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男
年龄:73 岁
技术职称:高级工艺美术师
荣誉职称:潍坊市工艺美术大师
从艺品类:潍坊风筝
从艺年限:54年
单位及职务:潍坊市工艺美术协会会长、潍坊工美术研究所书记
所属地区:奎文区
师承:
徒弟:
浏览次数:12364
丁传信,1951年出生,山东潍坊人,中共党员,高级工艺美术师。现任潍坊工艺美术研究所书记,潍坊市工艺美术协会会长,潍坊市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理事,山东省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
1971年参加工作,先后担任了潍坊橡胶厂团委书记、政办主任,潍坊工艺美术集团公司办公室主任、副总经理,潍坊工艺家具厂厂长、书记,潍坊地毯厂党委书记、第一副厂长,潍坊金艺大厦副总经理,潍坊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书记,潍坊市工艺美术协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山东省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理事等职。2008年被评为潍坊市工艺美术大师;2009年被市总工会、市人社局等九部门授予“知识型十佳标兵”称号;2009年被市总工会授予“富民兴潍”劳动奖章;2010年被市政府授予“潍坊市劳动模范”称号,被市经信委评为“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2010年8月风筝作品获山东省工艺美术“神龙杯”银奖,2010年10月被山东省轻工系统、省纺织工会授予“改革开放三十年突出贡献企业业家”,全省轻工系统优秀企业家,2010年12月被市工会授予“工友创业优秀个人”(全市十名),被山东省总工会授予“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2011年4月被潍坊市风筝会办公室授予“特邀风筝专家”称号;2015年、2016年连续两年担任山东省工艺美术系统专业技术职务高级评审委员会委员。
1997年接手潍坊工艺美术研究所,通过大打风筝牌这一商机,逐步解决了该所难以为继的局面,使研究所走出困境,步入了良性的发展轨道。
丁传信带领全所干部职工真抓实干,使该所取得了很多的荣誉和奖项,也为全市工艺美术业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是推动了全市风筝产业的快速发展。该所是潍坊国际风筝会的发起单位之一,率先成立了全国第一家风筝厂,第一家打风筝牌外出办展,并走出国门,取得了很大成功,也带来了经济和社会效益。2008年获山东省经贸委颁发的“山东省风筝产业基地”,2009年被省工农业旅游示范点评定委员会授予“山东省工业旅游示范点”称号。
二是在上级有关部门的领导下,为全市工艺美术特别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发挥了应有的作用。2008年市工艺美术协会成立,办公场所设在了研究所,作为协会常务会长和秘书长,除了抓好所里的工作外,借助协会平台,聚集工美大师,走访民间老艺人,建立大师工作室,充分利用报刊、电视等新闻媒体宣传推介,努力挖掘和保护传统手工技艺,使核雕、布玩具、风筝列入省工艺美术协会定为向国务院推荐的三个保护品种。
三是筹建了“中国潍坊民间工艺品陈列馆”,对研究所的一些历史文献资料和工艺美术藏品进行了归纳、整理,并汇集了我市工艺美术大师的代表作品一起陈列,接待中外游客参观,免费对外开放,宣传工美文化,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
四是按照上级精神和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协会组织参与了我市工艺美术大师、名人的推荐和评选工作,全力做好推荐和本市工艺美术大师、名人的评选,从而保持了我市工艺美术人才队伍的持续健康发展。
多来年,丁传信为全市工艺美术特别是风筝对外交流与发展方面来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为我市争得了荣誉。其事迹曾多次被报刊、电视台等新闻媒体报道过。
2008年被评为潍坊市工艺美术大师。
2009年6月授予潍坊市工艺美术大师。
2009年被市总工会、市人社局等九部门授予“知识型十佳标兵”称号。
2009年被市总工会授予“富民兴潍”劳动奖章。
2010年10月被山东省轻工系统、省纺织工会授予“改革开放三十年突出贡献企业业家”,全省轻工系统优秀企业家。
2010年被山东省总工会授予“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
2010年被市政府授予“潍坊市劳动模范”称号。
2010年被市工会授予“工友创业优秀个人”(全市十名)。
2010年被市经信委评为“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
2011年4月被潍坊市风筝会办公室授予“特邀风筝专家”称号。
2013年4月2013首届潍坊市工艺美术节获本节最高奖项艺术成就奖。
2015年、2016年连续两年担任山东省工艺美术行业专业技术职务高级评审评委员会委员。
2019年担任潍坊市工艺美术协会会长、潍坊工艺美术研究所书记。
现为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理事、山东省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
2010年8月风筝作品获山东省工艺美术“神龙杯”银奖。
风筝作品获北京首届国际博览会金奖、“城运杯”一等奖。
核雕、布玩具、风筝被省工艺美术协会定为向国务院推荐的三个保护品种。
在潍坊国际风筝会期间,该所的风筝获金牌五枚,银牌十五枚,并以我所为主组建的山东代表队,荣获团体三连冠。
率先成立了全国第一家风筝厂,第一家打风筝牌走出去办展,并走出国门,受到了新闻媒体的高度关注。2004年先后在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美国、荷兰、泰国等进行了风筝艺术交流。美联社、法新社、英国BBC、韩国文化交流、《人民日报》、《工人日报》、《中国旅游报》、《中国日报》、《北京晨报》、《北京晚报》、中央电视台、中央广播电台等上百家新闻单位予以报道。中央电视台《早安中国》做了近5分钟的专题报道。
2014.4
2016.4
2016.4
2016.4.19
左起:孟江、邓华、韩钟亮、丁传信 摄影胡建东 2017.3.27.17:00
左起:刘效敏、孙海东、孟江、邓华、韩钟亮、丁传信、田洪波、孙业刚 摄影胡建东 2017.3.27.17:00
2016.4.17
2015.4
潍坊市工艺美术研究所获得荣誉
各级领导赠潍坊工艺美术研究所题词
中国潍坊民间工艺品陈列馆一角
工艺品陈列馆开门纳客
2012年08月29日
◎市民可以在每周二四六免费参观五大展厅 ◎除特色民间工艺品,还可现场观看绒绣制作
市民在中国潍坊民间工艺品陈列馆参观。本报记者 张驰 摄
,位于潍坊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内的中国潍坊民间工艺品陈列馆开始对外开放,允许市民免费参观。上午,记者也慕名赶往一探究竟。在这里不但能看到精美的风筝、木版年画、核雕、布玩具、绒绣等潍坊特色民间工艺品,还能在潍坊刺绣代表性传承人丁培玲麻布绒绣工作室里,近距离观看学员们在麻布上绒绣的场景。据了解,即日起,每周二四六的指定时间,市民都可以免费参观。
28日上午9时许,记者从位于潍城区北宫西街与月河路交叉口西北角的一条小道一路北行,来到了位于齐家工业园内的潍坊市工艺美术研究所院内。所长丁传信接待了记者,首先带记者来到位于院子一侧二楼的中国潍坊民间工艺品陈列馆第一展厅和第二展厅。走进展厅,映入眼帘的是风筝、木版年画、核雕、布玩具、泥老虎、绒绣、仿古铜、黑陶、青州花边大套等各种颇具潍坊特色的工艺品,堪称潍坊工艺品大观园。
随后,记者又跟随丁传信来到位于一楼院子中央的第三展厅。一进展厅,一股木香扑面而来,原来这里展出的大部分是红木制品,有红木嵌银的四美图、文房四宝等,还有一些袖珍风筝,现在市面上很难见到的纯手工绘制“八仙过海”风筝在这里也能看到。隔壁的第四展厅则是平板风筝的制作车间。
在中国潍坊民间工艺品陈列馆的第五展厅门口放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山东省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丁培玲麻布绒绣工作室”。“丁老师在这里带徒弟,现在有6个徒弟跟着她学绒绣。”丁传信给记者介绍说。走进工作室的大门,两张工作台上,几位学员正在认真地按照手边的图片绣着绒绣。
据介绍,研究所院内五个对外开放的展厅共400多平方米,每周的二四六,市民都可以免费参观,时间是上午9时到11时,下午2时到5时。”如果是30人以上的团体来参观就得打电话8955297或者8955207预约,要是不打招呼就来,我们的讲解员就忙不过来了。”丁传信笑着说。
谈起将中国潍坊民间工艺品陈列馆五个展厅对外开放的初衷,丁传信说:“之前我们只是埋头于生产、研制和开发潍坊特色的工艺品,忽略了服务大众。现在对外开放就是为了让更多的市民来参观欣赏民间工艺大师的优秀作品,让年轻人了解潍坊特色手工业的发展历史。展厅开放后,也方便市民带外地的朋友来参观。下一步,我们还会研究和试行亲手实践、免费学习等项目,让市民与潍坊民间手工艺品更近距离的亲密接触。” 本报记者 孙锦
历史悠久辉煌难续传统技艺面临失传
古城工艺亟需传承人
潍坊新闻网 2008-12-06 10:36:02
绒绣大师丁培玲的弟子(左)已经收徒弟了
“美术之乡,工艺古城”是对我们美丽的家乡潍坊的生动写照,是对潍坊工艺美术产业做出的最完美的概括。
很多市民也许都还不了解,其实,潍坊的工艺美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潍坊的工艺美术曾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种种原因,许多潍坊传统的工艺品生产流程被迫停产,有的工艺品的生产经营甚至走入低谷,更有甚者,有的工艺美术产品已经濒临灭绝断代。
时不我待,值此危急时刻,为了使潍坊传统工艺美术得以发展继承,有这么一批工作在市工艺美术研究所里的人,开始筹建“大师工作室”,将全市的工艺美术大师组织起来,共同挖掘、保护和传承我们潍坊悠久的工艺美术。
