报》《文摘报》以及中央电视台、中央国际电视台、山东广播电视台等都先后报道过他的艺术成就,2011年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还特做专题,对祖父一生的艺术之路进行了回顾。

2008年6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颁发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核雕·《潍坊核雕》,2009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颁发,命名王绪德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潍坊核雕”代表性传承人,核雕大师王绪德真正成为了潍坊核雕第五代传承人。

 

参考资料【考功卿简历】1983年

荣誉证书

  1956年在潍坊市政协二届一次会议上被选为政协委员,并直到七届三次会议。

  1964年6月山东省手工业管理局授予考功卿“山东省手工业老艺人”称号(全省12位)。

  1989年1月被任命为高级工艺师。

  1990年3月国家轻工业部颁发荣誉证书,评价“考功卿同志从事工艺美术行业工作三十年,为我国工艺美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考功卿是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山东省和潍坊市书画研究会会员。


奖励证书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潍坊日报、大众日报、羊城晚报、文汇报、新民晚报、四川晚报、文摘日报、山东广播电视台、中央电视台、中央国际电视台等都先后介绍考功卿的作品和事迹。

主要代表作

五十年代与师傅主要雕刻了三国、水浒、西厢、红楼、许仙游湖、西游记、嫦娥奔月、天女散花、芙蓉鸳鸯、鹿鹤同春、松鹤延年、马拉轿车、八骏图、寿星、九美闹龙舟、十美采莲、十八罗汉斗悟空、梁山一百单八将、十二生肖等传统题材。六七十年代与徒弟主要以现代题材为主,雕刻了百万雄师过大江、烈火中永生、芦荡火种、红灯记、沙家浜、白毛女、红色娘子军、欧阳海、刘英俊、洪湖赤卫队、社员暮归、农业大丰收、学习毛泽东著作以及“西厢、西游”图案的鼻烟壶等作品。八九十年代前期雕刻了《赤壁夜游》、《九美龙舟》,为宋庆龄纪念馆雕刻“嘉兴南湖纪念船”一只和核章篆刻两方,在对越南反击战为保卫祖国边疆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雕刻“岳母刺字”、“木兰从军”及石刻两方等。另雕刻核章300余枚,石章篆刻千余方,还有微雕石刻书法佳作等。

影视

image071.gifimage073.gif

个人图片

image002_看图王.jpg

  此照片刊登在潍坊市政协庆祝人民政协成立六十周年图片集《风雨同舟共铸辉煌》第128页,

照片落款为:“考功卿 第七届市政协委员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核雕作品多次作为国礼赠送外国友人”

游览灵岩寺碑林

与师傅都兰桂合影,时年1956年,都74岁,考46岁。

与徒弟王绪德合影(1962年10月王绪德拜著名核雕第四代传人考功卿为师)

image020.jpg

徒弟裴曰信(1986年拜著名核雕第四代传人考功卿为师)

与徒弟邢友弼合影

image030.jpg

与徒弟邢友弼合影

与来访的美国客人合影

潍坊工艺美术研究所老照片,知者请填上他们的名字:


潍坊工艺美术研究所老照片,知者请填上他们的名字:

image041.gif


时任潍坊市委书记王树芳

  时任山东省卫生厅厅长张奇文

时任潍坊市政协主席刘玉兰

image049.jpgimage051.jpg

image052_看图王.jpg

image054_看图王.jpgimage058.jpg

image056.jpg


高小岩_看图王.JPG

高小岩(长孙考铭俊2018年2月24日提供补充)

高启云_看图王.JPG

高启云(长孙考铭俊2018年2月24日提供补充)

孟庆甲_看图王.JPG

孟庆甲(长孙考铭俊2018年2月24日提供补充)

秦和珍_看图王.JPG

秦和珍(长孙考铭俊2018年2月24日提供补充)

孙长林_看图王.JPG

孙长林(长孙考铭俊2018年2月24日提供补充)


image063.jpg

image065.jpg

潍坊市轻工行业办公室与考功卿之孙们了解考老情况 2016.8.12

image066.gifimage068.jpg

image066.gifimage070.jpg

主要作品

image074.gif

《赤壁夜游》考功卿1979年雕刻

image078.jpg

《赤壁夜游》考功卿1982年雕刻

1979年和1982年考功卿共雕刻了两只《赤壁夜游》,再现了明代核雕艺人王叔远所雕刻的“核舟”形象,并有所发展,人物除了苏东坡、黄鲁直、佛印和尚,书童和艄公外,还增加书童、茶童各一人,器物方面增添酒桌一张,酒壶两把,前后门四扇、门窗各扇自由开阖,左右门窗门环活动自如,窗上篆刻有“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十六个字,门上刻正楷“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二十六个字。风旗一面上刻“赤壁夜游”,另面刻有“己未考功卿七十一岁刻”,船头还系有一条由三十七链环组成的锚链,这只是 1979年雕刻的。第二只刻有“壬戌年九月秋考功卿七十四岁作”共计六十六字,船头还系有一条由三十三链环组成的锚链,细如发丝,环环相扣,活动自如,锚链上系有锚头,可抛可启,真是鬼斧神工,这只是1982年雕刻的。

百万雄师过大江_看图王.JPG

《百万雄师过大江》

   考功卿1963年创作了两只《百万雄师过大江》,只见一只破浪前进的小船上风帆高扬,18名解放军战士构成一幅斗志昂扬的英雄群体,指挥员举着望远镜,紧盯着大江对岸,那有力地手势,分明是在下达着战斗命令;司号员在奋力的吹冲锋号;战士们有的在射击,有的扬起了手榴弹,有的在奋力划船;有位战士正在往弹夹里装子弹。敞开的子弹箱里,子弹竟粒粒可数。战士们手中的冲锋枪,那零部件也都刻画的形象逼真,好像可以自由拆卸。船的尾部,是一位紧握舵把的老艄公。只见他虎目圆瞪,怒发冲冠,奋力划桨,生动表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的雄伟气势。这一切都雕得惟妙惟肖,巧夺天工。这些核雕精作都是难得的艺术珍品。


  《九美闹龙舟》AB面

  考功卿于1979年创作。九美闹龙舟是我国民间流传神话故事,反映了九个美女不畏惊涛骇浪,征服江河的这一美好主题,把这“九美闹龙舟”的生动形象付诸于不满方寸的核雕艺术生涯,应是我祖父的一大创举。神龙曲颈昂首,展躯卷尾载着九位风姿绰约,形神毕肖的古装美女。踞于九女间的云龙神情威严,形态俊美,龙身层层鳞片,略张的龙口排列着整齐龙牙,口下飘着龙须,在龙角之间置着大鼓一面,美女降龙之身,双手擂鼓,英姿飒爽,指挥着龙舟破浪前驰,左右船舷各有四人,前面两美女俯躯奋力划浆,后面美女分别演奏着锣鼓、钹等民间乐器,呈现出九女与自然作斗争其乐无穷的精神状态。也充分体现了核雕艺术的美学特征。九女表演形式上的统一性和美感效果上的艺术性。是核雕艺术的魅力无穷的,表现核雕这门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加完善珍惜。

《鼻烟壶》

《阮氏三兄弟》AB面

《梁红玉抗金兵》

  《马拉轿车》AB面

  左侧刻一马夫在旁扬鞭赶车,右侧一妇女坐在车辕似在做针线活,车内有一对少童由窗口向外探望。鞍座、缨络、銮铃、轮轴、铆钉都刻的清清楚楚,车下还挂有马灯,观其技艺,不愧有鬼工之称。玲珑精巧叹为奇绝。

  《渔翁得利》

 一面为:八仙                 一面为:水漫金山

《核章》

《国之瑰宝 》              《中国杰出的妇女》

《高山流水》              《鬼谷子》

《鹿鹤同春》

《吹箫引凤》                 《红灯记》

核章《刘英俊》

image136.jpg


image150.jpg

 1955年考功卿作品《松鹤印章》1.8×1.8×1.5厘米

1984年考功卿核雕作品《貂蝉拜月》印钮正面

左侧面               右侧面

印钮下侧面               印钮底面

《学习毛选》

《欧阳海》

《金锁》正侧面

image195.gif

微雕化学章                微雕石章

image206.jpg

image207.gif

考功卿_看图王.JPG

(长孙考铭俊2018年2月24日提供补充)


