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女
年龄:58 岁
技术职称:
荣誉职称:民间传承人 省级传承人
从艺品类:潍坊风筝
从艺年限:38年
单位及职务:潍坊市寒亭区杨家埠洪伟年画风筝店 经理
所属地区:寒亭区
师承:
徒弟:
浏览次数:11064
杨红卫,女,1966年7月出生,寒亭人,杨家埠“风筝之王”杨同科的孙女,是潍坊风筝王杨同科第三代传人,国际风筝工艺大师(二级)。寒亭区杨家埠洪伟年画风筝店经理。现为省市两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潍坊风筝代表性传承人、潍坊市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山东省民间手工艺制作大师、齐鲁文化之星、潍坊市杰出文化工作者、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十大模范传承人。
从艺30多年,天天扎制风筝,扎制风筝已有数万只,且对每只风筝都赋予了生命,选料考究,手工绘制,一级风起飞,五级风不折,单只试飞,堪称一绝。
1992年,曾应邀参加香港“世界同乐日”活动,“龙头蜈蚣”和“百子呈龙”风筝,分别荣获最佳设计和最长风筝放飞两项大奖。曾一赴巴林、两访德国、连续两年应美国芝加哥孔子学院邀请,对50多所学校学生表演风筝扎制和绘画讲解,传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技艺;还参加了第六届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海世博会“山东活动周”活动、中国美术馆“手艺农村——潘鲁生主持山东农村文化产业调研成果展”、澳门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潍坊风筝展示活动。2007年10月,被山东省旅游文化博览会授予“手工艺制作大师”称号。2008年11月,“百子呈龙”风筝在首届山东国际大众艺术节—齐鲁民间手工艺精品博览会获银奖。2012年2月5日至15日,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成果大展”活动,现场展示风筝扎制和绘画传统工艺流程。2012年8月,应邀参加了在韩国丽水举办的世博会“山东活动周”活动,现场表演制作风筝。
红卫风筝远销美国、德国、英国、希腊等10多个国家。其事迹曾在世界联合报、芝加哥星岛日报、澳门日报、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国家地理频道、香港凤凰卫视、台北电视台、云南、湖南卫视等多家新闻媒体做过专题展播和报道。
她出生于风筝世家,爷爷杨同科号称“风筝王”,11岁开始扎制风筝,扎了84年数万只。1986年第三届潍坊国际风筝会,他扎制的360米龙头蜈蚣放飞后获大奖。红卫继承了祖父杨同科老艺人的扎制技艺和特点,在绘画方面,线条流畅,色彩鲜艳,对比性强;在扎制方面,竹条均匀,骨架周正,左右对应,上下对称,一级风起飞,五级风不折。她始终牢记爷爷的教导,坚持不求数量求质量的原则,做到直观和起飞效果并重。她的风筝选料考究,都是采用正宗真丝绢,手工绘制而成,并且单只试飞,合格后才装盒。
2007年6月被潍坊市委宣传部、潍坊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潍坊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潍坊市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
2007年10月在第三届山东省民间手工艺制作大师评选中被山东省旅游局授予山东省手工艺制作大师。
2008年1月潍坊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潍坊风筝代表性传承人。
2008年7月荣获“潍坊市杰出文化工作者”称号。