昔日辉煌
潍坊的工艺美术历史悠久,潍坊曾一度成为全国闻名的手工业城市。“三千砸铜匠,七千绣花女”,这是对潍坊工艺美术发展最好、最形象的描述。早在1915年,我市的红木嵌银漆器“西湖时景”就曾经获得过巴拿马博览会最优等奖。核雕“古代轿车”获得过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上个世纪初的潍坊,蓬勃发展、精湛绝伦的工艺美术已经成为这片古老大地上一道闪亮夺目的景观。
如今,听说记者要了解潍坊的工艺美术发展历史,时任市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市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的丁传信打开了话匣子。
据他介绍,潍坊的传统工艺美术品类繁多,做工精细,历史悠久,技艺高超。从作品方面讲,主要有核雕、仿古青铜器、各类风筝、布玩具、青州府花边、拓片、铜印、刺绣、红丝砚、面塑、红木嵌银漆器、麻布绒绣、木版年画、工艺雕塑等二十余个系列上千个品种。
2008年,公开发布的山东省首批19位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里,潍坊就夺得13个座席。
杨洛书的木版年画,聂希尉的泥塑,都传恭的核雕,范祚信的剪纸,杨福源的木版年画,齐秀花的剪纸,王洪吉的鸟笼,丁培玲的刺绣,季传志的仿古青铜器,王琴的面塑,王绪德的核雕,姚志兴的风筝,张殿英的木版年画,均榜上有名。其中,都传恭、杨洛书、聂希尉、范祚信又被评为全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
2008年10月,山东省首届工艺美术精品展览中,潍坊的展品品位最高、规模最大、品种最多、获奖产品居全省之首。在全省公布的十个产业基地中,我市的风筝、木版年画、工艺雕塑占据三席。
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堪以比肩的,就是潍坊的杨家埠,统称为中国三大年画社。而作为潍坊城市标志的风筝,更为潍坊作为中国风筝发源地做足了证明。
讲绣品,蜀绣、苏绣、湘绣被称为中国三大名绣,而作为鲁绣主体的潍坊刺绣,紧跟其后,即使算不得第四,至少也是半个名绣之乡,令全国的工艺美术界都刮目相看。
因为潍坊刺绣绣工精致,曾得到过戏剧名家尚小云、李松年、袁世海、冯志孝等人的赞赏,他们纷纷到老潍县定制戏服,带有潍坊刺绣的戏服,似乎为名家们抑扬顿挫的卓越表演格外平添了几分婀娜。
此外,潍坊的仿古青铜器也与陕西西安市的仿古青铜器齐名;潍坊市工艺美术研究所的老艺人郝桂君被誉为全国布玩具之母,她所设计的狮子滚绣球被邮电部作为特种纪念邮票发行全国。潍坊的核雕被誉为全国的绝活之一,而潍坊的红木嵌银技艺,则是中国一绝……
因为潍坊的工艺美术产品做工精细、精美绝伦,因此,潍坊的工艺美术产品也深受党和国家领导人赞赏。老艺人都兰桂、考功卿所雕核雕“二龙戏珠”,曾送给毛主席,中国文化部也认可:“此种艺术在中国有保留价值”。
潍坊红木嵌银文房四宝作为国礼,曾经赠送日本友人,而红木嵌银漆器进入中南海、人民大会堂、天安门城楼以及国家领导人的办公室,也都屡屡可见。
潍坊市工艺美术研究所作为我市民间工艺美术生产、研制、继承、发展的重要基地,近些年来,先后接待了几十位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视察,并得到了他们的高度赞扬。“民族工艺,文化瑰宝”,国家领导人欣然题词肯定。
在潍坊,工艺美术的历史是辉煌的,但是,潍坊工艺美术的今天却不容乐观,以“三千砸铜匠”闻名京城和大江南北的花丝首饰,铜铃、脖锁,以“九千绣花女”闻名于世的手工刺绣“麒麟送子”、“蓝淀花布”,都面临着绝代失传,享誉全国的吉利宫灯似乎也难续辉煌……
应对挑战
虽然潍坊工艺美术拥有悠久的历史,但是,今天潍坊许多优秀的传统工艺面临失传的危险,而了解、喜欢潍坊传统工艺并且想学习、传承这些优秀艺术品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少。
在采访中,丁所长分析了我市工艺美术的现状以及工艺美术不受人们重视、甚至面临失传的原因:“工艺美术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因此投入大、产出少,并且是手工作坊生产,因此,投入的生产工人很多,但效益却不怎么显著。就拿麻布绒绣来说,它是由艺术家和专业技师用数十种及数百种不同色彩的高级羊绒毛,在纯棉网布上逐渐配色而成的纯手工艺品,并且我们的线都是自己染色的,因此,完成一幅作品需要很长的时间,难以成批量的生产,就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这些工艺品的市场占有率。”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这已经是潍坊工艺美术诸多品类中有些已经面临失传的一个最重要原因。
另一方面,由于很多传统技艺都是祖传的,因此,存在着一代传一代的因素。“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这是我们经常在武侠片中看到的对白,但在现实生活中,潍坊传统工艺美术发展确实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这种情况。这也使得某些传统工艺无法传承,使得它们面临失传的危险。
丁传信认为,工艺美术是艺术品,没有太大的科技含量,纯粹靠手工制作,这既是工艺美术的两大特征,也是工艺美术的价值所在。然而,正是由于这两大特征,工艺美术无法大规模的采用机器成批量生产,因此,也就无法获得良好的市场占有率,其经济效益必然受到影响,而经济效益的缺乏,往往也造成学艺者兴趣不高,许多人都不愿意去学习、传承工艺美术。
丁传信激动得说:“湘绣是我国三大绣之一,在长沙,那里建立了湘绣城,定期举办一些大型展览,不仅使得人们都见识到了湘绣的魅力,也带来了很好的经济收入。我认为我们的鲁绣也具备规模化发展的潜力,我们的绣品做工精细,如果加大宣传,我想我们的潍坊刺绣也会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的。”这位为潍坊的工艺美术发展数十年操劳的汉子满怀信心地说道。
竭力拯救
潍坊的工艺美术经历了辉煌的昨天,正在经历着艰难前行的今天,然而,因为有着浓厚的历史积淀,潍坊工艺美术的明天,不应该是黑暗的,而应该是充满希望和光明的。
潍坊工艺美术的现状很快引起了市领导的高度重视。2008年,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全市工艺美术产业发展的意见》;潍坊市工艺美术研究所成立了“大师工作室”,将全市的工艺美术大师组织起来,共同挖掘、保护和传承我们悠久的历史文化;由市工艺美术研究所筹建的潍坊市民间工艺品陈列馆也已经纳入建设规划……一项一项拯救潍坊工艺美术的措施已经或将要实施,潍坊人,正在为潍坊人曾经的骄傲而展开一次复活行动。
目前,我市拥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有2人,拥有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有27人。等到潍坊的工艺美术陈列馆建好了,我们的各位大师的简介、历史传承、对工艺美术技艺的贡献以及他们的作品,都会分门别类陈列在馆中。陈列馆会对外开放,广大市民尤其是年轻一代,会在徜徉其间的时候,领略潍坊工艺美术的精彩绝伦,也会逐渐暗自称奇,一旦有了学习的兴趣,潍坊工艺美术发展的传承重担,就会落到他们的肩上,潍坊工艺美术的奇葩,也就会更好的传承下去。
承担着拯救潍坊工艺美术任务的市工艺美术研究所繁忙异常,为了发扬潍坊的核雕艺术,工艺美术研究所里成立了中国核雕艺术研究中心,计划将举办培训班,定期向社会上招纳学员。
而作为潍坊麻布绒绣继承人的丁培玲大师,也已经在自己的工作室里收了两代徒弟了。“有了丁培玲的徒弟,潍坊麻布绒绣在近十年里,是不会存在绝代危险的。”丁传信对此很是高兴。
此外,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张殿英的工作室和面塑工作室,也已经建成投入使用,其他潍坊工艺美术项目的工作室,也都在筹建之中。
另外,潍坊的仿古青铜器、铜印、雕塑、布玩具等传统技艺,也都在逐步的恢复生产,并且计划规模生产,使得传统技艺得以保持的同时,可以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而对于濒临绝代的花丝首饰、铜铃、脖锁、吉利宫灯等,丁传信斩钉截铁地表示,潍坊人一定会竭尽全力进行搜索和挖掘,绝对不会让他们灭绝。“目前,我们从潍坊工艺美术研究所里退休的老职工和一些从小就在潍县生活的老人那里了解到,这些产品都是近乎失传的潍坊老工艺美术品,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找到会这些技艺的民间艺术家肯定会很难,但是,我们相信,在潍坊民间,目前肯定还有会这些工艺的老艺人,我们要拼尽全力去寻找和挖掘,会认真地整理相关资料,一旦发现线索,就要采取必要的措施,使得这些眼看要失传的技艺继续传承下去。另外,我们也希望在此宣传一下,如果有人知道会这些技艺的老艺人,一定要通知我们,我们以礼相请,留住潍坊的传统工艺美术。”丁传信信心十足。
工艺精品惊艳瓷都
2008年11月3日 星期一
用手机拍下民族文化瑰宝
“看看,这核雕太漂亮了!”“嘿,这泥老虎真可爱!”“这剪纸简直就活了!”……
10月28日上午,为时3天的山东省首届工艺美术精品展在淄博的中国瓷器博物馆隆重开幕。本次精品展,汇集了300多个国家及省级大师和工艺美术工作者近几年来精心创作的优秀作品,涉及风筝、抽纱刺绣等11个门类40多个品种。全省17个市都设置了展区。而潍坊的展区,以其面积最大、精品最多、种类最全、档次最高赢得了各界的高度评价。
“精美绝伦!精美绝伦啊!”在潍坊核雕展柜前,一位满头银发的老人不住地赞叹着。这位名叫张大同的老人,是专程从枣庄赶到淄博参观工艺美术展览的。满头银发的老人在潍坊展位前留恋不舍,特别是看到潍坊的核雕,更是久久不愿离去。老人面前,是几枚核雕精品:都传恭的“梁山好汉”,作品不大,在一枚拇指大小的桃核上,密密麻麻雕刻了54个梁山好汉!54个好汉姿势不一,神态各异。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每个人物都雕刻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就是人物的眉毛、胡须都清晰可见,技艺之精绝让人叹为观止。王绪德的“核舟”,雕刻精细、玲珑剔透自不必说,让人称奇的是,核舟上面的门、窗都是活动的,可以自由地开启。船上的锚链也是用桃核雕刻的,每个锚链环都细如发丝,环环相扣,绝看不出人工斧凿的痕迹,就像是自然长成的……张大同老人说,自己是一名民俗、文史爱好者,对全国的民俗工艺品都有研究。不过,潍坊的民间工艺品,特别是核雕工艺品,无论是历史价值,还是艺术水准,在全国都应排在前位。边说,老人不住地伸出大拇指。
