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男
年龄: 岁
技术职称:
荣誉职称:潍坊市工艺美术大师 国家级传承人
从艺品类:潍坊风筝
从艺年限:年
单位及职务:潍坊亚星化学股份有限公司退休
所属地区:奎文区
师承:胡景珠
徒弟:20余人
浏览次数:8264
韩福龄,字梅五,汉族,1934年9月-2019年,享年85岁,潍坊市奎文区人,在世从艺73年,潍坊亚星化学股份有限公司退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风筝制作技艺(潍坊风筝)代表性传承人,潍坊市风筝协会副秘书长,潍坊风筝艺术研究交流协会首席顾问,潍坊十大风筝明星,潍坊市工艺美术大师。
七岁学习扎制风筝,1948年师承“潍坊龙头蜈蚣风筝”创始人胡景珠扎制“龙头蜈蚣风筝”,并得以真传,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扎制艺术风格。研制成功了不需悬挂任何飘带类平衡物的硬翅足球风筝、紫荆花风筝和创新型飞机风筝。他的龙头蜈蚣风筝被风筝界称为“韩派蜈蚣”。从事潍坊风筝的研究与制作已有六十多年的历史,参加历届风筝会,荣获金、银奖几十次,多次获得最高奖,荣获历届潍坊市风筝明星。多次到国内外介绍潍坊风筝,2011年,荣获山东省传统技艺大师等称号。
1985年他应邀出访新加坡,所携巨龙轰动异国,被称为世界上最精最长的风筝。1990年应邀参加意大利国际风筝赛,参赛的龙头蜈蚣和凤凰风筝,荣获意大利国际最高奖—金风筝奖,为潍坊风筝界赢得了国际大赛的最高荣誉。
韩福龄在技术上从不保守,注重技艺传承,在潍坊当地已有好多徒弟,还有省外的写来长信请教,他立即回信,并绘制了详细的图纸,其中一个江西的现在已是江西省风筝协会的理事,并带着扎制的风筝多次参加潍坊国际风筝邀请赛还获得了很多奖项。另外,经常受市风筝办公室的委托,到学校为学生上风筝扎制课,还经常上电视节目,为观众讲解风筝扎制的基础知识。目前,韩福龄在省内外有二十多名徒弟,都是风筝界的杰出人物,为风筝技艺的发扬光大做出了重大贡献。
1989年被潍坊市政府授予“风筝明星”称号。
2005年5月首届潍坊市工艺美术大师。
2007年6月第一批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潍坊风筝代表性传承人。
2008年6月第一批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潍坊风筝代表性传承人。
2009年5月26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风筝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2011年山东省传统技艺大师。
2012年10首批潍坊民间艺术大师。
2013年1月授予首届(潍坊)国际风筝工艺大师(一级)。
现在是山东省工艺美术协会风筝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潍坊市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潍坊市风筝协会副秘书长,潍坊风筝艺术交流协会首席顾问。
1984年至1986年扎制的《龙头蜈蚣风筝》获三连冠。
1990年6月意大利国际风筝节代表中国《龙头蜈蚣风筝》、《红金鱼风筝》荣获该赛事承办以来的最高奖“金风筝奖”金质奖牌。
2000年《龙头蜈蚣风筝》获首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展铜牌。