媒体报道

image268.jpg

image270.jpgimage272.jpg

image274.jpg

考功卿与徒弟们的核雕艺术在《美国木刻杂谈》上发表

image276.jpg

image278.jpg

image280.jpg

《美国木刻杂谈》封面


潍坊核雕始祖公认张大眼

2014年11月24日


考功卿


都氏族谱。

核雕,属于民间微型雕刻工艺的一种。史料证明核雕在明朝晚期作为一门技艺已经相当成熟。潍坊核雕史公认的“祖师”是诸城的张大眼。在张大眼贫困潦倒的时候,都渭南慷慨解囊,使其解脱困境,张十分感激都的帮助,遂把核雕技艺授予都渭南。

核雕艺术分南北派,潍坊为北派代表

核雕,应属于民间微型雕刻工艺的一种。核雕使用的材料,一般来说是桃核、杏核或橄榄核。就工艺而言,核雕区别于姊妹工艺如木雕、牙雕、玉雕之类,应是艺人巧妙利用果核上的自然麻纹,经艺术构思,“因势造型”,然后使用锉、凿、刻、掏、削、磨、修光等多种手段,终使其成为艺术佳品,展现出“化腐朽为神奇”的特殊魅力。

有句名言说得好: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何止树叶,世界上也没有麻纹完全相同的两枚果核,既然如此,那么世间所有的核雕作品,其尽可“雷同”,却难以“复制”,而这,也就决定了核雕作品的“唯一性”。

笔者虽非核雕艺人,却与核雕有着一种特殊的情缘。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与核雕大师考功卿先生同在潍坊市政协的文体组,得以多次交往,成为朋友,并从他那里获得了许多有关核雕的逸闻趣事。

考老在世时曾对笔者说过:“南方核雕艺人,刻的多是橄榄核,我们北方,刻的多是桃核。”此“南方”,指的是江浙一带,中心为苏州市;而“北方”,主要是潍坊市。考老这话将中国核雕艺术分成了南北两派,而潍坊,无疑是北方派的佼佼者。

考老还曾告诉笔者,潍坊核雕,早年流行于乡间,一般是桃核雕就的花篮、小猴、小兔之类的生肖饰物,挂于身上用以避邪祈福,其实刻工很粗糙。但若在大户人家或寺庙场所,当然也能见到高雅的精品,譬如手串、念珠、朝珠、扇坠之类,刻的则是婴戏图、渔家乐、龙舟、马车、福禄寿三星、八仙过海、梁山一百单八将等等各种题材,它们被官宦或者文人所欣赏和珍爱,有的甚至还配上象牙底座,摆放案头以供日夕观赏。

据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清乾隆年间陈祖章所刻的橄榄核舟,取材于苏轼夜游赤壁,其舟底刻有《后赤壁赋》全文,堪称传世珍宝,但可惜我们无缘亲睹。

不管怎样,核雕作为一门工艺,在它身上,的确积淀了太多太厚的“人文”元素。

核雕祖师难以探究,考功卿推崇熹宗

任何一门艺术都有源头,也有祖师,那么核雕艺术的源头在哪儿?它的祖师又是谁呢?真正见诸文字记载的,是清人张潮编入《虞初新志》的那篇《核舟记》(作者为魏学洢),证明核雕在明朝晚期(即天启年间),其作为一门技艺已经相当成熟。

而从网上搜索,发现《清秘藏》曾记载明朝宣德年间,有个叫夏白眼的艺人,“能于橄榄核上刻十六娃娃,眉目喜怒悉具。或刻子母九螭,荷花九鸶,其蟠屈飞走绰约之态,成于方寸小核。”果然如此,那么宣德朝比天启朝要早200年,显而易见,核雕技艺在十五世纪初期即已处于滥觞阶段了。

源头既难探究,而祖师也未必就是夏白眼。夏白眼这名字很是陌生,今天“核雕圈里”人们崇奉的“祖师”级人物,倒是《核舟记》里的那个“奇巧人”王叔远。原因无他,仅仅是《核舟记》曾入选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古代散文选》和中学的语文课本。

但是考功卿先生却力排众论,有他自己的说法。他曾亲口对笔者说道:“我们核雕艺人的祖师不是王叔远,而是天启皇帝!”考功卿的说法,是源于他本人的一段经历。那是上世纪三十年代,他长住青岛,在潍县人田氏所开的“扣雅斋”工艺品店铺里做伙计,因此得以结识了一位喜爱收藏的日本商人,这位日商见考功卿能刻桃核,便说“隔天我也拿个桃核,让你开开眼界”。之后果然拿来了一枚核雕,考功卿一看,刻的是钟馗捉鬼,其刀法古朴简练,人鬼形神俱佳,显示了作者深厚的功力。尤令他拍案惊奇的乃是钟馗那件袍子掀起的一角上,刻着四枚蚊足小字:“天启御制”。

考功卿当然知道,天启就是明熹宗朱由校。据史书记载,朱由校秉性“庸懦”,在位时“妇寺窃权,滥赏淫刑”,致使大明王朝纲纪颓坏不可收拾。虽然如此,但他本人既不好色又不爱钱,只是贪玩,而且“玩”得很有艺术水准。史籍《先拔志》称其“斧斤之属,皆躬自操,虽巧匠不能过焉”,因此后世之人戏称他为“木匠皇帝”。

笔者考证,王叔远与朱由校应是同代人,年龄也不相上下,微雕艺技水平更在伯仲之间。毫无疑问,他们都不是中国核雕的“祖师”,但他们却代表了明代中国核雕技艺的最高水准。然而考功卿的说法也是很有意思的一家之论,毕竟以帝王君主做祖师“名正而言顺”,正像酒祖是大舜、医祖是神农那样,这种情况在中国早就是“传统”了。

张大眼身世存谜团,是潍坊核雕祖师

如果要写一部“潍坊核雕史”,那么公认的“祖师”,无疑是诸城的张大眼。

张大眼这名字,考功卿在世时多次对笔者提及,但关于此人身世,考老却语焉不详。倒是后来,笔者见到考老门徒王绪德所写的一纸材料,据称:“鸦片战争以后,清朝政治经济衰退,在皇宫里的核雕艺人也受到冷落而流散各地。有一绰号叫张大眼的桃核雕刻艺人,从京都流浪到山东诸城以卖艺为生……”这样看来,张大眼并非此人的本名,但他为什么有个“大眼”的绰号?难道是从明代“夏白眼”那里受到的启发吗?此外,笔者拿不准的还有:张大眼是客居诸城的江湖艺人,还是他的原籍就是诸城?有关张大眼的一切我们今天无法确证,因为唯一了解张大眼的都渭南先生,也就是他的徒弟,已经辞世多年,笔者只能在此叹一声遗憾了。

据了解,1880年(光绪六年),潍县都家村的都渭南到诸城贩卖皮货,结识了张大眼。张的核雕技艺虽好,但维持生计却十分艰辛。在张贫困潦倒的时候,都渭南慷慨解囊,使其解脱困境,张十分感激都的帮助,遂把核雕技艺授予渭南。

都渭南乐善好施 张大眼传授技艺

笔者为了更详细地了解张大眼、都渭南师徒情况,曾专往潍城区都家村,造访了都渭南的嫡曾孙都传恭先生。都家村今属于河街道,坐落于于河西畔。在都传恭家里,笔者见到了一本纸页灰黄、显示着岁月沧桑的《都氏族谱》。该《族谱》证明,都氏一族于大明成化年间,由宁海(今牟平)迁来,落户于潍县境内于河西畔,代代繁衍,渐成村落。从都氏十七世都希孟算起,经过了希(孟)、渭(南)、兰(桂)、洪(英)、传(恭),到了都传恭这一辈,五世单传,人丁并不兴旺。