潍坊核雕历史悠久、夺人眼球,潍坊风筝也不甘落后。展厅里,金鱼、蜈蚣、蜻蜓,各式各样的风筝精彩纷呈,其中100多米长的龙头蜈蚣风筝更是吸引了不少年轻人、特别是风筝爱好者的目光,大伙儿纷纷与风筝一起合影。“以前,听说过潍坊的风筝漂亮,没想到竟然这样活灵活现。”工艺美术工作者王女士说,“龙的眼睛竟然会动,胡须还能飘,确实了不起。”接下来,当她进一步了解到:潍坊的风筝如今在不断推陈出新,已经有了夜光风筝,可以在晚上放飞;有的风筝在空中还可以完成传单飘洒、喷云吐雾等绝技。“一只小小的风筝,潍坊竟然做成了大产业,确实了不起。”边说,王女士边要求记者给她在龙头蜈蚣前多拍几张照片。
核雕、风筝、布老虎,嵌银、年画、麻布绒绣……展出的潍坊各类民间工艺精品震撼着每一位参观者的心灵。市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丁传信介绍说,这次展出,潍坊共有11个系列73组107件作品参展,作品基本是大师级人物的亲手制作。其中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殿英、卜范增两人的作品,还有王绪德、丁培玲等23名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的作品。
用手机拍下民族文化瑰宝 记者郭保礼文/图
精湛潍坊民间工艺今尴尬
老艺人忧心花丝首饰技艺失传
潍坊新闻网 2008-12-17 09:17:45
“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怎么也没有想到,平时烂熟于口的白居易《中隐》里演化而来的“大隐隐于市”含义,这些天,因为一位老人而让人体会的那么深刻。
胡以方,因为与潍坊几乎濒临消亡的花丝首饰镶嵌这门艺术的联系,而一下子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如果说,有不少人为现今潍坊工艺美术领域里花丝首饰近乎消亡而惋惜,那么,走近生活在潍坊北宫西街一栋普通居民楼里,走近胡以方老人,拥有惋惜心情的人们会立即兴奋起来。
胡以方,就是我们一直在寻找的花丝首饰老艺人。连潍坊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丁传信听说后都表示,一定要尽快拜访一下老人。
我是老艺人
“记者同志来我家看看吧,我就是现在潍坊人知道的越来越少、几乎濒危的花丝首饰这门手艺的一名老艺人啊,”石破天惊般,这样一个消息,让记者迅速兴奋起来。
本报2008年12月6日A3“今日关注”版,以“古城工艺亟需传承人”为题,报道了我市的工艺美术现状。文中曾引用市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丁传信的话,介绍了我市正在蓬勃发展的诸多工艺美术品类,除外还有花丝首饰、铜铃、脖锁以及吉利宫灯等目前难续辉煌甚至近乎濒临消亡的传统工艺美术品类。丁传信也相信,目前潍坊民间,很可能有老艺人对这些濒危的艺术很熟悉。
报道刊登数日,记者接到了胡以方的电话。不久,记者走进了胡以方的家,随着对胡以方的了解越来越深,记者得以进一步了解潍坊“花丝首饰”这门精深的技艺,而胡以方这位曾经创造了潍坊花丝首饰制作高潮的老艺人,不禁让人肃然起敬。
传奇般的工艺
刚刚走进胡以方的家,老人就拿出了事先准备好的几件收藏品,藏品全是花丝首饰,是他当年在从事花丝首饰制作时一直保存下来的产品。
一件是巨大而华丽的花丝宫灯,第二件是放在两个盒子里的四五条花丝鱼(如图),第三件是三枚花丝戒指。记者手捧这些鬼斧神工般精美的花丝工艺品,不禁叹为观止。
而谈起潍坊花丝首饰传奇般的繁盛历史,胡以方老人话匣子就打开了。
“三千绣花女,五百砸铜匠”,这是一些古书和老人们用来形容潍坊传统工艺美术繁盛情景的,其中,“五百砸铜匠”指的就是从事首饰加工业的人,而首饰加工尤以花丝首饰的制作为最高境界。
比如,十三陵出土的古代皇帝头上戴的龙凤冠,它的工艺和潍坊的花丝首饰制作工艺就是一样的,其艺术价值相当高。
不少人都明白,花丝首饰制作档次较高,其工艺特别复杂,有四五十种之多,制作难度很大,它以金、银、铜的各种细丝为材料,经手工艺人配料、成型、制作、多种焊接技术配合,压光镀色来完成,作品有戒指、手镯、项链、胸针、头饰以及千姿百态的大小不同挂件、摆件等,是古时达官贵人、宫廷御用的特种工艺品。
历史上,花丝首饰工艺主要在北京和山东潍县一带,明清时期,就已经发展成为工艺美术的一大产业。1956年,潍坊成立了首饰生产合作社,使得花丝首饰得到了继承和发展。文革遭到破坏。
现在,花丝首饰对于大多数市民来说还是陌生的。但是,在胡以方老人年轻时代的上世纪70年代,花丝首饰在潍坊的发展可谓十分繁盛。当时,胡以方老人已经是潍坊花丝首饰制作的顶尖人物,在他周围,聚集了约百余名从事花丝首饰制作的能工巧匠。
那时候,潍坊的花丝首饰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原首饰厂厂长徐连辉和胡以方以及部分年轻工人成立了花丝首饰生产研究组织,并多次赴北京参观交流。
当时,胡以方设计的花丝鱼等成百上千种作品得到了外贸出口的认可,其中,胡以方设计的花丝宫灯多次受到工艺美术界和北京首饰公司的好评,胡以方本人曾经以山东惟一花丝首饰研究设计代表身份参加全国工艺美术会议。
那时,潍坊的花丝首饰通过北京首饰公司大量出口西欧及东南亚各国。那段时间,潍坊花丝首饰成为山东惟一被认可的享有国家计划的企业,同时,还受到了国家领导人李先念的重视,其亲自批示建设了潍坊首饰大楼。
可以说,当年国家给潍坊批金、银、铜等生产材料,主要设备国家也给提供,潍坊花丝首饰的生产环境非常好,并得以迅速发展壮大。
对于自己28岁时制作的花丝宫灯,胡以方老人非常自豪,他认为这件作品可以说是花丝首饰的代表作,花丝宫灯无论是各个面还是下面的穗儿,全部都是铜丝制作而成,共有6个面,每个面上有一幅仕女图,生动形象,眼眉都清晰可见,技艺精湛无比。花丝宫灯与一般宫灯大小相仿,是胡以方老人综合了各种工艺特长制作而成的,达到了当时花丝首饰制作工艺的顶尖水平,这也代表着胡老先生在花丝首饰制作方面的成就。
失传是遗憾的
对于胡以方来说,这辈子没有把花丝首饰发展起来,感到十分可惜,主要还是历史的问题。
上世纪70年代初,潍坊的花丝首饰开始发展,胡以方和他的工友们,一度达到了近百人,花丝首饰的制作,似乎前景广阔。
1975年,一些行政干预开始渗透到花丝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研究领域,厂子甚至被逐渐改成了食品厂。鉴于胡以方的技艺,工艺美术人士邀请他继续从事工艺美术制作,但食品厂不让他离开,他留在那里干起了食品厂的副厂长,一干就是一二十年,最好的青年时光,没有能够继续花丝首饰制作,这让胡以方“非常伤心”。
这期间,胡以方试图开过首饰加工店,但单位不允许他从事这方面的经营,他一心听组织安排,就没有再把花丝首饰制作工艺发展下去。
而和他一样当年从事花丝首饰制作的人,也纷纷转行,有的已经做了老板,完全离开了这个领域,花丝首饰因为胡以方这样的一批老艺人的疏远,而逐渐淡出潍坊人的视线,似乎只是人们在各种历史回眸里,才能偶尔惊叹一下当年潍坊花丝首饰的辉煌。
转眼间,30多年过去了,“现在在潍坊,即使有人能做花丝首饰,我感觉也就是能做鱼头做不了鱼尾,能做好却掌握不了镀金技术,能完全掌握全套花丝首饰制作工艺的人,可能也就只有我了,”胡以方说这番话的时候,表情很严肃,不像是一种夸张和炫耀,而是一位老人的遗憾,他在为这种尴尬的现状而惋惜。
如今,早已经退休在家的胡以方,在安享晚年的同时,业余时间里还是割舍不下对花丝首饰的热爱,经常自己用简单的工具打造些小小的戒指、镯子、项链什么的,但是,对于拥有传奇般花丝首饰制作技艺的他来说,这些也都只能是过过瘾而已,因为各方面资金不到位、工作环境丧失等因素,他的神奇的花丝首饰制作技艺根本无法伸展。
胡以方说,自己有两个女儿,都没有传承他的技艺,当年跟随他学习的学生们,也大都早就改行。自己也曾经试图找过徒弟,但学习花丝首饰制作,不是三天五日的功夫,这里有四五十道工序,每道工序里也有不少技术,没有三五年的功夫,难以出徒,受各方面因素制约,似乎没有年轻人愿意花功夫啃下这个艰难的技艺。
如今,辉煌不再,潍坊的花丝首饰制作已经褪尽了所有的光芒,甚至远离了人们的视线。
“这是一门艺术,不能丢啊,失传了,将是潍坊传承多年古老工艺美术的损失,但是,从事花丝首饰,除了技艺难学外,还要用到金、银、铜等贵重物品,要有很多先进的模具,又是很复杂的工序,我已经65岁,空有满腔热情,似乎已经乏力了。”老艺人无奈地摇摇头。
寻访鸢都“绣女”的足迹
———潍坊刺绣历史和发展现状调查
2008年8月4日
刺绣产品
“二百支红炉,三千砸铜匠,九千绣花女,十万织布机”,历史上,潍县传统手工工艺非常兴盛。这其中,“九千绣花女”描述的便是潍坊刺绣工艺的繁盛。
可是,记者在调查中发现,随着时世的变迁,如今的潍坊,“九千绣花女”的盛大繁荣景象再也难以寻觅,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机器刺绣工艺。潍坊已经很难找到穿针引线的“绣花女”,传统的手工刺绣工艺面临失传的窘境。
■哪里学做“绣花女”
“潍绣”闻名遐迩,可如今,在潍坊,要学习刺绣工艺,当一名“绣女”还真不是一件容易事。
奎文区一位王女士便遭遇了这样的尴尬。王女士自小喜欢手工刺绣,然而早年工作忙碌,一直没有潜心学习。当了解到潍坊刺绣工艺面临失传后,王女士埋藏在心底的那个念头又被触及了。她到处打听,希望能系统学习手工刺绣,然而,最终等待她的是失望。
王女士说,为了能学习手工刺绣,她多方打听,结果只找到一些机械绣花和时尚的“十字绣”信息。“十字绣我早学过,技法太单一,与我想象中的绣花,完全是两码事。”王女士告诉记者,她小时候去过农村,常常被老人们那精彩绝伦的丝线绣花感染。“那时候,几乎所有上点年纪的妇女都会绣花,我绝对没想到,不到四十年,当年很普通的手艺竟然会失传。”王女士说。
王女士介绍,她在寻找手工刺绣老师的过程中了解到,有许多像她这样40至50岁的妇女想当“绣花女”,但苦于投师无门,只好作罢。
■“潍绣”曾经风光
说起“潍绣”的风光,丁福臻打开了话匣子。这位1949年出生、13岁起就在潍坊刺绣厂工作的“老绣工”,对潍坊刺绣有着很深的感情。