以上获奖仅列举几项,实际每年都有金银铜铁花花绿绿的风筝奖牌进账。
发布日期:2014-09-12 08:53:07
中国网山东频道潍坊9月12日讯(张瑞杰) 初见韩福龄老人,就被他的热情所感染。这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风筝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国际风筝一级工艺大师,为我们讲述了他与风筝的故事与情缘。从韩福龄老人的身上,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他精湛的手工技艺、细腻的画工笔触,还看到了他那颗为“潍坊风筝”的传承与推广默默奉献的心。
韩福龄老人展示放飞“蝴蝶”风筝
韩老的“鸢飞斋”
意大利18K金“金风筝奖”
“仙鹤童子”风筝
上世纪80年代 杨家埠风筝代表人物杨同科拿着韩福龄的“仙鹤童子”为潍坊工艺美术研究所的人讲解
硬翅创新风筝
曾经高端老绝活 沉寂多年迎良机
潍坊“城派风筝”又将粉墨登场
2012年08月16日
78岁的韩福龄拿着自己刚制作完成的城派风筝代表作“鹰” 正在专心制作城派风筝的李进浩
绘制精美的城派风筝,集书画印于一体,“雅”之意尽显
本刊见习记者 王政恺文/图
现在绝大多数人一提起潍坊风筝也马上会想到杨家埠,但作为潍坊民间工艺品的代表作,风筝绝不仅仅只是杨家埠风筝。除了杨家埠风筝所代表的“乡派风筝”,潍坊传统风筝还有极为重要的一个代表流派——“城派风筝”。
而“城派风筝”是老潍县以十笏园为核心的雅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多采用真丝材质,由画家工笔绘画,并留有印章,再加上精巧细致的扎制,属于和书画一样能够登大雅之堂的工艺精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目前由于种种原因,真正代表潍坊风筝精华的“城派风筝”处在不为人知,市场价值远未得到发掘的状况。
据《财富周刊》记者了解,十笏园文化街区重点打造的“山东工艺文化城”将辟出专区,对潍坊真正的文化精华进行资源整合、保护开发,潍坊风筝的高端产品——“城派风筝”将得以闪亮登场。
城派风筝“雅”为先
传统潍坊风筝可以分为城市一派和农村一派。城派风筝的分布基本上都在潍城十笏园周围,当年潍坊的一些著名画家如郭兰村、郭味渠等都在十笏园附近居住。
“那个时候,老潍县城文人爱好风筝,特别是以前有些大门头(商号)的老板都喜欢放风筝。扎得最大的风筝都从以前的城门楼子的门里出不来。人要从城墙里面用绳子拉上去放下来,拉到白浪河河滩边去放。”作为潍坊风筝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现年78岁的韩福龄是城派风筝的带头人。
作为乡派风筝的代表杨家埠风筝,相比城派风筝区别很大,“现在杨家埠风筝已经很难看到真正的原来杨家埠正宗的硬翅风筝了。杨家埠风筝基本上都是半印半画,实际上都是用木版印出画面,然后再手绘上色。”韩福龄边说边拿出当年他参与编写的有关潍坊风筝的书籍翻着,“而且制作材料也不相同,传统的城派风筝都是使用真丝材质的丝绢糊制风筝,而乡派风筝大多使用宣纸来糊制风筝。”
杨家埠风筝采用家庭作坊式的制作方法。“以前在杨家埠,冬天农闲时节,村民扎制下大量的风筝骨架,成捆的摞在自家房子的屋顶里(农村房子一般都是尖顶,屋内带有横梁,横梁上的内部空间可用来储物。)或吊在屋内横梁上。忙完了这些,农民就开始印木版年画,如灶王爷、门神等;印完了年画,剩下的颜色和纸再印大量的风筝画面。等到过年卖掉年画,就开始糊风筝。到了清明的时候,村民就用竹竿挑一摞风筝去卖。”