2009年6月被山东省文化厅授予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潍坊风筝代表性传承人。
2012年3月被中共山东省委组织部、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文化厅授予“首批齐鲁文化之星”称号。
2013年1月授予首届(潍坊)国际风筝工艺大师(二级)。
2013年5月被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评为“2012年度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十大模范传承人”。
2007年3月随同国家文化部赴巴林进行风筝扎制和放飞表演。
2008年11月在儒风泰山·首届山东国际大众艺术节——齐鲁民间手工艺精品博览会上所扎制的“百子呈龙”风筝被山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山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评为银奖。
2010年5月2日参加在枣庄-台儿庄举办的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泰和楼奠基仪式,扎制放飞的38米长的龙头蜈蚣风筝让人们叹为观止。
2010年5月14日至17日第六届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表演风筝制作。
2010年7月8日至12日参加上海世博会“山东活动周”活动,在宝钢大舞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潍坊风筝进行了现场展示,深受人们喜爱。曾连续五届参加潍坊文化艺术展示交易会及三届山东省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
2010年10月29日至11月20日,应美国芝加哥孔子学院邀请,对美国30多所学校进行了为期20余天的风筝扎制和绘画讲解,传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技艺,大力宣传潍坊风筝。
2011年1月9日至18日,参加了在中国美术馆由中国文化艺术界联合会、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主办的“手艺农村——潘鲁生主持山东农村文化产业调研成果展”活动,现场表演了风筝扎制、绘画等工艺流程,并与现场观众进行了互动交流,使在场的各界人士充分感受到了杨家埠民俗艺术的魅力。
2011年1月19日至21日,应邀参加了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活动,现场表演了风筝扎制、绘画等工艺流程,并与现场观众互动交流,并接受了四个传媒公司的采访。
2011年4月风筝作品《八仙庆寿》在“中国(潍坊)第四届文化艺术展示交易会”民间艺术展中被中国(潍坊)文化艺术展示交易会组委会授予金奖。
2011年8月22日至9月11日,应澳门文化局邀请,省文化局派遣,参加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潍坊风筝展示活动。
2011年10月29日至11月18日,应美国芝加哥孔子学院邀请,对美国20多所学校进行了为期20余天的风筝扎制和绘画讲解,传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技艺,大力宣传推介潍坊风筝。
2012年2月5日至15日,参加了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负责承办的2012年元宵节期间在北京全国农业展览馆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成果大展”活动,现场展示风筝扎制和绘画传统工艺流程。