她告诉记者,刺绣工艺兴盛是清光绪至民国初年(1875—1937),据潍县县志记载:“潍县绣工始于清光绪初年,因生活艰难,妇女学习南绣者日多,初仅做装饰之用,如套袖、裙子、枕顶之类,嗣后技术日精,凡围屏喜帐、戏衣等皆能绣制,其优美胜过南绣。自清末至今县中以营货致富者不下数十家。”这说明“潍绣”在自己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南绣,其技艺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技术已不亚于南绣。
当时,潍县四乡广大妇女几乎没有不会绣花的,绣工技艺家喻户晓,竞相传授,成为一种广泛的家庭副业,同时也是一种竞相媲美的手工艺术。由于刺绣工艺在民间的深入流传,也推动了绣货业的发展。据潍县县志记载:仅“民国二十九年调查经营绣货业的行业共有34家”,当时最有影响的是同祥号,创始人李约翰,潍县九曲巷人,于1872年自设同祥号,专门经营绣货,以后发展成为当地享有盛名,在本省、外省如河北、河南等地也有影响的名招牌。
这一时期绣工发展很快,不论城镇农村,家家户户,以母教女、以姊带妹,形成了绣花风气,绝大多数妇女以绣花所得为家庭灯油炭火之资的主要来源,当时绣花女工之多,遍及潍县四乡,因而得到潍县素有“九千绣花女”之美誉。
■“潍绣”的嬗变
谈到“潍绣”的变化,丁福臻有着说不完的话题。
如今,已经是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的丁福臻经营着一家绣品公司,她的公司是由公私合营时的绣花厂嬗变的,经过几次大的改革,国有、集体,企业所走过的路子都走过,所有的喜悦、痛苦都体验过。
刚组建时,从最原始的制作绣花枕头、结婚的罩头、葬品开始,全是些零散的针线活,成趟成行的绣女穿针走线,精细劲让人叫绝。后来,制作的戏装、婚礼服和室内挂绣,畅销全国大中城市,京戏名角尚小云等人都穿过该厂的戏装登台,不少绣品被选为国家赠品,赠送给友好国家的元首。
如今,刺绣厂几经萧条、繁荣,终于又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随着企业装备水平的提升,工艺经过了“手工—半手工—自动化—精细化—电脑化”的变化,劳动效率飞速提高。
■传承需多措并举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与民间工艺品生产数量直线下滑相似的现实是,不少老艺人带着他们的绝活离开我们,许多流传千载的民间手工艺品种渐渐失传。据悉,目前手工刺绣、老猫灯、铜银首饰、蓝靛印花等等,在我市近乎绝迹,就连早在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占潍坊出口额最大比重的花丝首饰,如今也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
潍坊市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丁传信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潍坊风筝、红木嵌银和核雕等民间手艺,经过政府成功运作,已经成功与市场接轨,然而手工刺绣、泥塑、剪纸等一大批极具潍坊特色的民间手艺,亟需多措并举进行救助和扶持。 日报记者郭保礼文/图
“红木嵌银”呼唤标准
2008年9月23日 星期二
工作人员在介绍红木嵌银工艺品
红木嵌银工艺品
潍坊的红木嵌银历史悠久、驰名中外。
潍坊的嵌银漆器因多以红木制作,因而又称红木嵌银。作为潍坊的特色工艺,它在经历了100多年的发展后已步入了繁荣期。但在红木嵌银制品繁荣的背景下,各种以次充好、以假充真的红木嵌银制品正在扰乱着市场。目前我市嵌银漆器像风筝一样,只有企业标准,没有国家及地方的质量检验标准,消费者购买了某些小厂家生产的假劣红木嵌银制品往往无处投诉。
因此,业内人士呼吁:有关部门应尽快制定红木嵌银的质量检验标准,去伪存优,改变目前市场上良莠不齐的现状,使红木嵌银这一传统工艺能真正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潍坊红木嵌银举世无双
“潍坊的红木嵌银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堪称一绝。”市工艺美术研究所丁传信老师介绍说,上个世纪80年代,日本的一些企业曾将我国的宣纸、景泰蓝、红木嵌银等工艺技术拍成资料带回国内进行研究,结果,宣纸、景泰蓝等工艺被日本的一些企业进行了模仿、改进并进行了机械化生产,而惟有红木嵌银技术没有“模仿”成功。
据介绍,潍坊的红木嵌银技术最早出现在清代。1915年,我市艺人制作的嵌银漆器“西湖十景”挂屏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最优等奖。之后,我市的红木嵌银业进入了兴旺时期,解放后,在各级政府的领导和大力支持下,由19名嵌银老艺人组成了嵌银合作社,后改为潍坊嵌银厂。1985年,我市嵌银厂为中南海制作了第一批产品,1991年至1999年分别为人民大会堂、天安门城楼等设计制作了雕龙椅、雕龙屏风等产品,其中“人民大会堂座地屏———春潮图”,高3.65米,宽5.45米,被视为古朴庄重、精美典雅的特大高档艺术品。近年来,我市的红木嵌银业也得到了较快发展,目前我市有大小红木嵌银厂二三十家,产品的品种也由过去的几十种发展到了几百种。
红木嵌银凸显“问题”
日前,记者在对潍坊红木嵌银市场的调查中了解到:目前,我市的红木嵌银市场暴露出来了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潍坊红木嵌银的知名度。
一是个别小厂在木制上做手脚。据一业内人士介绍,好的红木嵌银制品之所以价格高,主要是因为其原材料稀缺。最近几年,受加强生态保护、限制砍伐等政策因素影响,名贵红木产地的原木供应量大幅减少,板材价格每年都要上涨15%至20%左右。“一把好的红木嵌银马扎,市场价格要300元左右,市面上的那种100元左右的‘红木’马扎所用的木材根本不是红木。更有甚者,用枣木做成马扎刷上漆当红木马扎卖。”该人士说。
二是有人在嵌丝上做文章。“有个别制作红木工艺品的小作坊为了节约成本,用易拉罐作为‘银丝’原料,一个易拉罐能嵌五个马扎呢!”一位业内人士介绍说,嵌在红木上的铝丝,一般人是很难将其与银丝辨别的。另外,即使是嵌了真银丝的红木马扎,也有很多区别,一般来说比较好的图案较复杂一些,除了红木马扎顶面上嵌图案外,马扎脚等地方也嵌有花纹。“现在很多小作坊为了省事,所嵌的图案比许多传统纹样简化了许多,这样做提高了生产量,但却使其欣赏性大大降低了。”
三是工艺有区别。传统的红木嵌银制品所用的漆应是大漆,“这种漆是天然的,是一遍一遍擦上去的,这种大漆每擦完一遍,需要阴干一天左右。好的红木嵌银家具要这样擦六七遍,特别是最后一遍的罩漆,要用手指来擦。现在大多数的小加工厂,则多是用化学漆。化学漆刷上后十几分钟便干了,一天便能刷五六遍。”谈到两者的区别,该工作人员介绍说,“大漆的油性大,是渗进木材内部的,能透出木材原来的花纹;化学漆则是浮在表层,亮度高,但时间久了会一层层地脱落。仅刷漆这一项,正宗的红木嵌银制品便比小厂家生产的多费很多工时。”
红木嵌银呼唤标准
潍坊红木嵌银已经历了100多年的变化与发展,作为潍坊的特色工艺,红木嵌银也应当有一个质量检验的标准,有了标准,才能使这项特殊的工艺得以健康发展。
“只要有关部门能制定相应的规定及措施减少假冒红木制品的出现,各生产红木嵌银制品的企业再以质量、工艺等创出自己的品牌,相信潍坊红木嵌银的市场将会走上良性的发展轨道,潍坊的嵌银红木也必将会迎来发展的又一个春天。”丁传信说。 日报记者郭保礼文/图
探访潍坊“布玩具”
日期:2008-11-27 来源:潍坊日报
“咱潍坊的布玩具历史悠久,据说早在元代就作为贡品进入皇宫。”谈到山东潍坊的布玩具,潍坊市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丁传信就有着说不完的话题,“潍坊的传统布玩具造型简练、色彩明快、装饰性强,有着粗犷与朴实之美,乡土气息浓厚,与年画、风筝并列为潍坊三大民间艺术,更是我省民间工艺美术中具有代表性的组成部分。”
●源自民间
“潍坊的布玩具来源于民间。”老潍县市民王锡孟说,“布玩具的制作者大都是没有受过美术训练的劳动群众。他们在劳动之余,以自己的直觉和兴趣去进行创作,具有浓厚的乡土味儿和纯真热烈的感情色彩。”
老王说,这些作品大多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玩具或实用物品,它们不仅体现着劳动者乐观向上的情怀,而且在制作技艺方面,往往自由想象,任意发挥,具备了粗放、有力、刚健、天真的艺术特色。
“以前的老潍县,每到端午节,姑娘们便拿着自己绣制的香料荷包、针线扎、双头虎等,凑在一块儿切磋技艺。”同样是老潍坊人的邢友弼对老潍县的布玩具记忆犹新,“有的还把缝制的虎头、笤帚、簸箕、葫芦等连成一串,叫“虎头串”,佩在身上,象征虎镇百兽,鬼怪不侵。”
●曾经辉煌
据记载,建国后,市政府十分重视传统的民间工艺的挖掘,专门成立了潍坊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建立了生产布玩具的车间,请来身怀绝技的老艺人郝桂君担任布玩具的花样、品种设计工作。1973年潍坊布玩具参加广州交易会,填补了山东口岸民间玩具出口的空白。1978年,潍坊布玩具参加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会。郝桂君设计的布玩具“气象更新”、“麒麟献瑞”等作品得到好评。她制作的“狮子滚绣球”被评为全国工艺美术展览品中10种优秀产品之一,其照片还被印成了明信片和纪念邮票。
●前景广阔
“解放前,有不少妇女在空闲季节做些布玩具,拿到集市上出售,以此为养家糊口之副业,但未形成批量生产。”王锡孟说,“这些玩具造价低,又符合群众的审美习惯,因此能够占有一定的市场。直到现在,农贸市场上还经常会见到有人在销售可爱的布玩具。”
“上个世纪90年代后,洋玩具大量涌入国内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玩具的市场。”丁传信说,“经过一定时期的调节,潍坊的布玩具生产走出了两条路子:一方面,积极学习洋玩具的风格,生产洋玩具以供应当地市场。由于潍坊地区有着生产布玩具的传统,转产洋玩具比较容易,同时又由于当地廉价的劳动力,也吸引了一些外国玩具制造商的投资。另一方面,继续生产传统布玩具,作为工艺品和收藏品供应国内外市场。现在,潍坊布玩具已由50年代的布老虎、狮子等6个品种发展到300多个品种。我们要组织一批有创作经验的艺人在继承传统、传授制作技艺的同时,开发新的样式和品种,提高其艺术和科技含量。相信,我们的布玩具市场一定会蓬勃地发展起来!”