不同于乡派风筝的批量印刷制作,城派风筝更加讲究艺术的独特性。从风筝骨架的设计到制作,从风筝画面的构思到绘制,无一不透射着老潍县的“雅”。这种“雅”风筝,也造就了潍坊风筝在我国民间艺术中独特的艺术地位。
早期,城派风筝大都是合作完成——风筝手艺人负责扎制,画家负责绘图,这也是城派风筝能够名噪一时的根本原因。“外边的风筝你找个画家给你画风筝,他不给你画,觉得掉价。咱潍坊有个最大的特点:在潍坊知名的画家照样能给画风筝。”韩福龄如数家珍地说起那些为风筝绘制的画家,“像陈寿荣,人物、花卉、山水都能画,字也写得非常好、篆刻也很好。再比如郭兰村,他擅长工笔人物画。在他们家,弟弟负责扎制风筝,他来给风筝绘画。而民国后期的以画人物为主的著名画家张国干也善于画风筝。”
并且城派风筝题材上更加广泛,多为文人雅客、大户人家、商贾们喜闻乐见的各类题材。而杨家埠风筝多以年画题材为主,更加贴近农民生活,乡土气息浓厚。
原汁原味老绝活
风筝历史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传说是鲁班发明。当时由于战争需要,古人以鸟为形、以木为料,制成可以在空中飞行的木鸢,随着丝织业的发展和造纸的发明,到了唐宋,开始向民间娱乐转化。潍坊放风筝,从宋代开始流行,明代更加普及。清代乾隆、嘉庆年间,是潍坊风筝的繁荣时期,并且成为皇家钦点的贡品。
风筝制作手工艺的传承到现在,仍然保留着当年的技艺。作为韩福龄的入室弟子,现年28岁的李进浩继承了这门拥有悠久历史的手工技艺。“传统风筝的制作过程十分讲究——扎得时候要想到糊,糊得时候要想到画。扎、糊、画是连贯的,一气呵成。”
“像‘仙鹤童子’这风筝,从制作到完成要一周的时间。这件风筝的骨架设计是完全按照传统式样,按我现在的速度扎制需要两天。最难同时也是最复杂的步骤是手绘。城派风筝都是工笔画,绘画工程要求非常细致,而且一件风筝的绘制不是一遍能够完成的,至少需要来回绘制五遍。”
而早期利用这种技艺制作而成的城派风筝,用来卖的很少,一般都是文人雅客、大户人家自己手绘各类工笔画,供自己赏玩或当作摆设。
随着潍坊国际风筝节的举办,现在的潍坊风筝无论从样式还是制作技艺上都发生了转变。现在的潍坊风筝分为两大类:一是传统风筝,采用的都是手工扎制的骨架,包括传统的龙头蜈蚣、鹰、金鱼、蝴蝶等式样,不管是手工绘制还是机器印刷的风筝画面,都算作这类;二是现代风筝,也称作欧式风筝,这种风筝多为三角、菱形等简单的几何形状,多采用布料糊制风筝,骨架的材料也大都采用塑料制作,具有携带方便、易于放飞、制作非常简单等特点。
传承断层心堪忧
城派风筝制作费工费时,创作时间长,导致成品数量低;如果想出新品精品更难,而且成品价格卖不上去,风筝手工艺人们如果单纯靠风筝很难维持生计。
说起城派风筝的现状,韩福龄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像这样的一只硬翅风筝,找一个年富力强、有一定基础能扎得了的艺人扎制,起码也得两到三天才能扎起来。就拿三天来说,现在就是干建筑的工人,差不多也要100块钱一天。按照三天来算,工时费就要300块钱,再算上绘制的中国画的价值以及各种成本,基本上一只风筝要卖到500元才达到合理的价格。但市面上这样的风筝不可能卖到500块钱,基本上都是批量生产的风筝占据主要市场。而且市场上也没人认可,导致这样精工扎制的风筝,市面上也没有卖的。”
李进浩已经在地一大道经营了3年,对潍坊风筝产业的这种变化十分清楚,同时也很无奈,“以前在潍坊没有这么多高楼大厦,很多像我这么大的孩子都很喜欢放风筝,有很多地方风筝,很多人喜爱风筝。现在潍坊玩传统风筝的人数逐年下降,而其他地域像北京,则是日渐兴盛。”