都传恭说,清末同治年间出生的都渭南先生,从曾祖都希孟那里继承来的家业,只有区区几亩薄地以及数间土坯草屋。为了养家糊口,作为顶梁柱的都渭南不仅要从事稼穑,还要在农事之余给人家打短工,或者做一点本钱不大的买卖。

但好在渭南比其父聪明,且还上过几年私塾,于是盘算着走出家门,到外面找活。某一日,都渭南辞别家人,经安邱峒峪山区,在当地一支都氏家族那儿住了些日子,然后继续向南,转到诸城找活去了。就在诸城期间,都渭南有幸结识了一家富户的“二掌柜”(即管家),彼此交往之中,他的诚实和善良获得了对方的赏识,随后他就在富户家里长住了下来,并应邀做了“二掌柜”的助手,帮办一些生意上的事宜。

此时都家的经济情况大有好转,都渭南不但能养家糊口,腰间也多了些余资,于是善良的他也就有能力来关照那些贫寒之人了。也就在此时,那位具有神秘色彩的张大眼,走进了都渭南的视野。

从都传恭那里笔者了解到,张大眼在多次接受了赒济之后,深感渭南先生恩德,自觉无以回报,踌躇再三,决定将其核雕绝技传授给渭南先生。渭南先生感动之余,自知却之不恭,何况他打心眼里也喜欢这门手艺,何乐而不为?遂拜张大眼为师,择吉日举行了仪式。然后他将师傅接到身边,于“正务”之余向其学习雕刻技艺。张大眼首先启蒙性地教他掌握锉、凿、雕、削、掏等基本工具,刻一些诸如桃猴、桃篮和手串的简单玩意;待基础性技艺掌握了之后,再教他摹刻“十八罗汉”“梁山人物(一百单八将)”……如此循序渐进,引导他进入了更高更广阔的艺术境地。

数年之后,都渭南离开诸城,满载而归。他带回潍县老家的又岂止行囊中的那点点资财。

文/图 韩钟亮



都兰桂继承父业艺惊中外

2014年11月24日

 

都兰桂(右)在指导徒弟考功卿。


都兰桂作品《马拉轿车》。(资料图片)


都兰桂所刻核雕印章。(资料图片) 

都渭南从诸城回到潍县老家之后,其主业仍是务农,但核雕却成为其最大兴趣,结识了丁念庭先生后,俩人的合作在美国举行的万国博览会上赢得了“最优等金牌”(即金牌)。考功卿因机缘巧合看到了都兰桂的核雕作品,大为钦佩羡慕,于是拜都兰桂为师,从而掀开了潍坊核雕史上的崭新一页。

都兰桂子承父业,《马拉轿车》国际拿金牌

都渭南从诸城回到潍县老家之后,其主业仍是务农,但核雕却成为其最大兴趣。正像都传恭说的:“我老爷爷一心扑在了核雕上,简直是废寝忘食。”功夫不负有心人,都渭南的核雕技艺很快闻名遐迩。都渭南渐渐疾病缠身,衰老的手已经承载不了刻刀的分量,这时候他想到了技艺的“传宗接代”问题,于是把期望的目光落在了都兰桂身上。

都兰桂是都渭南的独子,都传恭的祖父。都兰桂幼时聪颖,求知欲强,虽仅上过一年半的私塾,十一岁便辍学打短工贴补家用,但仍然能挤出时间自学,令渭南先生暗暗高兴和感到欣慰,遂决定将身怀的绝技传授于儿子。

其实,都兰桂与父亲朝夕相处,耳濡目染,早已接触过核雕,且多次偎在父亲怀里,让老人手把手地教授基础技能,因此他早已经踏进核雕的“门槛”了。都兰桂凭着他的天资和勤奋,很快掌握了核雕的基本技能。他刚到“结发”年龄,技艺水准就已超过了渭南先生。

笔者怀着对先贤的敬意以及对潍坊核雕这部“传奇大书”的兴趣,三十年前就开始访求都兰桂的事迹,但所能见到和听到的却只有一件,即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牌的核雕作品《马拉轿车》,那真是一鸣惊人,轰动中外,使我们潍坊人乃至中国人在世界舞台上扬眉吐气。然而,这么一件名垂史册的重要事件,其来龙去脉人们却说法不一,让笔者无所适从。

关于《马拉轿车》的作者,笔者听到了三种说法。其一为丁怀曾;其二为都兰桂;其三为丁、都合作。为求得究竟,笔者先后采访过考功卿、王绪德、都传恭等多人,最终认为第三种说法最为靠谱。

丁怀曾,字念庭,生于1878年,卒于1940年,是潍县杏埠(今属潍城区于河街道)丁家小河庄人。因家道殷实,读书较多,文化水准比都兰桂略高。他少随叔祖丁召保学习篆刻,后迷恋核雕,间或也在桃核上刻些人物、花鸟之类。按都传恭今天的说法:“念庭先生只是核雕的爱好者,类似于京剧票友,并非专业的艺人。”

据都传恭说,丁怀曾与都兰桂年龄相仿(丁略大几岁),趣味相投。那时都兰桂除了雕刻桃核,间或也干些“撒花”的营生。所谓“撒花”,就是刺绣行当的行话。作为“撒花”人的都兰桂,常拿着设计好的图样,将绣品发放到近乡远村、四邻八舍,让那些大姑娘小媳妇们分别绣好,日后再由他上门收集,统一卖出。因“撒花”的缘故,都兰桂得以顺路进城,于是在天下闻名的十笏园内,结识了当地富绅“丁四宅”手下的管家丁念庭先生,如此一来二去,日渐厮熟,加上又有共同的志趣爱好,两人遂“义结金兰”,成为了干兄弟。

1915年,为纪念巴拿马运河开通,美国在旧金山举办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特向全球工艺界人士发出参展邀请。  丁念庭交游广泛,消息十分灵通,得知此事后跃跃欲试。丁念庭踌躇再三,决定邀请技艺比自己更胜一筹的都兰桂出马,两人联袂参与。之后他找到都兰桂,经过商讨,决定由丁念庭负责有关的手续和经费,然后两人共同商定题材,再由都兰桂执刀,完成了那件《马拉轿车》。彼时的都兰桂,也许压根不会想到,他的作品竟然会走得那么远,能在万国博览会上赢得“最优等金牌”(即金牌)。这金牌让后辈的潍坊人骄傲了差不多整整一个世纪。

老艺人淡泊名利,奖牌证书后人已找不到

2013年秋末,笔者来到潍城区于河西畔的都家村,与都传恭先生促膝对谈时,最渴望见到的无疑就是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的那枚金牌,但很遗憾,不要说金牌了,甚至连一张金牌的照片都没能见到。都传恭告诉笔者,那枚金牌确实是有的,他亲自见过,牌上闪闪发光的英文字母给他幼年的心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然而对一个普通农民或者民间艺人来说,那枚人们认为是无价之宝的金牌,在都兰桂看来其实没什么实用的价值,因此祖父对那枚金牌并没有很上心地保管,只是随便往放杂物的抽屉里一塞,然后再不去理会了。

其实,在都兰桂家里没了的不仅是那枚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的金牌,还有其它东西,譬如兰桂先生还曾在1923年,其核雕作品《封侯(蜂猴)图》获得过铁道部颁发的“铁路沿线生产货品超等奖”,那也是国家级的荣誉证件,却也稀里糊涂不知放在何处。

除此之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后,直到1960年都兰桂辞世,十几年间他不知获了多少奖牌和奖状,可这位“散淡”的老艺人一直不把它们放在心上。有一张1950年山东省政府颁发的奖状,甚至还被都兰桂随便画上杠杠当作了棋盘,而他的后人们似乎也很不重视“收藏”,因此都兰桂留下的东西现在少得可怜。