探访“大师工作室”
2008年12月3日 星期三
“大师工作室”外观
在潍坊,有各类工艺美术大师29人,其中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2人,他们为潍坊的工艺美术事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如今,在咱潍坊,也有了专门的“大师工作室”,3000多平方米的面积,可以同时容纳20多位大师同时工作呢。
初冬时节的一个上午,记者来到了市工艺美术研究所——
“有了振兴工艺美术的平台”
在市工艺美术研究所的大院里,刚刚为大师们装饰一新的“大师工作室”很是气派。从外看,古色古香的黑瓦,还有雕檐,粉刷一新的大门更是红彤彤,给人的感觉是喜庆。
走进一间“大师工作室”,省级工艺美术大师丁培玲正在忙碌着教两个学生如何做麻布绒绣。1965年,17岁的丁培玲进入市工艺美术研究所,跟老师们学习设计,1968年至1978年,她参与创作的麻布绒绣作品《毛主席像》、《革命圣地》等作品多次在全国工艺美术作品展中获奖。
“现在好了,有了振兴工艺美术的平台。”丁培玲放下手中的针线,“我是1993年退休的,退下来后,继续潜心研究麻布绒绣,也打算教几个学生,将这门工艺技术传承下去。可是,在家里条件不行。现在有了专门的工作室,我就可以在这里潜心研究自己的技艺,也可以安心在这里教导学员,确实很不错,很理想。”边说,丁培玲边指着旁边一个女孩,“这个小姑娘,今年7月刚从北京一所大学毕业,听说我在这里搞麻布绒绣的研究,就跟随我学习麻布绒绣的技艺,孩子心灵手巧,学得也很快。”边说,丁培玲边乐呵呵呵地笑了。
“大师工作室”名副其实
在这里,记者看到,“大师工作室”确实是名副其实。
在一间工作室的外面,赫然挂有核雕大师王绪德和他的老师考功卿的巨幅照片。不用问,这肯定是为王绪德大师准备的工作室了。推门而入,里面的陈设很周到,除了桌椅板凳,大师雕刻的用具、包括放大镜等都一应俱全。旁边,还有作品展示柜,大师作品可以在此陈列、展示。
在这里,还有风筝大师、年画大师、仿古铜制作大师工作室……同时,还为年轻的民间艺术后起之秀准备了工作室。
“大师们来到这里,坐下就可以创作。”市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丁传信说,“如今,我市的部分工艺美术大师已经陆续进驻工作室,大师们不仅可以在这里研究、创作,还可以在这里收徒弟、带徒弟,把我们潍坊的民族文化瑰宝一代代传承下去。”
“众人拾柴火焰高”
那么,建设“大师工作室”的初衷是什么呢?
丁传信说,潍坊的工艺美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风筝、仿古青铜器、核雕、拓片、麻布绒绣等工艺品,制作精美,蜚声中外,许多产品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国家非物质文化,获国优、部优,为我市的工艺美术事业做出了贡献。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许多传统的工艺品被迫停产,生产经营走入低谷,甚至有的产品濒临灭绝断代。比如说,以“三千砸铜匠”闻名京城和大江南北的花丝首饰,铜铃、脖锁,以“九千绣花女”闻名于世的手工刺绣“麒麟送子”、“兰淀花布”面临绝代失传,享誉全国的吉利宫灯也将谢世。去年,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全市工艺美术产业发展的意见》,我们更有责任加快全市的工艺美术事业发展。因此,我们决定建立“大师工作室”,将全市的工艺美术大师组织起来,共同挖掘、保护和传承我们悠久的历史文化。“众人拾柴火焰高,相信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不仅原有的工艺美术技艺会得以传承,还会促使工艺美术产业向高科技转变,不断增强工艺美术产业发展后劲。”丁传信这样说。
记者郭保礼文/图
潍坊工艺播撒五洲
潍坊新闻网 2008-12-11 09:13:0
潍坊工艺美术精品在外地展出
潍坊风筝飞向全国,飞向世界,传播风筝文化的人亲切地称之为“风筝出门”。这一群人,用风筝串起朵朵工艺奇葩。
近日,记者走近了这帮传播风筝文化的人群,了解到许多精彩的“风筝故事”,伴着这些精彩的“风筝故事”,还有专家对潍坊工艺美术发展的深度思考。
外出办展精彩的记忆碎片
在办公室,潍坊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丁传信翻出了一个“珍藏了有些年岁”的小本本,这个小本本上记录着潍坊工艺美术研究所外出举办的每一次展览情况。把潍坊工艺美术振兴当作“毕生追求”的丁传信,把一串串外出举办风筝展览的记忆“碎片”用带着手势的娓娓诉说连接了起来。
1999年8月,大连老虎滩公园。如潮的大连市民忘情地观赏潍坊风筝,连时任大连市市长的薄熙来都赞扬有加,这一盛况丁传信自己都有些始料不及。丁传信说,那次,他们带了八大系列近百个品种的4000多只风筝,板式、串式、筒式,软翅、硬翅……海洋动物、古典人物、飞禽走兽汇集空中,浮云为伴,摇曳生姿,游客哪里见过这么多的风筝?欣赏、放飞、购买,流连忘返的他们沉醉在了风筝的海洋里。
2000年4月,北京朝阳公园。风筝展览当天,朝阳公园的客流量比平时增加了10倍。
2003年6月,美国俄亥俄州克利夫兰市。风筝展览一开张,就受到了当地人的追捧。
……
风筝出门一种文化在传播
由于历史原因,上个世纪90年代末的潍坊工艺美术研究所一度陷入困境,负债累累。“穷则思变,当时,潍坊国际风筝会已经举办了几届,我们就是想利用潍坊风筝的名气外出办展让企业走出困境,其实这事到底能不能成,我心里也没底,但干总比在家里干等要强。”说起外出办展的初衷,丁传信直言不讳。
1999年8月,潍坊工艺美术研究所的”风筝出门”计划启动,展览的第一站选在了大连老虎滩公园,因为大连是著名的旅游城市,这年又适值大连建市100周年大庆和举办服装节。也就是通过这次展会,丁传信意识到:“风筝出门”不仅仅是一种“商业演出”,更是一种文化现象,这种现象不仅能让企业获得经济利益,而且还传播了风筝文化,扩大潍坊的知名度。
有了这样一种“意识”,外出办展的路便越走越顺。随后,他们在北京朝阳公园、福州儿童公园、“天下第一关”山海关等旅游景点成功举办了多场展览,场场火爆。
市场在变化,需求也在变得多元化。他们在展示潍坊风筝的同时,逐步加入了其他潍坊工艺美术品类。仿古铜、布老虎、嵌银漆器、木版年画、艺术剪纸……和潍坊风筝一起,它们同样引来了满堂喝彩。
截止到目前,展览足迹遍及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多个国家和国内的17个省市,趟出了风筝文化传播的路子,风筝文化播撒到五洲。
潍坊工艺还得加把“火”
以风筝为代表的潍坊传统工艺,历史悠久,文化深厚。可由于种种原因,潍坊工艺美术的传承和发展遭遇“瓶颈”。
“像仿古铜、刺绣、核雕、嵌银漆器等潍坊工艺美术品类,历史上曾经声名远播,如今有些品类‘养在深闺人不识’,实在是历史的悲哀!通过‘风筝出门’,我们认识到,工艺美术的传承和发展还得走出去,到市场中去‘大浪淘金’。”丁传信不无感慨地说。
“创新和发展是最好的传承,以风筝为代表的潍坊工艺美术完全可以做得更大更强,可目前的现状是大产业做小了。潍坊有众多的工艺美术产品,如果建立一个大工艺美术产品市场,整合整个潍坊地域范围内的资源,这个市场一定会大有作为。”丁传信建议说。 记者郭保礼文/图
潍县刺绣话今昔
潍坊新闻网 2009-03-12 08:42:08
▲展示民国时期刺绣裙
潍县刺绣始于清代,有200多年的历史。刺绣,原是潍县城乡一种广泛的家庭副业,因而古老的潍县城也就有了“九千绣花女”之誉。
近些年,随着对传统民间工艺发掘力度的加大,潍县刺绣也再次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潍县刺绣技艺,也荣幸成为我省的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日前,记者走进了潍坊市工艺美术研究所,找寻关于潍县刺绣的今昔……
●历史久远
刺绣,俗称绣花,古代称“针黹”或“文(纹)绣”,汉代通称“刺绣”,后又称“女红”。春秋战国时期,齐鲁织绣颇为发达。清光绪初年,因年岁不登,生活艰难,潍县一带妇女学习南绣者渐多,民间绣花盛极一时,素有“九千绣花女”之称。
“在过去,民间的妇女在制作刺绣的过程中,吸收了南绣的技艺,逐渐形成了潍县刺绣图案简练生动,色彩鲜明热烈、绣工精致细腻的特色。”潍坊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丁传信说。