“现在很少有人懂城派风筝,作为工艺品,城派风筝的价值被低估。”现在潍坊市场上,充斥着大量廉价的风筝,对这样的形势李进浩认为,“现在的潍坊风筝处于牟利阶段,大多数风筝都是商品风筝,大规模的扩张、出量,以量取胜。一个风筝利润在5毛、一块,几个月时间就能获取几十万的利润。现在潍坊风筝市场的大形势就是这样。”
“现在像我这个年纪的已经没人在做传统手工风筝。现在用风筝养家糊口很难,已经很少有年轻人愿意干这行。在北京一只手工制作绘画的沙燕,能卖到500—600元,如果是名家,和老师(韩福龄)同样级别的,至少卖到5000—6000元;而在潍坊同样是我们手工制作绘画的沙燕,只能卖10多元。”
如此巨大的价格差异,也反映出现在潍坊传统风筝艺人的艰难现状。“而且我现在也很担心,以后谁去学这门手艺。我现在能做的就是尽量保留下传统风筝的制作图纸、绘制图样,让后人能够看到这些先人们的智慧。”
登堂入室新出路
“在潍坊买风筝的人,本地和外地各占一半。”李进浩说道,“男女老少都有,有学生送老师的,有送外地亲戚的,有外地旅游的游客买纪念品的。专门定做的很少,大都买的是100元内的风筝。”
“实际上外地客商很看好潍坊风筝。但来到潍坊后发现,没什么可买的。清一色都是批量生产的,失去了手工制作的独特美感。当作挂件摆设不好看,又有一股油墨味很刺鼻。制作工艺很低劣,买回去实在拿不出手。”
“现在,城派风筝基本上都装裱成为高档工艺品,成为一件欣赏品。”李进浩一边取下放在展示柜中的装裱精美的手工绘制的城派风筝一边说,“现在楼房密集了,很少有人会放风筝了。但是大家都有儿时的回忆,喜欢风筝。针对这些怀旧的人,我就推出了这样装裱精美的风筝,不仅美观,而且保存时间还长。”
发展需要创新。龙头蜈蚣风筝是潍坊风筝的代表作,韩福龄在继承传统龙头蜈蚣风筝“劈脑”制作技艺的基础上,创新发展出“鼓脑”制作技艺。这一制作技艺的应用,使龙头蜈蚣风筝显得更为威武,栩栩如生,更富神韵;而且韩福龄更是独创了“红龙”这一龙头蜈蚣风筝的新样式。这样的设计令龙头蜈蚣风筝蜚声海内外。
民俗精品只有走进大雅之堂才有出路。韩福龄和李进浩看到了城派风筝发展的同样的一条道路,“我认为潍坊的手工艺品必须走向高端,如果只是低端走量,渐渐的这些传承的手工艺就会消失,最后也就走死了。”
潍坊风筝艺术家韩福龄match
2011年04月20日 00:05:10
上午在“浮烟山”万人放飞场上,风筝寻梦与潍坊风筝艺术家、工艺美术师韩福龄先生亲切合影。
上午在“浮烟山”万人放飞场地有幸见到潍坊风筝艺术家、工艺美术师韩福龄先生。陈玉林会长举起大拇指说:你和韩福龄先生真有缘呀!能在几万人放飞场地上碰见,韩先生在潍坊可是风筝明星哦!要好好请教。
我和韩福龄先生各互换了名片,对韩先生说:人生如筝,风筝寻梦!梦圆之旅,感恩于您;点滴教诲,铭刻在心!诚请赐赠风筝寻梦心语珍言!万分感谢!把自己寻梦之旅的故事叙述了一番。韩先生对我所讲的话非常赞同,韩先生说:回北京后一定要替我向孔祥泽先生问好,我俩35年没有见面了,我非常想念他。刚才听了你风筝寻梦故事非常的精彩。生活就是要脚踏实地的做好自己本分的一个长期过程,梦想是每个人都有的必需物,在梦想面前,实现梦想的人会说:“梦想是五彩斑斓的,因为自己的梦想,才有了现在的成就”;相反失败的人会说:“自己应该面对现实,脚踏实地的做自己现在的事情”所以有没有梦想,对于我们来说都是取决自己。因为梦想的成功与否都影响着你的一生,最好的就是带着现实的梦想,脚踏实地的充满信心去一步步去接近,这样你才能去实现你的梦想。在天时地利人和的时候,不应该错过机会,一定要坚持下去...