从都传恭那里笔者得知,堪称一代大师而功垂千秋的都兰桂,终其一生,实际上一直就是个普普通通的“庄户人”。

建国之后,各级人民政府从政治上十分重视工艺匠人,同时对他们的工作和生活也给予了应有的关怀扶持,譬如都兰桂先生很荣幸地当选为山东省政协委员,1956年还被评为“全国老艺人”,而且每个月都能享受到政府颁发的50元特殊津贴和潍县(潍坊市)手工业管理局特批的30元生活补助。这应当是相当丰厚的待遇了,但都兰桂归根结底还是农民,因为他的户口一直都在农村,他的归宿也还是老家于河畔都家村的那几间老屋。那老屋以及院墙的大门楼,都还是上世纪三十年代,按20块大洋换一枚核雕的价格,用国民党一个旅长的一兜银元盖起来的。

都兰桂一生授徒三人 考功卿认干爹拜师傅

关于都兰桂授徒一事,王绪德先生曾撰文指出:都兰桂同时教着三个徒弟,一是他的亲儿子都洪英,二是他的女婿于学修,再就是他的义子考功卿。还有一种说法为:都兰桂一生授徒三人,分别是门婿于学修,义子考功卿,孙子都传恭。

笔者觉得后一种说法应该比较靠谱。正如王绪德所说:“三个徒弟中唯独他的亲生儿子都洪英最差,几乎不能独立完成一件作品,人倒挺聪明,但他更感兴趣的是六爻八卦。他的女婿于学修热爱文学,学习核雕只是一时兴趣,下不了苦工,学了一年半载,便另辟门径教书去了……”兰桂先生只能徒叹奈何。

此外,笔者还从都传恭那里了解到,他的父亲都洪英,在七八岁的时候,有一回用石碾子压豆粒,在抓豆粒吃时不小心被压伤了手指,屡治未能痊愈。之后,偏偏放风筝的时候,又被线绳“割”了伤口,于是受到感染,引起了乡间俗称的“疯病”,落下残疾,那只手再也不适合雕刻桃核了。

考功卿是缘何成为都兰桂的弟子和传人的呢?据都传恭说,考功卿的家是考家村,与都家村相距不过十里八里。民国二十四、五年的时候,考功卿背上突发“疯病”(即在脊背上长了痈疽疖子之类的东西),来到都家村,找一位叫做都周南的乡医“拤疯”。这乡医不是别人,正是都兰桂没出“五服”的堂叔,其专治“疯病”,而在考功卿治“拤疯”的过程中,他有幸结识了与自己年龄相仿、脾性相投的都洪英,并通过都洪英见识了都兰桂的核雕绝技。考功卿不禁钦佩羡慕,遂向兰桂先生表达了“拜师学艺”的愿望。都兰桂见考功卿虽长得人高马大,但手脑并不笨拙,而且听都洪英不断地介绍“此人厚道真诚、重情好义”……便轻轻颔首,算是默认了他的恳求。

遵循江湖上立下的规矩,真要拜师学艺,考功卿还必须答应一个条件,就是拜师之前,先拜“干爹”,使自己成为都兰桂膝下义子,考功卿听后当场跪下,“嘭嘭嘭”朝都兰桂磕起头来,当然这还仅算是一场礼节的“预演”罢了,真正拜干爹、拜师傅的大礼,是在此后的某个黄道吉日。那一天都家洒扫庭除,摆上香案,然后于香烟缭绕之中,考功卿朝都兰桂三拜九叩行了大礼,从而掀开了潍坊核雕史上崭新的一页。

文/图 韩钟亮(署名除外)



考功卿搬到都家苦学三年

2014年11月24日


考功卿与老伴。


考功卿(右)向徒弟王绪德演示如何雕刻。

考功卿拜都兰桂为师后,便带着铺盖卷来到了都兰桂家,一住就是三年,“出徒”后,来到青岛“扣雅斋”,当了一名刻章伙计,也见了不少世面。“七七事变”后,他跟随考斌之共同抗击日寇,在考斌之壮烈牺牲后回到了老家。新中国成立后,他成为“嵌银业生产合作社”社员,1956年,被增补为市政协委员。

卷铺盖到都家 边干活边学艺

考功卿的名字其实不叫功卿,而叫勤绪,功卿是他的字,其以字行。

在潍坊市潍城区政协的一份材料上这样写道:“考功卿1910年出生于潍县大考家村的一户贫农家中,全家只有九分土地,生活非常困难。他两岁丧母,即由外祖父抚养,除照顾生活所需,还供其上私塾九年。”据此分析,幼时孤苦的生活,对考功卿的性格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考功卿1983年73岁时所写的一份个人简历中了解到,他1925年从南伦村私塾学堂下学后,即回家务农一年,然后来到都家村,随义父兼师傅的都兰桂学艺。另据笔者了解,那年刚刚17岁的考功卿已经结婚,而且他的大儿子考振为已在母腹之中。

因时代久远,考功卿已记不清拜干爹和拜师傅的具体月份,但却能记得,拜师之后不久,他即辞别家人,将铺盖卷儿带到了都兰桂家,过起了类似于今天“住校生”的生活,而其实他是完全可以当“走读生”的。从那天起,他日夕跟都兰桂一起干农活、学雕刻,完全把这里当成了自己家。他一直很少回家,甚至大儿子振为呱呱落地之后,他也没表现出特别的关心。相反,倒是与师傅都兰桂亲密得不行,全身心彻底地融入了“核雕艺术”。

摹画谱勤奋写生,专心致志苦练书法

须特别指出的是,在这样一个充满了艺术氛围的“家庭”里,都兰桂与考功卿这对“父子”,他们每天琢磨切磋的其实不光是核雕,还有玉石、牙石等其他材质类型的雕刻,因为现实生活需要他们拓宽技艺的范围,也只有如此,方能保证他们所有家庭成员的衣食。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们的目标不是乡野常见的坠于村姑村童衣服上或手腕上的桃核耍物儿,而是像由张大眼(或者王叔远)从宫廷那里流传出来的宝贝,既可儒雅风流,又显厚朴古拙,是一种“下里巴人”与“阳春白雪”的交融。

关于绘画及造型艺术技能方面的训练,许多有关考功卿的旧闻、新著,都讲到他如何苦苦摹写《芥子园画谱》一事。其实据笔者所知,他真正下功夫的,还不是对“画谱”的摹写,而是在现实生活中对身边人物、禽畜、车马、花木等等的观察写生。“师造化胜于师书本”这个道理,考功卿早就体悟到了。

至于文化学习方面,笔者不知道民国时的私塾九年是否能等同于现代中小学的九年,但可以肯定的是,那时考功卿所学习的课本,譬如《幼学琼林》《千字文》和《论语》,似乎今天的学士、硕士也未必能很好地解读。

不仅如此,据考老介绍,为了雕刻的需要,他还必须练习书法,而这恰恰是很多匠人们所忽视的问题。考功卿不仅苦练正楷,而且还能在此基础上多有涉猎,譬如在篆书方面他就下足了苦功。

考老说,他重点下力的,乃是徐文镜编的一本《古籀汇编》,所谓“籀”者,乃是大篆,或曰“石鼓文”,因其具有遒劲凝重的风格,笔划更加工整匀称,特别适合于石刻或核雕。

考功卿酷爱核雕,痴迷于斯。他曾讲过,核雕需要桃核,桃核或许俯拾皆是,但真要选一枚合意的桃核也不是特别容易。

也许“职业”的关系,每当肥桃上市的季节,他有事没事就到市面上转转,人们丢弃的烂桃,没准就是他选用的对象。因为别人注重的是果肉,而他关心的是果核,这正是:人弃我取,各有所需。

常言说性格决定命运,而笔者认为,兴趣也决定事业。考功卿自从迷上了核雕,就是走上了一条艺术的“不归之路”。后来的事实证明,核雕其实是他艺术“苦旅”上的“情侣”,他和它如影随形,若即若离,直到旅程的结束。

投身考斌之麾下,放下刻刀积极抗日

考功卿在都兰桂家里住了三年有余。待到1930年他二十岁时,他“出徒”离开都家,到潍县一家叫做“聚昌”的赁铺找了份司账的差事。其实“出徒”只是笔者的说法,事实上都兰桂与考功卿亦师亦父亦友,他们经常联系,搭档合作,共同创作了许多艺术佳品。