丁所长介绍说,1875—1937年,是老潍县刺绣工艺的兴盛时期,在潍县城里经营绣货的作坊、店铺达30余家,绣制品由简单的枕套、门帘、桌围,发展到华丽的裙衣、礼服、霞帔、戏衣、轿衣等。新中国建立后,刺绣业得到迅速发展。始建于1956年的潍坊刺绣厂,自然成为了潍绣的生产基地。刺绣厂将传统古老的刺绣技艺与现代抽纱针法相结合,绣制了一些具有民族风格的拖鞋、靠垫、睡衣,以及各种台布,并研制了与青州花边相结合的高档彩绣大套及机套、枕套等出口绣品,其绣制品“窄带百带丽”,配以彩绣传统绣花,玲珑剔透,美观大方,畅销日本、意大利和中国香港等地。
●种类繁多
在200多年的潍县刺绣发展过程中,潍县刺绣的种类也越发的多起来。
丁传信告诉记者,刺绣艺人还设计制作了一批潍绣欣赏品,如各种花鸟、山水、走兽、鱼虫等绣品。为人民大会堂绣制的“盘金(平金)仿古铜器挂屏”四幅,针法精细,庄重典雅,富丽堂皇,是潍绣艺术之精品。为人民大会堂绣制的手绣“武梁祠汉画”,充分运用传统技法,古色古韵,别具一格。此外,手绣“老虎”、“百花齐放”、“蓬莱日出”、“大明湖”等绣品造型优美、形象逼真,充分显示出潍绣的传统技艺。
另外,潍县的“秀女”还绣制出了许多旅游纪念品和工艺品,如名人墨迹、山东名胜、盘金绣仿古铜器以及大幅手绣松鹤献瑞、南湖、延安、早春等。有不少潍绣佳作,在全国和省工艺美术展览会及旅游品展览会上获奖,受到各界人士的赞誉。
●走向世界
20世纪90年代以来,潍县刺绣在手绣工艺的基础上,改革发展机绣生产,先后引进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日本平冈梭式绣花机、电脑绣花机及韩国绗缝机和瑞士苏拉梭式绣花机,在技术和生产能力上有了进一步提高和发展,使潍县刺绣由传统手工、半手工操作发展成为一整套机械化生产,同时也采取了以传统的绣花与机械化生产相结合的方式,创制出不少高档次拼绣品,如“鸢飞云带绣”被省二轻厅列为创新产品。
如今,刺绣产品主要有抽纱刺绣、服饰花边、电脑绣花、机绣工艺品等四大类,数百余个花色品种,产品销往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产品设计能力较强,能满足用户在款式、图案上的不同需求,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赞誉。有关企业还应国外邀请,多次派出技术人员到日本东京、大阪等城市当众献艺,为潍县绣花女增添了光彩。
“潍绣虽曾受到京、苏、湘、粤等绣法影响,但始终保持自身固有的传统民间艺术特色。”丁传信说,“潍县刺绣主要有以下特点:取材广泛,以象征寓意的表现手法表达主题;配色鲜艳明快,色彩对比强烈,图案美观大方;绣工精制,针法端庄细腻。潍县刺绣,确实是我市民间工艺中的一朵奇葩。” 记者郭保礼/文魏伟/图
民俗“摇篮”之五十载沉浮
它胸襟宽广,任何老民俗工艺都能在此停靠;它雷厉风行,带领本土民俗工艺在国内外开疆拓土;它满怀慈悲,让濒临失传的民俗工艺有了接班人。它就是有着五十多年历史的潍坊工艺美术研究所,是潍坊珍贵民俗工艺的聚集地和传承地。
也许很多潍坊人都记不得家乡还有—个工艺美术研究所,但幸运的是,在激烈的市场化竞争中,它被完好地保存了下来,并成为省内四大工艺美术研究所之—。在传统民俗艺术与现代市场经济的磨合中,它不断壮大。在它宁静的港湾中,越来越多的民俗工艺将载着梦想起航。
老工艺的重生
经过多次搬迁,工艺美术研究所在月河路北宫街路口附近扎了根,并且独立拥有十亩庭院。里面有古色古香的展览馆,有朴实无华的工艺美术大师工作室,还有一个充满了潍坊传统民俗小吃的饭店。
2003年之前,这里还是一片荒芜的空地。彼时,工艺美术研究所的职工也过着居无定所的日子。2003年,空地找到了主人,主人也有了依靠。
其实,工艺美术研究所的诞生可以追溯到1956年。1956年,工艺美术研究所的前身,工艺美术设计研究室成立。那时,随着工商业改造,艺人们多数都改了行,手工艺品生产数量明显减少,一些传统手工艺品几近失传。1957年全国工艺美术工作会议召开,潍坊6位从事嵌银、年画等艺术创作的老艺人参加。会后,心疼于一些即将失传的传统工艺,研究室决定挖掘风筝、年画、仿古铜、拓片、纱灯、铜印、核雕等7种潍坊传统工艺。
为此,研究室工作人员开始了他们的巷战之旅,只为不错过一位能工巧匠。找老艺人难,说服他们加入研究室更难。有的艺人有工作单位,在说服艺人时,还要说服单位放人。仿古铜艺人玄祖基,就是研究室工作人员找了关系后用一个青年会计作为交换“换”来的。有时候,为了说服艺人加入,研究室工作人员整天上门游说,一天不行,两天,一年不行,两年。核雕老艺人考功卿、铜印艺人于树千、仿古铜艺人玄祖基都是此时被调入研究室的。
1960年,潍坊工艺美术学校创立,此时研究室也搬进了学校,开始培养传统工艺的接班人。1962年春节,后来任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的孙立荣等老艺人带着风筝去北京展览,在天安门广场放飞的40米长的大“龙头蜈蚣”和火柴盒大小的小“龙头蜈蚣”,让潍坊风筝在全国重新起飞。
1983年,美国华盛顿州风筝协会副主任钱大卫专程来到潍坊,他们筹划在西雅图举办国际风筝会,邀请潍坊参加。然而在政府部门和研究室工作人员的努力下,他们最终说服钱大卫将国际风筝会从西雅图搬到潍坊举办。
1984年,改名后的潍坊工艺美术研究所参与筹办了第一届潍坊国际风筝会,风筝会让潍坊随风筝一起扬名天下,也成就了工艺美术研究所。第一届风筝会后,国内外客户对潍坊风筝和其他工艺品的购买量大幅增加。研究所也在芙蓉街成立了工艺品试验厂,自此走上了自力更生的运营道路。
磨合中的苦难与荣耀
上世纪九十年代,手工艺品出口受阻及经营不善,工艺美术研究所开始走下坡。1997年,如今的山东省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研究所所长丁传信接手艺美术研究所时,这家拥有一百多名职工的单位肩负着四百多万的债务,职工一年零七个月都没发过工资,研究所的水电暖也因欠费全部停供。
受到潍坊国际风筝会的启发,丁传信想到了利用潍坊风筝的名气外出办展。1999年,研究所第一次带着风筝踏出山东省,在大连办展,研究所带去的四千多只风筝引爆了大连。为期一个月的展览为研究所赚了十四万。
挖到第一桶金的丁传信开始带领着研究所在全国各地展览民俗工艺品,并走出了国门。“走出去”不仅给研究所带来了效益,也打响了研究所和潍坊传统民俗工艺的品牌。2009年,马来西亚办了一个中国年,邀请24个国家的风筝代表团参加,丁传信是中国风筝代表团团长。在马来西亚国王亲自参加的闭幕式答谢宴会上,丁传信代表24个参展国家发表了讲话,这也成了丁传信一辈子的骄傲。
外出展览,除了乐,还有苦。2002年春节,丁传信带领着十几个职工来到北京,在劳动文化宫举行风筝展览。为了节省经费,十几个人在一个十多平方米的铁皮板房里住了半个月。这个铁皮板房是在夏天给打工人员住的,没怎么带行李的职工们只能枕着裹了报纸的砖头、垫着身下的草席和衣而睡。2003年十一黄金周,丁传信跟职工在贵阳的白云公园进行风筝展览,七天的黄金周下了五天雨。雨天游客少,风筝也不能飞,这让研究所赔了七万块钱,这也是丁传信做的最大的一笔赔本买卖。
丁传信有一沓记录研究所大事的小本子,其中一页写有一首打油诗:“冰冻三尺寒风雪,纸鸢腾飞云中托。正月初一家人聚,我等背乡度寂寞。人道水饺年象征,相隔千里冷水馍。鞭炮声声催人急,铁皮简棚草铺卧。”丁传信说,从1997年开始,研究所里40多名领导职工基本都没在家度过一次春节。
不能断的传承
当传统民俗工艺与现代市场经济碰撞,由于不适应市场竞争或缺乏传承人,许多民俗工艺都面临着断代失传的困境,潍坊也不例外。幸运的是,潍坊市工艺美术研究所保存下来了,并在不断发展,这为潍坊传统民俗工艺提供了一个可以停靠的港湾。如今,山东仅剩了4家工艺美术研究所。
丁传信将潍坊工艺美术研究所能取得今天的成绩,归结为三个原因:潍坊文化底蕴丰厚,全体人员的艰苦奋斗和走出去办展览的战略。现在研究所为潍坊许多工艺品加工企业提供技术和创意支持。2009年,潍坊有400多家企业从事风筝生产,产值达到26亿,其中30%的风筝用的是研究所提供的设计样品。
丁传信说,资金紧张和传统工艺传承困难,是研究所目前面临的两个难点。花丝首饰、铜字铜印是目前急需保护的工艺,特别是花丝首饰,目前潍坊只有一位老艺人还掌握着这种工艺。丁传信打算明年再新建几个大师工作室,请老艺人来传授这些珍贵工艺。
如今研究所里已经有了4个初具规模的展览馆和从事麻布绒绣、核雕、风筝的三个大师工作室。麻布绒绣、核雕、仿古青铜器生产这些曾经濒临失传的工艺,都已经找到了传承人。
丁传信下一步的打算,是扩大麻布绒绣、铜字铜印、烙画等工艺品的生产规模,为此他不断在寻找适合的加工企业和厂房。他说,用赚来的钱提高工艺美术大师的待遇,这样就能吸引更多的掌握传统民俗工艺的大师加入研究所,从而培养更多掌握这些工艺的传承人。
潍坊风筝将“飞”向何方?