您对先生的问候我回京后一定带到,先生也很想念您。
拨通电话把手机递给了先生,看着两位风筝老人通话的表情是那样亲切和温暖。
潍坊风筝艺术家、工艺美术先生为风筝寻梦赠言:希望寻梦 越寻越广
“风筝明星”韩福龄为风筝会扎了两只“望天鱼”
来源:潍坊新闻网 2011年03月22日
韩福龄老人说,他扎的“望天鱼”风筝既能拆卸还能折叠。
潍坊新闻网讯 近日,潍坊国际风筝会办公室向历届“风筝明星”发出了征集优秀作品的邀请函。一直以扎制传统龙头蜈蚣风筝而闻名的韩福龄老人,今年特别扎制了两只名为“望天鱼”的软翅风筝准备参赛,该风筝可以拆卸折叠,便于携带。,记者慕名来到韩福龄老人家中,对他扎制的风筝先睹为快。
新扎的风筝能拆折
当日上午10时许,记者来到了奎文区潍柴宿舍区韩福龄老人的家。一进门,就像进入了风筝的世界,墙壁四周、门框上方摆挂的全与风筝有关:五颜六色的风筝,各式各样的奖牌,在国内外放飞时的照片……
记者注意到,沙发上方挂的是一只崭新的金鱼风筝。这是一只软翅风筝,色彩鲜艳,造型逼真。鱼头顶部的一对眼睛不时泛着金光,更是增添了几分灵气。“这是我扎的准备今年参赛的风筝,它是一只组合风筝,可以拆卸,折叠起来体积很小,便于携带。”韩福龄老人边演示边介绍。
韩福龄说,他爱好养金鱼,养了有十多年,曾养过望天鱼、水泡鱼、龙睛鱼等,这次做的就是“望天鱼”。“望天鱼最漂亮的地方在于它的眼睛,我在风筝眼睛上贴了金片,非常好看。”韩福龄拨动着风筝的眼睛说。
“因为老伴身体不好,需要人照顾,绝大多数的时间都用在了照顾老伴身上,就这样,断断续续地干。这只风筝从选竹子,一直到画图纸、劈条、刮条、煨弯、扎架子、糊、绘画共用了一周时间。”韩福龄如是说。
谈话间,韩福龄从房内取出一只半成品金鱼风筝、调色盘和毛笔。他告诉记者,这是他做的第二只望天鱼风筝,骨架已扎好,鱼肚子鼓面的轮廓线也已画好,昨晚刚刚开始上色。韩福龄老人边画着边对记者介绍说,“等这只做好后,两只一起试放,完全没问题!今年参赛,就用它们了!”老人自信地说。
七岁放飞首只自制风筝
“童年时我就喜欢上了扎制风筝。7岁那年,放飞了自己扎制的第一只风筝——八卦风筝,从此与风筝结下了不解之缘。”韩福龄说。
后来,韩福龄有幸认识了著名的风筝艺人胡景珠。空闲时他经常看胡老扎制风筝。15岁那年,在胡老的指点下,他扎成了直径15厘米、长36节的蜈蚣风筝并放飞成功。此后,胡老便把风筝扎制的技艺传授给了他。
韩福龄老人告诉记者,他曾多次代表国家、代表潍坊到各地参赛,尤其自1984年我市开始举办国际风筝会以来,他一届没拉下。
1982年,国家轻工业部在天津举行“中国首届风筝放飞比赛”,韩福龄成为潍坊参赛代表选手中的一员,他制作的龙头蜈蚣风筝获得了全国龙式风筝一等奖。当时的各大报纸竞相报道,称之为“韩公好龙”。次年,韩福龄又与时任市风筝协会理事长的孙立荣老先生一道,应邀去新加坡作风筝放飞表演,所携的百米巨龙,在异国引起轰动,获得金奖。1983年,韩福龄老人代表中国参加新加坡国际风筝大赛,他扎制的龙头蜈蚣风筝获得最高奖,也是我市首次获得的大奖,现如今在博物馆里摆放着。1984年,潍坊市开始举办潍坊国际风筝会,他又是帮忙联系国内外风筝爱好者参赛,又是指导参赛选手扎制。他亲自扎制、放飞的龙头蜈蚣风筝,长达100多米,还获得了一等奖,被誉为是“最美、最长、最精致的风筝”……为了提高潍坊的风筝扎制水平,1998年,韩福龄受市风筝办公室的委托,为风筝技校的学生讲课;在电视台做节目,为观众讲解风筝基础知识,带出了一批又一批新人。
如今,韩福龄老人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省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潍坊市风筝明星”、“工艺美术大师”等荣誉称号。