1935年,考功卿经人介绍,来到青岛市即墨路25号,在“扣雅斋”那里放下了他的铺盖,原来这扣雅斋乃是潍县嵌银丝漆器著名艺人、与大名士陈介祺过从甚密的田子正、田子由兄弟创立的一家嵌银铺字号,在齐鲁赫赫有名。考功卿来此的职业,就是“刻核章、牙石篆刻,并刻少数展品”。在青岛待了不到三年,见了不少世面,考功卿对笔者说过,那位收藏《钟馗捉鬼》的日商在炫耀他的宝贝时,流露出对于当下中国人的鄙夷,考功卿感到受了侮辱,从而使他暗自握紧了拳头,发誓要在核雕这条道路上干出个样儿来。

然而1937年发生了“七七事变”,家乡潍县义士考斌之奋起抗敌,成为了抗日名将于学忠属下“潍县独立一团”的团长。消息传到青岛,考功卿大为振奋。因为斌之不仅与功卿同村,且是同族的叔侄,因此他毫不犹豫,马上卷铺盖回乡,投到了考团长麾下,在团修械所里当了一名吃少尉饷的“买办”官,那一年考功卿28岁。

从那时起直到1941年秋,考斌之在荆科村被日军重兵包围、中弹英勇牺牲,三四年的时间里考功卿跟随考斌之,经历过流饭桥诱惑战、毕家庄保卫战、阙庄追击战、固堤偷袭战、烟潍公路狙击战等多次战斗,也算是尝到了胜利的喜悦;考斌之阵亡后,考部官兵无比悲痛,考功卿则忍痛离开部队,潜回了老家。然而,随之而来的日军和汉奸部队的清剿、追捕,又使得考功卿常常身处险境,据考功卿的嫡长孙考明俊说:“听父亲讲,当时考斌之的团部常设在我们家里,考斌之死后,日本鬼子为捉到我祖父,多次来我家偷袭,有两次我祖父持两只匣枪左右开弓,敌人不敢靠近,他才抽身逃走……”

政府建立合作社,考功卿成正式社员

从1943年4月到1948年潍县解放,考功卿总算逃出了险境,在一家织巾厂里当了工人,开始了安定的日子。然而不久,毛巾厂因市场萧条、经营不善而停业,考功卿只好回家务农。

不过很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在这改天换地的变化中,考功卿感受到了党的温暖,人民政府关心像他这样的在工艺美术领域身怀绝技、卓有建树的民间艺人,于是在1955年春天,潍坊市政府召开老艺人座谈会,嗣后建立起了“嵌银业生产合作社”,将嵌银、仿古铜、铸铜印、风筝、核雕等各方面的著名艺人聚到一起,考功卿被吸收为该社的“挂名社员”,翌年则成为了“正式社员”。

不管“挂名”或是“正式”,考功卿的户口仍在农村,锅碗瓢盆也还在于河西畔的那几间茅屋里,但因为有了这么一个政府办的“合作社”,他就有了家的感觉,心头暖洋洋的。而作为“家庭”的一名成员,他的任务只有一个,就是为中央雕刻礼品。

1956年,潍坊市政协第一届第二次会议召开,考功卿被增补为市政协委员。考功卿与人民政府的官员以及社会贤达们坐在一起谈天、论地、议民事,他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幸福和荣耀。文/图 韩钟亮



作品当国礼技艺超越古人

2014年11月24日


考功卿核雕作品《马拉轿车》。邢顺建 供图 


轻工业部颁发给考功卿的证书。韩钟亮 供图


考功卿核雕作品《渔翁》。邢顺建 供图

自魏学洢的《核舟记》面世以来,人们便试图去模仿和复制王叔远所刻之作,但能达到其水平的却不多,而考功卿却已超越了王叔远的高度。他性格豪爽乐于相送,一生刻制的核雕作品不下千件,欣赏他的作品,如听渔舟唱晚,会使人的心境格外洁净……

总理来信要核雕,考功卿作品当国礼送外宾

据考功卿自述,1961年6月潍坊市成立工艺美术研究所,他即被调入研究所内,直到1989年退休,再也没“挪窝”。从他进嵌银社的那段算起,在长达35年的时间里,考功卿的职业或者说主业,就是创作核雕作品,以完成上级下达的各种礼品任务。

根据书籍资料估算,考功卿一生刻制的核雕作品(仅指艺术品)应不下千件。笔者将考功卿的核雕创作大体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上世纪的五十年代。这一阶段有文字可查的资料证明,他的第一批核雕作品应是1955年的《核舟》《八骏图》等七件。那时考功卿刚刚进入嵌银社,就接到了中央来的任务,考老在他的简历中这样写道:“1955年我到潍坊市嵌银社工作,同年春,周恩来总理来信要桃核雕刻、仿古铜、嵌银三样礼品出国献礼,我当时就刻了《核舟》、《八骏图》等数件礼品送中央。”《潍城文史资料》第七辑的记载:“考功卿为了提早完成这一光荣的任务,不辞劳苦,昼夜操作,用了四个半月的时间,赶做了桃雕6枚。听说周总理看了很满意,随后有关部门寄来人民币80元,以资鼓励。”

考功卿还没来得及好好休息一下,更为光荣和重要的任务又接踵而至。这次的礼品不是给周总理,而是毛主席。接下来,1956年罗马尼亚文化部长来华访问,到潍坊参观,政府将考功卿雕刻的两件作品赠送外宾,外宾回馈他纪念章一枚、书籍一部并同他合影留念。尔后考功卿又为前苏联国家元首伏罗希洛夫(曾于斯大林逝世后任前苏联名义上的国家元首7年)和乌也沃金上将雕刻了《核舟》和《西厢记》等五件礼品,中央奖给他40元。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考功卿认为最重要和神圣的一次使命,还是1957年以共青团潍坊市委的名义,敬献给毛主席的那根红木手杖。那其实是几位潍坊艺人联袂合作的礼品。按照统一设计,嵌银艺人负责在手杖上嵌上金丝的松鹤图案,考功卿则负责以桃核雕刻九龙,然后再将核雕镶于象牙,最后安装在手杖的顶部。当听说这件心血之作得到了毛主席的赏识时,他激动得热泪盈眶,不能自已。

当进入到上世纪六十年代,举国上下各行各业的先锋人士都在高呼“破旧立新”“推陈出新”的时候,考功卿的思想突然爆发,于是在创作题材以及技艺手法上,出现了难能可贵的变化。在题材创新的同时,作品的“用途”也变了,已由早先的“礼品”,转变为“展品”。

接下来的“文革”时期,则是他核雕艺术的第三阶段。这时期,考功卿用其刻刀执行宣传任务,题材重点转向了时代英雄、新事物以及“样板戏”的舞台。于是他刻出了《欧阳海》《刘永俊》《农业大丰收》《学毛选》《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红色娘子军》等作品。

考功卿创作道路的第四阶段是指“文革”基本结束之后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直至1999年逝世。这一阶段,他的技艺已炉火纯青,手上的感觉达到了巅峰状态。其作品题材既有传统的诸如《周处除害》《松鹤延年》《夜游赤壁》《嫦娥奔月》和《天女散花》,又有与时俱进的诸如歌颂党的《南湖革命纪念船》之类。

对一个七八十岁的老人来说,尤难能可贵的是,1986年当我国南疆发生战事的时候,考功卿为慰劳前方浴血奋战的解放军战士,昼夜苦干雕刻了《岳母刺字》和《木兰从军》,连同石刻两方寄往前线。此事影响极大,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当即报道,赞扬了这位老艺人的爱国情怀。1982年,著名篆刻家石可来信,转达山东省委书记高启云的意思,想请考功卿为宋庆龄纪念堂雕刻纪念品,考老立即创作了核雕作品《嘉兴南湖船》一件和核章两方:一方的上端是“松鹤延年”,下端印底是“国之瑰宝”;另一方上端刻有宋庆龄遗像及各族儿童九人,印底刻着“中国杰出的妇女”字样。考功卿的这些核雕作品,一直存放在宋庆龄纪念馆里,时时供人参观。

然而鉴于年事已高,体力和精力所限,考功卿晚年的精品数量不多。但他为推进核雕事业的繁盛、公事的需要,刻制的核章委实不少,据估计不下300余枚。此外他在书法、石刻等领域也多有涉猎,俱有精进。