心系风筝,乐善好施。她的作坊优先聘用弱势群体,每年都向敬老院、妇女儿童节奉献爱心,率先向南方冻害、汶川特大地震、玉树灾区同胞捐款。她的事迹曾在世界联合报、芝加哥星岛日报、澳门城市信报、中央电视台、香港凤凰卫视、台北电视台、山东卫视、云南卫视、湖南卫视等多家新闻媒体做过专题展播和报道。
民俗大观园外观
杨红卫(右)和她的姐姐(“风筝王”的孙女) 杨红卫家墙上挂着“风筝王”杨同科的遗像
杨红卫在组装凤凰风筝 杨红卫在绘画牡丹蝴蝶画面
1994年3月德国柏林现场制作风筝 2007年3月巴林讲解风筝制作
2010年5月参加第六届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 2010年10月赴美国芝加哥孔子学院为学生讲解风筝制作
2010年7月参加上海世博会现场制作风筝
2010年11月在美国芝加哥教学生制作风筝 参加中国美术馆举办“手艺农村—潘鲁生主持山东农村产业文化调研成果展”
2011年8月赴澳门卢家大屋现场制作风筝 2011年11月在美国芝加哥教学生制作风筝
2011年在美国芝加哥孔子学院留影 2012年8月杨红卫参加韩国丽水世博会
大金鱼 大龙虾
老鼠嫁女 老鼠嫁女
老鼠嫁女 大凤凰
特大鹰 小蜜蜂
龙头蜈蚣
龙头蜈蚣风筝
金鱼风筝
《寿星》 46
*36厘米 一龄毛竹
高档真丝 传统扎制 手工绘画 线条流畅
色彩鲜艳 骨架周正 木盒包装
禄星 福星
刘海戏金蟾
脸谱包公 脸谱曹操
中红蝴蝶 中金蝉
潍坊杨家埠风筝
天工艺红卫风筝 观赏 十二生肖 12个盒
巾帼不让须眉 潍坊非遗传承人杨红卫让风筝“飞”向海外
来源:中国山东网 作者:宋超 2017-03-07 23:33:03
杨红卫提供的扎制龙头骨架的照片
中国山东网潍坊3月7日讯 (记者 宋超) 她是潍坊“风筝王”杨同科的孙女,扎制的风筝选料考究、构思独特;她几十年一直坚持传统手工绘制,风筝作品远销海外几十个国家。今日上午,记者在潍坊市庆“三八”行动大会上,采访到了刚刚被评为“潍坊巾帼大师”的杨红卫。
从小喜爱风筝 成立自己的风筝工作室
今年51岁的杨红卫是地道的寒亭杨家埠人,生活在一个风筝世家,她的爷爷杨同科做了一辈子的风筝,被称为风筝王。杨红卫说,“受家庭环境影响,我很小的时候就特别喜欢风筝。有时问爷爷要风筝,他总是不太舍得把太好的风筝给我玩”。哪个时候开始,幼小的杨红卫就暗下决心,长大后一定要自己做出好的风筝。
1982年,她开始跟随爷爷系统的学习风筝的扎制,继承了爷爷的一部分扎制技巧和特点。1986年,20岁的杨红卫进入了当地的风筝厂,开始每天做风筝。“当时厂里的领导觉得我在这方面有点天赋,就把握调到了设计室,那时候自己想做一个什么样的风筝就有了更多的主动权。”杨红卫说,在风筝厂工作的期间,曾到全国各地参加过各类风筝文化交流活动,这也打开了她做风筝的思路。
1992年5月,杨红卫成立了自己的风筝作坊,潜心研究风筝技艺。多年来,她坚持采用传统手工技艺制作风筝,由于做工考究、精致,杨红卫的风筝在国内外都极受欢迎。
杨红卫提供的工作室照片
以质量为生命 每只风筝要亲自试飞
通过多年的磨练和探索,杨红卫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在绘画方面,线条流畅,色彩艳丽,对比性强;在扎制方面,做工细腻,竹条均匀,骨架周正,左右对应,上下对称,能够实现“一级风起飞,五级风不折”。为了减轻风筝的重量,她的选料也十分考究,全部采用正宗丝绢手工绘制而成。
“我就是一位民间艺人,一个普通老百姓,凡事都讲究个真,做人就讲究个诚,风筝制作的道理也是一样的。”杨红卫认为,作为手艺人,最重要的是对作品品质的执着。她告诉记者,她所制作的每一只风筝都要亲自试飞,试飞不过关的作品绝不向外出售。“风筝如果飞不起来,那就不能算是风筝,即使它是工艺品。”
“求质量不求数量,坚持美观和起飞效果并重”是杨红卫多年来的原则,正是这种对手艺的坚持和倔强,为潍坊风筝也为她自己赢得了极高的荣誉。1992年,她扎制的”百子呈龙”风筝在香港”世界同乐日”风筝比赛中获得最佳设计和最长形风筝放飞两项大奖。1997年,在德国汉堡“遨游山东艺术节”上,她的现场表演和展厅中悬挂的巨型风筝,让各国游客惊叹不已。2007年,获潍坊市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荣誉称号;同年,在山东省旅游文化博览会中被授予手工艺制作大师称号。2008年,获潍坊市杰出文化工作者称号;同年,在儒风泰山﹒首届山东国际大众艺术节\齐鲁民间手工艺精品博览会上,百子呈龙风筝获银奖。