对传统风筝情有独钟
比起一些创新品种的风筝,对于韩福龄来说,他深爱的是传统的扎制风筝。“这多年来,我做的龙头风筝、仙鹤童子、雷震子等,都是潍坊的传统风筝。包括鹰,虽然什么做法都有,可是我做的鹰风筝线是拴在鹰嘴里,这种做法可是标准的潍坊传统做法。”韩福龄介绍说。
“我77周岁了,精力有些不支,但只要一扎起风筝来,便来了精神……”当谈及今后的打算时,韩福龄感慨道,他最大的愿望是尽快将两只半成品的传统风筝扎制完成,一只是自去年4月份开始扎的拥有50多个腰节、长10多米的龙头蜈蚣风筝,现在骨架已做好;另一只是名为仙鹤童子的风筝,两年前开始动工,如今也正在扎制中。(韩健飞 贾宁)
齐鲁文化名人网上展示
潍坊风筝制作技艺传承人——韩福龄
一、个人信息
韩福龄,男,汉族,1934年出生,潍坊人,系潍坊风筝制作技艺传承人;现任潍坊市风筝艺术交流协会首席顾问、潍坊市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二、从艺经历
韩福龄一九三四年秋出生在老潍县东关后门街。读四年级的时候父亲生病去世更加贫困的生活逼迫韩福龄退学了,从此在那些搬着烟盒子卖烟卷的人群里多了一个孩子的身影。韩福龄与其他土生土长的潍坊孩子一样从小就喜欢风筝,听奶奶说闯关东去了海参崴就没了消息的爷爷会扎很好的风筝。韩福龄扎第一只风筝的时候只有七岁,他把不同尺寸的竹子按风筝的样子扎制在一起,糊上纸涂上鲜亮的颜色,一只漂亮的八卦风筝就扎好了。他拿来奶奶缝衣裳的棉线,跑到后门街姚家大门旗杆垛子前那个小广场上放飞,看着自己扎的风筝飞上蓝天上心里可高兴了。
白浪河保安桥头有个摆摊卖烟末的,得空的时候就很专注的扎风筝。这摆摊的人姓胡。他就是潍坊著名的风筝扎制高手先生。福龄每次卖烟走到这里就蹲下来看先生扎风筝。先生很喜欢这个卖烟卷的小孩,一边扎风筝一边讲一些风筝的故事给福龄听。
先生为了扎制逼真的风筝,他把捉来的蜂子和天牛用针扎在墙上,按它们身体的比例来扎。“蜂子”的身子是两截的,中间有细腰相连,他把“蜂子”的头扎好后,再用一根细细的有弹性的弯曲的竹子固定在前身上,这只蜂子风筝,在天上飞来飞去就像真的一样。先生扎的龙头蜈蚣风筝是最好的,那柔软的竹片在先生手里弯来弯去,小竹片慢慢的变成了龙头,那分叉的龙角,圆圆的会转动的大眼睛,劈脑的龙王鼓脑的龙婆活龙活现的呈现在眼前。福龄把扎龙头的图样记在心里回到家翻来覆去的琢磨着扎,一条像模像样的雏龙终于扎成了。福龄将扎好的龙头风筝拿给先生看,先生很佩服小伙子的水平,亲自动手把风筝的龙头调整了一番,他们来到白浪河沙滩上,牵着风筝跑啊跳啊顺着风把这条三十几节的风筝放到了蓝天上。这是韩福龄扎的第一只龙头蜈蚣风筝。胡景珠师傅高兴的在这一天收他为徒,他是先生唯一的徒弟。这一年韩福龄十五岁。从此师徒俩经常在一起扎风筝,述说扎风筝的要领和诀窍,师傅把扎风筝的技术全教给了他。胡师傅是位聪颖灵巧、对风筝极感兴趣的他一年四季潜心研制风筝,却不以卖风筝为业。一九六零年春天胡景珠师傅的一条“龙头蜈蚣”风筝参加墨西哥城的风筝表演非常成功曾引起很大轰动。五十年代政府经常组织群众在元宵节搞一些传统的耍龙灯跑旱船的民间娱乐活动,有一年城关撞锺院的龙灯队舞着他们龙霸道的打着滚从后门街西头直接舞到了街东,引得看龙灯的人们阵阵喝彩。这让后门街的人们很没面子,后门街街道领导组织胡景珠师傅带着徒弟和一帮扎风筝的赶制了一条巨龙,让迫不及待的年轻气盛膀大腰圆的后门街男人们擎着这条龙披挂上阵一阵狂舞,鞭炮锣鼓呐喊助威大大地抖了后门街人的威风。