挑战古人王叔远,小核舟上增加风旗和锚链

大概是在1990年,一本省级刊物刊登了某作家为考功卿写的一篇专访。其中“轿车换轿车”一节,写的是考功卿核雕的一件《马拉轿车》为国家换来一辆崭新的外国轿车的故事。

自魏学洢的《核舟记》面世以来,那只飘荡于人们心脑云水之间的小舟,就代表了核雕艺术的峰巅,它长期引诱着人们去模仿和复制,试图达到它的高度。然而时至今日,真能在艺术上达到创作者王叔远水平的,估计如凤毛麟角。

但值得我们骄傲的是,考功卿老先生30年前就已经超越了王叔远的高度。他仔细研究了王叔远所刻的“核舟”,发现“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撰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若想复制它,也许比从古老的河道里打捞一艘沉船还要困难。

当他摩拳擦掌将要动手的时候才发现,当年王叔远的核舟,以及清代某大师为皇帝所刻的贡品核舟,其核其实不是桃核,而是橄榄核。橄榄核的个头儿比桃核略大,若在桃核上做文章,那就意味着,他必须迎接比古时更为困难的挑战。

他最终完成的桃核核舟,其“舟”上所刻,共刻有五个人;刻有八扇窗户;刻有箬竹叶做的船篷、船桨、炉子、茶壶、书画卷、念珠各一件,这些都是“照葫芦画瓢”,但在考功卿的新核舟中,却增加了风旗和锚链各一,另外是壶两把、桌四张、前后门四扇。更不可思议的是,所有的门窗皆能自由开合,而且能看清窗上篆刻的“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16个字。再看门上,则又用正楷刻上了“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共计26字。

某一日,考功卿心血来潮,突发奇想,想到有船就应该有链……于是便又在船体之外,刻出了一条锚链,链上37环,环环相扣,皆能活动。之后兴之未尽,又在风旗之上落款,刻下了“壬戌年九月秋考功卿七十四岁作”14个字,这才将刻刀一丢,宣布竣工。至此,核雕上的文字比王叔远的核雕还多了好几个字。

一生多坎坷 朋友遍天下

据笔者了解,考功卿是一个率性恬淡的人,他身上既有乡野的质朴,又有士人的高雅。他经历坎坷,一生清贫,认准了核雕这条道路,一直踽踽前行,不怕寂寞。大概在1986年,笔者造访过大考家村他的那几间茅草屋,觉得实在不堪住宿,而且距市区又远,到单位上班风风雨雨来回骑车委实有些困难。潍坊市政协的领导对这位老委员表现出格外的关心,于是出面协调,在奎文区给他解决了一套新楼房,而且还公款配置了床和写字桌之类的家具。此事由当时的市政协主席远东、市政协副主席兼统战部长姜曰绍过问,笔者曾亲耳听姜讲过。笔者还到考老的新居里祝贺了一下,并看到四面墙上挂满了字画,印象深的有为梅兰芳长期配戏的俞振飞、著名四大名旦之一的张君秋等文艺界名流,以及曾任山东省委书记的谭启龙及高启云等官员的丹青墨迹。但是如今采访考老的后人考明俊时,却只看到谭启龙的那一张了。

笔者猜想这些字画无非是他以核雕作品送人,然后别人答谢的所谓唱和之物。考功卿为人豪爽,手也很“松”,类似于大作家兼书画家汪曾祺,从他那里求件核雕似乎不太费事。他送出的核章作品不知有多少,而笔者也得到了一件未求自来的《萧何与韩信》,刻的是萧何月下追韩信的经典故事,虽系小品,亦见功夫。

考功卿是那个时代老艺人的代表,他创作时,绝对心无旁骛,类似达摩面壁,不会像今人那样的浮躁,因此他是那个时代诗意的风景,欣赏他的核舟,如听渔舟唱晚,会使人的心境格外洁净……

韩钟亮



都传恭刀刻不辍精品频出

2014年11月24日


都传恭在工作室。


都传恭核雕作品《百万雄师过长江》。


作品《盛世富贵杯》。邢顺建  供图

都兰桂之孙都传恭自9岁起便跟随爷爷学习核雕手艺,距今已有65个年头了。作为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都传恭可谓是名满天下。11月13日,记者来到了潍城区于河街道都家村,见到了都传恭老人,都传恭告诉记者,当年为了宣传核雕,他曾经自掏腰包,全国各地参加展览,只是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核雕。如今,年过七旬的都传恭最盼望的是核雕手艺能够后继有人,代代流传。

雕刻技艺精绝,54名梁山好汉活灵活现

上午10时许,记者来到了潍城区于河街道都家村,见到了今年74岁的都传恭,当天都传恭头戴八角帽,身穿合体的冬装,虽然已年过七旬,但身体十分硬朗,精神状态也不错。得知记者到来后,热情质朴的都传恭还特意骑着一辆三轮车,在大路上等候为记者引路。

走进大门,迎面便看见了都传恭的雕刻工作室。这间工作室,是他核雕的世界,《百万雄师过长江》《苏子游赤壁》《乾隆下江南》《十八罗汉》《梁山一百单八将》《四大名著》《九美闹龙舟》……每一件作品都雕刻得精美绝伦,让人爱不释手。

都传恭热情地给了记者一把放大镜,并把他多年珍藏的作品悉数摆到了记者的面前。在《梁山一百单八将》上,记者通过放大镜看到,在一枚拇指大小的桃核上,竟密密麻麻地雕刻了54个梁山好汉,姿势不一,神态各异,不可思议的是,每个人物都雕刻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连人物的眉毛、胡须都清晰可见,技艺之精让人叹为观止。

在《百万雄师过长江》上,雕刻了18名解放军指战员的英雄群像,指挥员手拿望远镜,眺望大江对岸,司号员手持军号吹响了冲锋号,战士们或射击或装弹,老艄公奋力划桨……“这些还不算是最难的,最难的是船上的锚链。”都传恭一边说着,一边指向船上的锚链,记者发现,船上的锚链全是从桃核上刻下来又套上去的,每个锚链环都细如发丝,环环相扣组成一条锚链,看不出人工斧凿的痕迹。

从小性格沉稳,9岁起便跟随爷爷学艺

都传恭从9岁开始跟随爷爷都兰桂学习核雕技艺以来,距今已有65年了,爷爷都兰桂从小随父学艺,所刻核雕布局简练,朴实大方,“在爷爷手上,核雕艺术有了很大的发展,他雕刻的核雕做工精细、玲珑剔透,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曾获得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都传恭告诉记者,爷爷都兰桂一生研究核雕,精品核雕《百鸟朝凤》《文王百子图》《百寿图》等均以精细著称。1955年,都兰桂被评为国家级老艺人之一,1960年10月逝世。

都传恭说,在自己还只有六七岁的时候,便经常跟在爷爷身边,看他拿着小刀在桃核上雕刻,长期耳濡目染下,自己便对核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那个年代,人们的温饱都不是易事,但是爷爷都兰桂却靠着核雕的手艺让一家人吃饱了饭。“那个时候爷爷给别人个核雕,对方就算没有钱,也会给爷爷几个煎饼作为酬谢,我们小时候就是靠着爷爷带回家的煎饼生活的。”都传恭回忆道。

都传恭9岁那年,都兰桂把他叫到跟前,问他愿不愿意学习核雕,早已对核雕兴趣浓厚的都传恭,想也没想便答应了。正式学习核雕后,都传恭就需要把绘画、书法、雕刻等技艺一并练好。“小时候我便很能沉住气,别的孩子来叫我玩,我宁愿在家练书法,也很少跑出去。”都传恭告诉记者,他能有今天的成绩,与从小养成的沉着稳重的性格密不可分。

不丢家传手艺,自掏腰包全国各地参展

从小跟着爷爷学习,都传恭慢慢练就了一手出神入化的核雕手艺。然而,都传恭20岁那年,核雕市场不景气,一件核雕卖不了几个钱,为了维持生计,都传恭先是到潍坊嵌银厂工作,后来又做一些刻章的生意。尽管如此,都传恭从没有放弃过核雕这门手艺,也从来没有断过将核雕发扬光大的念头。