来源:潍坊广播电视报·城市周报 2011年04月02日
近日,记者从潍坊国际风筝会办公室获悉,8名潍坊传统风筝老艺人、企业家受聘成为首批风筝文化产业特邀专家,他们将凭借各自的制作技艺和产业发展理念为潍坊风筝发展建言献策。
潍坊风筝文化产业如何发展?潍坊风筝将“飞”向何方?为了让市民更深入地了解潍坊风筝产业发展现状和前景,本报记者对8名获聘风筝文化产业特邀专家进行了专访。
丁传信——风筝牵“头”,工艺美术腾飞
人物小档案:丁传信,潍坊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潍坊风筝厂厂长,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理事,山东省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潍坊市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常务秘书长。
1997年,丁传信接手潍坊工艺美术研究所时,摆在他面前的是一个“烂摊子”:这家拥有100多人的单位负债400多万,职工工资已经拖欠了一年零七个月,水电也因欠费停供……
如何突围?看到潍坊国际风筝会办得红红火火,丁传信计上心来:打风筝牌,外出办展。
1999年,研究所带着4000只风筝到了大连,轰动全城。一个月的时间,研究所赚了14万元。自此,一发而不可收,研究所也逐渐从困境走上了复兴。
潍坊的风筝文化产业究竟能做多大?在丁传信看来,潍坊是世界风筝都,历史文化底蕴丰厚,特别是以潍坊风筝为代表的潍坊工艺美术,走在了山东省乃至全国的前列。如果把潍坊工艺美术这篇文章做活了,发展空间将会非常宽广。
“去年,潍坊的工艺美术产值是55个亿,其中,风筝占了很大比重。27届潍坊国际风筝会的成功举办,打造出了‘潍坊风筝’这一赫赫招牌。利用这一品牌的影响力,带动整个潍坊工艺美术产业的发展,一定大有作为。”丁传信告诉记者。
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潍坊工艺美术协会已经开始行动,占地1000亩,前期投资10亿元的山东省工艺美术创意产业园项目的规划筹建工作已经启动。
“该项目集科研开发、教育培训、生产加工、展示交易、旅游观光服务于一体,计划用三至五年的时间,打造成省内最大,全国一流的工艺美术创意产业基地和工艺美术品集散交易中心。” 丁传信说,这个项目一旦完成,潍坊工艺美术的产业化水平将会再上一个新台阶。
王永训——潍坊风筝市场需要规范化
人物小档案:王永训,潍坊天成飞鸢风筝有限公司总经理
“‘好看不飞’,曾经是外地人经常贴在潍坊风筝上的一个标签,是潍坊风筝背的一个黑锅,潍坊作为鸢都受到这样的‘差评’无疑是非常尴尬的。”在潍坊杨家埠,不仅有年画,也有同样历史悠久的风筝,王永训作为杨家埠风筝龙头厂家的掌门人感觉到了不小的压力。
这样的“差评”是由前几年风筝市场的混乱造成的,在市场刚刚形成的初期,部分生产商在相互竞争中只顾打价格战,不断地降低成本,降低价格,不顾风筝的品质,使得潍坊风筝这一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蒙羞”,造成了潍坊风筝的口碑欠佳。近几年来,随着有关部门整顿力度的加强和风筝市场的不断成熟,风筝市场也日趋规范化,生产商在看重生产利润的同时更加突出了风筝的品质和文化内涵。“现在我们的风筝市场好了,规范了,我们潍坊的风筝不仅‘好看’更是‘飞得高’。”谈到风筝市场的好转,王永训感到很自豪。
“现在的市场好了,我们就更应该将潍坊的风筝品质提上去,做出我们潍坊的底蕴,做出我们潍坊风筝的魂。”对风筝工艺挑剔的王永训对风筝市场也表现出了同样的挑剔,“仅仅市场的规范化是不够的,潍坊风筝市场需要更加规范化,更加成熟。”
接兵——特技风筝引领潍坊风筝新走向
人物小档案:接兵,潍坊信天翁特技风筝厂厂长
“说起潍坊风筝,大家第一个想到的一般都是这样一幅画面:一个轱辘一根线,一个架子一个面,但是在潍坊却很少有人见到过我们这种特技风筝。”这是记者见到接兵后他的第一句话。
在潍坊信天翁特技风筝厂的车间里,记者看到,工人们所生产的风筝与市面上卖的风筝大相径庭。这些风筝有两根甚至四根线,有些没有支架,最突出的特点是体积庞大,有些甚至长达十米。
“我们传统的风筝是单线风筝,这种风筝谁都可以放,只是一种娱乐工具;而特技风筝则更为专业,通常作为一种休闲体育器材,一般销往国外。”接兵说,“目前国内很少有人玩特技风筝,这正是国内风筝市场上的一个空缺。”
据接兵介绍,特技风筝除了用来休闲竞技、锻炼身体之外,还被广泛地应用到其他领域。“比如滑雪,一般来说从坡上滑到坡下之后需要再走回去,但是使用特技风筝,大大地减少了滑雪时来回跑的麻烦。”
经过10年的发展,潍坊信天翁特技风筝厂在世界特技风筝领域已经非常出色,但是由于国内特技风筝运动的普及还存在着一些困难,使得市场开拓方面还存在着一些挑战。
“潍坊的特技风筝产业面还比较窄,一是因为单线风筝的出售范围太广,在人们心中已留下了根深蒂固的影响,人们对于另外品种风筝的接受还需要一个过程;二是制作特技风筝需要的线、布、轴质量都非常高,国内的原材料制作水平方面还存在不足;三是特技风筝制作的技术含量非常高,需要在电脑中设计好三维效果图,制作过程中不能有丝毫偏差,目前国内技术还需要提高。”接兵解释说,“但是攻克这些弱势条件正是潍坊风筝产业发展的方向,特技风筝势必将引领潍坊风筝新的走向。”
谭新波——把潍坊的风筝放飞到世界各地
人物小档案:谭新波,潍坊凯旋风筝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
你见过没有支架的风筝吗?你见过面积达32平方米的风筝吗?这种风筝,在潍坊国际风筝会上你可以看到,在马来西亚的风筝会上你也可以看到,甚至在世界各地的风筝会上你都可以看到……这些特大号的风筝,都是来自于同一个“娘家”——潍坊凯旋风筝制造有限公司。
“我们公司除了生产普通的风筝之外,还生产特大体积的风筝,这种风筝没有支架,携带方便、容易起飞,在风筝界我们叫它软体风筝。” 潍坊凯旋风筝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谭新波告诉记者,这种软体风筝虽然体积庞大,但是由于没有支架,所以便于携带,谭新波已经带着它们走遍了大半个地球,出访过十几个国家。
“基本上每个国家的风筝会我都去参加,在用风筝编织的天空中,我们潍坊风筝总是能够脱颖而出,因为每一只风筝上都带有中国元素。”从谭新波向记者展示的照片中记者看到,这些软体风筝有的是福娃的形象,有的是每年的生肖属相形象,每一只翱翔在天空中的风筝,仿佛都标榜着“中国”二字,而每每看到这些“中国”风筝装点着异国晴空,都让谭新波自豪不已。
“记得第一次出国的时候,我连英语都不会讲,而经过这些年的出访,到现在为止我已经会说日语、英语、法语等多种外语。这些年的出访交流,不仅让更多的人了解了风筝,了解了潍坊,更增进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之间的友谊。”谭新波说,“今年我还将带着潍坊风筝出访14个国家,我的目标是让世界各地的人都能看到潍坊风筝。”
杨连忠——潍坊风筝亟需“名牌”
个人档案:风筝艺人,代表作有“梁山一百单八将”、“模特风筝”、“万里长征”等
谈起潍坊的风筝产业,常年在国外的杨连忠有着自己独到的看法:“潍坊的风筝产业有着自己独到的优势。潍坊风筝造型美观,既可以摆放在家中当作艺术品欣赏又可以拿到户外进行放飞,所以潍坊的风筝在国内外市场上非常抢手,而且潍坊风筝成本低廉,出口到国外之后价格能翻好几番,价格差额大,利润空间也大,所以,潍坊风筝发展的前景非常巨大。”
杨连忠同时也指出了潍坊风筝行业存在的不足,那就是质量不过关,缺少响当当的“名牌”。“风筝现在已经成为我们潍坊的形象代表,在国外只要一提到潍坊,很多外国人都知道潍坊是‘世界风筝都’。但是现在我们出口的风筝质量不过硬,有些粗制滥造,这对于树立潍坊在世界上的形象会带来负面影响,也不利于风筝产业的发展。所以要争取将潍坊风筝做成‘名牌’,树立一个良好的品牌形象,质量上去了,然后再考虑产量问题。同时各风筝制作厂家要多参加一些国内外的风筝交流会,多学习借鉴,做到中西合璧。一步一步地让风筝走出国门。”
张效东——潍坊风筝要在创新中发展
个人小档案:中国风筝专家、潍坊市风筝明星、潍坊市工艺美术大师、潍坊市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潍坊市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代表作有“善笛之人”、“神舟五号”、“锣鼓喧天迎奥运”等。
已过花甲之年的张效东对创新风筝样式有着近乎狂热的痴迷,对他来说,最大的乐趣莫过于设计出一款独具风格的风筝:“声光电能用的全用上,不管挣不挣钱,只要能研究出一个新作品,我就非常满足。”因为每年都有新作品问世,而且每年作品的特色都不同,所以,他也被人们称为“风筝怪才”。