三、代表作及其艺术风格
经过几十年的学习,韩福龄总结师傅的经验并借鉴各家之长,使风筝扎制技艺不断提高。其代表作有飞机风筝、鹰风筝、龙头蜈蚣风筝、仙鹤童子风筝等。他扎的风筝造型优美、色彩鲜明、起飞平稳、富有浓重的乡土生活气息。
韩福龄扎风筝跟师傅一样从来不卖。潍坊自古以来扎风筝的门派很多,他总结师傅的经验,注重借鉴各家奥妙之处使扎制风筝技艺不断提高。他扎的风筝造型优美、扎工精巧色彩鲜明起飞平稳、富有浓重的乡土生活气息。如象征吉祥如意的祥瑞蝙蝠、仙鹤童子,以民间神话传说为题材的嫦娥奔月、八仙过海、麻姑献寿,或是寓意喜庆和对称图案的喜寿、八卦、七星等。他扎的风筝起飞的很好:风筝的左右对称不一定就一定平衡,两侧上竹子粗细弹性不同也会不平衡,风筝放飞时,竹条粗或弹性小的一边受风的阻力较大,竹条细弹性大的一边受风的阻力则较小,风筝会向阻力小的一边倾斜,制作的风筝左右必须对称平衡,竹条的弹性感觉力量不一致时,要将弹性较强一边的竹条加以修细,直至两端弹性相等为止。风筝各面承受阻力的大小分为硬面和软面:硬面承受风力使风筝飞扬;软面卸掉风力使风筝平衡与稳定。硬面就是风筝完全被骨架围住的地方,因为缺少弹性受风不变形阻力较大能承受风力使风筝飞扬:软面就是没有被骨架围住的部分,如蜻蜓、蝴蝶风筝没被竹条封闭的翅膀部份,遇风时风筝软面会变成斜面把风泄掉,起到使风筝平衡与稳定的作用。这些年来他扎的风筝全面继承了胡氏风筝的特点。韩福龄扎的风筝造型生动立体感强:他在扎制老鹰风筝时,不仅考虑到放飞,还考虑到作为艺术品的效果。为了突出鹰的雄姿,把鹰头扎的微向前倾,显出它那凶猛的性情,两只眼睛炯炯有神,弯曲的鹰嘴恰恰是拴脚线的地方。韩福龄扎制的胡派龙头蜈蚣风筝从师傅创下第一以来一直保持不败的纪录。他的龙头蜈蚣风筝色彩艳丽构图布局用对比强烈明快的颜色浓抹,这种独特的绘画形式使风筝放飞于空中时形象格外逼真,具有极好的空间观赏效果。不论长达百米的巨龙,还是小的直径只有寸余长几十厘米的袖珍龙都可以放飞到篮天上,那摇头摆尾叱诧风云的威风劲,隐隐可见雷鸣电闪之势。韩福龄在胡氏风筝的基础上,对龙头蜈蚣能转动的眼睛进行了改进,使其在叱诧风云时霸道十足龙睛转动不停,在放置不动时眼睛正视前方使其具有安逸祥和的美感。风筝的绘画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为了使风筝漂亮美观,他除了全部独立完成自己的作品外,还请潍坊的书画家们设计绘画一些风筝作品,意境美妙的“八仙过海”“许仙游湖”“仙鹤童子”等就是他请当时家居青岛的潍坊著名书画先生画的。韩福龄用工笔写意法画风筝,以美观为准则,仕女童叟神仙鬼怪都画得维妙维肖栩栩如生,个人风格于众迥然不同。风筝是供人们观赏的艺术品是一幅活的立体的画。风筝的绘画艺术给人们提供的欣赏价值不低于其放飞效果,这在韩福龄扎制的风筝上都能体现出来。他认为扎风筝是件很严谨的事,当题材选好后他总是先仔细的琢磨一下,打好腹稿画出图纸然后才开始动手制作,中间还要做几次修改。
四、艺术成就
潍坊每年春天都要举办国际风筝会,每届风筝会上都有韩福龄和他的风筝参加比赛表演的身影。一九八四年潍坊成功的举办了第一届国际风筝会,来自五湖四海的风筝爱好者带来的各式各样的风筝一起在蓝天上翱翔,蓝蓝的天空成了风筝的海洋。风筝赛场上竞技角逐激烈,韩福龄扎制的龙头蜈蚣风筝稳获冠军。这第一把交椅他稳稳的一坐就是三年。一九九零年意大利举办国际风筝会韩福龄代表中国参加,还是那威风凛凛的龙头蜈蚣风筝击败了所有参赛对手,荣获金风筝金质奖牌。此举在意大利风筝爱好者中引起很大轰动,意大利报纸和电台电视台纷纷进行了报道。胡氏风筝为中国争了光,潍坊在国际上更加名声大振。