等到都传恭年过五旬时,儿孙承欢膝下,家里的日子越过越好,不用为生活发愁了,可都传恭想让核雕发扬光大的念头却越来越强烈。都传恭感慨:“核雕毕竟是咱们都家传下来的手艺,别人可以不着急,我不能不急啊。”

怎么才能让更多的人知道核雕这门手艺呢?都传恭想到了一个最见效却也最辛苦的方法——前往全国各地参展。北京、南京、天津、沈阳、广州……哪有大型的展览会,都传恭便会千方百计带着自己的核雕前去参展。一开始,核雕作品销售情况并不乐观,经常一场展览会下来,挣的钱还不够参展费的,都传恭自己还要搭上路费、住宿费和印刷费。时间长了,核雕作品越来越受到认可和关注,都传恭这个“赔钱赚吆喝”的状态才慢慢改善。

如今,都传恭的作品已风靡全世界,经常有来自五湖四海的核雕爱好者打电话咨询或登门拜访,成为人们争相收藏的工艺美术珍品。如今,都传恭的核雕作品已远渡重洋,到了美国、加拿大等国家。

六十余年创新不断  核雕作品屡获大奖

都传恭研究核雕60余年,不但将传统的民间核雕技艺传承下来,而且创新性地将核雕镶嵌在各种红木上,制成小屏风、红木百寿杖、鼻烟壶等。其《九龙戏水》《十八罗汉》《乾隆下江南》等作品屡获大奖。都传恭告诉记者,他还创造性地将核雕镶嵌到鼻烟壶上,做出了《四大名著》等一系列精美作品。

如今,都传恭的核雕技艺早已名满世界。1982年,都传恭凭作品《系列花篮》获得了山东省民间工艺品展一等奖。2003年他的《十美采莲》《古代轿车》《十八罗汉》核雕作品获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评展一等奖,他被授予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2005年《苏子游赤壁》获全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西博会”银奖,同年《乾隆下江南》获第十二届“中国艺术博览会”金奖,在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发展是硬道理》获潍坊市艺术创作二等奖。2006年《赤壁赋》获山东国际文艺博览会一等奖,同年又获“中国艺术博览会”金奖,2006年都传恭获中国文艺杰出成就奖“书画艺术金奖”、终身杰出艺术家。2007年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山东省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和“潍坊市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

虽然获得了如此多的荣誉,但都传恭仍坚持戴着具有放大功能的特制镜从事雕刻。然而由于年事已高,工作时间长了,就会感到精力不济。老人说他膝下有6个女儿,只有老五都淑敏跟着他学雕刻。老人期盼核雕这门技艺能好好传承下去,“这门手艺一定要传承下去,万万不能失传了。”都传恭说。

文/图  本报记者  李楠(署名除外)



王绪德博采众长创新不断

2014年11月24日


王绪德核雕作品《松鹤延年》。(资料图片)


王绪德(左)潜心向师傅考功卿学习。韩钟亮 供图 


王绪德的核雕作品。(资料图片)

作为核雕大师考功卿唯一的亲传弟子,王绪德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潍坊核雕)代表性传承人,2011年王绪德的核雕作品《八仙聚寿》获中国非遗博览会金奖。今年72岁的王绪德曾对核雕“一见钟情”,他不仅对核雕做出了多种创新,还与都兰桂、考功卿合作完成了作品《孟浩然骑驴过小桥》,这件三代相传的核雕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传家宝”。

跑到海边观察船只,共刻五个核舟如今只剩一个

,记者来到奎文区怡和星国际小区,见到了核雕大师王绪德。王绪德今年72岁,面容和蔼可亲,一双刻了一辈子核雕的手上布满了老茧。一谈起潍坊核雕,原本不善言谈的王绪德老人,热情地招呼记者走进他的书房,里面珍藏着他大半生的作品。

记者看到,在一件名为《西厢记花瓶》的核雕作品上,王绪德将小小的桃核刻成了花瓶的样式,在瓶身上根据《西厢记》的内容雕刻上了崔莺莺、张生、红娘等景点人物,使得整个核雕作品古意盎然。另一件名为《夜游赤壁》的核雕作品上,则被王绪德雕成一条船,船上6个人神态各异,4扇门、8扇窗均可自由开合;举起放大镜,可见门窗上刻有40个字:“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较《核舟记》所述更甚的是:一小书童正趴在桌上酣睡,一小和尚伸展双臂,仰头张嘴打哈欠;船头垂下一条锚链,40余环,每环小如米粒,细如发丝。王绪德告诉记者,刻“核舟”,最难的是刻锚链,因为“刻第一环还得兼顾二、三环”。

每一个从事核雕的人,都对雕刻“核舟”有着特殊的情结。“《核舟记》描写了王叔远出神入化的核雕手艺,是核雕手艺人终生的目标。”王绪德说,为了能够雕刻好“核舟”,他曾经专门前往青岛、蓬莱、烟台等沿海地区,仔细观察各种船只造型,将现实中见到的船只形态付诸刀尖,才能将“核舟”雕刻得出神入化。王绪德一生雕刻了5个“核舟”,其中4个已被核雕收藏者求走,剩下的1个他珍藏至今,不舍得卖。

上班后与核雕结缘,认真执着是考功卿唯一弟子

王绪德师从核雕大师考功卿,是考功卿所收的唯一一名弟子。说起与考功卿的师徒缘分,王绪德不禁感慨万千。

据王绪德介绍,1962年,20岁的他从工艺美术学校毕业,后分配到了工艺美术研究所,自己的本专业是铸铜印,在这里他结识了考功卿,并对考功卿的核雕手艺“一见钟情”。

“真是方寸间的大千世界啊。小小桃核,山水、人物、花鸟全都容得下。”最初见到考功卿的核雕时,王绪德叹为观止。“小时候,听小学老师讲过,有人在桃核上刻上了北京天安门,当时我就觉得很神奇。”王绪德告诉记者,等见到考功卿的核雕手艺后,才感叹“何止能把天安门刻到桃核上,世间万物都可以在桃核上重生。”

起初,王绪德只是偷偷跟着考功卿学核雕手艺。“白天还要铸铜印,只能晚上少睡觉加班加点学习核雕。”时间长了,王绪德渐渐感觉,一心两用无法集中精力,一番思考之下,王绪德干脆找到了研究所的领导,表示自己想要一心一意跟随考功卿学习核雕。

“我最初拜师,师傅并没有一口答应,而是反复思考良久。”王绪德说,之所以考功卿会反复思量,主要是太清楚学核雕的不易,核雕集雕刻、书法、绘画多种艺术于一体,学起来费劲,可见效不大。但是,考功卿最终还是被王绪德的认真执着所打动,将自己的核雕手艺悉数传给了他。

师徒两人犹如父子,苦心钻研并创新花色和品种

王绪德拜师后,师徒两人犹如父子。为了刻好“核舟”,他们收集各种素材,研究各种动物的习性、体态和特点,博采众艺,吸收其艺术精华,为核雕所用,并巧妙运用核雕上的自然麻纹,雕出各种生动的景物形象。

王绪德师从考功卿几十年,苦心钻研核雕艺术,并做了很多创新,他先把核雕雕成器皿,比如花瓶、壶、坛、罐等,再在上面雕刻上内容,他还创新性地用桃核雕成各种造型的鼻烟壶和各式各样的戒指,还用桃核雕刻镶嵌屏风,这些都是历史上所没有的,极大地丰富了核雕的花色和品种。

王绪德对作品宛如对待自己的孩子般珍视。大展现场,每有参观者询价,王绪德总是给出两个字:“不卖!”问及原因,王绪德说:“你叫我怎么说呢?我雕一个月,2000块钱给人自己觉得不够本,但他会觉得贵。”另一个出现频率很高的问题就是“你花多长时间刻一个”。有时王绪德答“这个得一个月”,有时说“一星期”,有时是“最快五六分钟”。他私下里嘟哝:“多长时间?有的东西一生也就刻得出一两件。”