张效东对风筝的创新不仅体现在多功能上,还在于突出时代主题,开拓新的题材。比如,北京奥运会申办成功后,他扎制了庆奥运的大型风筝“锣鼓喧天迎奥运”;“神舟五号”发射成功后,他制作了大型“神舟五号”模型风筝;为参加奥运火炬手选拔赛,他带去了“奥运福娃”风筝。他今年参加国际风筝会的作品“年年有余”,则主要突出了表现杨家埠木版年画的传统题材和喜庆风格。“因为是代表寒亭区参加比赛,而且电视连续剧《年画》也主要是在杨家埠拍摄,所以必须要突出杨家埠木版年画,这是咱的特色。这个风筝面积超过40平方米,需要10多个人配合才能放上天,在空中的时候不但能飞,还能放烟花、鞭炮,全靠这个来控制!”张效东拿着一个小小的遥控器得意地说。
“我的作品参加潍坊国际风筝会,连续七八年都是扎制创新一等奖。”谈起自己的荣誉,张效东颇为自豪地说,“我每年都要出新作品,不重复别人也不能重复自己,不断创新才会有活力。”他认为,潍坊的风筝产业需要在创新中发展,“不创新就谈不上发展,甚至有被淘汰的危险。”
张建民——潍坊风筝需要更多的传承人
个人档案:风筝艺人,潍坊市十大风筝明星、山东省工艺美术协会风筝艺术专业委员会委员、潍坊风筝艺术研究交流协会副会长。代表作有 “二龙戏珠”风筝、“巨龙腾飞”风筝、“千禧龙”风筝等。
张建民制作的风筝以“长”为特色,长达560米的“二龙戏珠”风筝、长达540米的“巨龙腾飞”风筝,都是在他的指导下完成的,而且多次在国内外比赛中获一等奖。今年的国际风筝节,张建民带来了自己的得意之作——“千禧龙”风筝。它全长约600米,直径40公分,一共有五个部分,每一部分又是一个单独的风筝,它可以根据放飞场地的大小,自由地组合长度,风格十分独特。“我觉得称它为‘亚洲第一龙’应该没什么问题。”张建民自豪地告诉记者。
对于潍坊风筝发展的前景,张建民认为,中国的风筝起源于潍坊,潍坊发展风筝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基础,而且一年一度的国际风筝会更扩大了潍坊风筝在世界上的知名度,“我相信,潍坊的风筝产业会越来越好。”张建民告诉记者。
虽然对潍坊风筝的发展前景充满了信心,张建民还是说出了自己心中的忧虑:“现在想找合格的风筝艺术传承人真的是太难了。一个真正的风筝艺人,不光要会扎制风筝骨架,还要懂得绘画,而这两样功夫,没有一年以上的勤学苦练是锻炼不出来的。现在的年轻人都怕吃苦,而且风筝艺人的收入也有限,真正肯学风筝艺术的人越来越少,如果因为没有传承人的原因而导致很多独门绝技失传,我想这是所有人都不希望看到的。”
张强——现代风筝批量生产 产销一条龙
人物小档案:张强,潍坊意诚风筝厂厂长
谈到传统风筝和现代风筝的不同,张强告诉记者,“潍坊传统风筝虽然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观赏性,但制作工艺复杂、生产周期长,难以满足客户大规模批量定制的需求。”为此,创业初期曾经从事传统风筝制作的潍坊意诚风筝厂开始转型生产现代风筝,经过长期的摸索,慢慢走上了风筝产销一条龙的路子,使得现代风筝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等各个环节环环相扣,做强了整个风筝产业链条。
“在研发上,我们的现代风筝在保留传统风筝龙、凤和老鹰等图案的同时又将三角形的外形结构和玻璃钢、碳纤维支撑引入到风筝制作当中,使现代风筝起飞效果更好,携带更加方便,而且每年都会推出二三十个新的花色和品种。”风筝艺术专业出身的张经理在风筝研发方面有自己的见解。
在生产这一环节,机器流水作业,职工分工明确,复杂的制作工艺被简单化,现代风筝的生产效率也得到了大大提高,“仅中高档的风筝,每个工人每天就能生产100多只”,由于潍坊意诚风筝厂的产品在“质”和“量”都有保证,并不断地推陈出新,产品销往了除西藏以外的各个省份,产销的一条龙带来了销量的大丰收,同时也将潍坊现代风筝推向了全国。
68岁的李金鹏“砸铜”53年渴望手艺传承下去
来源:潍坊新闻网 2012-02-20 08:25:18
李金鹏和他在文展会上的金奖作品“龙头活舌活眼鸟笼钩”
潍坊新闻网2月20日讯 2月13日上午,潍城区东大街268号一间两平方米左右的小库房里,68岁的李金鹏冒着丝丝寒意,历数着手中十多件工艺品,回忆着上世纪60年代初到现在的几十年岁月,讲述着“砸铜匠”的艰辛。记者在一旁按捺不住激动,因为3年多前记者采访潍坊传统手工艺时,就有对如今“罕见砸铜匠”的遗憾,而年近古稀的李老先生正是“砸铜匠”传人之一。
拜访工艺大师陋室创作
,潍坊晚报曾在A3版以《古城工艺亟需传承人》为题,报道了在我市历史悠久却辉煌难续的民间传统工艺面临失传的问题。据时任潍坊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丁传信介绍,潍坊工艺美术历史悠久,一度是全国闻名的手工业城市。“三千绣花女,五百砸铜匠”,是对潍坊工艺美术发展最形象的描述。早在1915年,潍坊红木嵌银漆器就获得过巴拿马万国博览会最优等奖,核雕获得过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但潍坊工艺美术的今天却不容乐观,以“五百砸铜匠”而闻名大江南北的花丝首饰、铜铃、脖锁等很多传统工艺都面临失传。
13日上午,记者在潍城区东大街268号一间两平方米左右小库房改装的家庭作坊里,见到了“铜铃、脖锁”的砸铜匠传人李金鹏。他的小作坊其实就是一间简单的厦子,宽一米,长两米不到,堪称简陋。
已经68岁的李金鹏老先生告诉记者,自己的手工艺技术几十年一直没有荒废,反而有所发挥。如今,老人掌握的传统工艺已经远超过“铜铃、脖锁”的制作范畴。随着老人拿出一件件精美工艺品,记者十足地饱了眼福。
老人先拿出一件鸟笼钩,介绍说,这个鸟笼钩是玩鸟的人用来挂鸟笼的。记者看到,铜钩制作精美,呈龙形,龙嘴里吐着珠子,龙眼活灵活现,龙身从后背位置向上弯曲。这样一件铜制品,竟是老人纯手工做出的。更让人吃惊的是,龙舌和龙眼竟然都可以活动,用手一碰,不停颤动着。接着,老人又拿出了一排金镶玉印。老人介绍说,印是铜制狮子加底座,包裹着正方形的玉石。铜狮子有威严端坐的,也有跃然而动的。老先生说,像这种工艺就是自己长期总结出来的。
淬炼干了53年“砸铜匠”
李金鹏生于1944年,小学毕业2年后,15岁的李金鹏进入潍坊五金首饰厂当学徒。1963年,李金鹏根据厂里的安排,开始师从潍坊知名银匠李符。据李金鹏说,自己先后跟过的师傅有十多位,只有李符是正式拜过师的。
1966年,潍坊五金首饰厂改为机械厂,这些手工艺技术没了用武之地。师父李符在1966年退休后,李金鹏跟李符的学艺之路也随之未能继续下去。但李金鹏把学到的这些技术当成了自己的业余爱好,一直坚持了下来。因为他始终听从父亲的劝告“学点小手艺,一辈子吃饭不愁”。
李金鹏说,自己现在基本掌握了解放前全部的老潍县五金老工艺技术。不但可以制作出作品,还知道制作方法,有的还可以做出模具来。据李老先生介绍,在老潍县的五金工艺中,“砸铜匠”是手工艺人最初阶段的称呼,因为铜比较便宜。而手艺越来越精湛的人,才会逐渐被称为“砸银匠”甚至“砸金匠”,因为金银贵重。老先生自豪地说,自己干“砸铜匠”53年,除了铜,金、银现在也都“砸得”,说自己是正宗“砸银匠”并不为过。
期望传统技艺能够传承
对于技艺将来的发展,李金鹏老先生告诉记者,他只有一个女儿,而传统手工艺并不是女儿的发展方向。自己有时在大集上摆摊,也有年轻人问他收不收徒弟,他自己就说收徒弟。但是年轻人来到他家,看到复杂的制作工艺,又听说学十年也未必能出徒,就都放弃了。为此,李金鹏老人很怕这些手艺失传。
李老先生说,自从2011年4月受朋友之邀来到文展会,他带去的“龙头活舌活眼鸟笼钩”和“金镶玉印工艺”受到一致好评,并拿到金奖,他更觉得自己这门手艺应该传下去。
李老先生说,今年他还要参加文展会,继续推出自己金镶玉印,同时推出鎏金仿古铜菩萨。因为鎏金技术和仿古铜技术结合,也是自己今年主攻的一个方向。目前,自己的作品已经制作完成。
朔州风筝节 丰富本地游市场
朔州新闻网
近日,山西朔州市首届风筝文化艺术节在朔城区金沙植物园开幕。应朔州市邀请潍坊工艺美术研究所的20多名风筝放飞专家携带万余只风筝赶赴山西表演,进一步丰富了朔州旅游市场。
在风筝文化艺术节上,除了市民自带的少量风筝外,植物园中展出、放飞的风筝都是来自潍坊。朔州市风筝专家放飞的红色“大章鱼”风筝长50米,宽10米,放飞时需要七八个人一起放,飞到空中后充气鼓起来,巨大柔软的身体在空中随风来回晃动,分外夺人眼球。“京剧脸谱”风筝脸部9米长、6米宽,胡须30米长、6米宽,在空中飞得最高,威风凛凛,霸气十足。长达2000多米的“菱形串式”风筝,宛若一条长龙在空中飞腾,远远望不到尽头。“特技打斗”风筝则做着各种各样的动作,时而俯冲,时而转圈,时而盘旋,非常刺激,引来大家阵阵惊呼。另外,来自潍坊的七彩环、蝴蝶、燕子、老鹰等数十种造型各异的风筝漫天飞舞。
放风筝在朔州有着悠久的历史。为了筹备首届风筝文化艺术节,朔州市政府部门特意邀请潍坊工艺美术研究所20余名风筝放飞专家,携带10000余只风筝,前往朔州参加风筝文化艺术节,让朔州市民及游客零距离感受潍坊风筝的风采和魅力。
潍坊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丁传信说:“朔州的首届风筝文化艺术节,无论是风筝的种类档次,还是放飞人员的水平和级别,都达到了世界级水准,其中放飞人员大多是潍坊‘风筝明星’和‘首席专家’,有的还是潍坊国际风筝会的国际赛事裁判,他们为朔州市民及外地游客奉献上了精彩的‘风筝大餐’。”开幕式当天,数千名市内外游客观看了演出。“五一”小长假期间游客更是络绎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