韩福龄现在已是七十多岁的老人,身板硬朗结实。已退休的他是闲不住的,当地的外地的一些风筝爱好者常来和他联系扎风筝放风筝的事。他每天都坚持创作风筝扎制风筝,家里的风筝越来越多。他每年都要带领厂里的一帮人扎制传统风筝和新式风筝参加国际国内的风筝比赛,每年都有金银铜铁花花绿绿的风筝奖牌进账。
韩福龄现在是山东省工艺美术协会风筝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潍坊市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潍坊风筝艺术交流协会首席顾问。关于风筝的事先生有自己的看法。风筝在潍坊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清明节前后放风筝是潍坊人的传统风俗,也是潍坊人最喜欢的一项运动,好多人家都要扎风筝,春暖花开的时候人们喜欢到郊外踏青放风筝。潍坊是手工业城市,丝绸、绣花、嵌银漆器、木版年画都是国内数一数二的,潍坊风筝的制作者多数是农民和手工艺人,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愿望制作自己的风筝,造型和色彩带有浓烈的乡土味风格粗犷,祖传世袭和文化风俗习惯使潍坊风筝带有明显的传统色彩。另有以卖风筝为职业的作坊派,他们积极研究省工省料的制做方法,制作的风筝价格低廉一般人都能买得起,但有些不重质量的现象时有发生。近年来一些结合科学技术现代工艺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制作的新式风筝不断制作问世,这些风筝可以批量生产售价很便宜,对风筝文化发展起了一定作用。他告诫我们风筝扎制者应该像创造那些独特技艺的前辈们一样实实在在的做事,增加继承传统排除干扰的能力,克服门户之见同行相轻的陋习;作为师傅要言传身教,把好技术好传统一代代的传承下去。
1989年韩福龄被潍坊市政府授予“风筝明星”称号; 2000年龙头蜈蚣风筝获首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展铜牌;2005年潍坊市工艺美术大师评审委员会授予“潍坊市工艺美术大师”称号。此外,韩福龄还多次代表潍坊风筝出访国外或陪同外宾参观,结识了不少国际友人,通过风筝宣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民间工艺。
五、技艺传承
韩福龄是一个热心肠的人为人很厚道,在技术上从不保守。他家里每天都有登门拜访学习切磋风筝技艺的人,有人向他请教他都把自己的经验一五一十的告诉人家,有人带作品来让他指点,他直截了当地指出风筝的缺陷和毛病,有时侯说的作者脸都挂不住了。在潍坊当地韩福龄已有好多徒弟了,现在都是潍坊风筝界的杰出人物。有个江西人,从报刊上看到韩福龄扎制风筝的报道后,爱上了扎风筝,由于没有技术不知如何下手而感到苦恼,无奈之下写来长信请教,韩福龄立即给他回了信,并绘制了详细的图纸。他按照图纸制作了他的第一只风筝。这人现在是江西省风筝协会的理事,他扎制的风筝多次参加潍坊国际风筝邀请赛并且获得了很多奖。
韩福龄非常重视风筝技艺的传承:1990年在潍坊风筝学校为89级和90级的学生上风筝扎制课,专教龙头蜈蚣风筝的扎制;1998年,他受市风筝办公室的委托,为风筝技校的学生讲课;2006年韩福龄又受聘于潍坊双语学校教授风筝的扎制;此外还经常出现于各种电视节目,为观众讲解风筝扎制的基础知识。目前,韩福龄在省内外有二十多名徒弟,都是风筝界的杰出人物,为风筝技艺的发扬光大做出了重大贡献。
六、图片信息