如今,王绪德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潍坊核雕)代表性传承人,1996年,王绪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协评为民间工艺美术家。2007年他被评为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和山东省首批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2010年获山东省文化行业高技能人才称号。2011年核雕《八仙聚寿》获中国非遗博览会金奖。

师徒三代共刻核章 精心保存代代相传

王绪德告诉记者,他有一件《孟浩然骑驴过小桥》的核雕作品,是都兰桂、考功卿和他合作完成的。王绪德小心翼翼地从里侧的抽屉里取出了这件核雕作品,记者看到,这件核雕呈黑色,显然已经饱经岁月的洗礼。上面刻画着戴着一顶官帽的孟浩然,骑着一头小毛驴从小桥上经过的情景,孟浩然骑驴仰望,满是潇洒快意的姿态。

王绪德说,这件核雕是前辈师傅都兰桂和考功卿良苦用心的“传家宝”。1984年,考功卿师傅退休前拿出一个椭圆形未刻印底的核章,上面刻着“孟浩然骑驴过小桥”的画面,这是都兰桂师傅用心布的局、用心刻成的。后来,考功卿把这枚核章交给了王绪德,让他把核章刻上印底,让这枚核章成为师徒三人的共同之作。

王绪德告诉记者,这枚核章他收藏了20多年,但一直没定下刻什么内容,直到2008年6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成功,王绪德就把“中华核雕万代传”的印文刻上了核章,边款“师祖布局,考刻之与余刻印款,意在千古之志也。今悉获国之非遗,吾三代愿之大胜矣”。

将三代相传的核雕完成,王绪德感觉终于对师傅们有了交代。“这件核雕以后就作为传家宝代代相传,不会再出售了。”王绪德说。

本报记者 李楠


考铭扬入行较晚意在传承

2014年11月24日


考名扬作品吉祥八宝手串。


考名扬作品手把件(福寿双全)。


考名扬作品吉祥八宝手串。


考名扬(左)经常向师傅王绪德讨教。

考功卿之孙考名扬,自小耳濡目染喜欢上了核雕手艺。如今,他也把核雕当成了自己的主业。考名扬说,如今潍坊核雕的前景十分好,不仅有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也有络绎不绝前来购买的收藏者,让潍坊核雕享誉海内外。目前,潍坊核雕技艺的传承人已近百人,每位传承人年人均收入近10万元。2012年,潍坊市核雕协会成立了,目前已经有会员100多人。

考名扬得爷爷真传,曾一度未将核雕当主业

,记者见到了考功卿之孙——考名扬,今年41岁的考名扬如今已是潍坊核雕名师,作品多次在各大比赛中获奖。但他真正开始把核雕当做主业,是从2010年开始的。

考名扬自小便看爷爷考功卿做核雕,耳濡目染之下,也对核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考功卿有5个孙子,考名扬是最受他宠爱的一个,从小他便手把手教考名扬雕刻、书法、绘画。“爷爷在我的印象里,是一个非常慈祥和蔼的人,对我非常的好。”考名扬对爷爷十分怀念。

虽然自小得了爷爷的真传,但考名扬成年后却没有从事核雕行业。1989年,考名扬前往潍坊嵌银厂工作,2000年,他又自己开始经营红木家具生意,之所以没有选择将核雕作为主业,主要是当年的核雕市场并不乐观,“那个年代光凭着干核雕,是吃不上饭的。”考名扬说。

虽然如此,但考名扬从未放下核雕。“做红木生意时,雕刻、绘画等东西都用得上,这与核雕是相通的。”考名扬说,这么多年来,他从没忘记过自己是考功卿的孙子,也从没忘记要将核雕发扬光大。

正式拜王绪德为师,第六代传人达三四十人

随着核雕市场逐渐升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核雕,慕名前来潍坊购买核雕的人也越来越多。

2010年,考名扬正式拜师王绪德门下,成为了潍坊核雕的第六代传人之一。“之所以做这个决定,一方面是因为如今潍坊核雕的市场景气,另一方面是因为我从没有放弃过核雕的梦想。”考名扬说,他有责任也有义务将核雕文化传承下去。

拜师后,考名扬开始一心一意做起了核雕。他本就天资聪颖,加上儿时有爷爷的亲自教导,如今考名扬的作品已经有模有样,多次在各大比赛中夺得奖项。“现在专门做核雕的话,收入不会太差,而且核雕行业的前景也是越来越好。”考名扬对未来非常有信心。

考名扬介绍,潍坊第五代核雕传人只有四人,他的老师王绪德便是其中一位。与第五代传人人数太少不同,第六代传人已经有三四十人。

“之前核雕技艺传授徒弟的方法很严格,并不是谁想学就能学的。从第六代开始,学习核雕的门槛放开了,越来越多的人有机会学习核雕技艺。”考名扬说,之所以第六代传人比第五代传人多了十倍左右,原因就在于收徒门槛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除了收徒门槛发生变化之外,考名扬分析,如今核雕市场的升温也是传人增多的重要原因。“之前核雕不值钱卖不出去,所以也没大有人愿意学,大家宁愿去学点厨师、汽修等能养家糊口的技术。”考名扬告诉记者,如今不同了,核雕不仅仅市场需求量大,而且价格升值空间也非常大,每年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收藏者前来潍坊购买核雕。“现在外地人一提起核雕,首先想到的就是潍坊,潍坊核雕已经形成自己的一个品牌了。”考名扬欣慰地说。

我市成立核雕协会,今年首次大赛精品亮相

目前,潍坊核雕技艺的传承人已近百人,每位传承人年人均收入近10万元。随着从事核雕行业的人数越来越多,2012年,潍坊市核雕协会成立了,目前已经有会员100多人。记者了解到,潍坊市核雕协会将努力把核雕作为一个品牌推向更大的市场。

据悉,潍坊市核雕协会自2012年成立以来,已组织了多次去外地的交流活动。期间,也有北京、苏州等地的核雕爱好者前来学习交流,让潍坊核雕的技艺和视野都有了更深层次的发展。

今年夏天,潍坊市首届核雕技艺大赛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如期顺利举办,并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和极高的评价。全市60位参赛作者、130余件风格迥异的核雕作品参加了比赛,举办如此规模的核雕技艺大赛,在潍坊历史上尚属首次,大赛作品展在潍坊市图书馆一楼大厅面向社会免费展出。除大赛参加者,还展出了核雕老一辈大师都兰桂、考功卿的存世之作,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王绪德、核雕大师都传恭和裴曰信的代表作,共展出作品150余件。

政府助力宣传 开展传习活动

潍坊市非遗保护中心通过扶持传承人参加各种博览会、成立核雕协会,并在央视播放《潍坊核雕》专题片进行宣传推介,有效地提升了潍坊核雕的知名度,促进了其产业化发展,使之得到了较好的传承和发展。

在第三届中国非遗博览会上,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代表潍坊市参加全国文化生态保护区展示宣传,搭建了以“永远的家园”为主题的潍水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主题展厅,共有包括潍坊核雕在内的14个非遗特色项目参展,通过视频、图片和项目技艺表演,向观众生动展现了保护实验区的文化资源和建设成果。

近年来,潍坊市非遗保护中心建设完善了核雕艺术传习中心,还利用市艺术馆现有的办公场所进行整修,建设了核雕艺术大师工作室、核雕技艺传习所,添置了传习工具和工作设施,建立健全了传习制度,使传承人得以常年开展传习活动。同时对现有的小展厅进行整修布置,建立了潍坊核雕艺术精品展示厅,增加必要的陈列功能,提高展示的观赏性。为加强潍坊核雕艺术的传承,促进核雕艺术的创作与创新,对部分有成就并做出贡献的核雕技艺大师和技艺名师进行了资金扶持,调动了他们的传承积极性和创作热情。

为了进一步宣传推广潍坊核雕艺术,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将建立潍坊核雕艺术档案库,对各位获奖者的核雕作品作永久性收藏和展示,让潍坊核雕艺术发扬光大、源远流长。

文/图 本报记者 李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