作品蜚声海外 要做传统风筝的守望者
作为一个手艺人,杨红卫除了坚守着制作过程的品质和情怀,也将传统的风筝文化传播到了世界各地。1992年以来,杨红卫曾一赴巴林、两访德国、连续三年应美国芝加哥孔子学院邀请,对50多所学校学生表演风筝扎制和绘画讲解,传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技艺。她的风筝作品如今也远销美国、德国、英国、希腊等几十多个国家。
2011年11月杨红卫赴美国芝加哥教学生制作风筝
在国外的文化交流中,让杨卫红印象最深刻的是,1997年参加德国汉堡“遨游山东艺术节”时遇到的一位老太太。“她一连六天每天都要来我们展台前买两只不同类型的风筝,把各种类型的风筝都要买一遍。老太太说,她曾经来过中国,最喜欢的就是中国的风筝,而这次终于买到了最正宗的。”杨红卫说,这次的交流,对她的触动很大,让她更深刻的觉得像风筝这样的传统工艺是国外没有的,也是我们自己引以为豪的物质文明,这就更需要我们把这种文化传承下去。
“我想在有生之年,多创作一些作品。好的东西就应该留给历史,留给后人,进行更多的文化交流,作为潍坊风筝的女儿,要做一个传统风筝的守望者。”杨红卫说。
楊紅衛 風箏家族的女掌門人
2011-01-27
「龍頭」風箏是楊紅衛的設計,造型精巧,飛起來更有氣勢。
楊紅衛從1986年開始學做風箏,如今她和她的「紅衛風箏作坊」成為內地風箏界的代表。
在ifc見到來港主持商場風箏製作的她,帶來了自己的大小風箏作品,以江浙一代的絲絹為主料,附在竹絲上或形成龍頭、蜻蜓、蝴蝶等形態,髹上艷色,栩栩如生。
堅持手工
她的祖父是山東「濰坊風箏一代宗師」之稱的楊同科。算下來,到楊紅衛已是第六代,但在家中親戚中,只有她一直對風箏情有獨鍾。
「爺爺95歲去世,他在去世前一個月還在做風箏。可以說,是做了一輩子的風箏。」楊紅衛對記者說。
山東濰坊以兩種東西聞名,一個是年畫,一個就是楊家舖的風箏。楊紅衛8、9歲時,開始圍在爺爺身邊看他做風箏,「那個時候爺爺做的是硬翅風箏,因為手藝好,賣出的價錢敢比別人高一倍。」
現在楊紅衛的風箏雖然比一般出產的要貴3到5倍,卻仍然供不應求,更遠銷歐美和其他亞洲國家。但她的風箏作坊成立至今,人數一直維持在5、6個人,是典型的家庭生產。她說,紮風箏完全依賴經驗。竹子條的厚薄、絲絹翅膀的軟硬以及骨架紮得鬆緊,根本無法用任何現代機器代替。「每一個風箏做完,我都會試飛。我父親以前就對我說,飛不起來的風箏就不是風箏。」
上世紀80年代初,山東濰坊舉辦第一屆國際風箏節,令濰坊的風箏為世人所知。受到當時對風箏製作的熱潮影響,楊紅衛決定全身投入風箏行業中,在家裡開辦的風箏廠負責設計。可是,她很快發現,風箏廠一味追求數量,而將傳統的絲絹用塑料代替,嚴重影響了風箏的放飛質量和信譽,機器量化結果,更限制了對風箏形態的創新。之後,她決定辭職,退回到家中自立門戶。現有的員工都是親戚朋友,最小的也有23歲。
風箏令生活富足
「年輕人多半都不願做這個,因為要處理買回來的長竹片,經常會把衣服弄得很髒。但製作風箏沒有幾年以上的經驗,是不可能做好的。我們是在承傳手藝,但對年輕人並不強求。」
她在風箏設計上,也有自己的獨創。
既然濰坊出名年畫和風箏,何不將兩者結合,可以更利其所長。楊紅衛想到把年畫的圖案和形態應用到風箏上,於是她設計了「龍頭蜈蚣」風箏。因為龍的氣勢和蜈蚣形身軀的長度,放飛到天空,低空能聽到「錚錚」的聲音,高空則更顯出其勢不可擋。
對於風箏這門生意,她有著如日本職人的堅持與認真,「我一直講求誠信,不僅是對質量的保障,也有自己的感情投入。」除了在外出席活動,她每天都在家中做風箏,風箏上天的一剎那,是她最開心的時刻。
幾年前,楊紅衛被評為中國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行承傳人,曾遠赴美國進行風箏的示範教學和舉辦工作坊,她覺得這是風箏帶給她額外的滿足。「我靠做風箏能買房買車,還能到世界很多國家走走看看,還有什麼所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